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国民大会思想探析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倾其毕生精力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国家而探索,在坚持主权在民、权能区分理论构架的基础上对如何通过国民大会实现政权的稳固,从而建立一个“万能政府”来实现其伟大的政治主张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关键词:国民大会;主权在民;权能区分
  
  国民大会是按照孙中山先生的主权在民、直接民权思想和权能区分、五权宪法理论所建构的“代表国民行使政权的机关”。因此要分析孙中山关于国民大会的思想,首先得对主权在民、权能区分、五权宪法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一、孙中山国民大会思想的理论基础:主权在民、权能区分理论
  
  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国家。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即主权在民思想),这是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的精髓。至于如何实现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首先要实行直接民权、权能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权力的民主实质不发生变化。
  那么什么是“权能区分”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要从孙中山对“政治”的释义开始。孙中山提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①“政治”权分为“政权”和“治权”, “政权”即“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能”,由有“能”之人组建的政府来掌握。这种“政权”和“治权”的分离,即“人民有权,政府有能”,体现了“权能区分”的基本涵义。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个理论,孙中山特别制作了一个政权图(图1)来说明。
  具体来说,人民有权所指“政权”就是四项直接民权,即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确保“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②就地方层面而言,凡实现自治的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③在中央层面上则体现为,由自治各县选派代表组成的国民大会对政府官员享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对国家法律拥有创制权和复决权。
  孙中山认为,“人民有了这四个权,才算是充分的民权,能够实行这四个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④因为孙中山紧紧抓住了治国立政的两大关键:“治人权”与“治法权”。 “治人权”包括选举权和罢免权,确保“对于政府之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又一面可以调回来”。“治法权”包括创制权和复决权,有了这两种权,“如果大家看到一种法律以为很有利于人民的”,就“自己决定出来,交到政府去执行”;或者“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是不利于人民的”,人民便可以“自己去修改”;“如果立法部任立一法,人民因其不便,亦可起而废止”。⑤孙中山认为:四大民权可以实现人民“直接去管理国事”,“管理政治”,“管理政府”,成为“政府的原动力”,并能够对政府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
  而政府有能表现为治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⑥,治权即政府权,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相应的职能机关是:“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孙中山所绘“治国机关图”(如下页图2)给予了明确的展示。
  按照孙中山的初始设计,政府机构采取五院制,“立法院”(由各县人民选举产生的立法代表组成)行使立法权,“行政院”行使行政权,“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分别独立行使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各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审查后任命,此五院都对国民大会负责。“监察院”承担各院成员渎职时向国民大会提出弹劾、罢免的功能,“考试院”负责国民大会代表,五院职员及全国各级官员的资格审查和授予。以此完备体系构建“万能政府”⑦。
  总之,孙中山设计的人民行使直接民权的步骤是:各县实行自治;每县推举一名国民代表组成国民大会,由国民大会来行使四大民权直接管理政府。即县(自治)→国民代表(各县一人)→国民大会→政府(五院及各部)。可见国民大会在孙中山权能区分、五权宪法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机关,体现了人民有权的原则。正是在这个制度设计中,人民拥有四大民权,享有对国家事务的权力,体现了真正的民权,即主权在民思想。
  
  二、 孙中山关于国民大会的具体构想
  
  国民大会是孙中山主权在民、权能区分理论的直接体现者。国民大会一词首见于1916年7月17日《地方自治为建国之础石》演讲词,首次提出了关于国民大会的构建思想,国民大会由国大代表组成,每县选举一人,由三千人组成国民大会,定位为直接民权却采用间接民权的形式。
  在1918年底著述而于1919年5月出版的《孙文学说》中,分析了国民大会的产生与职权。他说:“俟全国平定之后六年,各县之已达完全自治者,皆得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宪行制定之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各院人员失职,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劾之;而监察院人员失职,则国民大会自行弹劾而罢黜之。国民大会职权,专司宪法之修改,及制裁公仆之失职。国民大会及五院职员,与夫全国大小官吏,其资格皆由考试院定之……人民对于本县之政治,当有普通选举之权、创制之权、复决之权、罢官之权,而对于一国政治除选举权之外,其余之同等权则托付于国民大会之代表以行之。”⑧
  可见经过两年多的思考,孙中山对国民大会的定位更为明确。国民大会有制定和修改宪法之权;国民大会无选举权,“总统”由各县人民选举;对中央人士有罢免权,对中央法律有创制、复决权。这里,孙中山已经把国民大会与五院政府联结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明确确定了它在中央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1922年为上海新闻报30周年纪念而作的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中,孙中山进一步阐释了国民大会的性质。他指出:“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予夺之自由,仍在于人民,是以人民为主体,人民为自动者,此其所以与官治截然不同也。预实行民治,其方略如左:(一)分县自治……(二)全民政治……以上两者,皆为直接民权,前者行于县自治,后者行于国事……(三)五权分立……(四)国民大会,由国民代表组织之。以上两者皆为间接民权,其与官治不同者,有分县自治、全民自治,以行使全民政治之实。……”⑨可见,孙中山认为国民大会为间接行使民权的机关,一方面它代表人民在中央政制中监督政府;另一方面它本身仍然要受各县人民的监督。
  同年4月26日,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第六讲》一文中,进一步阐释了政权与治权的划分,而以国民大会为民权机关,代表国民行使政权,并以机器比作政府,以人民比作工程师。他说:“所以机器是很有能的东西,工程师是很有权的人。人民管理政府,如果把权和能分开了,也要象工程师管理机器一样。在民权极盛的时代,管理政府的方法很完全,政府就是有大力,人民只要把自己的意见在国民大会上去发表,对于政府加以攻击,便可以推翻,对政府加以颂扬,便可以巩固。”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人民享有充分的民权,可以控制政府;另一方面,政府有很强的能力用来治理国家。由于权在人民,故政府的能力虽大,亦不能为恶,只能为善,即不能为害于人民,而只能为人民谋利益。
  总之,孙中山的国民大会理论,相较于西方三权分立的代议民主理论,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它改变了三权分立体制下分权制衡的关系模式,代之以五权分工合作的关系模式,因此可以说是孙中山宪政思想中最具特色最具独创性的部分。连孙中山自己也认为,“权能区分、国民大会的道理,从前欧美的学者都没发明过”,中国人从前也没有这样的观念,这“是世界学理中第一次的发明”。(11)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宪政体制原理的最主要部分,孙中山生前对国民大会的制度设计并不完备,只有原则性的规划,总体上还比较粗糙和笼统,并且随着时间变化也有些前后不同之处,这一特征导致了后人对于孙中山国民大会理论理解上的分歧,甚至对同一篇演讲稿、同一条文都有不同理解,出现“一篇文章、各自表述”的情形。不过,关于孙中山国民大会的理论仍有不少共识:第一,国民大会处于中央政制的最顶端,代表人民行使政治主权。第二,国民大会由以县为单位的自治区域选举产生,每县选举一名代表,共3000名,这些代表要接受本县人民的监督,同时也必须经过考试才能确定。第三,国民大会的职权,主要包括:制定宪法并颁布之、专司宪法之修改、对中央官员有选举罢免之权、对中央法律有创制复决之权。第四,国民大会与政府的关系表现为,五院都对国民大会负责。
  
  三、孙中山国民大会的双元性质分析
  
  从以上我们介绍的孙中山关于国民大会的构想中,可以看出国民大会是具有双元性质的。一方面,国民大会应是人民行使政权,尤其是进行“公民总投票”的代称;另一方面,则是由各县代表组成国民大会,“协助”人民行使政权之机关。
  1.国民大会为“公民总投票”
  1916年,孙中山最早提出国民大会时说:“今则七十万人有七万人赞成署名,可开国民大会,有人民三十五万人以上赞成,即可成为法律。”很明显,孙中山此处所说的国民大会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机关,而是在实施地方自治时行使“直接立法权”的“集会”,不过这不是一般的“集会”,而是采用投票方式针对议题表达“赞成”或“反对”。因此,孙中山所创设的国民大会,应该是指人民行使“直接立法权”的公民投票行为。这种公民投票行为,不但可以用来创制法律,还可以用来复决法律或重大政策。
  从《地方自治为建国之础石》一文中,可以得知国民大会之原始意义,是地方自治公民行使创制权的投票行为,而不是一个有形的机关组织。因此,在这里所称的国民大会应该称之为“公民总投票”。也就是说,国民大会是指全国的国民之大会,即“国民总投票”、 “公民总投票”之意。孙中山认为,人民在行使直接民权时,国民大会能集会的就集会,不能集会的就以总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与孙中山的主权在民理念也是非常一致的。因此,我们从过去孙中山的演讲和著作中,可以分析出他个人提出国民大会这样一个概念符号,是用来实现直接民权的,是一种“公民总投票”的形式。此外,民国初年的国民党理论家如廖仲恺、朱执信等,他们在自己一些著作中,也一再表明了对“公民总投票”的重视,可以旁证“公民总投票”是当时国民党人热衷的政治主张。
  2.国民大会为“政权发动机关”
  “公民总投票”式的国民大会在面临中国地广人多的困境之后,孙中山把国民大会“有形化”,试图通过委任代表性质,使国民大会代表以代议制形式,辅助人民行使直接民权。因此在孙中山手定的《建国大纲》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统治权则归于国民大会行使之,即国民大会对于中央政府官员有选举权、有罢免权,对于中央法律有创制权、有复决权。”也就是说,每县选举国民代表一人,到中央政府所在地集会,代表人民与闻中央政事。在这里,国民大会其实是协助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12)
  不过,一个不具有任何国会立法权、预算权的机关如何实现对中央政府的监督,是孙中山权能区分理论的一个难题。因此,我们应当把有形的国民大会定位为“政权发动机关”,其具有人民各种参政权的“要求权”或“提案权”,最后仍由人民以“公民总投票”方式“核定”之。如此一来,就更符合孙中山以国民大会为“公民总投票”的原意。也就是说,国民大会有各种民权的“要求权”或“提案权”,如:提议罢免“总统”、提议创制复决法律等权;但没有各种民权的“核定权”,该权应该由人民直接行使,例如:“总统”罢免案之投票决定权,法律案之投票决定权等,这种“核定权”仍应由人民自己决定,而不是交给国民大会去决定。唯有如此设计,国民大会才不会反客为主,大权独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有形的国民大会是“政权发动机关”,而非政府机关。
  总之,孙中山所创设的国民大会是具有双元性质的。地方人民在行使地方自治时,国民大会是抽象的、无形化的,即“公民总投票”的代称,由人民直接行使“四项政权”,这种形式的国民大会最符合孙中山先生的本意和真谛。而每县选举国民代表一人,到中央政府所在地“与闻中央政事”的国民大会,则是具体的、有形的机关,不过这个机关并不是政府机关,只是协助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即“政权发动机关”。
  
  结束语
  
  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直接民权、全民政治,并且提出了权能区分的理论,不仅使人民对政府有监督权,而且还使政府有较高的效率。但是,既然孙中山那么主张“直接民权”,为什么不让人民直接行使政权呢?反而又设计出国民大会这样一个组织呢?其实,这也比较好理解。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行使直接民权,想要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小国寡民;2.境内交通发达;3.国民的民主素养很高;4.国家事务单纯。xiii以孙中山当时设计国民大会时所处的环境来看,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交通和通讯十分落后,国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更无任何直接民主经验可言。另外如果真的实行直接民权的话,也有一些现实的困难,例如罢免、创制、复决权的实行如果按照瑞士的比例来推算的话,至少也需要300万人的连署才能发动,这在当时的中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孙中山退而求其次,选择“间接行使”政权的国民大会形式。
  总之,孙中山主张直接民权、全民政治,并设计出国民大会来纠正西方代议政治的缺点;但设计出来的公民总投票式的国民大会在面临中国地广人多的困境之后,孙中山把国民大会“有形化”,试图通过委任代表性质,使国民大会代表以代议制形式,辅助人民行使直接民权。也就是说,国民大会是孙中山适应中国当时的环境条件而蕴育出来的构思,是与当时现实妥协的产物。
  
  注释: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4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9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1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⑤同上,第350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2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7页。
  ⑧《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5页。
  ⑨《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⑩《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0页。
  (11)同上,第322页。
  (12)为了避免名称的困扰,可以把这里的国民大会改为“国民代表大会”,这样在对国民大会的理解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
  (13)董翔飞:《中华民国宪法与政府》,自版,1998年10月,第159页。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孙中山:孙中山集外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5.
  [3]董翔飞:中华民国宪法与政府[M].自版,1998.159.
  (作者通讯地址:河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450000)
其他文献
[摘 要]世界汽车产业的第四次技术变革,为以发展汽车产业等战略性产业为主的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重要契机。文章主要对世界汽车产业的技术专利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了解当前世界汽车专利技术的发展概况,发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当前的发展差距和机会。  [关键词]汽车经济;技术专利;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要]通过采集102家江苏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力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研究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家的效率性人力资本交易性人力资本和动力性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企业家人力资本;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0;F2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武警部队院校合并的动因,而后对院校合并的成本按照失益成本、失序成本、适应成本和创立成本四个部分进行了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合并的收益,最后基于经济学视角下从规模效益、人力资本和教育质量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武警院校;合并;经济分析  武警院校是培养现代警官的摇篮,是为部队输送人才的重要保障。武警部队成立的三十年来,院校发展有明显的进步,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期刊
摘 要:我国乳品行业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信任缺失,国家着力整顿,行业面临转折。本文对新疆乳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提出了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乳品企业重组、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新疆;乳业;走出去    1新疆乳业发展的优势  1.1草原广阔,发展环境好  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草原面积12亿亩,可利用面积达7.2亿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6.8%[1],拥有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09年北京优朋普乐科技诉TCL著作权侵权案的基础上,介绍索尼规则的基本知识以及其在本案中的运用,探讨索尼规则对本案的影响,并且提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电视机制造商风险规避策略,以促进互联网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机制造商侵权;索尼规则;风险规避  1.前言  三网融合的出现标志着原本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各过各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彼此之间的相互准
期刊
2. 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1121)   摘要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必然趋向。文章以白银市为视角,对城市低碳转型的背景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一、三、五”战略框架,进而对城市低碳转型给出了“区域联动、借岸发展”、“目标聚集、以大引小”、“融合集聚、创新手段”、“双轮驱动、多点支撑”、“优势立足、分层集聚”等六
期刊
摘要:目的:评估武警院校指挥类“合训”学员综合素质,为武警部队“合训”学员教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部分“合训”学员军事、文化、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成绩,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科学的评估函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结果:“合训”学员综合素质差异显著。结论:武警院校可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地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育人质量。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综合素质;评估  2011年9月,武警工程大
期刊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完成具体生产任务的基本单位,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头万绪都要落实到班组。车间是企业的基层组织,要深化班组建设工作,必须要发挥车间这一级组织的作用。  第一, 车间应注意在班组建设的内容上指导性  一是对班组长本人的要求。班组长必须具备两个素质(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思想素质: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不怕吃亏、扎扎实实、严以律己、善解人意,既要关心职工、做职
期刊
摘 要:网络环境下会计的信息披露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它本身还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人们对网络会计信息的认识还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与传统会计信息相比,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既有优势,又存在尚需解决的问题。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披露从它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上充分显示了出来,对于它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及问题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应对。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政策;披露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网络为代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军队采购中发生的寻租行为入手,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在军队采购行为中的军队采购方和供应商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采购方和供应商的最优选择决策。  关键词:军队采购;寻租;博弈    一、寻租理论    (一)寻租的概念  寻租理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公共选择学派创立的理论,是以研究非生产性竞争的寻利活动为主的经济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寻租被定义为通过获得或维持某个领域的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