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关注财政资金的投向和使用效益。如何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摆在财政干部面前永恒的话题。下面就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试着谈一下自己对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刚性不足,挤占现象普遍。财政专项资金不按规定使用,没有实行专款专用。执行过程中大量的人员工资福利支出挤占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经费,而属于基本支出中大量的差旅费、车辆运行维护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商品和服务支出挤进专项支出。原因是专项资金预算有指标数,没有列支会议费、招待费、培训费、交通费等等明细支出的控制数。尽管专项资金实行单项核算,但大量专项项目还是以会议、招待、车辆运行、培训、考察等名目列报支出。
2.专项资金执行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部分上年结转使用的财政专项资金要么没有及时拨付,要么拨入单位没有及时使用。原因一是省市补助资金滞后,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额安排;二是当时存在虚报项目资金;三是该专项已在其他专项资金中列支。
3.重拨轻管现象仍然存在,缺乏项目动态监控。“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专项资金的分配和审核以及资金拨付上虽然有财政部门把关,但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4.财政监督薄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前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监督环节薄弱仍然存在,在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缺乏对其绩效进行有效跟踪和评价,致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管方式比较单一,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另外,在财政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事项,缺乏应有的处置力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财政专项资金刚性认识不深。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预算的安排,项目的执行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单位部门不得任意变动更改,实际执行中往往有些单位忽视这一点,主观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致使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出现不合理,甚至出现预算追加,使财政部门工作处于非常被动;另外,由于上级部门或本级财政的政策的不稳定性,有关新的政策不断出台,相应的地方政府也要随着政策的变动而调整或追加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
2.包干经费不足挤占专项经费。包干经费是按各单位人员定额标准予以安排的,仅能维持政府机关的日常工作运转。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下拨后,随之而来要接受多次多层面的检查,而这些检查是需要一定的接待和工作经费的,财政预算没有安排这些专门接待和工作经费,使公用经费紧张的单位挪用财政专项资金。
3.财政监督与预算、执行配合不够密切。目前财政内部预算局、执行局、与监督局尚未建立规范、畅通的方式和制度,监督局无法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编制、执行情况及不断更新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监督远远落后财政管理,无法对整个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监督的方式单一,事后监督为主,难以建立事前、事中的全程监督。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力度不到位,存在着重分配轻监督的思想,没有把财政监督的职能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财政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资金使用过程中浪费、挪用现象严重,造成单位部门之间不平衡。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量的核对,忽视质的分析,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跟踪和评价,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和管理的对策
1.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依法理财是财政法制化的根本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细化管理办法。将财政专项资金的范围、预算编制与执行、支出标准、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机制、奖惩措施等有关专项资金问题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根据特定项目资金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保证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有制度可依。
2.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首先,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确定哪些项目属于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其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并与资金需求测算相结合,做到方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再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逐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跟踪、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最后,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管理。明确规定各项专项资金的审批权限,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3.切实加强财政绩效监督,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一是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在做好必要的日常监管工作的同时,应当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的跟踪,及时掌握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进程和支出执行进度。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及时组织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以及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讲究财政监督的方式,财政专项资金的检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财政部门可以在监督方式上,由以突击检查为主的监督向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改变以前只重事后监督而轻事前、事中监督的做法,把事后与事前、事前监督结合起来,实现财政监督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三是提高财政监督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财政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监督检查队伍。财政监督检查人员要克服畏难心理,齐心协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四是加强监督成果利用。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成果的利用与转化,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将财政监督掌握的资料转化为预算管理、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并上升到财政管理、财政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层面。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促进财政管理和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的综合成效。
4.加强对财政监督工作的领导。加大财政监督执法力度,一是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支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二是加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对接金财工程等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升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三是进一步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能,规范工作方法及手段,使执行过程有据可依,并且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违规问题坚决予以处理,增强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刚性不足,挤占现象普遍。财政专项资金不按规定使用,没有实行专款专用。执行过程中大量的人员工资福利支出挤占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经费,而属于基本支出中大量的差旅费、车辆运行维护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商品和服务支出挤进专项支出。原因是专项资金预算有指标数,没有列支会议费、招待费、培训费、交通费等等明细支出的控制数。尽管专项资金实行单项核算,但大量专项项目还是以会议、招待、车辆运行、培训、考察等名目列报支出。
2.专项资金执行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部分上年结转使用的财政专项资金要么没有及时拨付,要么拨入单位没有及时使用。原因一是省市补助资金滞后,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额安排;二是当时存在虚报项目资金;三是该专项已在其他专项资金中列支。
3.重拨轻管现象仍然存在,缺乏项目动态监控。“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专项资金的分配和审核以及资金拨付上虽然有财政部门把关,但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4.财政监督薄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前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监督环节薄弱仍然存在,在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缺乏对其绩效进行有效跟踪和评价,致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管方式比较单一,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另外,在财政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事项,缺乏应有的处置力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财政专项资金刚性认识不深。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预算的安排,项目的执行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单位部门不得任意变动更改,实际执行中往往有些单位忽视这一点,主观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致使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出现不合理,甚至出现预算追加,使财政部门工作处于非常被动;另外,由于上级部门或本级财政的政策的不稳定性,有关新的政策不断出台,相应的地方政府也要随着政策的变动而调整或追加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
2.包干经费不足挤占专项经费。包干经费是按各单位人员定额标准予以安排的,仅能维持政府机关的日常工作运转。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下拨后,随之而来要接受多次多层面的检查,而这些检查是需要一定的接待和工作经费的,财政预算没有安排这些专门接待和工作经费,使公用经费紧张的单位挪用财政专项资金。
3.财政监督与预算、执行配合不够密切。目前财政内部预算局、执行局、与监督局尚未建立规范、畅通的方式和制度,监督局无法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编制、执行情况及不断更新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监督远远落后财政管理,无法对整个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监督的方式单一,事后监督为主,难以建立事前、事中的全程监督。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力度不到位,存在着重分配轻监督的思想,没有把财政监督的职能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财政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资金使用过程中浪费、挪用现象严重,造成单位部门之间不平衡。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量的核对,忽视质的分析,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跟踪和评价,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和管理的对策
1.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依法理财是财政法制化的根本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细化管理办法。将财政专项资金的范围、预算编制与执行、支出标准、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机制、奖惩措施等有关专项资金问题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根据特定项目资金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保证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有制度可依。
2.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首先,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确定哪些项目属于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其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并与资金需求测算相结合,做到方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再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逐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跟踪、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最后,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管理。明确规定各项专项资金的审批权限,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3.切实加强财政绩效监督,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一是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在做好必要的日常监管工作的同时,应当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的跟踪,及时掌握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进程和支出执行进度。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及时组织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以及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讲究财政监督的方式,财政专项资金的检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财政部门可以在监督方式上,由以突击检查为主的监督向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改变以前只重事后监督而轻事前、事中监督的做法,把事后与事前、事前监督结合起来,实现财政监督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三是提高财政监督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财政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监督检查队伍。财政监督检查人员要克服畏难心理,齐心协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四是加强监督成果利用。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成果的利用与转化,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将财政监督掌握的资料转化为预算管理、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并上升到财政管理、财政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层面。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促进财政管理和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的综合成效。
4.加强对财政监督工作的领导。加大财政监督执法力度,一是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支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二是加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对接金财工程等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升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三是进一步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能,规范工作方法及手段,使执行过程有据可依,并且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违规问题坚决予以处理,增强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