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民乐学子吃不饱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zr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民乐,人们往往会说起《二泉映月》、《江河水》,再就是《喜洋洋》、《步步高》,这些传统作品不仅是普通人心中的民乐印象,甚至也多年成为专业音乐院校民乐系演奏的单调范本。
  “虽然各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的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但也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零散、演奏技法迟滞等一些问题。简单来说,民乐学子在校吃不饱——从附小、附中、大学、甚至研究生都不得不重复演奏相同的曲目。这种无奈和尴尬已成为民乐人心中的痛。”中央音乐学院前任副院长,作曲家徐昌俊告诉记者。如何丰富民乐作品,至少让学子们吃饱,已成为民乐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法 学院设置——从潜伏到潮流
  
  11月11日晚,“中国民族器乐精品创作”委约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上演出的9部民乐室内乐作品全部出自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此次音乐会是第一阶段委约成果的展示,2011年还将推出另外两场音乐会,主打合奏和乐队作品。尽管近些年在学院和民间,民乐作品的创作已渐成风气,但是在政府层面,如此高规格大力度地表明对民乐创作的支持,在中央音乐学院以及所有音乐学院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因为此次“211工程”的实施,民乐创作再次为人关注。但是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民乐创作早已非常活跃。早在2002年,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光华就为研究生学生开设了作曲基础课,这门课上下来,很多演奏者已经掌握基本的作曲手法。刘月宁、章红艳、兰薇薇、田再励、徐阳等教师不仅自发成立了不同规模的室内乐组合,还委约作曲家写了大量作品并在社会上不遗余力地推广。许多作品也充实到教材中来,还建立起了一批研究项目。学生们也渐渐跟作曲系、指挥系的学生交上了朋友,你写我奏,自得其乐。作曲系和指挥系的学生也乐得写民乐作品,因为不仅作品被高度重视,而且演出机会也大于西洋音乐作品。李光华粗略算了一下,光民乐系,大大小小的室内乐团就达到了14个。这在中央音乐学院别的系是绝无仅有的,其他院校也不可比拟。
  
  方法 作曲家倾力——从意识到实践
  
  11日当晚的音乐会上,有9首作品亮相,这是从目前接受委约的20余部作品中挑选而来的。三弦独奏《麦西热普》,中软和打击乐《疏影》,笙独奏《竹影》,竹笛独奏《章草双菱》,古筝、竹笛和打击乐重奏《水墨画》,笙独奏《意境》、打击乐、影像和电子音乐《阵》,二胡、笛子、琵琶和打击乐重奏《片段》,阮族《南国三章》等等,涉猎多种器乐作品和各类组合。这些作品均出自中央音乐学院中青年教师和少量优秀学生之手。
  小提琴出身、曾经很“西洋”的作曲家刘长远是《水墨画》的创作者,早已经把创作中心转移到写民乐上来。不仅写,刘长远自称耳朵也越来越民族,喜欢听中国音乐。“民乐器更适合表达我们中国人的情感,而且种类很丰富。不仅写起来很过瘾,因为作品少,也为我们作曲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余地。”他说。在写作中,他越来越清晰地认为中国作曲家应当把目光锁定在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上,为自己的音乐文化出力。此次“211工程”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刘长远的创作情绪,他建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应当以此为契机,将民乐创作纳入到主课教学中来,让每一位作曲学子都学会写民乐。
  《南国三章》作者李滨扬也是近年来海内外民族乐团委约最多的作曲家之一。音乐会上,《南国三章》使用了除低音阮之外的高阮、小阮、大阮和中阮在内的所有阮族乐器,规模达到20多人。演奏者之一、大三学生郭晓蒙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在阮族乐团演出了6年之久的她凭着自己的经验认为这部作品可以作为保留曲目。李滨扬的灵感来自西南地区民歌,并用现代的手法来呈现。李滨扬告诉记者,他并没有为这部作品特意前往当地采风,依靠的是20余年前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时暑期一次次的深入采风。李滨扬回忆道,当年除了每年的采风,学院里还开设了民乐四大件——民歌、民间音乐、戏曲和说唱课程。这一切奠定了作曲家中国情调的“底子”。如今的学子可没这么多机会采风、学习,作为教师的李滨扬就要求他们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会和排练,积累对音色的感觉和对乐器的了解。
  
  方法 社会征集——从华人到外国人
  
  为了增加此次“211”的国际性和广泛性,在委约作曲家写作之外,还采取了向全世界征集作品的办法。不管是华人还是外国人,都欢迎他们加入到这个事情中来。征集作品将在今年年底结束,有望跟委约作品一同在第二场音乐会上亮相。
  现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的徐昌俊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光华是该项目负责人。徐昌俊向记者介绍,民乐系“211工程”的建设,将通过向国内外顶级作曲家委约、创作民乐作品,通过5到10年左右的时间来系统实施。除了音乐会展示,还将陆续推出系列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在合适的机会还将挑选精品赴国外演出,部分作品将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教材和日常教学。“从西洋乐器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一门乐器的不断发展、创新离不开相应音乐作品的创作。钢琴、小提琴的发展一直跟随在音乐作品创作创新的脚步之后。”徐昌俊说。至于能否达成出精品的愿望?徐昌俊、李光华和其团队中的赵海、左延芳等教师想法很明确,“最终成为音乐精品要经过时间和听众的检验。但是我们既然做了,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本报记者 刁艳
  
  “春华秋实”闭幕 “院校出品”渐热
  
  11月14日,第三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以《“爱与舞”之舞韵芬芳——舞蹈精品节目荟萃》和大型京剧《白蛇传》完美收官。本届展演周共演出11台剧目15场演出,上座率超过90%。举办14场艺术普及讲座、小型展演,20000多人次参与其中。高水准的演出、丰富的艺术普及活动、亲民的票价,经过三年磨砺,“春华秋实”展演周已经开始在全国形成重大影响,成为重要的艺术教育交流平台之一。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经营的是高雅艺术,作为大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社会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品牌,春华秋实展演周当然也定位在高雅艺术上。
  今年的11台剧目都是精心策划并汇聚了强大的主创、艺术家阵容,指挥胡咏言、阎惠昌、彭家鹏,钢琴家居觐、邹翔,歌唱家张立萍、张建一、王莉、常思思,小提琴演奏家徐惟聆、吕思清、林朝阳、陈曦,民乐演奏家石海彬、章红艳、张维良、胡志平、荣政,京剧名家周龙、刘秀荣、张春孝……各路名师名家参与其中,让展演周星光灿烂。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演周还出现了三个“首次”:首次个人专场音乐会、首次增加小剧场的演出、首次中小型舞剧专场。
  虽然全国各院校都把舞台实践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受制于演出场地、营销手段以及交流群体偏窄等因素,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往往十分有限,往往出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据国家大剧院所作的一项针对11家艺术院校的舞台实践调查显示,各个院校每年公开演出多在本校,场次从1、2场到200场不等,但基本都为非营利性演出,观众以学校同学、老师、家长和业内人士为主。
  本届展演周中在中小型舞剧专场里演出的舞剧《情殇》正是这样一部作品,13年前就职于北京舞蹈学院的邓一江根据话剧《雷雨》改编出教学作品《情殇》,这部由中央音乐学院陈丹布教授作曲的舞剧当年在北京、沈阳、香港等地演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国内多个舞蹈金奖,之后便在舞台上销声匿迹了。“专业艺术院校的舞台实践活动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是展示机会却非常有限,往往落得压箱底的命运,”说起这个作品,如今的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无限感慨,“幸运的是,展演周让这些优秀作品重见天日,同时也磨砺了我们的作品,让艺术教学与市场在实践中互动起来,及时调整、改善和完善。”本报记者 刁艳
  
  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上音举行
  11月26日,上海音乐学院将举行“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这是继该院唐代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宋代音乐学术研讨会后的一次组合两个断代史进行的音乐现象研讨会。
  会议将从乐律学、古谱学、音乐文献学、乐器学及音乐制度等多视角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究,期待澄清两个断代史中的一些音乐现象。赵维平、陈应时、郑荣达、李幼平等各家音乐学院的学者将围绕《唐乐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从催马乐的发展轨迹观其历史流变》、《苏祗婆传授的龟兹乐律》、《唐代音乐宫调理论流变》、《关于赵宋时期编钟理论和实践的疏理与审思》等话题展开研讨。J011
  
  燕山大学声乐艺术研究所成立
  11月16日,在哈尔滨燕山大学演奏厅举行了“燕山大学声乐艺术研究所”成立大会及揭牌仪式。会议由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竹岩主持,滕国生院长介绍了研究所成立的构想和今后的任务。
  声乐教育家、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石惟正以《关于声乐研究的范围》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燕山大学声乐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聘请男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马金泉担任,副所长由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声乐副教授赵欣担任。金铁霖、黎信昌、王秉锐、马秋华、邹文琴、傅海静、迪里拜尔、宋飞等为研究所的成立题写了贺词。
  罗似铜 J012
  
  世界音乐周让学术走出象牙塔
  11月15日上午,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领衔承办的2010“世界音乐周”暨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以丰富多彩的现场表演、交流音乐坊、学术讲座等多方位的“亲历体验”和“学术对话”中,向来自美国、印度、非洲以及中国各大音乐院校的学术来访者,呈现了立体化的“世界民族音乐”对话格局。
  在15-18日为期4天的活动中,有来自传统的印度古典舞台如印度古典舞蹈大师杰·克香·马哈拉吉带来的《北印度卡达克舞蹈与音乐》、印度陶罐舞艺术家苏坎雅·拉姆戈帕尔及团队表演的南印度古典音乐《卡纳塔克音乐》和《陶罐舞》;还有来自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大卫·尼尔森和约翰·罗宾逊带来的美国音乐学家研究印度音乐的学术成果——《南北印度的古典音乐》、《印度音乐与西方元素的融合》;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生、校外艺术家共同表演的来自印度、非洲、新西兰以及中国本民族音乐的民族音乐代表作品。
  本届活动的音乐会总监、扬琴演奏家刘月宁,以自己十几年来遍访欧、亚、美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历,向记者道出了她对于“世界民族音乐”概念的理解。她认为,地域仅是人们用于地理位置上的一种‘界限’概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为界定民族音乐概念,也禁锢了人们对于世界民族音乐的认知和理解。“在我没有遍访世界各国以前,我仅仅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其实,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文化的繁荣和复兴,无不与文化交融相联系。各国的扬琴发展,在各具特色的同时,同样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我很高兴如今的自己,不但能够打破专业领域的‘疆界’,从演奏领域进入音乐学的学术领域,更高兴自己能够在这里与各国学者、本国学生交流和分享不同的世界音乐。”
  本报记者 李瑾
其他文献
青春属于充满活力的你  青春属于勤勉踏实的我  青春属于我们年轻的一代  我们编织着梦幻  我们尝试着创新  我们拥有青春旺盛的力量  我们正当青春  我们朝气蓬勃  我们拼搏图强  我们拥抱青春  我们拥抱希望  我们拥抱未来
期刊
作曲家于宝玉常被人叫做宝玉、二爷,他不爱写歌,骨子里颇有些红楼里贾二爷的特立独行,连作品也常常引起圈里人热闹的争议,而这样一位宝二爷却竟然做起了教书先生,还教出了个广州亚运会会歌《重逢》作曲者——捞仔。    老师的“头痛”学生  宝玉说,“说起捞仔拜师的经历,还真是有些意思。”最初是跟捞仔学吉他的阿东拜在宝玉门下学习作曲,在阿东介绍下捞仔在宝玉家“赖”了一天,成功拜师,原本是师父的捞仔在宝玉门下
期刊
第五届北京文博会音乐创意项目概览    状若兔儿爷的迷你音箱、3D技术生成的虚拟邓丽君、类似自助提款机的音乐售卖机、会自动发声的电子音乐教学演示板、还有旧厂房改造的音乐创意园区……当音乐遇上创意,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11月18日至21日,第五届北京国际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北京老国展举行,吸引了众多人的兴趣。    老厂房变身音乐创意园  在国展3号馆外,一个写着“尚8音乐创意产业园”的巨大红色集装箱颇
期刊
2017-05-26 音乐周报  闭幕演出: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  五月之春莺歌燕舞,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绚丽繁花再度绽放于浦江之畔。在历届“上海之春”的活动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均是重要的中坚力量,上音的“名校效应”已成为音乐节的一大看点。而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承办的系列演出也经历了类型与风格的变化,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出台之后,加入了更多中国元素和东方特色,音乐会的重点从
期刊
原创 2017-05-26 吴洪彬 音乐周报  近来,《音乐周报》发表了好几篇关于儿童歌曲歌词的问题,先有作者认为《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导向有问题,歌曲潜在地唱出做功课是不快乐的;后有人认为儿歌《小燕子》已经过时了,不适合做早教音乐。这些文中的观点虽然有待商榷,但看到这么多作者关心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令我这个音乐老师甚为欣喜的。  最近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我们的田
期刊
4月29日,我的首场个人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音乐会共呈现了6首作品,皆是我近年来的创作。其中的两首琵琶协奏曲《坐看云起》、《云开日出》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关注。  《坐看云起》:观念的突破  《坐看云起》是我于2013年底创作的一部单乐章的琵琶协奏曲,获得了第十八届全国作曲比赛优秀奖、第三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青年作曲家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银奖。  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诗《终南别业》中的“行到
期刊
2017-05-24 音乐周报  新加坡华乐团将与二胡名家高韶青和琵琶演奏家赵聪呈献一场绚丽夺目、清耳悦心的音乐会。6月2日至3日,由新加坡音乐总监叶聪担任指挥的“名家炫乐”音乐会将于晚上8点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举行。  高韶青不仅是当今最优秀的二胡大师之一,也是加拿大Gemini大奖提名的演奏家。他勇于在艺术上创新,启发了中国音乐的“新民乐”潮流。高韶青2012年首次与新加坡华乐团演出。本
期刊
原创 2017-05-24 何毓奇 音乐周报  2017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于5月21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此次演出不仅仅标志着本届现代音乐节的开幕,同时也见证了北京现代音乐节走过的15个春秋。在音乐会伊始,北京现代音乐节出品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俞峰与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叶小纲致辞,肯定了北京现代音乐节自创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培养了一批又
期刊
香港中乐团将于6月2日至11日在天津、北京、沈阳、上海、武汉、成都作巡回演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  香港中乐团于1977年成立,是香港惟一拥有91位专业演奏家编制的大型职业中乐团,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澳洲等多个国家及地方。“植根传统,锐意创新”是乐团的艺术特色,除了演奏传统民族音乐和近代大型作品外,更广泛委约各种风格及类型的新作品,迄今委约或委编的作品已逾2300首。  这次巡
期刊
原创 2017-05-24 谌强 音乐周报  5月10日,广州交响乐团在布雷西亚的巡演首场音乐会吸引了满场观众。  已在世界五大洲留下音乐足迹的广州交响乐团,在迎来建团60周年之际,于今年5月开启了新世纪以来第十五次国际巡演、第六次欧洲巡演和第一次英国巡演。在短暂而紧张的一个星期里,从亚平宁到不列颠,广交用5场包括中国和西方交响音乐佳作的音乐会,在欧罗巴奏响了悠扬的中国之声。这也标志着这支近年来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