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nim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两新组织”及其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日趋活跃。如何做好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关实践为例,对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机制创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比较务实的实践方略。
  关键词: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7-0031-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成长壮大,据统计,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在吸纳就业方面,200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8年的74.8%。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个体经济平均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近450万个,占全部城鎮就业人员平均增长量的60%。[1]伴随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中的利益诉求逐渐增多和多元化,人们的横向联系不断加强,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社会组织。据统计,全国依法登记的新社会组织数量已经超过41万。其中,社会团体22.97万,民办非企业单位18.24万,基金会1597个,新社会组织以每年10%-15%的速度在发展。[2]这两类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组织称为“两新”组织。①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凸显“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变迁。随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裂变和重组,于是,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面对“两新”组织蓬勃发展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不断重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计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作用”。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机制创新研究,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基层统战工作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差异性剖析
  (一)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制度化参与评析
  有关调研资料显示,目前,加入党组织,参加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工商联及在政府中兼职,是新的社会阶层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最主要的形式。新的社会阶层在人大、政协、工商联等“传统”阵地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强势力量,在党组织、各级领导机构等“新阵地”则呈现出快速扩张之势。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强势群体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党员比重高达33.9%,远高于全国5.41%的平均水平。
  图1、图2进一步直观反映了2002年、2005年全国党员职业构成及变化情况。从政协委员来看,近年来私营企业主当选政协委员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比较稳定。参加工商联一直是私营企业主最主要的参与渠道,约2/3的私营企业主参与工商联。[3]
  
  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既是我国经济基础变革在政治领域的一种客观反映,也是现阶段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资源的必然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通过现有政治架构将新的社会阶层吸纳进来,使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活动在一种可控和可视的范围内,远比新的社会阶层进行各项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要好。[3]党和政府不断吸纳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决策,正是顺应了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有助于极大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是一种政治上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
  (二)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非制度化参与评析
  根据调研资料,新的社会阶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严重的是官商勾结,行贿受贿索贿,拉拢腐蚀官员,极大地影响和破坏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和政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带来了不和谐因素。近年来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对政治系统的腐蚀程度较重,高官腐败中的经济因素越来越突出,而其中新的社会阶层的介入程度较深。2001年以来,有54位省部级高官因为经济原因落马,在54件涉经济案中,涉及新的社会阶层的有36件,占经济类案件的67%,总计有46.75%的省部级高官落马跟新的社会阶层有关。 [3]
  可见,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推动了我国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主流是好的,但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不排除其中有一部分其目的就是为了拉拢腐蚀官员,为自己谋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正当竞争和不当得利。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坚决惩治官商勾结、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笔者认为,切实加强转型时期“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包括“两新”组织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大建设以及贯穿其中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切实加强转型时期“两新”组织党的统战工作和人事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是当务之急,尤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如何做到既吸纳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又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推进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正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3]
  (三)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认知度评析
  在对统战工作的认知度评价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对统战工作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的人占28.88%,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调研分析显示,在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五个阶层当中,对统战工作的认知也存在差异。[4]相比来说,私营企业主最为了解,其次分别为个体户、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   综上所述,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大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他们集中分布在“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这个群体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扩大他们有序的政治参与。
  二、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机制创新的路径
  (一)以社团、工商联和行业协会商会为桥梁纽带,包容新兴社团,延伸联系新的社会阶层手臂,建立健全工作合力机制
  1.充分发挥社团对构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机制的作用。(1)加强社团管理和服务团队的选拔培养。社团发展和社团凝聚力的维持与增强,需要有一支乐于奉献、真诚服务、善于管理的团队。因此,对社团领导者和社团骨干的选拔、培养和对社团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我们要通过社团实现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和凝聚,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通过社团的管理和服务团队来实现的;发挥社团团结凝聚的纽带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发挥这支管理和服务团队的纽带作用。[5]因此,为实现目的,首先要做好对这支团队的团结凝聚工作。譬如,我们可以选择那种既可以顾小家(社团)又可以顾大家(党和政府)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团的管理和服务团队,甚至担任社团的领导者或者骨干,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从而就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团结、凝聚、影响和引导,来实现对社团成员的团结、凝聚、影响和引导。(2)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帮助社团实现自身发展。这种绩效评估,包括社团自身组织的内部绩效评估和由相关领导部门组织的对各社团进行的绩效评估两个方面。一是就前者而言,这是社团内部成员对社团组织运行与发展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乃至主体管理权的合理诉求。缺乏这种绩效评估,不仅难以及时发现社团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对社团成员上述权利的剥夺。这两种负面影响产生的合力,必将导致社团本身运行不良,进而导致社团内部人心涣散,甚至导致社团解体。[5] 最终导致社团团结凝聚成员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消失殆尽。二是就后者而言,由于组织者对各社团都有比较熟悉的了解,这种评估不仅有利于促进社团在运行绩效方面的相互竞争,而且可以通过对各社团自身组织的绩效评估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实现各社团评估标准之间的相互借鉴。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并且能够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评估指导标准供各社团参考。这样,既可以实现对社团组织健康和谐发展的服务与引导,又可以通过社团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和社团成员的不断增加来实现对社团成员的团结凝聚。
  2.继续夯实基础,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调研得知,进入新世纪后,广东工商联在团结凝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方面,成效显著,作用凸显:一是服务中心大局,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献策出力。认真调查研究,提供了政策性的依据。编辑出版的《广东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为广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商会交流与合作。2008年5月,省工商联牵头举办2008首届新粤商大会,为凝聚广大工商界人士智慧和力量、服务广东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6]三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推动民营企业成为构建和谐广东的生力军。四是继续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五是拓展工作新的领域,着力做好“两新”组织的工作。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3.及时转化成果,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构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机制中的作用。伴随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发展迅猛。2006年2月,由广东省委统战部牵头,在调研的基础上,代省委和省政府起草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决定》,为推进全省行业协会、商会民间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6]同时通过加强行业商会建设,使行业商会这一具有作为组织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特点的社团,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规范行业商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运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其中,强调行业协会、商会要主动与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沟通联系,建立统战协调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促进行业自律性管理制度建设取得实效。
  4.包容新兴社团,延伸联系新的社会阶层的手臂。社团和社区是联结新的社会阶层的桥梁和纽带。各级统战部门及时把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与新的社会阶层联系密切的新兴社团,纳入统战工作的视野,拓寬与他们联系的渠道。譬如,广州市委统战部通过广州博士俱乐部和律师协会等社团,一方面了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意见呼声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通过让他们参与一些重大决策的调研与论证,施展其专业特长。[6]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社区为依托,把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纳入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范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
  根据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处于相同或相近层次的人群集中居住在一个小区或社区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一特征,以及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纷纷在街道社区落户这一趋势,城市社区目前已经成为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一个重要平台。譬如,近年来,上海各区(县)先后都成立了社会工作党委等专门的工作机构,中心城区104个社区(街道)全部成立了综合党委,郊区的部分社区(街道)和镇也成立了综合(经济)党委。这些基层党委同区(县)党委一道,形成了上下对应,工作互动,各方联动的工作网络,为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三)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媒介,注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优势,掌握情况、宣传政策、开展工作
  1.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对此,传统的做法是通过社团事务管理部门来进行。就比较正式的社团而言,其信息搜集与整理相对比较容易。但是,未经社团事务管理部门批准备案的非正式社团或群体组织的信息搜集与整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对此,举措如下:第一,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第二,根据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都会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相互联系和互助的特点,通过各种网络论坛或实用性网站来搜集整理相关信息。
  2.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联系、服务、管理和引导。目前,包括上海市在内的全国各地已经或正在筹备建立相关网站,以便通过网站来及时宣传有关新的社会阶层的方针政策,报道他们参加活动的情况,引导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有些网站甚至已经开设或打算开设论坛,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并借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利益需求、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引导和维权服务的同时,也逐渐开辟了他们民主参政的一条新渠道。[5]我们对社团的联系、服务、管理和引导也可以循此路径。
  3.注意利用新的互联网形式,充分发挥其对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新的互联网形式如网上同学会、QQ聊天群、MSN、博客、播客,Twitter、Facebook等等,与传统网络平台相比,具有及时传递信息、随时加强联系与沟通等优势。因此,建议鼓励社团在充分利用传统互联网形式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运用新的网络平台来开展工作。尤其是,当我们通过设立社团网站管理员、加强对社团组织人员和带头人的培训和引导来实现对这些网络平台进行有序管理时,我们通过社团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服务、管理和引导工作将明显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新的社会阶层考察调研和联谊交友机制,寓统战工作于各类活动之中
  1.构建考察调研机制。首先,通过多种渠道和现代手段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各个阶层的总体数量、年龄结构、职业分布、教育状况、宗教信仰、社区分布、社团参与等基本情况,摸清底数,建立动态的人物、数据跟踪测算分析机制,准确把握各个群体的发展趋势,为统战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进行阶层状况分析,准确把握他们的内部构成、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社会特征。既要看到一致性,更要看到多样性;既要善于求同,更要善于存异。[5]最后,要进行分类分层的分析研究。由于他们从事的职业各具自身特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即使同一群体,在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别也较大,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更是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模式,搞“一刀切”,而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分层分类做好调研工作。
  2.构建联谊交友机制。当前,新的社会阶层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社会各方对他们的了解和关注度与时俱增,但深度不够。善于交友,并通过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的影响来开展工作,这是统战工作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工作必须重视广交和深交新朋友。通过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统战部负责人和相关职能处室与他们结对交友的名册,定期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要构建并善于运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各类同学会、校友会等活动平台和涉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各类科技园等各种创业阵地,搭建与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保持经常联系、联络、联谊的桥梁。各级统战部门要建立分层联系交友的工作机制,开通听取诉求和意见的渠道。[4]在专业人士相对集中的社会团体和市场中介组织,探索成立“参政议政专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有组织地在会员中开展参政议政活动。
  (五)构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制
  相比于行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的基层党组织,党在“两新”组织中的基层组织在覆盖和发展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首先,“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缺少行政权力依托,[7]在“两新”组织中并不天然具备领导权和决策权,其组织扩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所在的“两新”组织;其次,“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和非党员在利益获取上依赖于“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在提升其凝聚力、发挥党员作用和发展组织规模上会遭遇成员个体利益抉择的困难;[8]再次,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党的组织建构在外围组织发展上日趋政党化和官僚化,在“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要求改变原有的组织发展模式并防止路径依赖的惯性影响。[9]因此,针对“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建设的困难,我们必须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这是构建转型时期“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两新”组织党的组织人事工作机制、教育学习培训机制、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机制、党组织与业主的联系机制、党组织的群众工作机制、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社会工作体系机制和制度机制等八個方面,这八个方面党建工作机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内在机制。[10]同时,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制、“两新”组织统战工作机制和“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机制“三驾马车”的“三位一体”系统工程建设。[11]
  注 释:
  ①即对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
  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所论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
  “新社会组织”的简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
  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5
  -07/27/content_17736.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
  网站.http://www.gov.cn/jrzg/2009
  -09/16/ content_17736.htm.
  [3]齐杏发.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社会
  影响实证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3).
  [4]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社会
  科学院联合课题组.新的社会阶层
  研究及统战工作机制探讨[J]. 江苏
  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5]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新形
  势下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
  途径和方法研究[G]//2009年度中共
  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机关调研课
  题汇编.2010:143-159.
  [6]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改革开放以
  来广东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M]//周
  镇宏,蒋乐仪.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统一战
  线改革开放30年.广州:南方日报
  出版社,2008:242-243.
  [7]谷宇.当前我国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
  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难题与对策[J] .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4).
  [8]林尚立.轴心与外围:共产党的组
  织网络与中国社会整合[M]//陈明
  明,何俊志.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
  复旦政治学评论(第6辑),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8.
  [9]林立公.试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
  [J].政治学研究,2009,(5).
  [10]祝全永.转型时期“两新”组织党
  的组织建设创新研究[EB/OL].中国
  期刊网.
  [11]祝全永.“两新”组织党组织作用
  发挥:难题与对策[J].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2009,(6).
  [责任编辑:黎 峰]
其他文献
摘要:叙事是重塑记忆、建构认同的主要手段。作为共享往事的过程,叙事是共同体成员主观选择和价值诠释的意识聚集;作为共享往事的结果,记忆和历史记忆是共同体成员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诠释自我的价值旨归。历史虚无主义依循叙事的模式化情节,重构历史记忆,解构共同体的整体认同,意欲达到其预设的政治目的。因此,厘清其建构的理论本末,明晰其叙事的路径源流,用文化批判的方式来消解其负面影响,有助于建构和维护国家的政治认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际法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从国际法教学的角度审视三十年来我国国际法学的发展状况。形势却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增强我国国际法学的整体实力,建议加强教材建设,加大国际法基本理论的研究力度。重视国际法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加强国际法学研究队伍建设,改变我国国际法学研究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以实现整体繁荣。  关键词:中国国际法学;国际法教学;国际法基本理论  中图
摘 要:基于政治系统理论的视角,利益表达主体、客体和内容都是影响政治系统输出的关键因素。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内容明确与表达的分散化和非系统化、权利利益意识觉醒与利益表达能力欠缺的矛盾,以及宪政意义上开放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与实践中低下政治效能之间的反差,导致其制度化利益表达有效性的缺失。因而,除了当前理论与实践极为关注的利益表达机制需要完善之外,还需要从更为系统整体的角度提升弱势群体制度化利益表
摘要:作为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积极回应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对外有助于推动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对内有助于增进我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构和谐有序的“企业一社会一政府”关系,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国家战略;科学发
摘 要: 面对当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新变化,在强调“互利共赢原则”的同时,外交思维的构成上应以“和谐世界”为明确的外交价值目标。外交行为上应制定统筹全局的外交战略规划,完善协调各方的机制;开拓经济外交新路径,善用经济能力;围绕“国家利益”发展公共外交,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重视民间智库的作用,积极参与多边峰会,并在其中增强国家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外交思维;“积极作为”
摘 要:区域文化及建立其上的区域文化性格,在近年来我国危机传播管理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得以显现。文章以陕西为例,分析指出,该区域文化性格中的“安土重迁,因循自我,刚劲,隐忍,不善变通,宁折不弯”等鲜明特征,恰好与危机传播的规律相冲突,在群体性事件中其作用往往会被放大。对此,应当从掌握危机传播管理的基本规律、做有针对性的应对准备、注意“危机迷情”现象、重视危机中心理干预机制的作用等四方面着手,遏制其消
关键词:王玉樑;价值哲学思想;辩证否定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109-03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也相应产生诸多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和价值哲学理论,而价值观作为人们行为的核心理念直接制约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深入认识并把握各种价值观的合理性与缺陷,建构代表时代
摘 要:在收入分配领域,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目前,国企高管薪酬设计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薪酬确定缺乏可操作性标准,高管薪酬过高且增幅过快,薪酬透明度不高等。重新审视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设计和管理,并对规范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设计和管理提出可行性对策,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收入分配;国有企业;国
摘 要: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关系中最现实、敏感程度最高的问题。在现时台湾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之下,内源性因素已渐成推高台海政治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岛内形势的任何变化并不足以主宰中美关系的根本走向,反而始终受到中美关系整体环境的支配和制约,因此台湾问题最终也要放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台湾因素在中美双方各自利益认知中的比重有明显区别。尽管美国现行的台海政策从总体上看仍显得较为游刃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以人民大众为主要话语对象,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的话语内容为核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为辅助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情感、分析框架等五个维度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