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患儿,也为家长疗伤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现在10岁,上小学,两年前查出患糖尿病之后,她变得很孤僻,在家里经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据老师反映,她经常逃学,时常早上很早出门假装去学校,等我们都上班了,她就回家。然后等到快放学的时间,她再赶紧出门在街上晃悠晃悠,就背着书包回家了。
  她逃学其实是想避开同学,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也不想让别人关心她、同情她。我也感觉到女儿患病以后和外界接触的时间减少了很多,好像很自卑,对外界有一种抵触心理。别人对她的关心,她常常觉得是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展女士
  专家解答(上海黄手绢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楚涵):
  
  对于孩子这样的情况:
  
  首先需要理解毕竟她失去的是一个正常孩子应有的快乐和健康。当你理解孩子的时候,自己就不会情绪激烈,因为你的情绪反应对脆弱、敏感的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很生气,孩子会不安,甚至会撒谎,还会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理解孩子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劝慰,比如避开同学或者逃离学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变化是消极的,甚至是自我放弃的,她的行为必须由家长给予正确的指引。
  发挥榜样效应当孩子自我放弃时,可以给孩子列举伟人的事迹。中国的张海迪身残,但她的心灵和精神是健康而完美的,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贝多芬虽然失聪,但他凭借毅力和信念克服困难,继而获得成功。当代的霍金和张海迪一样身患重病,但他却获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和认可。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孩子对自己身患的疾病有所认识。让孩子了解到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战胜疾病。告诉孩子拥有自信,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灵,也可以像所有人那样实现梦想。
  和孩子做朋友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儿童期本来就是身心发展期,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关系、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影响,孩子的性格也逐渐形成并完善。而这个时期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更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来面对和战胜,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多说些自己的心理感受,父母就可以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和建议。但无论孩子的想法是消极还是积极的,都是他的真心话,所以父母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孩子告诉你真心话时,你需要情绪平稳地和孩子探讨,并给予帮助。
  记录心情感受鼓励孩子记录自己每天的心得,记录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了解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舒缓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孩子需要有这样的空间与心灵对话,时间久了,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有改变。
  支持鼓励孩子对于孩子的成绩和进步,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甚至是奖励,这样可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孩子的消极回避,我们在给予理解、尊重的同时,要和她不断地沟通。告诉孩子怎样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关心。告诫孩子只有勇敢地战胜自己,才能获得尊重。
  孩子不幸患有糖尿病,家长更需要有长久的耐心和爱心,需要一个平稳的心情,勇敢面对困难,面对不幸选择坚强,家长必须做孩子最好的榜样!也要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让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医生和孩子交流,这样对于孩子的帮助可能会更大。
  
  过来人说法(患儿小乖的母亲 淡月)
  
  我家小乖1岁时就查出患有1型糖尿病,孩子虽然小但是心理变化还是很复杂的,小孩有小孩的心眼儿!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不讲究一点心理暗示,不及早对她灌输糖尿病知识,恐怕以后与糖尿病抗争的路就不会平坦。
  一天,乖乖用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认真地看着我,问道:“妈妈,为什么乐乐每天不打针啊?”(乐乐是邻居家的小女孩,比乖乖大两岁)我赶紧郑重地解释道:“乖乖你得了糖尿病,每天必须要打‘吃饭针’,否则不能吃饭。”不懂世事的小乖乖还是发出不情愿的声音,这个时候乖姥姥急中生智地说了句:“乐乐在幼儿园打针了,回家就不用打了。”这句话稳定住了乖乖的情绪。可那只是暂时的哄哄,不能这样哄一辈子啊!
  于是我开始对乖乖进行糖尿病意识灌输,比如:告诉她得的是“糖尿病”,吃食品要吃无糖的;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食品更不能随便吃;当她血糖低的时候,告诉她这种感觉叫低血糖,如果下次还是这样难受,告诉妈妈要吃糖;当她血糖高的时候,总爱尿裤子,我便在换裤子时对她说:“尿裤子不要紧,该喝水还要喝,喝水可以降血糖。”甚至在她要求讲故事的时候,给她讲一些糖尿病的知识……
  一开始我感觉这些行为似乎有些“对牛弹琴”,但我相信医生的话没有错,于是,现在我看到了效果。
  她做到了不吃别人给的糖果,她意识到了自己患的病叫“糖尿病”,她从拒绝喝水到配合你喝上两口,甚至在陪我到超市购物时,特意提醒我要买无糖的饼干。这些收获让我受到了鼓舞,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开始增长。
  (编辑/李晋)
其他文献
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蛋白质的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15%左右。如有特殊需要,如合并感染、妊娠、哺乳、消耗性疾病、消瘦者或营养不良者,在肾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蛋白质食物的供给量(可达80~120克左右)。而一旦出现糖尿病。肾病时,则应采取低蛋白、低盐、适量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保证足够的能量,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保持氮平衡,防止出现营养不良。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增加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要求
期刊
2006年12月20日,相声大师马季先生被心脏病夺去了生命。人们在感叹心脏病的危险之时,大都没有想到,心脏病背后可能另有“帮凶”——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    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了“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同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芬兰一项为期7年的研究,提示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预计今后面临的危险与有心肌梗死史者相当;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
期刊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马方教授当选为第一届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在当天成立大会上发出倡议:将每年的1月23日定为“中国营养日”。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它的成立对中国营养具有哪些深远意义?糖尿病患者有哪些直接获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
期刊
为了有效地发挥药物应有的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皮肤病患者应对有关外用药物的使用知识有所了解,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需要掌握一些有关皮肤外用药的知识。糖尿病患者因为其高血糖导致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特殊原因,可出现多种皮肤病变,国外报告其发病率达30%。糖尿病合并的皮肤病变可发生于糖尿病的各个时期,范围广、种类多,可损害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    常用外用药的种类    1.溶液:常用的溶液有4%硼酸溶
期刊
水——有效稀释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多饮水  水,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水可以溶解多种营养物质,使其易于吸收利用;水可以稀释血糖;水可以稀释血黏稠度;水可使含氮废物排出;水有助于排便;水可以“清洗”泌尿道;水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  如果没有肾脏、心脏疾病,也不存在水肿及其他限制饮水的情况,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多饮水,每日应保证6~8杯水(约1500毫升~2000毫升)。同时,注意养成定时饮水的良好
期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动还得从足开始。俗话说: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脚,所以,足部保护尤为重要。15%~2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病,所以患者护足更是不容忽视。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护足?如何选购合适的鞋子?穿袜子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足部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怎样处理?      穿袜子的注意事项    1穿鞋外出时必须穿上袜子,袜子应该每天清洗,保持干净。应选择纯棉袜子,不要穿尼龙袜或丝袜。  
期刊
春天在微风里向我们缓缓地走来,藏了一冬的人们又开始呼朋唤友进行户外活动了,很多老人都对自己的“老胳膊老腿”很有意见,为什么自己在运动时总会出现一些膝关节的毛病?    生理结构是前因    首先,从人体解剖学上看,双膝是人体最大的关节。结构十分复杂,由骨、肌腱、韧带、关节腔、关节囊及一些有特定作用的软组织等组成。每一次运动,膝关节接受的信息和人体中枢系统对其的反馈是全身关节中最大的。每一次运动,肌
期刊
永远的健康守护神 江安陆    8年前,我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并已出现并发症。医生告诉我今后要长期药物治疗。我当时对糖尿病一无所知,认为疾病都是有来有去的,一定能够治愈。在这8年的时间当中,我学过气功疗法,用过多种药物和保健品,凡是号称能治愈糖尿病的方法几乎都试用过,结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2005年初,我开始订阅《糖尿病之友》杂志,每期都认真学习,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我已经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期刊
近年来瘀血爱到中西医各科医师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听到有人说“瘀血”或“得通一通血管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什么是瘀血呢?真的能用药物打通血管吗?  中医的瘀血主要是指:疼痛似针刺,痛点固定、怕被按,夜晚加重;肿块青紫或摸起来有一定的形状、质地较硬、推而不动;出血颜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脸、指(趾)甲、口唇等青紫;或伴有舌颜色紫暗,或有青紫斑点,或舌下血管曲张;也可有面色黯
期刊
病例    患者黄某,今年56岁,退休女教师,患糖尿病4年。确诊糖尿病后,一直口服降糖药,先后服用过优降糖、消渴丸、降糖灵与达美康等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基本满意(在6.5~9.0mmol/L之间),尿糖阴性或“+”,偶尔“++”。去年听单位同事说“南瓜能治糖尿病,不用吃药”。于是,她购买了许多南瓜,停用了所有降糖药,每天大约要吃1~2千克南瓜。可不知咋的,她越来越觉得浑身受,不舒服,头晕、心慌、胸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