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圈是个“圈”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HT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行前我对公益两个字一直停留在捐钱的层面。报社老师没少给我科普,也是操碎了心。大家都忙,精力也有限,最后提出走群众路线,“混圈”“刷脸”,直截了当一针见血。一来上手快,二来也算是给杂志起了传播作用。
  最开始不解“混圈”两个字,我理解公益起码应该是“界”。后来在广州刷了几个月的脸,存在感没见涨,对“圈”算是有了新的了解。
  上周去“基金会秘书长联谊会”上刷脸,年会上先是几位基金会的资深元老们分享了各自的工作经验,更多是筹资的经验和成果,一位女士站起来说:“几位分享的这些经验,坦白说我并不钦佩,如果这些大的基金会能够真的拿出让我们所有公益人都受益的方案才让人钦佩。”掌声很响。恰逢下午有个圆桌谈筹资,公开分享“我的钱是怎么来的”。这种话题若在其他行当大可脑补宫斗剧了,富察贵人看着甄嬛恨恨地说“我的孩子没了,偏你的就有了,不是你的孩子克死我的孩子还能是什么?”但是其实会议进程跟以往一样,一句话,大家愿意分享。尤其对于一些草根NGO,一些有筹款经验的基金会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地提供协助,从筹资的渠道,筹资的平台,甚至依次列举了所有自己接触过的有关筹资信息的网站以及APP。过去总觉得“钱”这个字无论在什么行当都是很敏感的字眼,行政学里的“经纪人假定”几乎适用于任何职业,但是在这个圈子里,不管是钱还是资源,无论你是草根还是较大的基金会,渠道平台都会互相推荐互相分享。只要你要,只要我有。这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在我看来,公益圈之所以是“圈”首先是因人所至,这个圈子人都单纯、善良、热情,同时充满激情,这个“圈”可能是“朋友圈”,他们乐于彼此分享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你需要资源,我可以给你对接,你的项目帮助很多人,我来帮你推广。近来加了不少公益人的微信,惊觉往往某个基金会的一个项目就会在“朋友圈”里被“刷屏”。
  对记者来说,约访往往比写稿难。很多时候处于想做一个选题,不知道采谁,或者想采谁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到他。这个时候就需要公益圈是个“圈”,前阵子有个选题没有方向,和一个资深的公益人聊起,他说你怎么不去问问基金会中心网,他们有做类似的项目。联系到了基金会中心网的范艳春,她说,“你们和中扶贫有点渊源吧?可以采采陈红涛,如果你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可以给你。”打电话给陈红涛约采后,提起选题,他说:“敦和基金会的霍庆川做得也不错,我给你搭搭线。”很多时候这种人找人的状态让我们完成了很多详尽的报道,所以我们需要公益圈是个“圈”,这个“圈”的概念并不是圈住了所有人,局限住所有人,而是转了一圈发现,所有人竟都是可以打通的。
  当然,这种向善的“圈”和所谓的“圈子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喜欢做圈子,使得圈子二字总是带着“拉帮结派”的色彩,而“圈子文化”也成了反腐新词。但是公益圈的人不是这样,总觉得,一旦进入公益圈中,是进入了一种彼此文化氛围中,一种共同的语境里,大家的交流和表达会很直接、很真实、很纯粹。
其他文献
2014年底的一个下午,在堵堵停停的北京五环路上,我通过手机和全国各地几个著名基金会的秘书长们开电话会议。作为筹委,我们讨论的是中国基金会培训中心筹备的秘书长年度论坛的主题。在1个多小时的电话会议中,讨论非常激烈。而这样的情形,此前已经在多次电话会议中上演。讨论如此激烈的原因是筹委会想举办一届有深度思考和价值共享的年度主题论坛,聚焦讨论一些让秘书长们睡不着觉的问题。最终,我们确定的主题,确实是秘书
期刊
6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5)》。  该报告指出,2014年,预期社会捐赠总量达到1046亿元。其中,基金会系统接受的捐赠总额预估为420亿元;慈善会系统的捐赠款物预估为426亿元;民政系统接受的社会捐赠款物82.26亿元,红十字会系统26.43亿元,其他机构91.7亿元。慈善会系统的捐赠较2013年有较大增长。 
期刊
抗战时期,随着沿海各省的相继沦陷,中国与外部联系通道只剩下西北和云南。云南是大后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滇西战役爆发后,云南又身兼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双重角色。因此,日寇对云南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防空成为云南抗战的主题。  日军轰炸计划代号为“火计划”。其授意者是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坂垣征四郎,他对云南人有私怨。1924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生进行兵棋演练,他败于同窗、云南大理人杨杰(民国军学泰斗,曾任蒋介
期刊
两年多前,苏珊·凯因(Susan Cain)的T E D演讲《内向力》(The Power of Introverts),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内向的负面认识。这种负面认识很普遍,各行各业都有,连隔着屏幕不打照面的远程教育都不能幸免。  远程教育协会(Online Learning Consortium)、质量优先(Quality Matters)等远程教育规范组织,均在其网络课程的评审标准中
期刊
两年前,Kathryn Tyler和Nikki Cochrane在经过大量研究调查后,发现小型企业和组织常常雇佣不起全职的社交媒体经理,而很多全职妈妈们想去工作却很难找到兼职。于是Tyler和Cochrane灵机一动,思考着如何把这两个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只要把妈妈们都变成社交媒体经理,然后把她们介绍给公司不就可以了吗?  选择融资还要看指导能力  去年Tyler和Cochrane的想法终于变成
期刊
1月16日,基金会培训中心举行年会,公布了2015年的计划,除了“秘书长必修课”外,还将开设技能培训的专项课程。  1月下旬,“公益星火”第三期在深圳开班,将继续致力于培养跨界公益人才。三年来,这个公益人才高级研修班获得了房地产商人李爱君等人的资助,所有学员的学费他们全包了。  同样是在1月里,由民政部指导的中字头培训计划——“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公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第三期培
期刊
关于全国人大正在起草的《慈善法》,各家的点评依然不少。《中国财富》1月刊也以《期待“善法”》刊登了多篇文章,包括何道峰老师的《推动成为良法》,以及徐永光老师的《慈善法研究的都是过时的问题》等,都对慈善法有过详细和深入的探讨,殊为值得仔细阅读和思考。  但是,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探讨《慈善法》的具体规则尚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还应回头看看我们到底需要《慈善法》解决什么问题?这即是说,我们需要认真地
期刊
2014年7月,深圳慈展会举办前两个月,浙江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创始人张炳钩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中国慈善联合执行秘书长彭建梅邀请他在慈展会上讲讲“壹加壹”。  前两届慈展会,张炳钩都参加了,他自掏路费从温州来到深圳参展,并在小型沙龙上参与讨论,推介他的属地救援模式——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整合当地社会资源参与救援。从2007年开始,张炳钩与“壹加壹”参与200多次救灾,成为当地政府灾害救援的民间
期刊
媒体拥有社会影响力,能够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企业和基金会手上拥有资源,能为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图书馆可以贡献专业力量,进行图书筛选。当媒体、企业和图书馆三方联合,把各种优势和资源投入到一个公益图书室项目时,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  去年底,第10所“启卉书屋”在汕尾市海丰县小漠镇中心小学揭牌。30年了,学校的师生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当日,小漠镇中心小学一下子来了六七十名志愿者。志愿者
期刊
这一期中国财富封面文章,讲的是公益培训——从事公益慈善的组织和个人寻求专业化路径的故事。这种自我的修养、训练多少有点“圈子内”色彩,公益人对自己的公益执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寻找更好的成长营养。  这促使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公益意识如何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进而带来普遍公民公益社会?  我的公益启蒙,来自于日本。13年前,我因为采访中国细菌战受害者对日本诉讼而接触到日本和平运动人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