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角度解析我国高校的社会职能演变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知识的发展与传播者,必然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当高校承担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任务时,其社会职能就突破了单纯的服务职能,而具有研究与创业相结合的多元特征。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高校、政府与企业形成三重螺旋的动态发展关系,政府通过政策、计划与资金等手段的引导与监督,使高校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产学研创新中的知识创新与知识创业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社会职能政府
  [作者简介]吴春红(1972—),女,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与教学研究。(江苏 南京2100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9—0027—03
  
  高校的社会职能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发展为目的,是动态发展的,是高等教育系统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并担负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重任的有机整合的结果。高校的职能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按照“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威斯康辛思想,大学必须考虑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因此,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高校应如何在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与履行社会职能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高校的社会职能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国政府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现在,产学研合作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产学研结合使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从简单的知识和人力输出阶段过渡到实体化阶段。因此,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角度,探讨高校社会职能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作用的演变,可以更加明确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方向,使我国高校成为具有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以真正成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我国高校社会职能的发展
  
  高校“应该服务于社会”,但是围绕着高等教育的本质、价值、功能、责任等方面,目前我国各界对于具体高校的社会职能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大体分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社会功能和微观社会功能两类。宏观层面上,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微观层面上,一般认为高校基本职能的社会化体现为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这些具体的职能在不同的研究中又被更加细化,如有观点提出,现代大学主要具有四种社会职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从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发现,高校的社会职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与表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具体社会职能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变革影响下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校成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受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普遍采取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模式。高校的职能是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目的是通过高度集中计划的专才教育模式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资源。总体上,当时高校的社会职能更多地体现为政治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其经济建设的功能并未得到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教育方针,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方向下,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担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
  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是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适应与整合关系的体现,是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博弈。在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后,我国的高校成为与社会有直接联系的较为独立的教育机构,但是在资源配置和经费来源上仍然依赖政府,缺少多元化的广泛的社会依托。为了从对政府的资源依赖转向依靠市场的需求,高校很快改变以科学教育为主的专才培养为重的模式,采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并且进入服务型和创业型高校阶段,其主要服务对象也由单一的政府转向包括政府、学生、企业、各种社会机构和团体、地方部门,以及所有需要从高等教育中获得服务的组织和公民等在内的多元主体。这时,高校舍弃系统内部的学术管理与发展为导向的经典理念,引入高校系统外部适应和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现代理念,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经济等具体功能。因此,从多元的社会化发展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承担与发挥相应的社会职能,目前其越来越丰富的社会职能使曾处于社会发展边缘的高校能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要素——高校
  
  在高校履行具体的社会职能时,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向社会提供的融教学与科研职能的学术性的服务方式之一,其历史相对较短但发展迅速,具有鲜明的高等教育自觉服务社会的特征。产学研合作可以看做是社会对高校发展影响力增强的体现,政府、企业等希望高校在自身的本体属性之外拓展非本体性职能或者外延性职能。高校的本体属性即教学、科研与服务职能,非本体性职能或外延职能则包括了生产职能、社会化职能、文化职能等。正如克拉克·克尔所提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职能发展那样,高校的职能呈同心圆发展,从圆心(培养人才)向外不断地扩展职能(科研、社会服务、社会批判……)。高校职能的发展是由于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的中心,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的含量决定了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智能经济的增长。知识已成为决定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者和零售者不能逃避服务,而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负责者。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技术性与产业性相结合的涉及包括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等不同主体的活动,以创新为核心,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试制和市场营销的统一。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前提,通过推动技术发展引导创新,当市场拉动引导对创新知识的生产试制和市场营销时,需要政策的引导和促进,政府和社会充当促进创新的桥梁作用。产学研合作创新要求高校在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和知识生产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中发挥作用,创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价值,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等功能。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在政府、企业等的支持下,高校以科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造科技和经济的耦合点。
  高校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关键之一,能够帮助实现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明确提出的“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有国外和国内两个来源,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我国大多企业曾经倾向于从国 外直接引入高新技术,但是由于缺少技术发展所需的创新体系、创新管理经验、创新人才资源及其储备,往往不能可持续性地吸收发展所引入的技术,实际上造成了资金设备等的浪费,也客观上形成了我国企业缺少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理应更多地发展自国内来源。高校能凭借自身的技术与研究人才等优势参与指导创新,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许多高校积极利用知识创新成果,通过与企业合作,甚至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形成并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帮助提升自身、企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使肩负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创新重要任务的高校必然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核之一。
  
  三、政府对高校社会职能发展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的基点是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的政府、企业等与高校的结合,但如何使产、学、研三者真正达到“无缝连接”的有效合作,尤其是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引导发挥,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很容易出现产学研行政管理各自为政、各方主体联手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涉及各方的利益分配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容易产生多种问题。因此,三方博弈的合作需要充当桥梁作用的政府根据合作各方资源和能力的特点引导促进各主体行为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系统无效和经济市场的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使高校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服务。
  作为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产学研的主体有多种合作方式,其中政府承担着复杂甚至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遵循间接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原则,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化水平较低,行政手段虽呈递减趋势但仍是被政府采用的有效手段。但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政府、高校与企业这三种力量形成交叉影响、抱成一团又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Triple Helix)关系,表现出良好的合作形态和结构。政府、高校与企业可以被认为是以沟通为核心的进化网络的三个螺旋,政府作为一个变量,发挥有限却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促使形成一个动态延展交织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以政府推动帮助更好实现知识型经济的发展,同时确保高校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中仍能维持较为独立完整的教学科研机构的地位。
  实践证明,政府干预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订合理的科技计划。政府以政策、财政或提供项目等方式支持大学等从事研究的机构,同时也对企业提供支持,这有利于形成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引导监督高校的知识转化为资本,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等科技政策,相继推出“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政府科技规划。国家经贸委(当时称为生产办)、国家科委、中科院于1992年联合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在十年里帮助推进教育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成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基地。2010年2月25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72亿元。国家逐年递增高校的科研经费,加强高校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增强了高校科技工作的源动力,使高校能够与高端产业联手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使高校和企业跨越各自的界限,向属于对方的领域渗透,达到知识的最大产业化程度。据统计,高校承担了6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目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左右。在政府部门的这些政策、计划与资金等方式的支持下,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科技转化,已被认为是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和发展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技术动力仍不足的领域,具有知识发展潜能的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三重螺旋模式发挥关键的促进作用。以2007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为例,2007年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为1773.5亿元,科技投入比例为1.77%,虽比过去大有增长,但远未达到政府规定的3%至5%的水平,更大大低于经合组织国家7%的水平。另外,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这些数据表明,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外延必须扩大,需要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愿望和能力,需要研究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和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创业,以帮助我国企业达到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与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当然,“有人害怕大学进一步进入社会生活”,但正如克拉克·克尔所指出的,大学在为社会服务中仍能保持均衡,并未过多趋向应用而脱离基础研究太多,反而“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边缘以及甚至在应用知识及其应用的边缘已产生了许多新知识”,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建立了一个聚合性的共同利益区,使高校真正地为社会服务。
其他文献
近年来,高职文秘专业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培养的学生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强。文章试通过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从办学定位、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文章指出了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在冬季要扫除病叶,剪除病虫枝条烧毁,同时要深翻树盘周围晾晒土壤,以减少来年病虫基数.二、正确使用农药,要选择使用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提高防效,不能大量使用广谱性农
林业专项贷款是国家扶持发展林业的一项重要的政策性贷款,全国保留的11项专项贷款中,林业系统就占了4项.
[摘要]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现代大学之基,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这一中长期目标至关重要。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大学管理改革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在处理高校发展的各种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人们采用的哲学思路是对立而非和谐的思想,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
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后,我国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但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工作不够深入细致的问题。文章从
根据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合格县达标要求,前不久我们组织人员对陕西省乡(镇)林业站进行了调查研究.总体讲,陕西省基层林业站建设发展平稳,机构队伍健全,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
在地势较高,气候干旱,生长期短的黄土高原,应用容器育苗,是加速培育壮苗,提高造林质量的有效措施.笔者就近年来在油松容器育苗方面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杏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延安,杏产业已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德政工程.
白河县居汉江中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生态作用明显,地理位置重要。多年来。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全县总有林地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