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拜干亲”习俗及其功能研究r——以河南省L村为例

来源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3297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干亲是“拟亲属关系”的典型形式之一,是指无血缘联系的社会成员通过一系列仪式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与血缘亲属同等效力的“虚拟亲属”关系.它是传统文化习俗的体现与延续,在农村社会中拜干亲现象一直很盛行.拜干亲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有三种:消灾避祸、驱散疾病;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关系亲近、相处融洽.拜干亲同时具有维系、凝聚、重建、规范和教育等功能.
其他文献
2020年12月8日,笔者应邀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纪念民族音乐学会首届会议召开四十周年的系列学术讲座中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超越在中国音体系研究中的引领意义和探索功效》讲演,反响强烈,说明这个话题切中要害。这次讲演的意义就在于针对目前音乐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重新论述学术研究的层次概念,即从形而下的研究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研究层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分析抽象的“形而中”层次。如果我们把从“形而下”研究到“形而上”研究比作“到达彼岸”的话,那么,“形而中”的研
长期以来,在音乐领域,相比古典音乐(以交响乐为代表)一直被理所当然地奉为高雅文化而备受尊崇,成为身份政治的象征与学术研究的正宗;流行音乐(以通俗歌曲为代表)则一直被视为低俗文化而难登艺术的大雅之堂,被严肃的学术研究拒之门外。不过,上世纪中期以来,这种表征为高雅艺术(前者)的现代主义与表征为大众文化(后者)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分野”及其构建的政治、美学与文学理论体系与基础已经变得日渐陈腐,“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种种边界日渐消泯”(1)。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开始摒弃高低雅俗的等级偏见,探索大众文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对高职院校工程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时期行业人才工程能力需求所呈现的新特征,高职院校需克服传统工程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从学科专业、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等多维度来构建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工程学习共同体,以学科复合交叉、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深度工程学习为改革思路,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知识、技能与素养,顺利完成其身份构建,优化高职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
当前读写结合教学多实践探索,少理论思考,重模式构建,轻学习过程,陷入严峻的困境。我们分析读写结合面临的认知困境、思维困境和行为困境,从目标转变、主题转化、情境转换、评价转向四个方面探索读写结合教学法突破的路径。
2020年12月4-6日,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中国乐派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是中国音乐研究基地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为期三天,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研究基地承办,共有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中国音乐研究基地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乐派研究”课题组成员等一百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亟需革新常规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投入。通过CiteSpace绘制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优势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笔者尝试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中使用基于语料库的“3I”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探索式学习,赋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通过挖掘、分析、归纳语料数据来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运用“3I”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挑选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索引行并创建易于观察的视觉界面,学生利用索引行呈现的语境共现信息
西方音乐史学在中国这个“异文化”环境下已生存了近一个世纪,伴随着史学家们从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的发轫开始,到独立视角的西方音乐研究不一而足,逐渐构筑起中国特有的西方音乐史学生态。在近期的史学成果中,王晡教授于2020年初出版的《西方音乐史》(后文王晡史著)备受关注。(1)初看本书,相信读者们都会对它“厚重”的体量感到惊讶。作为迄今为止汉语语域内篇幅最大的西方音乐史著,全书共八章,总约九十万字,分上下两卷;以风格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方式架构史脉;内容旁及多类边缘知识,是一部力求全面、完整书写的西方音乐历史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文章从课程思政的含义出发,根据物理学专业导论的课程地位和内容特点,首先分析了物理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物理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的途径与形式,最后简要说明了物理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的效果。相关结果表明,物理学专业导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堂是思政理论课之外实现“三全”育人极为重要的阵地。大学英语教材是实现教育理念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深层文化等等对学习者有着一定的潜意识影响。对大学英语教材文本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在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课程思政元素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际发展及国家立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对于加强文化自信、捍卫我国文化安全和传播我国主流文化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学生、教师、校园文化、社团、公共课程五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建设。通过党团建设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模范作用;组建一支大思政教师队伍,充实思政教育队伍成员;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开辟思政育人沃土;支持特色社团,优化思政育人载体;完善公共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打造集“学生干部、思政教师、校园文化、特色社团、课堂教学”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