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现象的法律救济途径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随着媒体频繁的报道,“过劳死”现象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还有“过劳死”发生后劳动者家属因维权而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那么“过劳死”在法律上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劳动者家属又应该如何维权,本文通过对“过劳死”法律性质的讨论,结合他国及我国立法状况,探究“过劳死”发生后的救济途径。
  关键词:过劳死;劳动法;法律性质;救济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日益攀升,“过劳死”现象在我国各行业中蔓延开来。2015年7月,演艺集团员工王某心源性猝死,其去世前最后一次演出工作时间长达十余小时。随后王某家属将用人单位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在本案因果关系参与度无法确认的情况下,根据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和公平合理原则,酌定用人单位承担20%的赔偿责任。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甚至有的情况下直接被驳回无法获得赔偿。究其原因,目前,我国法律并无有关“过劳死”的明文规定,在社会問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法律的救济却一直缺失,实在与我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相悖。
  一、“过劳死”的定义
  “过劳死”从字面上来解释便是过度劳动引发的死亡。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当时的日本由于处于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各行业竞争压力增大,出现了员工因身心疲劳而发生死亡的现象。日本学者对“过劳死”的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病疾的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社会医学现象。1笔者认为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当的因果关系说”,即业务上的过重负荷导致基础疾病超出其自然恶化进度的状态,为“过劳死”的认定提供了一个量度。
  目前在我国,在医学和法学方面都缺乏对“过劳死”的标准定义,这是我国难以将“过劳死”纳入法律保护的一大根本原因。
  二、“过劳死”的法律性质
  在我国,学者们对于“过劳死”的法律性质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学说,主要有职业病说,工伤说,侵权说以及刑事制裁说。
  (一)职业病说
  “职业病说”主张“过劳死”应纳入职业病范畴。此说学者认为,虽然在我国“过劳死”并没有被列入《工伤保险条例》的10大类115种,但是根据职业病的概念:“劳动者在职业活动或者与其相关的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毒或者有害的物质并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所引起的疾病”,“过劳死”既属于“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又因工作量巨大,也属于“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的”,可以划分至职业病的范畴。
  在其他国家有“职业病说”的立法例,比如日本近年来就将“过劳死”列为职业病的一种,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认定标准和救济办法,再比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过劳死”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并制定了相关诊断标准。
  (二)工伤说
  “工伤说”是为我国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主张“过劳死”应纳入工伤赔偿范畴。一是“过劳死”符合我国《劳动法》中工伤认定的一个或几个要素,二是在我国实践中有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进行赔偿的先例。
  (三)侵权说
  “侵权说”认为“过劳死”属于民事上的侵权行为,可以通过《侵权责任法》实现救济。此说学者认为用人单位主观上存在过错,违反了《劳动法》有关工时制度的标准,存在不法行为,同时也对劳动者的健康权和生命权造成了损害,存在危害结果,危害结果与不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过劳死”具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属于侵权行为。
  (四)刑事制裁说
  “刑事制裁说”认为应将“过劳死”按照刑事案件处理,用人单位应承担刑事责任。
  在四种学说中,笔者更加倾向“工伤说”。首先,与“职业病说”比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们可以发现“过劳死”很难纳入我国立法中的职业病范畴,“职业病说”中对职业病的概念做了扩大解释,并且职业病所强调保护的是死亡结果发生之前的劳动者病态的状态,而非对死亡结果的赔偿;其次,与“侵权说”比较,“过劳死”符合工伤的一个或几个构成要件,并且,在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施的是无过错责任制,即无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无过错,都可以得到工伤保险的赔偿,那么可以理解为用人单位的过错被吸收,不再适用《侵权责任法》,同时,适用“工伤说”可以分散企业的压力,适当保护企业的发展;最后,与“刑事制裁说”比较,笔者认为用人单位的行为构成违法,但不足以构成犯罪,因为用人单位主观上不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的罪过,根据刑法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主观缺乏犯意,则不构成犯罪。
  三、“过劳死”的救济途径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集中规定了工伤的情形,第十四条是工伤的情形,第十五条是“视同工伤”的情形。从法条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的话,第十五条第二款“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是最能适用“过劳死”救济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第十五条是“视同工伤”的情形,也就是说这些情形并不符合工伤构成要件,而是出于保护劳动者的目的,将其纳入工伤保险的赔偿范围,而“过劳死”符合工伤构成要件并不应被纳入十五条的保护范围。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了典型的“工伤情形”即“三工原则”:“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过劳死”也可以由此得到救济,但因为“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的限制,只有少部分的“过劳死”得到保护。总之,依照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符合工伤构成要件的“过劳死”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法律救济。
  (二)“过劳死”目前的救济途径   1、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维权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大多数劳动者家属会选择通过《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获取救济。如果想获得工伤保险赔偿,那么必然要经过工伤鉴定。对于工伤的认定,劳动者是否满足第十四条中的“三工原则”以及第十五条中“四十八小时”的时间限制就成了关键。对于无法满足上述条件的案件,劳动者家属通常会选择《侵权责任法》来获取救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也反映了我国立法在选择工伤救济和侵权救济路径上,优先工伤救济的原则。
  2、依据《侵权责任法》维权
  “过劳死”是侵权行为的一种,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生命权、健康权的一种侵害,因此,也有人选择依据《侵权责任法》进行维权。但适用《侵权责任法》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举证困难,医学鉴定也难以认定劳动者的死亡结果与劳动过度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实践中也难获得救济,少数据此得到救济的案件,法院适用的却是民法中的“无过错责任”。
  有学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选取了20份案情符合“过劳死”,又能反映当前我国法律对此类案件保护现状的案例。这20份案例中诉之民法的有4份,基本以生命权、健康权受到侵害为诉由;诉之行政法的有16份,基本以不服原行政机关对“过劳死”劳动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为诉由。其中民事类型中只有1份获得赔偿,行政类型中8份获得赔偿。2
  尽管可能这样得出的数据并不是特别准确,但还是可以大致体现出我国对“过劳死”现象的法律救济是不全面的,不充分的,“过劳死”劳动者的权利并不能有效的得到保障。
  (三)完善“过劳死”法律保护的建议
  1、完善过“过劳死”的定义
  在我国目前医学领域和法学领域都缺乏对“过劳死”的标准定义,这是立法者在立法时很难将“过劳死”明确规定于法律中的原因。“过劳死”虽然显然属于工伤,但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关于工伤的规定过于强调“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使“过劳死”这种与工作有较强因果关系,但结果不一定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的工伤情形难以得到全面的保护。因此,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疾病的症状、成因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应该将可能具有一定潜伏期的工伤也纳入法律保护。
  2、明确“过劳死”中因果关系的司法认定标准
  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无论是通过《工伤保险条例》救济,还是通过《侵权责任法》救济,维权者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就是对于死亡结果和过度劳动的因果关系举证困难。虽然目前医学上对这种因果关系鉴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将这种因果关系转化成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例如第十四条要求受侵害的结果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实质上也是出于对结果与工作之间因果关系强弱的认定。笔者认为可以参照日本的立法模式。日本通过确立认定“过劳”标准来衡量因果关系,为过重性劳动提供了量化标准,即发病前1个月加班时间超过100小时或者发病前2至6个月每天平均加班时间超过80小时。3
  3、加大对用人单位强制劳动者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的惩治力度
  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宪法》规定的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严格遵守《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这种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增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从而达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因工作背负的身心压力越来越大,尽管“过劳死”在日常生活只是极少数,但是“过劳”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而我国对加班制度仅有薪酬补偿的规定,并没有限制加班时长,切实保护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的有关制度,甚至“过劳死”以及“过劳状态”很难通过现有的法律制度得到救济,相關法律制度还十分不健全。我国因尽快完善立法上的缺陷,结束部分用人单位“过劳无责”、劳动者“过劳无偿”的尴尬现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再迈出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蔡碧原 由“过劳死”引发的法律思考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第29卷第16期 2016.5.19 第98页
  [2]林丽 我国过劳死保护机制的研究 绥化学院学报第37卷第8期 2017.3.10 第29页
  [3]邓蕊 “过劳死”法律救济途径之探索——以《工伤保险条例》和《侵权责任法》为视角 走向社会科学第249期 2015.12.12 第110页
  作者简介: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16级法学一班,学号201640101115
  (作者单位:湖南省农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连带责任制度是明确债务纠纷责任的重要制度,在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连带责任在民商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应对措施,希望能对民商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存在的问题;对策  民商法即民法与商法,二者紧密相连共同调整着商品经济的关系,在保护交易利益、维护交易安全等方面发
期刊
摘 要:商标显著性的认定在商标法律制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立法对判定商标显著性的规定太过于原则化,不利于在司法实践中的操作。商标显著性又分为固有显著性和获得显著性,两者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故两者的判定标准自是不同。笔者认为,商标的固有显著性可以适用“同行业竞争者必需”标准,对固有显著性的审查宜采用整体认定的方法;商标的获得显著性,应借鉴域外国家的先进立法及司法实践,从相关消费者的认知情况、该
期刊
摘 要:在医学上,“试管婴儿”被称为人工体外授精子女和胚胎移植子女,其更多地代替了自然生殖过程,人工参与的因素更多,因此这种技术也被称作“制造婴儿”的技术。2018年7月,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试管婴儿并不会增加妇女患乳腺癌和子宫癌的概率。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孕不育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种科学的生育方式孕育子女,但这是对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根本的亲子观念的冲击和挑战,随之而来
期刊
摘 要:县政府、乡镇政府在经济活动工作中作为合同主体;以及在现实中为经济项目、特定事项而成立各种“领导小组”、“指挥部”是长期随意行政的习惯,既弊多利少也阻碍“依法行政”的进程。  关键词:依法行政;要用法制思维;法制方式  “依法行政”是治国方略中的大命题,大的方面可由专家学者讨论,但县、乡政府的“依法行政”则是基础性、具体性,也是实务性的问题。笔者从担任县、乡镇政府常年法律顾问的心得体会,仅谈
期刊
摘要:珠海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一大经济特区,它坐落于广东珠江海口,历来为“海上陶瓷之路”必经地区。享誉全球的景德镇瓷器,就是沿着“海上陶瓷之路”所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珠海与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关系,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珠海;景德镇;陶瓷发展;  当前,景德镇瓷器已不断通过珠海,运输往台湾、澳门,并且销往世界各个国家。由此大力推动了景德镇与珠海地区的文化与经济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是逐渐的增强,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侵权方面尤为突出。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但内容复杂,而且原则内容也不宜概括。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在民法典中需要采用的是侵权责任模式,并且它有效的保证了民法典的相应逻辑性[1]。  关键词:民法典;知識产权侵权;责任  民法典的编纂主要就是将民事法律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化以及逻辑化,同时针对其权利进行
期刊
摘 要:刑事影像技术是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长期以来在刑事案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DNA、电子证据、视频资料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挖掘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速度越来越快,作用也日益突出。当前虽然面临新兴技术手段的冲击,相对传统的刑事影像技术的地位却并未动摇。  关键词:刑事影像技术;现场照相;作用;前景  目前在人类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技术中,对社会和经济影响面最广泛、最深入,
期刊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拷问着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现代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过程涵盖了中国“八二宪法”及以后三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从内容上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成果包含了中国“八二宪法”及以后5次修正案的内容。  关键词:改革开放;宪法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职工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如何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引言:随着治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职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及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如何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方法不一,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开展的质量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文化馆作为地方公共文化开展的主要机构,对于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加强十分关键,可见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结合文化馆公共文化开展的实践,首先分析文化馆对于公共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据此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