抑郁与超越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rla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逯耀东先生的这部著作当中有许多很细密的考证文字,作为专门之学,这大概是不得不然的事情。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要了解司马迁这样的史家,这样的工作也是必须的。从孔子起,中国古代的史家就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在对历史的记述当中,习惯于、甚至是热衷于将自己对古代的好恶褒贬隐秘地编织到历史著述的文本中间。西方的史学宗师,如希罗多德或者修昔底德,会在著作的第一段就表达自己的创作目的,标榜其价值。对于司马迁而言,要想了解他著书的目的、寄托、理想,却得翻到《史记》的最后一卷去;想了解得稍多些,还得看他写给任安的著名书信;而即便已读过上面这些,仍旧有更多的内容隐含在《史记》的文字当中。
  之所以会如此,政治压力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原因。司马迁在论及孔子著《春秋》时说,《春秋》记事,在隐公、桓公之际详细显豁,在定公、哀公的时代却隐微而罔于褒贬,这是因为孔子正生活在定哀之时,不得不有所忌讳。说的是孔子,其实也未尝不是史迁的自况。司马迁的人生悲剧是人所熟知的,他的自身经历,以及他在武帝一朝政治的所见所闻,当然会对他的著述带来沉重的压力。这就是逯耀东先生所言的“抑郁”以及它的本源。
  不过,抑郁、隐微并不意味着平庸和乡愿。清代史学家邵晋涵在为《四库提要》史部撰写初稿时写道,《史记》的义法是学自《公羊春秋》的,在论定人物时常常寄寓以“文与而实不与”之意。“实不与”往往代表着批评,这种批评或者委曲隐约,不甚彰显,却也不是隐晦艰深,难以辨识。邵晋涵为《史记》撰写的提要稿并没有收入《四库提要》当中,代替它的文章要远为逊色。我们可以想象:大概四库馆的主持者不喜欢“文与而实不与”中包含的批评精神。与此相对应,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被批判的对象,譬如,班彪指责他“论是非颇谬于圣人”,汉明帝批评他“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王允称呼《史记》为“谤书”,魏明帝则称司马迁因为遭受刑罚,心怀不满,因此在《史记》中贬低汉武帝,魏明帝对此的评价是“令人切齿”。这些《史记》的敌人们都分明地看出了司马迁的锋芒。
  对于魏明帝这个咬牙切齿的评价,后人自然多不赞同,不过他对司马迁创作心理的描述却是很常见的:司马迁自己曾遭遇过不公平的对待,也亲见亲闻过许多在汉代政治中蒙受不幸的仕宦中人,更熟知许多与他身世同慨的历史人物,他为自己、为这些人物鸣不平,批评造成这种种悲剧命运的当政者——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用韩愈的话说,大凡物不得其平者皆鸣,有“抑郁”,自然就会有抵抗。
  而逯耀东先生的看法是,假如只看到“微文刺讥”,便难免小看了史迁的胸怀。伟大的史家能够超越他自身的境况来看待历史、评判当下,他的理想则寄托于未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体现了这样的怀抱。逯先生认为,“通古今之变”,特别是传载“今”世、即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变迁,这是司马迁撰著《史记》最重要的目的。在此意旨之下,司马迁详细地描述了汉武帝一朝“内修法度”、“外攘夷狄”的政治局面,记录了武帝朝内君主政治日益峻烈、四夷用兵累月连年的政治变局。我们身处后世,或许可以较容易地认识到汉武帝时代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司马迁身在历史变迁的漩涡之中,他对武帝朝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评判,既需要史家的敏锐和颖悟,更需要摆脱个人经历带来的情感、认知上的限制。这正是逯耀东先生所形容的“超越”。
  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论定,司马迁在“抑郁”之下的自我表达,他在史学思想上的“超越”精神,都是很成功的。这是历史的馈赠。《史记》卷帙浩繁,在当时无论是收藏还是流传都颇为不易,又经过了历代批评者的围剿,它能够保存至今,也是很幸运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称:写完《史记》,将其“藏诸名山”、传之于世,这已足以补偿他此前遭遇的种种耻辱,“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将生死荣辱都系于此书,而历史也确实没有辜负他。
  
  《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逯耀东著,三联书店,2009年1月,38元。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1900年,波科依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使用了“电视”的英文名称television。1928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在纽约附近的斯克内克塔迪的电视实验室,在发明家亚里克·山德森的领导下,试播了第一部情节剧《女王的信使》。随后,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声像俱备的多幕电视剧——皮兰·德娄的《花言巧语的人》,作为一种藉助电子化了的声像语言在电视荧屏上展演的艺术,电视剧在世界舞台上正式诞生。
期刊
我的观点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的理论框架下,我同意戴志康先生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中间状态的观点;其实质就是必须关照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性,以“既能发展生产力,又能避免用人头当酒杯”,来超越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一开始就面临的巨大历史悖论。或者更简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在于“既能发展生产力,又能避免用人头当酒杯”。 但必须指出,“发展生产力”与
期刊
近些年来,国产电视剧的全面繁荣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事实。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出一批情节曲折感人、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电视剧。不少人都注意到,这些优秀的电视剧不再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公共话题,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承担起了今日中国社会移风易俗和道德教化的功能。而在这些优秀的电视剧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或许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譬如说,像《誓言无声》《暗算》和《潜伏》等电视
期刊
2009年8月8日缅甸爆发的“果敢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在于大量华裔难民越过边境,涌入云南;另一方面,则在于果敢事件牵动了国际政局中一些隐密的线索,其猝发性使得美国及西方社会老调的和谈思路,在缅甸问题上遭遇了尴尬。  如果顺着民主宪政和谈的思路走下去,假如没有当前的果敢事件,或者缅甸联邦军政府军队立即撤出,与果敢佤邦等特区通过和谈的方式解决收编少数民族武装的问题,实现军队的国家化,并“立即无
期刊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           赵本山总爱说:“我就是个农民。”这话有时听上去像是在作秀,但在他的这三部长篇电视剧中,赵本山的确是在认真对待当代社会的农民问题。   《刘老根》中的刘老根,是个对城市生活不太适应的东北乡下老头;不过,城市的生活和城市里的人,也的确让他对发家致富、现代化的生活等等,有了切实的感受。于是,在《刘老根》中,就有了回乡的刘老根要以开发旅游的方式,带领着
期刊
电视剧,就是讲故事。用个比较“文艺腔”的词,就是“叙事”,直观、形象、鲜明、通俗。最近一些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提炼意义,简拔地位,大力宣扬,凸显时代精神。   我曾经在网络上发过一个帖子,得到了热烈的反响。标题是“中国电视剧是最先进的文化”,大致罗列了六个主题类型及其代表作。        第一个类型是“千年历史文化剧”,首推《大明王朝:1566》之第一部《嘉靖与海瑞》,然后是《汉武大帝》、
期刊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以家族为核心的,而不是以个人的幸福为旨归的;或者说,在传统观念中,个人的幸福只有在家族的繁荣、安宁当中才能实现。1949年后,革命化的家庭观念一度消灭了家族,家庭事实上也被革命意识形态瓦解,家庭关系只有在有利于维护和巩固革命意识形态的时候才有价值,否则家庭的温情和个人的幸福都是属于“小资情调”。革命对家庭的改造,主要是破坏性的;而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一观念就被颠覆过来:家庭仅仅是
期刊
5月中旬,《南方周末》刊出一篇报道《民营书商的新财富游戏》,将备受争议的当红畅销书《中国不高兴》的策划人、新近成立的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张小波放在“诗人书商”的大背景下评述。张1980年~1984年求学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时,躬逢“第三代诗歌运动”,与人合出影响一时的诗集《城市诗人》;1991年后,张减少甚至放弃诗歌写作,通过出版香港武侠名家温瑞安的小说而掘得第一桶金,近年更是通过《求医不如
期刊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高度伦理化的教育,科举制度既是一种考试制度,也是一种选官制度,教育之体附于国家政治之体,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传统教育所固有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在新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境遇中被极大地激发和强化了。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中,无论洋务派的官僚还是维新派的志士,都高张“教育救国”的大旗,主张变科举、立学校、兴西学。近代兴新学的主张,重视的主要是富国强兵的技艺之学,教育被视
期刊
乌镇隶属于浙江省桐乡市,距上海140公里,距杭州和苏州80公里,相对地理位置处于三市之间。到上世纪末为止,周庄、南浔、同里,西塘、甪直、乌镇的旅游形态基本开发完毕,在旅游界被称作六大江南古镇。其中,乌镇开发最晚,一期东栅工程2001年底接待游人,二期西栅历经5年的保护修复和改建直到2007年底才正式对外开放。        虽然是最晚的一个,但力度却不可小视。自第一期东栅开发起,他们就形成了管线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