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喜欢通过短信、电话相互拜年,而这也使得移动、联通这些运营商们赚得“盆满钵满”。然而,2012年龙年春节,不管是短信数目还是通话时长,都没有像往年那样再创新高。在这背后,微博拜年、微信拜年成为了大家更加推崇的拜年方式。微博拜年图文并茂,微信拜年声情并茂,这使得电话和短信相形见绌。
随着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介的兴起,春节期间“80后”、“90后”的媒介接触速度达到爆点。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微…秒”的变化:时时刻刻更新微博、只浏览微小说、关注短新闻、看微电影、网上“秒杀”……追赶时间、超越时间已然成为部分年轻人春节生活的基调。 “微”“秒”变化升级生活方式
据新浪微博统计,在龙年新春零点微博抢发中,新浪微博发博量峰值再创新高:龙年正月初一0时0分0秒,共有32312条微博同时发布;一分钟内,共有481207条微博发布。或许这只是一个缩影,对于很多人来说,微博几乎已经贯穿了他们每天的生活。
不仅更新微博成为一种潮流,微小说也渐渐取代大部分小说成为年轻人春节阅读新宠。于2011年1月落幕的首届微小说大赛,开赛时网友共来稿23万多条,相关微博的讨论量也达166万条。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结局出人意外,微小说不仅能节省读者的时间,也充满乐趣。在读完后,每个读者看后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上自己的回复,参与讨论,进行互动,因此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俗话说:长文章,好做;短文章,难攒。微博所产生的连锁效应不仅火了微小说,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微电影。90秒的时间相当短暂,然而谁能想象,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看完一部电影吗?或许正是因为难以想象,才成全了微电影。从2010年年底的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到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老男孩》,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如果说微小说、微电影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毕竟它们都是基于发展更快的微博,但微信的异军突起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当人们还沉湎于如日中天的微博时,微信时代悄悄地来了。在很多人看来,微信只是腾讯那款名叫“微信”的软件。其实则不然。国外的KIK,国内的米聊等都属于微信。“爱免费,更爱实时状态,比短信方便,不愁话费账单。新奇的沟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飞信,我是米聊。”米聊的这句广告语几乎概括了微信大受欢迎的原因,而腾讯的“微信”广告语则更加的直接:“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的概念正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短、平、快”已经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我们身边正在悄悄地发生着一场“微革命”。
见缝插针符合时代要求 “微”生活受到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它符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人们无处藏身,工作、休闲无法分离,人们陷入一种无休止的生活循环之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中的白领很难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去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或者感受生活,而以“短、平、快”为特点的“微”生活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所以,“微生活”这种“见缝插针”、“化整为零”的休闲理念受到年轻人乃至许多中老年人的欢迎。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对简单精炼信息的需求增大,而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使我们更易获得感触、记录当下、把握飞速的生活。通过几分钟甚至于几秒钟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完成对最新新闻的了解、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评论最新最热的话题,而这一切的一切,在两年之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事。
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圈。通过手机、IPAD等多种终端及时发布观点、看法与网友沟通、互动,在这过程中不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GPS定位系统又使得人们能够搜索到自己周围的人,在一个问候或者一个笑脸中不断结交新的缘分。这些对于整日处于工作压力,无暇顾及交际的都市白领无疑是如鱼得水。
除此之外,微生活也为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增添了许多快乐的因子。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发一段语音,录一段视频发给手机另一端的父母、朋友或者爱人,而语音、图片、视频比一段文字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逢年过节,与其从网上摘抄各种各样的祝福短信,不如录一段语音或者视频,将自己的祝福伴随着声音和图像带给每一个接受祝福的人。
徒有虚表警惕文化“沙漠”
身处这种“快餐化”的生活当中,一切似乎“看上去很美”,殊不知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微”险。
曾经,我们在地铁、公交上看到最多的景象是人手一份报纸或者杂志,而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手一部手机。当然,这仅仅是“微”险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近十年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急剧滑落,阅读危机不仅存在于阅读量的急剧萎缩,更在于阅读习惯养成的滞后。这很大程度上与生活节奏过于快速有关。虽然“微”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同时,它也有它的副作用。有人喜欢看报纸,因为通过它能获取最新的信息;有人喜欢看杂志,因为通过它能更加透彻、完整地了解一件事。而如今,通过微博,我们了解一件新闻的时间可能不超过半个小时。这速度是报纸远远无法企及的。面对这无法企及的速度,我们只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看似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最新的信息,但实质上很有可能我们什么都没有获得。
从另一方面看,在获得大量最新信息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将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分类,我们做的只是一种极为原始的信息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会让我们的思考能力逐渐丧失,也会让我们逐渐把阅读当作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这时,我们已经不是在合理地利用时间,而是在纯粹地浪费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微博是由博客发展而来,微信也是短信的进化。但是,当我们发现现在最多只能读140个字的东西、只能写140个字的话、发短信也几乎是表情为主的时候,“微”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并不都是好处。不远的从前,我们是多么推崇“博客女王”徐静蕾的文章,而如今,她的光芒和地位已经完全被“微博女王”姚晨所取代。虽然微博中充满着唯美温情、轻快幽默、清新文艺,但我们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初读一篇洋洋洒洒、意味隽永的文章时的那种喜悦和快感了。不仅如此,那些被我们奉为必读经典的中外名著早已被“阅读新宠”微小说所取代,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阅读时间。我们随大流儿地喧哗着、狂欢着、躁动着,沉迷于各种笑话、八卦、噱头。当曲终人散,猛然发现,那些曾经光辉灿烂的“文化圣地”已经被摧毁、荡然无存,那些“精神家园”已经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否在隐隐作痛?
当“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笑话,当“读万卷书”变成“读万条博”,当报纸和杂志退出历史舞台不再是杞人忧天时,生活在“微”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适可而止切勿咫尺天涯 “抬头望明月,低头发微博”,虽然这是玩笑话,但也很形象地描述了沉迷在“微”世界中的那些人。就像 许嵩那首《微博控》唱的那样:“你是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不可以什么都不说,你又登陆了微博,分享直播你的生活……”
曾经,电话和手机的出现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家不用再为传递几句话而奔波,也不需要每天打开信箱看有没有远方的来信。而当“微”生活到来时,我们反而发现,手机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了。
当微博上的粉丝比真实生活中的朋友还要多上好几倍,当一个未接来电远没有一个评论让人期待,当走路、吃饭、甚至睡觉前,你所关心的只有微博上发生了什么时,你是否想过,你有些走火入魔了?朋友聚会本应是沟通情感的最佳机会,岂料大家各自低头忙着刷微博,与博友侃侃而谈,却惟独忽略了与眼前伸手可触的人进行交流。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又怎能不让人心寒?的确,微博、微信会让我们的交际圈变大、变广,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朋友又有多少能比现实中的朋友亲密?
网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段子: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参加一个饭局,只见每道菜端上桌,大家不忙举筷子,却忙举着手机对着菜“啪啪”拍个不停。此君纳闷;“你们中国人这么在意健康吗?每道菜都做检查?”人家回复他,不是做什么检查,而是忙着拍照发微博。闻此言,此君顿时无语。对于来自网络更发达、更普及的西方人,中国人对微博的狂热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微”生活是一杯咖啡,恰好的量,提神,让人兴奋:过度,反而让人上瘾,不能自拔,还伤胃。当你过分沉迷于这种乐趣时,你已经丧失了许多与周遭沟通交流的机会。“微”时代的社交,是狭隘的、简单的、片面的。这种尚不成熟的社交方式,会把你引入一个内倾化的怪圈,让你自闭在一个边缘的角落,渐渐地沉沦。
未雨绸缪“微”调享受生活 “微”生活的迅速风靡和它所带来的“微”险都只说明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仍需在不断发展中完善自身。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代替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微”生活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主要参与者和整个社会的努力,政府在这之中起到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并于公布之日起实施。这不仅为与微博相关的规章条例的出台和完善开了个好头,而且使得网络发展有章可循,加强了网络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看到各大网络运营商也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身团队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寻求一种独家的、优质的、贴合客户需要的服务。微博上虽然充满各种无聊和哗众取宠,但也不乏各种理性而尖锐的观点。是选择糟粕,还是选择精华,虽然我们是选择的主体,但网络运营商应该帮我们把好第一道关。他们应该发挥自身舆论导向的作用,并为推进网络语言规范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微”生活的主体,真正需要审视和调整的应该是我们自身。如何享受“微”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如何在“微”生活和“传统”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这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更应当提倡的是“慢活”、“乐活”,像品茶、品酒那样去品味生活。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潮,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应当适当放慢生活的步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在自己的闲暇时问,把自己置身于书的海洋或者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被大家熟知的一句话——“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随着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介的兴起,春节期间“80后”、“90后”的媒介接触速度达到爆点。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微…秒”的变化:时时刻刻更新微博、只浏览微小说、关注短新闻、看微电影、网上“秒杀”……追赶时间、超越时间已然成为部分年轻人春节生活的基调。 “微”“秒”变化升级生活方式
据新浪微博统计,在龙年新春零点微博抢发中,新浪微博发博量峰值再创新高:龙年正月初一0时0分0秒,共有32312条微博同时发布;一分钟内,共有481207条微博发布。或许这只是一个缩影,对于很多人来说,微博几乎已经贯穿了他们每天的生活。
不仅更新微博成为一种潮流,微小说也渐渐取代大部分小说成为年轻人春节阅读新宠。于2011年1月落幕的首届微小说大赛,开赛时网友共来稿23万多条,相关微博的讨论量也达166万条。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结局出人意外,微小说不仅能节省读者的时间,也充满乐趣。在读完后,每个读者看后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上自己的回复,参与讨论,进行互动,因此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俗话说:长文章,好做;短文章,难攒。微博所产生的连锁效应不仅火了微小说,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微电影。90秒的时间相当短暂,然而谁能想象,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看完一部电影吗?或许正是因为难以想象,才成全了微电影。从2010年年底的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到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老男孩》,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如果说微小说、微电影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毕竟它们都是基于发展更快的微博,但微信的异军突起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当人们还沉湎于如日中天的微博时,微信时代悄悄地来了。在很多人看来,微信只是腾讯那款名叫“微信”的软件。其实则不然。国外的KIK,国内的米聊等都属于微信。“爱免费,更爱实时状态,比短信方便,不愁话费账单。新奇的沟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飞信,我是米聊。”米聊的这句广告语几乎概括了微信大受欢迎的原因,而腾讯的“微信”广告语则更加的直接:“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的概念正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短、平、快”已经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我们身边正在悄悄地发生着一场“微革命”。
见缝插针符合时代要求 “微”生活受到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它符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人们无处藏身,工作、休闲无法分离,人们陷入一种无休止的生活循环之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中的白领很难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去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或者感受生活,而以“短、平、快”为特点的“微”生活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所以,“微生活”这种“见缝插针”、“化整为零”的休闲理念受到年轻人乃至许多中老年人的欢迎。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对简单精炼信息的需求增大,而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使我们更易获得感触、记录当下、把握飞速的生活。通过几分钟甚至于几秒钟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完成对最新新闻的了解、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评论最新最热的话题,而这一切的一切,在两年之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事。
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圈。通过手机、IPAD等多种终端及时发布观点、看法与网友沟通、互动,在这过程中不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GPS定位系统又使得人们能够搜索到自己周围的人,在一个问候或者一个笑脸中不断结交新的缘分。这些对于整日处于工作压力,无暇顾及交际的都市白领无疑是如鱼得水。
除此之外,微生活也为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增添了许多快乐的因子。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发一段语音,录一段视频发给手机另一端的父母、朋友或者爱人,而语音、图片、视频比一段文字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逢年过节,与其从网上摘抄各种各样的祝福短信,不如录一段语音或者视频,将自己的祝福伴随着声音和图像带给每一个接受祝福的人。
徒有虚表警惕文化“沙漠”
身处这种“快餐化”的生活当中,一切似乎“看上去很美”,殊不知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微”险。
曾经,我们在地铁、公交上看到最多的景象是人手一份报纸或者杂志,而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手一部手机。当然,这仅仅是“微”险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近十年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急剧滑落,阅读危机不仅存在于阅读量的急剧萎缩,更在于阅读习惯养成的滞后。这很大程度上与生活节奏过于快速有关。虽然“微”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同时,它也有它的副作用。有人喜欢看报纸,因为通过它能获取最新的信息;有人喜欢看杂志,因为通过它能更加透彻、完整地了解一件事。而如今,通过微博,我们了解一件新闻的时间可能不超过半个小时。这速度是报纸远远无法企及的。面对这无法企及的速度,我们只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看似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最新的信息,但实质上很有可能我们什么都没有获得。
从另一方面看,在获得大量最新信息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将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分类,我们做的只是一种极为原始的信息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会让我们的思考能力逐渐丧失,也会让我们逐渐把阅读当作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这时,我们已经不是在合理地利用时间,而是在纯粹地浪费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微博是由博客发展而来,微信也是短信的进化。但是,当我们发现现在最多只能读140个字的东西、只能写140个字的话、发短信也几乎是表情为主的时候,“微”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并不都是好处。不远的从前,我们是多么推崇“博客女王”徐静蕾的文章,而如今,她的光芒和地位已经完全被“微博女王”姚晨所取代。虽然微博中充满着唯美温情、轻快幽默、清新文艺,但我们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初读一篇洋洋洒洒、意味隽永的文章时的那种喜悦和快感了。不仅如此,那些被我们奉为必读经典的中外名著早已被“阅读新宠”微小说所取代,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阅读时间。我们随大流儿地喧哗着、狂欢着、躁动着,沉迷于各种笑话、八卦、噱头。当曲终人散,猛然发现,那些曾经光辉灿烂的“文化圣地”已经被摧毁、荡然无存,那些“精神家园”已经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否在隐隐作痛?
当“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笑话,当“读万卷书”变成“读万条博”,当报纸和杂志退出历史舞台不再是杞人忧天时,生活在“微”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适可而止切勿咫尺天涯 “抬头望明月,低头发微博”,虽然这是玩笑话,但也很形象地描述了沉迷在“微”世界中的那些人。就像 许嵩那首《微博控》唱的那样:“你是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不可以什么都不说,你又登陆了微博,分享直播你的生活……”
曾经,电话和手机的出现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家不用再为传递几句话而奔波,也不需要每天打开信箱看有没有远方的来信。而当“微”生活到来时,我们反而发现,手机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了。
当微博上的粉丝比真实生活中的朋友还要多上好几倍,当一个未接来电远没有一个评论让人期待,当走路、吃饭、甚至睡觉前,你所关心的只有微博上发生了什么时,你是否想过,你有些走火入魔了?朋友聚会本应是沟通情感的最佳机会,岂料大家各自低头忙着刷微博,与博友侃侃而谈,却惟独忽略了与眼前伸手可触的人进行交流。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又怎能不让人心寒?的确,微博、微信会让我们的交际圈变大、变广,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朋友又有多少能比现实中的朋友亲密?
网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段子: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参加一个饭局,只见每道菜端上桌,大家不忙举筷子,却忙举着手机对着菜“啪啪”拍个不停。此君纳闷;“你们中国人这么在意健康吗?每道菜都做检查?”人家回复他,不是做什么检查,而是忙着拍照发微博。闻此言,此君顿时无语。对于来自网络更发达、更普及的西方人,中国人对微博的狂热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微”生活是一杯咖啡,恰好的量,提神,让人兴奋:过度,反而让人上瘾,不能自拔,还伤胃。当你过分沉迷于这种乐趣时,你已经丧失了许多与周遭沟通交流的机会。“微”时代的社交,是狭隘的、简单的、片面的。这种尚不成熟的社交方式,会把你引入一个内倾化的怪圈,让你自闭在一个边缘的角落,渐渐地沉沦。
未雨绸缪“微”调享受生活 “微”生活的迅速风靡和它所带来的“微”险都只说明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仍需在不断发展中完善自身。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代替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微”生活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主要参与者和整个社会的努力,政府在这之中起到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并于公布之日起实施。这不仅为与微博相关的规章条例的出台和完善开了个好头,而且使得网络发展有章可循,加强了网络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看到各大网络运营商也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身团队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寻求一种独家的、优质的、贴合客户需要的服务。微博上虽然充满各种无聊和哗众取宠,但也不乏各种理性而尖锐的观点。是选择糟粕,还是选择精华,虽然我们是选择的主体,但网络运营商应该帮我们把好第一道关。他们应该发挥自身舆论导向的作用,并为推进网络语言规范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微”生活的主体,真正需要审视和调整的应该是我们自身。如何享受“微”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如何在“微”生活和“传统”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这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更应当提倡的是“慢活”、“乐活”,像品茶、品酒那样去品味生活。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潮,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应当适当放慢生活的步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在自己的闲暇时问,把自己置身于书的海洋或者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被大家熟知的一句话——“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