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漏了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夜,我坐在马桶上反思.他说,我们的认知,方方面面都差距越来越大.我想,终于到了这一步.rn一滴水滴在头顶,正正好好.头顶正上方的水管上次裹了水泥,几个月前是看到有部分洇水,这就透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直都还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头顶的水管不就是楼上马桶的下水管吗?不是吗?
其他文献
张玲玲新的小说《W与M》,涉及到就她们这一代作家群体而言所形成的具有交汇意味的文学“起点”的描述:“我和M认识是在入校后的第二年.当时我们都在一所三流学校读书,都参加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不同的是,他比我大两届,共参加过两次,第一次未曾获奖,第二次获二等奖;我参加了一次,并未获奖.”[1]当我们重新观照1999年由《萌芽》杂志社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并试图将之看作是由“纸媒诞生”与“网络重塑”合力形成 [2]的年轻写作者的文学“起点”时,我们更需要注意的也许并非是那些成名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现已成为“流量担当”
期刊
一rn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加尔各答成为前线,中、英结为联盟,中国“远征军”进入印度,建了训练基地,不久美军也来到这个基地.大批中国人来到这里,原本略显冷清的加尔各答变得熙熙攘攘,中文《印度日报》社长忙于应酬,编辑部由金克木唱独角戏,“我不能适应热闹环境,便到佛教圣地鹿野苑去过半出家人的清静生活”.
期刊
相比虚构,写创作谈显得奇妙且为难,像垂帘听政的人非要走到台前来,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责无旁贷的僭越.听上去有点讽刺,因为当一个写作者试图“我口说我心”时,脑中竟然会出现一个质问的声音——凭什么听你讲?
期刊
孩子rn我来到了旷野上,这是一个荒凉的季节,寒冷仍然从很远的北方来到这里,不过它已经不像前些日子那样尖利、凌厉了.很明显,已经出现另一种力量,开始侵蚀它,削弱它,使它开始收敛自己的锋芒了.一个寒冷的、却孕育着温暖的春天来了,没有任何声息,也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预兆,只有天地之间的鸟兽和地下埋藏的草籽,感受到了它.
期刊
和庄村的农人陆陆续续从田上回来,其中男人居多,他们荷着沉重的锄头,提着水桶,披着厚胶的雨衣或者什么也不戴,任由雨水飘着、淋着.他们奇了怪,都不急着赶回去看看自家猪棚和鸡寮渗水没,倒总想绕过斗金家的门口.斗金家的女人又在家门口喂奶,她算村子里长得白净的,鼻子不塌,一袭乌黑的头发像倒芝麻一样地披着,衬得她更白,真没有农家女人的模样.只是,她有点傻.不傻又怎么会嫁到这山坳子里来?说是她自从小时候脑子烧坏了,就被锁在家里,到了成年才随便托人找夫家,远远地嫁到和庄村来,村里除了斗金,也没人知道她是从哪来的,只知道是
期刊
1rn二〇一七年夏天,我大学毕业了,王东也一样,我们都在王城上大学,我对他说,是不是我们应该留在这.当然,他的声音提高了很多,他说,李树,如果说王城我们都待不住,那还谈什么去更大的城市.王东总是这样的,突然某一天心血来潮,说要追求某样东西,可直到那股劲退去,他都没有付出行动,巧的是那些东西都是类似于理想这种虚空缥缈的玩意儿,在我看来,他的话大多是空话.
期刊
和守昙学长相识许久,但还未见过,彼此只是网上互相鼓励的笔友,在文字共和国里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我们话不多,时不时聊上两句,知道对方还在写,就笑了笑给彼此打气,告诉对方即便遭遇挫败,也要坚持下去.
期刊
一个三本大学毕业生,在王城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到了小县城.是在一个小县城半死不活地待下去,还是要去外面闯一闯?《入海口》里的人物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常见问题.王东不愿意这么待下去,要“在人生还没定型之前,再挣扎一下”,他要到遥远的京城去,于是为了挣到足够远行的钱,他去烧烤店做服务员,去网上赌博,去饭店打工,最终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期刊
东东九岁那年第十一次自杀失败了.他气得撕了我的英雄卡,骂我废物,就会碍事.我委屈够呛,说我等你来我家跳楼,作文班都没去.rn有相当一段时间,十一户和家属院的人都在议论东东为什么没死.最流行的说法是分管营房的政委拿了回扣,给楼房举架压了,导致三楼没比普通的二楼高多少.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后院银杏树过于茂密,不仅遮挡了屋内的阳光,还毫无悬念地拦截了我们的坠落.于是东东刚能下地,就去骂树,并竭尽全力对树干施以拳脚.银杏树据说树龄在五十年以上,根深蒂壮,面对击打,毫无撼动,仅掉落几颗银杏果,将东东砸得满头恶臭.
期刊
未工友像觅食的鸡,低头弯腰,总不停忙乱着,想喘口气了,才会放下手头营生,双手探到后腰,把蓝色长围裙的带子重新系紧,双手再回到胸前,将围裙抻得展展的.他习惯了这样,人们也看惯了他这样,好像他就该这样,不这样就不是他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