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害生态防治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tentw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生态防治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森林培育技术的应用、采用生物控制技术、做好经营管理等措施,以不断提高森林病害的防御能力,促进森林持续发展,维持动态平衡。
  关键词 森林病害;生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181-01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ntrol of Forest Disease
  XIA Ping
  (Shuangshu Nursery of Huzhu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HuzhuQinghai 810500)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basises of ecological control were analyzed.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orest disease ecological control from strengthening forest cultivation technology,using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and good management control measures,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defense capabilities of forest diseas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s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Key words forest disease;ecological control;countermeasures
  青海省是我国青藏高原的重要省份之一,位于西北地区,地域内有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山脉高耸、河流纵横。青海省地形多样,省内东北部的平均海拔在4 009 m以上,湟水谷地地表是深厚的黄土层。当地气候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较大,降水较少,但是日照时间比较长。
  青海省的气候类型及地形导致青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低,且森林分布不均,面积较小,木材十分短缺。加强当地森林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森林病害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影响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生态防治理论总结多年森林病害防治与治理经验,以生物动态平衡原理为指导对森林病害实施综合的治理,协调森林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生态防治以保持和恢复森林的动态平衡为出发点,实现自然的生态防治与人工的生态防治,2种防治方式相互依存,共同提升森林抵御病害的能力[1-2]。
  1 生态防治理论基础
  利用生物动态平衡理论对生态防治原理进行分析,自然界存在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物在生长与进化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彼此,为了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努力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病原物、病原物的抗生体、病原物的寄主植物都保持着数量的消长变化,波动幅度也在一定范围内。当生态系统失衡后,病原物的数量可能剧烈增长,森林病害出现。例如,很多森林地区都有疱锈病存在,但依靠森林的协调与控制能力,使疱锈病并不成灾。可是随着人们大面积的砍伐森林,采伐迹地上长出了草本植物,这些植物都成为疱锈病的转生寄主,从而使其病害成灾[3]。从生态防治的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不断调整与协调生态平衡,通过森林的自治以及人工的治理,从根本上防治病害。
  2 生态防治的主要措施
  2.1 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森林培育技术是生态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实现森林培育,主要是为了保持合理的林分结构,为整个生态环境创造较为适宜的林分环境,以此形成较为系统且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促使生物之间相互协调,创造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具体做法主要有下几点:一是创造与整个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相适应的植物,对植物进行先引进后推广,形成有效的种植经验,防止树种的不适导致病虫害的寄居,破坏整体的生态平衡与稳定。二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可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林分结构培育,形成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维持生物种类的复杂性,创造动态平衡的生物环境。三是及时进行抚育与间伐工作,提高树木种植质量,保证种植密度,为树木生长创造充足的养分条件与卫生条件,以此来防止有害生物的生长。
  2.2 生物控制措施
  通过生物控制措施,也能起到良好的抑制病害的作用。通过生物手段,可以抑制病原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为森林自我恢复创造时间,从而使森林生态系统达到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目的。生物控制措施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营造混交林。混交林的覆盖可以有效降低病原物的数量。二是加强病原物抗生体的培植,增加习居的病原物抗生体种群的数量,达到抑制病原物生长的作用。三是通过人工免疫方式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增强寄主植物的交叉保护能力。四是增加有益微生物。促生菌、菌根菌等都是有益的微生物,其具有加快林分生长的作用以及提高林木的抗病害能力[4]。
  2.3 经营管理
  有效的经营管理是提升森林病害防御的必要手段,只有将防病技术同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才能提高整体的防病能力,促使森林防病防灾潜能的发挥。具体在经营管理层面,需要使阶段管理与系统化管理相结合,促使管理规范化。形成专业的林业管理部门,进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能提升森林的经营程度,维持森林发展的动态平衡。人工的参与只是增强森林抵御病害的手段,森林的自我防护才是关键[5]。人工防御主要体现在严格控制森林火灾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尽量降低环境破坏的原因对森林造成的影响。如果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封山育林的形式,以此加速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与恢复,保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3 结语
  生态防治是以保持和恢复森林的动态平衡为出发点,对生态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式进行探讨,寻求防治的最根本、最持久的方式,以采取有效的森林培育技术、生物控制措施与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森林病害的生态防治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惠刚盈,胡艳波.混交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达方式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0,14(1):23-27.
  [2] 于文喜.落叶松枯梢增病与湿差及风力关系[J].林业科技,2008(3):23-25.
  [3] 李传道.森林病害流行与治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4] 王志勇.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J].林业勘查设计,2007(4):72-74.
  [5] 张明杰,康俊楠,潘艳青.论森林病害流行和营林措施的关系[J].农业与技术,2013(2):37.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0
白血病是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恶性病变,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体内大量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浸润到体内各脏器组织及外围血液中,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到抑制,
目的:1.5T MRI各扫描方位及序列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诊断价值及其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将纳入的25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与25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设置成研究组与健康组。两组
叙述了三种纯钼(粉末冶金,低碳弧铸和高碳弧铸纯相)在气体保护钨弧焊之前,用射频溅射法沉积到焊接件缝处的钛和铪掺杂剂对焊缝的若干有利影响;(1)减少粉末冶金纯钼焊接件的焊缝中形成
主要分析了洞庭湖区棉花早衰的特征和原因,有针对性地从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两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以为洞庭湖区棉花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脐肠束带所致的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8例卵黄管发育异常形成脐肠束带导致肠梗阻患者的声像图表现,结合手术所见及病理解剖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外伤性尿漏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例经临床证实发生尿漏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全部行增强三期扫描,运用多种CT后处理技术(MPR、VR、MIP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指廊型钢梁的模架支撑体系设计中,依据优化监测试验方案,对模架支撑体系的应力、应变及梁内型钢的力学参数进行测试,依据测试结果论证支撑方案。通过有限
摘要 本文从郸城县项目区概况出发,分析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实施途径和技术路线,总结了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以期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以及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技术路线;成效  中图分类号 F3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272-02  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以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为前提,以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 介绍冬季越冬大棚茄子—晚稻高效栽培技术,包括设施应用方式、茄子种植、单季晚稻栽培等方面内容,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茄子;晚稻;大棚;冬季;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1.1;S511.3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1-02  玉山县地处浙赣2省交界处,是江西省的东大门,地处信江上游,属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