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证明“瘦身”不易,更须提防“反弹”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an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意见,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给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瘦身”,从根本上改变“社区万能章”“社区成为证明大本营”等现象,并给出首批20项清单,包括亲属关系证明、居民身份信息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与健在证明等,这些事项以后村委会、居委会将名正言顺不管了。
   这背后主要是一个给社区减负的逻辑。上述首批20项证明,并不是说一概不存在了。一些确实不存在了,如证件遗失后,可直接向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申请补发,无需社区提供前置证明材料;一些则交由负责搜集记录相关信息的机构开具,如实在需要开具亲属关系证明,由派出所开具;还有一些是通过与其他部门共享的方式进行核对,不再让个人求爷爷告奶奶跑断腿了,如健在证明。无论是哪一种处理方式,社区开证明的负担应是减下来了。
   从上述20项证明的归属来看,有些证明是必要的,有些证明是非必要的,有些信息虽然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呈现为一纸证明的形式。那么,问题就来了,非必要的证明为什么会存在?本来可以通过部门共享核查的必要信息为什么要让个人从某个部门开具为证明?
   从个人或企业的立场来说,当然是希望,为了办成一个事情,去政府部门次数越少越好,最好一次搞定,最最好是可以在線办理,只开具必要的证明。这也应该是小到证明“瘦身”、大到职能部门改革的目标与努力方向。这样,社会成本最低、无谓的摩擦最少,也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但要企近于这个目标,必须理解机构的组织行为学逻辑。
   设想某个部门的公务员,有人来办事,他负责受理。对他来说,最佳行为策略是“公事公办”,让办事者出具完备、有法律效力的信息,然后一切按照明文的规定与程序来办理。你出具的信息不合格、不合式或不完备,对不起,请您去找某某部门开证明,需要如此这般格式与内容,以确保相关信息真实、权威。这样,他本人与所在部门的风险就会降至最小,才能尽量不犯错、少犯错。而且,让别的部门开具证明,一些风险就转嫁到别的部门。这样的做法,最符合他本人与所在部门的利益,他也最省力。
   惜乎别的部门的办事人员也是这么想的,除非有明文的规定与程序,除非没有风险与后患,办事人员也是不会轻易开具证明的。对你来说,为了在A部门办成事,就必须获得这个证明;为了获得这个证明,可能又要提供各种凭据,这个链条可以延伸得很长很长,让你苦苦求索、苦不堪言。或者,有时你会遇上难以破解的闭环,你在A部门要办成事,需要B部门提供证明;但B部门出具证明,又以在A部门办成的事为前提,无从挣脱、无从突破。
   最终,这种各部门与办事人员规避风险与责任的行为,宏观导向两个结果:一是水往低处流,大量的证明开具工作压向社区,上面的机构与办事人员都不想担责,又无法推到同级机构,博弈的结果,完美的承担者是社区;二是产生大量(就办事逻辑来说)本不必要的证明与本可以通过部门共享解决但却要求个人开具的证明,这对办事者来说增加了诸多麻烦,当然,这些证明,对于机构与办事人员的卸责避险需求来说,很可能是“必要的”或被认为“必要的”,就像医生为了避免风险给患者开许多检查单一样。这就构成了要同时解决的两个问题,既要给社区减负,也要给个人减负。
   好就好在,取消不必要的证明、必要的信息通过部门共享来核查,这些给社区减负的措施,也有利于给个人减负,当然,这两类证明需要系统清理。至于必要证明指明归口部门,也有利于避免部门推诿,减省个人跑腿功夫。这些“瘦身”措施是不容易的,但从组织行为学来看,更要常抓不懈、提防“反弹”,别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水云间荐自《南方周末》2020年4月30日
其他文献
我曾发誓,退休之后,做一个生活简单,不给别人带来任何麻烦、增添任何负担的闲人,一个决不奢侈的“低碳老人”,但却往往事与愿违。   日常生活平凡而琐碎,要想简单而轻松地过好每一天,不让别人受累,除非自己不与外界接触,否则,复杂与“高碳”随时光顾,叫你无法做到简单和“低碳”。譬如上街买菜,过去是提着竹篮,后来是自带布袋或塑料网兜,再后来至今,两手空空,甩开膀子直奔超市或集贸市场,无论你想买什么,全有
期刊
每天下班,我都会来到城北的菜市场,偌大的市场被热闹的叫卖声充盈着。叫卖声里,可以看到比叫卖声更热闹的东西,比如一盆盆耀武扬威的小龙虾,比如一堆堆金灿灿的枇杷,比如一根根翠绿的黄瓜……热情洋溢的商家像一只趴在树枝上不知疲倦的蝉,高舉大喇叭叫卖着。   这里的季节不慌不忙,盛夏小龙虾,中秋蟹爪痒,隆冬鱼羊鲜,徐徐展开、轮回着。而在春天的众多野菜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大抵是荠菜。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关闭数
期刊
春天是剑桥多么好的季节。   太阳暖暖地照下来,常常一整天,到处都沐浴在一片明亮的橘色光芒里。抬头望去,天空中除了偶尔吹过去的云,只是一顷透明的蓝。风里多了草叶和花的清香。雏菊像活泼俏皮的小姑娘,顶着花帽子,叽叽喳喳聚在各处。华兹华斯诗里的黄水仙,从田野上、花圃里、绿草掩映的小径边,一小丛一小丛地冒出来,在风里摇动着金色铃铛般的花朵。白色和粉色的花,分不清是樱花、梨花还是别的花,一树树地开,软缎
期刊
你在购物网站上买了烤箱,等你下次登录时发现首页“贴心”地推荐了烤盘、油刷等一系列你恰好想买的东西。这是你的选择吗?不,这是算法的推荐。   你在电脑上点开了一条交通违法的新闻弹窗,看了几秒,关闭网页。等你再看新闻网站,头条推荐的是各种交通违法案例,本地新闻里的是路况信息和交警提示。这是你的要求吗?不,这是算法的决定。   你是人力资源经理,使用招聘网站推荐的“智能服务”筛选应聘者信息。当你在“
期刊
因为疫情,春节至今,妈妈一直不让我们回老家,她担心长途旅行不安全。但是我爸说,老妈自己的安全意识却并不强,尤其体现在,到处去管闲事。   疫情高峰进入小区管理时,我妈自觉发挥她能量的时间到了,她曾经做过校医,还有相关管理经验。她去居委会报名做志愿者,但管理人员听说她年过八十,就把她劝退了。老妈很不爽,报国无门地在小区里视察,也算天遂人愿,让她逮到一位正在处理垃圾的人戴口罩露着鼻子。她就去跟人家理
期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掌控一个度,太近了不行,近了容易产生摩擦,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引起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太远了也不行,远了容易变得生疏,彼此不联系也不交流,感情就会慢慢地淡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这个“度”很重要,度即适当的距离。  西方有则寓言,大意是说在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全身是血,疼痛难忍。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
期刊
宋祁是北宋官员,他的留名青史,不是因为他曾任工部尚书,而是因一句“红杏枝头”而名声大噪。   此文不去鉴赏他那阙《玉楼春》“春意闹”的千古名句,只是介绍他的一次田野調查。这次调查来自他的现场实录——《录田父语》。   那是仁宗时期的一个初冬季节。正在京城任职的宋祁,到京郊农村视察,只是带随从、乘柴车,封路的衙役、开道的仪仗全部省去。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人们一扫饥馑与短缺,大家沉浸在丰
期刊
“你现在还好吗?”   “不好!”   “住哪家医院?我去看看你。”   “不可以!”   这是储瑞耕电话里对我问候的答复,斩钉截铁,干净利索,没有矫饰客套,毫不拖泥带水,典型的储氏风格。我刚刚收到一本由褚亚玲编著的新书《心之声——储瑞耕演讲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便在朋友圈看到了储瑞耕病床上的照片,心生怛恻,就打了这个电话。储瑞耕一生做过两次心脏大手术,都顽强地从死神的
期刊
大力是我闺蜜北京大妞的老公,同时也是我老乡。大力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北京的一个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娶了北京大妞。分配工作后几经辗转,离开公司,在郊区弄了一块地种有机菜。新冠疫情正严重的时候,闺蜜给我几盒大力种的菜,其中有蒿子秆。   我把蒿子秆泡在洗菜盆里,用另一个盆淘米煮粥,回头一看,天啊!一个蜗牛爬上一根蒿子秆的制高点,露出两根触角,惊慌失措地张望着这陌生的环境。我对大力的印象更加好了,这么好的
期刊
有的平臺主播向网友兜售“三无产品”,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有的平台纵容主播以低俗庸俗内容吸引眼球……近日,有关部门启动为期半年的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行动。该行动不仅是为了遏制一些行业乱象,也是为了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这正是:   直播本精彩,   偶有病树歪。   管理明边界,   共筑好生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