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专业:向左走?向右走

来源 :高校招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2y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考生在面对怎样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大部分还是更重视选择学校。因为对他们而言,认知大学的主要渠道就是他们的老师,很多中学为了自己的利益(社会评价一个中学的教学质量好坏主要看它的升学率),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总是建议学生填报近年来最低录取分与自己高考成绩最接近的学校,然后再考虑选择专业。而考生在高三学习压力那么大、填报志愿时间很紧的情况下,不可能很理性地选择专业,而是首先选择了学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太正确的,我个人比较主张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通过专业去找学校。考生应先明确自己想学什么。然后去打探想学的专业哪些学校有,哪些更好,再比比自己的实力,选出你爱它,它爱你的学校。
  
  “钢铁公司不会跑到清华、北大、中科大去选冶金类人才!”
  
  比如,东北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在全国学科评比中排名第一,但该专业每年在各省录取分数并不是很高,与其相反的是,该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供不应求。其实,考生对一种现象不了解,那就是很多企业都知道哪个学校的哪个专业最有优势,他们如果需要某专业的人,就会直接上这个学校去选拔,而不是随便去个学校招聘相关专业的学生。用人单位是很现实的,他不会管学校的名气多大,而是看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是否确实具备他们需要的专业素质。比如钢铁公司在全国选拔人才时,他们肯定会首选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这样的学校。而不会跑到清华、北大、中科大去选冶金类人才。这就是为何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的某些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反而比较高的原因所在。
  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事先没有确定好自己想学的专业。而是一味地考虑学校所谓的名气,进去了才发现原来什么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时再来后悔已经迟了。
  
  “冷热专业都是相对的!”
  
  在专业的选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非常盲目,老师叫填啥就填啥,或者家长怎么说就怎么填,一味追求热门。这种选择是不正确的,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所谓冷热门,是暂时性的。四年之后的情况谁也看不准。比如过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需求大,学的人多,自然就热起来了,但随着社会需求的饱和,现在该专业的就业压力很大。今天的冷门也许就是明天的热门,冷与热是相对的。以东北大学的采矿工程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四年前,这两个专业都很冷,录取分很低。但到现在,由于社会对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出现一人难求的情况了,只要愿意去,马上就签,待遇比其他专业要高出很多,甚至出现了学生在大二时就有用人单位找他们签订意向书的情况。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理性看待冷热专业,不能盲目追热避冷。
  
  “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考生选择专业时,一方面由于对专业和职业缺乏了解;二是怕影响复习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因而常常是盲目选择,或者由家长、老师或其他亲友代为选择。因此到了填报志愿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录取因素,而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考虑得少,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更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考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是很多准大学生不爱读书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就业难和学非所用的直接原因。因此,个人因素是现在考生最应该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選报一个与自己特质、兴趣相宜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这样有益于将来刻苦读书和日后的职业发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条件的考生应该在上大学前做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将来要做什么,你的性格能做好什么,你适合从事什么行业,想好了后再决定要学什么专业。然后,再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选择这个专业领域里自己的成绩能报考的学校,或许这所学校不一定是名校,但却能上适合你自己的专业。学得好的话,将来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成绩来,这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陈景润搞数学是全国NO.1,但他的数学却不是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学的,他要是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里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估计是倒数第一。这就是为什么名校学生毕业后也可能照样找不到工作的原因。
  笔者曾经看到一个资料是关于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有75%的学生认为目前这个专业不是他所喜欢的,85%的学生认为,如果再给他一个机会,他不会选择现在这个专业。上大学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去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专业。不能光听别人说这个专业怎么好,就怎么报。比如前些年生物特别热,一个生物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报考了东北大学的这个专业。进来后,学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这个专业要做实验,每天和分子、细菌打交道,特别特别厌恶,几乎达到学不下去要退学的地步,最后只能转专业。所以。报考某个专业时,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学生自己确定,不能由家长和老师代劳。
  
  选学校,专业当媒人
  
  有了心仪的专业倾向后,考生再来选择学校就比较容易了。一般来说,某些专业属于哪一级学科,这些学科分布在哪些学校,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上都有公布。当然,学校很多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地。这时,该把哪些学校填在自己的志愿表上,就要由咱们考生行使决定权了。首先要分析这些学校所在的地域是否是你想去的,如果是,那还得看学校的投档线高出自己分数所在批次省控线的幅度,对把握性比较大的学校才予以考虑。其次,对自己已经圈定的这些高校,要掌握好高校在其所在省(区市)投放的计划数、招生专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近年来该校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录取平均分、分专业录取分、实际录取人数等数据。同时对比近几年投放的专业情况、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上的变化以及同一专业不同年的录取分数线变化情况。掌握好这些基础信息后,考生就要根据自己平日寸的学习成绩、统考发挥情况或者自己的实考分数,大致推断出自己在本校、县(区)、省(市)考生中的位置。在实力具备的基础上考虑学校。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在某个省(区市)投放的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都有一定的延续性,每年的变化不会很大。考生如果基本锁定了报考的学校,那么可以看看近几年(至少三年)来该校某些专业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高出相应批次省控线的情况。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有把握报考。一般来说,三年的数据基本上就能看出大小年,再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社会当前对这个专业的需求度和目前该专业的饱和度就能判断出08年到底是大年还是小年,08年报考这个专业多少分有把握,多少分有风险。考生可在各学校的招生网站或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上查询各个学校近几年来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信息。
  考生如果把专业当媒人来选学校,可以实现自己实力效益的最大化,这 是我们谈到的最理想状态,前提是考生的实力同时达到专业和学校的要求。当然。有时候,学校和专业的搭配也会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对于报名校把握不大的次高分考生,应该优先选择特色专业,不要一味地考虑名校。多考虑非名校但办学水平、师资力量都不错的院校的特色专业。这些专业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师资力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是相当不错的。而对刚刚上某批次线的考生而言,要将专业和院校结合起来考虑,首先要考虑的是稳妥。由于考生数量多,志愿容易扎堆,因此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院校,要首先保证自己有学上,然后在各专业志愿间要有合理梯度,同时不能放弃第二、第三志愿,志愿之间层次要适当拉开,避免一旦落选直接掉入下一批次录取。
  
   “信息获取,多角度!”
  
  当然,学生考虑的以上因素都要以掌握大量的信息为基础,那么对信息的获取也要全面深入。学校方面可以通过查阅学校网站或者索取学校的报考指南、专业介绍等资料来具体了解学校及相关专业的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综合实力(是否有国家重点学科,是否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等)、就业率及就业薪酬水平、就读学生的满意程度、发展空间等因素。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各大媒体发布的就业相关新闻来了解所报专业培养的是“紧缺人才”还是“已饱和人才”。社会学专家对某些热门专业的分析也不能忽略,因为这些专家通常都是站在很高的角度来看专业,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分析很具有前瞻性。此外。教育部学生司每年出版的《升学与就业》一书也值得阅读,上面对每年就业率高的行业和专业,国家某些行业的紧缺人才进行了梳理。总之,学生在填报专业和学校时,搜集信息要多角度、多渠道,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填报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寄语08高考学子
  
  高考志愿填报是高校与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也是考生在人生关键阶段的一次重大决策,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握招生实际情况,立足个人潜能的长远发展,理性、冷静地填报志愿!祝愿2008年的考生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高高兴兴看奥运!
  (整理、编校:刘 馨)
  
  什么是志愿“梯度”
  
  所谓“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学校,由于多种因素,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而形成的高低差异。
  一般来说,名牌大学、地理位置好、专业和就业前景看好的院校,在录取新生时,录取线总是偏高;而地理位置较差、知名度不高、专业和就业去向等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行业的院校,录取新生时,录取线相对偏低;而介于偏高偏低之间的院校,录取线则居中。于是,这三类不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便显示出高、中、低三个不同档次。
  如果把三个不同档次的院校在一个批次中从高到低排列,便形成了“梯度”。考生在报考志愿時,要注意志愿的“梯度”,这不仅是技巧问题,更是关系到能否考上大学的厉害攸关的问题。
  同时,志愿梯度还包括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称“专业梯度”。专业梯度主要表现为“热门”与“冷门”的关系,所以在处理专业的梯度中,主要也就是要处理好“热门”与“冷门”的关系。
  
  (编校:刘 馨)
其他文献
编前语:他是一个平凡且普通的农家孩子,一路走来,有汗水泪水,有掌声喝彩,有成功挫败 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即使遇到挫折困难,也要沿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向前,直到可以御风飞翔这就是王学东的人生态度,也许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华    策划 执行:何 竞  受访人:王学东    王学东,出生于七十年代未,1997年考入内江师范专科学校(现为内江师范学院),2000年毕业来到乡镇中学任教,三
期刊
游憩?不就是玩的意思吗?怎么专业取这个名字?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专业时的反应。带着很多疑问,我与一位此专业的本科生网聊时才得知,这个专业属于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别看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也相对较少,但是却有着相当开阔的视野和前景。今天,琴子愿意做你的眼睛,带你走近这个专业,感受这个专业。  网聊对象:冬至(网名),四川农业大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大三学生。  琴子:游憩?玩?这个专
期刊
来信剪辑:高三很想努力,可因为高一、高二基础不好,而无从下手复习,或是复习了这科,那科却落下了,顾此失彼,后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想考好大学却力不从心,因为时间不等人。  云南省墨江县 小 芳    回复:学习基础的确会影响现在的学习,由于你在高一、高二时有一些知识上的缺漏,在高三的复习中会显得吃力一些,在一段时间内,“复习了这科,落下另一科”也是必然的。这时,可以先补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争
期刊
[作者介绍]    田佩淮,北京市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地理教师:清华大学优秀教师,第三次学习专家委员会委员,撰写有《全能高考复习法》、《轻松夺冠》等多部书。    2007年的高考地理试卷随着新课标试验省份的加入,高考试卷无论内容和形式都较之往年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稳”是主基调,不仅仅是现行教材的省份,就是使用新课标教材的省份的试题也
期刊
[作者简介]     韩校北大附中历史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参与编写新课标历史高中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新版《海淀考王》历史学科主编,《海淀名题》主要编写人员。    2007年历史高考试题剖析    一。试题的总体分析    1 2007年各套试卷基本上都体现了“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总体特征。  “稳”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内容:试卷的基本构成、题型、分数分
期刊
Q:请问阿拉伯语是不是很难学?能否对它的就业前号作些介绍?国内有哪些大学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  安徽省桐城中学高三(5)班 叶 子  A:在学习小语种的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分钟韩语,三小时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由此可见,阿拉伯语是很难学的语言。而且要学习阿拉伯语,还要面临着阅读方式的挑战:由于阿拉伯文字的书写方向是从右向左,因而教材上的汉语也随之
期刊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位CEO在三年之间对企业的管理上的感触,并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老子也曾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成功就可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同样,大学是我们每个人目前的事业,在选择时,也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去了解、去做,稍有忽视,可能就只能仅仅成为我们的一个梦想。究竟报考大学有哪些细节值得我们去关
期刊
为了构建一个“考生一编辑部一大学”的交流平台,我们开设了“高校任你点”栏目。在这里,如果您想向心仪的大学“发招”,就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将把您的问题转达给相关高校,并请高校招办给您回复。欢迎“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更多的疑惑才能大白于您心。  我是一名学生家长,请问西安交通大学的“少年班”2008年招生人数是多少?考试内容和培养特色是什么?  西安 李桂琴  西安交通大学招办:我校2008年“少
期刊
教育部:08年高考招生深入实施“阳光工程”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健全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把学校的办学资格、招生计划、学费标准、录取规则、录取过程、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  ——把竞争置于“阳光”监督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考生和高校的满意度。    教育部:加大来源计划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入学机会公平    根据教
期刊
编者按:  提到体育类专业,很多人认为那是体育考生关心的事情,尤其是各种体育加试更成了一道进入体育院校的高门槛,其实,有些体育专业是不需要考生参加体育加试的,只需要参加高考,凭文化成绩录取,不信吗?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有人说,“奥运,不仅可以改变着一个城市,也可以改变着整个国家。”正如点滴的露珠可以反射太阳,小小的视角亦可以折射着整个世界。翻阅以往奥运举办城市就业的统计年鉴,令人欣喜的数据跃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