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总统期间的私人生活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圣马丁广场群众大会以后,我的生活便不属于个人了。直到1990年6月第二轮选举之后我离开秘鲁,才重新享受私生活的快乐,这是我渴望已久的(甚至可以说,英国吸引我的地方是那里谁也不干涉谁的生活,人人都像幽灵一样)。自那次大会以后,我在巴兰科街上的家无论白天、黑夜时时刻刻有人来访,开会的,采访的,起草文件的,或者排队等候跟我、跟帕特丽西婭或者跟阿尔瓦罗谈话的。房间里、走廊上、楼梯旁总是有男男女女占据着,我常常不明白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那里干什么。这让我想起卡洛斯·赫尔曼·贝利的一句话:“这并非您的家,您是个野人。”
  由于我的女秘书玛丽亚·德尔·卡门的工作量很快就饱和了,随后便有席尔瓦娜,接着是鲁西娅和罗西,再后来是两名志愿工作人员阿尼塔和埃莱娜;于是在我书房旁边便盖了一处邻接的房間,以便容纳这支娘子军,还要给妻子腾出一间私房;一向用手写作的我,这时仿佛看见一支队伍开进房间安营扎寨,接着一切都运转起来:电脑、传真机、复印机、交换台、打字机、新的电话线路、大大小小的档案柜。
  这个办公室邻接书房,几步之外是寝室,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大选前的几周甚至工作到黎明。这使我感到生活里的一切,包括睡觉,甚至隐私,都变成公开的事了。
  我不能做我一向喜爱做的事:从年轻时起,每当我写作结束时,黄昏时分我便去各个居民区转悠。去串胡同,去看晚场电影——那里的破座位吱吱作响,跳蚤咬得你坐不住;去挤电车和公共汽车,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想了解利马这个充满矛盾的迷宫的内幕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近几年,我渐渐出了名——更多是由于我主持的电视节目而不是作品——因此,外出时不引人注意已经不大容易。可是,从1987年8月起,无论我去任何地方,不是看到围观人群鼓掌就是听到嘘声。外出活动时身后跟着一群记者,加上前后左右的保镖——起初是两个,接着是四个,最后是十五六个——实在是一场破坏我任何享受的小丑与逗笑者之间的表演。
  实际上,自杀性的作息安排使我除政治之外没有时间干别的事情。尽管如此,偶尔有些空闲时也不敢干别的事,比如钻进一家书店——进去就会有许多人围上来,结果就不能在书店里闻闻墨香,东翻翻西看看,希望找些有意思的书——或者走进一家电影院,我的出现会变成展览,比如发生在阿利霞·马基尼娅朗诵会上的事。那是在市剧院里,观众一看见我和帕特丽西娅走进场内,立刻分成两派:一派鼓掌欢迎,另一派吹口哨起哄。为了看一出话剧演出,何塞·桑奇斯执导的《哎呀,卡梅拉》,排练组的朋友们把我一人安排在大不列颠剧场的顶层楼座里。我列举这两次演出是因为那几年里我就看了这么两场戏。至于电影,我也非常喜欢,如同书籍和戏剧一样,那几年也不过看了两三次,其方式很像作案(电影开演后入场,结束前退出)。最后一次——在米拉芙洛尔区的圣安东尼奥电影院——看了半场,奥斯卡·巴尔比就把我拉出了座位,因为刚刚有人向自由运动组织总部扔了一颗炸弹,还开枪打伤了一个值勤人员。我去看过两三次足球赛、一次排球赛,还有几次斗牛,但这些活动都是竞选指挥部决定的,为的是必须“泡”在群众之中。
  我和帕特丽西娅可以参加的娱乐活动,就是去朋友家吃晚饭,或者偶尔下下馆子,这样做我们明知会被窥视和需要做戏给人看。
  我常常毛骨悚然地想:我失去了自由。如果当上总统,这样的日子还要过上五年。我至今还记得,1990年6月14日,当大选的事都过去之后,我在巴黎下了飞机,行李还没有打开,就出门踏上了圣西门大街。这时阵阵惊喜和生疏的感觉洋溢在心头,我觉得自己再次成为一个无名的游人,没有前呼后拥的卫队,没有远近监视的警察,没有任何人认得我是谁。
  (吴斌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水中鱼:巴尔加斯·略萨回忆录》)
其他文献
1  生与死,这是很多伟大文学作品乐此不疲的主题,也是文学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之处。  与前面讨论的文学作品中的飞翔和变形有所不同,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一条秘密通道,就是灵魂。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生与死、死而复生时,比表达飞翔和变形更加迅速。我的意思是说:有关死亡世界里的万事万物,我们早已耳濡目染,所以我们的阅读常常无需经过叙述铺垫,就可直接抵达那里。  一个人和其灵魂的关系,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关系。
在石器时代,狩猎者和采集者并不会在洞穴入口处种草。参观雅典卫城、耶路撒冷圣殿,或是北京紫禁城,也都没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欢迎着访客。这种在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筑前面设一片草坪的想法,诞生于中世纪晚期英法两国贵族的城堡。到了现代早期,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成了贵族的标志。  想要有一片漂亮的草坪,除了有地,还得付出许多心力,特别是以前可没有自动洒水机和割草机。而到头来,草坪并不会产生任何价值,甚至还不能放
我以前特别害怕一个人打出租车,因为无论你距离目的地有多近,只要你坐在副驾驶上,无形中就肩负着陪聊的业务。两人挨得那么近,要是谁也不理谁,我还真拉不下脸来。可就算你在那“嗯、啊、对、是”,对方也听不出你的敷衍,只要你能发出点声音就是对司机的莫大鼓舞。  有一次,我还没落座呢,司机特神秘地把身子往我这边斜,抻着脖子小声说:“那谁死了,你知道内幕吗?”吓了我一跳。之后他跟套话似的自言自语,说一句,瞥我一
“走,回老家走!”  这曾是我童年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  我的老家名叫佟记圈村,顾名思义,都姓佟。村名不算文雅,但在儿时的我心里却是天堂的代名词。那时候周末还是单双轮休,每逢双休,爸妈就蹬着自行车,捎着我和妹妹回老家。  只要是回老家,我总会早早把作业写完,可这还不算狂热,我的妹妹们曾为了回老家还背着大人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三个七八岁的丫头从街上居然一直走到了南门林场,还凑零花钱给奶奶买了一
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以后,曾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块到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鲁昭公答应了,便给他们一辆车子、两匹马,还派了一个仆人,打发他们到洛阳去。  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老子这时担任保管文物的工作,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院院长。  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又叫他的僮仆把路打扫干净。孔子
这个故事是母亲讲给我听的。不知是什么触动了她,大概是那天餐桌上有一盘炒南瓜。  这种食物触动了母亲的记忆按钮与倾诉欲望。  故事发生时,母亲只有七岁。她前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三个弟弟。  我的两个姨妈都上了学,母亲虽也到了上学年龄,却不得不在家帮着外婆做家务,带弟弟。  说到南瓜,虽然是菜,但也可以当粮食,掺在米饭或粥里,尤其在農闲之时饥馑之年。因此,每户人家都会种很多南瓜。它们成熟时,一个个硕大
我最近在看《如懿传》,我儿子走过来,站在边上看了一会,问我:“爸,你看的这是什么?”  我:“《如懿传》,一个女人当皇后的故事。”  我儿子:“她姓如?”  我:“不是,她姓乌拉那拉,名字叫如懿。”  我儿子:“姓什么拉?姓四个字?”  我:“对,乌拉那拉,是个满族姓氏。满族姓氏跟汉族不一样,比如皇上就姓爱新觉罗。”  我儿子:“爸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耳熟,我好像也听过。”  我:“真的吗?你听的姓
李亚鹏1971年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矿区。他18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最初获得最广泛认知是在1998年。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出,主演李亚鹏也因此成为偶像。  2006年5月,李亚鹏与王菲的女儿李嫣出生。孩子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王菲怀着她五个月时,已查出先天病症。二人最初小心翼翼守护这个秘密,如同日后小心保护女儿。李嫣一度在公众视线之外,直到几年前,才由李亚鹏和王菲发了一些照片。  三
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  我从昏沉的屋里走上——街。  人们想的是:妻,女——  而我只记得一个字:夜。  为我扫街的是七月的——风。  谁家窗口隐约传来音乐——声。  啊,通宵吹到天明吧——风,  透过薄薄胸壁吹进我——胸。  一棵黑楊树。窗内是灯——火,  钟楼上钟声,手里小花——朵,  脚步啊,并没跟随哪一——个,  我是个影子,其实没有——我。  金灿灿念珠似的一串——灯,  夜的树叶
喧闹的蝉鸣也盛期将逝了吧?从七月中下旬开始,蝉气势夺人地鸣叫,到了八月里更像决堤般嘈杂、吵人,进入九月后势头慢慢减弱,不久蝉鸣便被秋虫的鸣声所取代。这种虚幻、无常大概与日本人的精神非常契合,成了夏日里不可或缺的一景。  不过在北美和欧洲北部,几乎没有蝉栖息,所以谈起与蝉相关的话题,这种“风物诗”的感觉也很难传达给对方。若是日本的电视剧,夏天的场景总能听到蝉鸣,借以表现季节,但出口到海外,听说会把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