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生活皆课程。作为衔接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纽带”——过渡环节,虽然时间短,但却起着重要的周转、衔接、休息、调整的作用。
餐前过渡环节是帮助幼儿愉快用餐的关键,为了调动幼儿用餐的积极性,使孩子心情愉悦地进餐,我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餐前氛围,舒缓平静
良好的进餐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食欲,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餐前过渡时要努力创设舒缓、平静的氛围。
比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餐前播报活动:中、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为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大胆、自信的性格,我们每天都会轮流安排孩子做小值日生,在进餐前向小伙伴们播报当天的食谱及其营养价值;小班幼儿自主性较弱,老师会在餐前用鲜艳的图片、生动的描述進行播报,这不仅让幼儿了解每种食材对身体生长发育的好处,还营造了孩子想吃、乐吃、愿吃的氛围。当老师把饭菜端到餐桌上时,诱人的香味再次将孩子们的食欲激发起来。
二、过渡内容,丰富有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应尽量让餐前活动内容游戏化、有趣化、多样化。
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做简单、灵活的手指游戏,并辅以“卷白菜”“小白小白上楼梯”“大树下面有个洞”等儿歌。这些儿歌充满童趣,孩子念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小手也能参与其中,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艺术欣赏活动,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比如音乐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根据季节、节日等决定欣赏的内容。春天来了,可以让幼儿欣赏《春天的轮舞》《春光美》《春野》等……
三、抓住契机,潜移默化
餐前过渡环节是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礼仪养成的良好时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教育契机,潜移默化地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饮食之礼是文明礼仪的基础,生活礼仪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可以在餐前过渡活动中渗透生活习惯和礼仪教育:在餐前安排“餐前故事会”“不做漏嘴巴”等活动,让依赖性较强的幼儿自己动手吃饭,还可以让幼儿了解各种用餐礼仪;同时,在餐前积极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鼓励幼儿帮助老师发餐具、叠餐巾、餐后整理等,这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为他人服务。
四、尊重差异,彰显个性
餐前这段时间也是教师解决个别儿童问题、亲近每一个幼儿、调节工作节奏的好时机。比如,餐前的“快乐分享时刻”,可以让孩子们讲述生活中难忘的瞬间,分享自己心中的小故事,展示自己的特长才艺,这样不仅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深入了解,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与指导。
(责 编 再 澜)
餐前过渡环节是帮助幼儿愉快用餐的关键,为了调动幼儿用餐的积极性,使孩子心情愉悦地进餐,我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餐前氛围,舒缓平静
良好的进餐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食欲,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餐前过渡时要努力创设舒缓、平静的氛围。
比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餐前播报活动:中、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为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大胆、自信的性格,我们每天都会轮流安排孩子做小值日生,在进餐前向小伙伴们播报当天的食谱及其营养价值;小班幼儿自主性较弱,老师会在餐前用鲜艳的图片、生动的描述進行播报,这不仅让幼儿了解每种食材对身体生长发育的好处,还营造了孩子想吃、乐吃、愿吃的氛围。当老师把饭菜端到餐桌上时,诱人的香味再次将孩子们的食欲激发起来。
二、过渡内容,丰富有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应尽量让餐前活动内容游戏化、有趣化、多样化。
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做简单、灵活的手指游戏,并辅以“卷白菜”“小白小白上楼梯”“大树下面有个洞”等儿歌。这些儿歌充满童趣,孩子念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小手也能参与其中,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艺术欣赏活动,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比如音乐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根据季节、节日等决定欣赏的内容。春天来了,可以让幼儿欣赏《春天的轮舞》《春光美》《春野》等……
三、抓住契机,潜移默化
餐前过渡环节是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礼仪养成的良好时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教育契机,潜移默化地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饮食之礼是文明礼仪的基础,生活礼仪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可以在餐前过渡活动中渗透生活习惯和礼仪教育:在餐前安排“餐前故事会”“不做漏嘴巴”等活动,让依赖性较强的幼儿自己动手吃饭,还可以让幼儿了解各种用餐礼仪;同时,在餐前积极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鼓励幼儿帮助老师发餐具、叠餐巾、餐后整理等,这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为他人服务。
四、尊重差异,彰显个性
餐前这段时间也是教师解决个别儿童问题、亲近每一个幼儿、调节工作节奏的好时机。比如,餐前的“快乐分享时刻”,可以让孩子们讲述生活中难忘的瞬间,分享自己心中的小故事,展示自己的特长才艺,这样不仅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深入了解,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与指导。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