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素材进行综合性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更有利于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媒体技术对现代化教育的意义,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以求逐步完善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为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再现形象,使学生受到“情”的触动
在教学课文,特别是写人、写景、写物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表现力强的特点,对图片、视频等素材进行处理,将具体形象直接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动学生好奇的心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东方明珠》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东方明珠的壮观与美丽,我就用了再现形象的方法。我先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坐飞机去看一看东方明珠。现在,我们已经坐上了飞机,飞机起飞了,在蓝天上飞行。上海到了,我们在飞机上就能看到东方明珠和上海城市的景象,请大家看一看。”再播放课件,让学生看录像感悟东方明珠的壮丽。接着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了?”在学生交流之后总结:“是啊,上海多美啊,黄浦江畔的高楼大厦一座连着一座,宽阔的外滩马路上车水马龙,一到晚上,就成了灯的海洋。”继而用“下了飞机,我们正在去东方明珠的路上。在到达之前,你想对东方明珠说什么”一句作引导,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受到的“情”的触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二、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用多媒体提供的程序对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设计,模拟发生或变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真”的感受。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可以推论:提供给学生熟悉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中的模拟功能,就能很好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形象.它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把课文中的场景在课堂中进行形象的展现。利用这一功能,既能缩短课堂教学所用的时间,又能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读完这段文字后,对几个小朋友慌张的反应基本上都能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不太能理解当时情况的紧急,无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小朋友掉下水缸的情形以及其他小朋友慌张的反应做成简短的动画,通过小朋友爬水缸的动作让学生理解“爬”字为什么是“爪”字旁;通过其他小朋友的动作让学生理解表示动作的字“哭”“喊”“跑”,加上老师的讲解,形象地记忆生字;再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让学生体会当时情况的紧张,进而理解“司马光没有慌”的不易,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文中的相关情境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的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以独特的形式紧扣学生的心弦,继而轻轻拨动,让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情景,使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课堂中,从而使学生在专注的学习中习得更多的知识。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冰花》时,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老师边播放边读课文:“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把文字化成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冰花的样子。接着提问:“你看到了怎样的冰花?”让学生交流回答。通过学生的交流,把图片上的直观形象化作语言文字。之后,用多媒体把几幅图片与课文中的句子结合在同一画面中,让学生边看图边朗读,再次深化冰花的形象。通过看图听老师朗读、看图说话、边看图边读课文三个环节,把图片与文字紧密结合起来,让课文中的文字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引导学生读:“啊,真漂亮。”在学生切实感受了冰花的形象后,再让学生读主人公“小童”的感受,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美的感受。
四、点化难点,使学生产生“新”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障碍,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遇到的困扰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逐步简化,使文字更易被理解。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会有更多的成功感,会有更多探索未知的勇气,从而更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丰富自身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探究的习惯,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进而在能力运用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新的需求。
为突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中“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朗读与理解难点,我将课文中的插图分解,用多媒体将一幅幅分解后的图片插入到同一画面中,设置出现的先后顺序,使得画面播放时,从一朵朵出现,再聚成一丛丛,最后连成整幅插图,变成一片片。我一边出示一幅幅的图片一边讲述:菊花开放得真多呀,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这就叫作一朵朵。几朵菊花聚在一起就叫一丛。这里一丛,那里一丛,这里一丛,那里一丛,这就叫作一丛丛。几丛菊花聚在一起叫作一片。这里一片,那里一片,这里一片,那里一片,这就叫作一片片。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变化,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意思,再让学生带着观看时的直观感受读一读这三个短语,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师再相机指导语速和停顿,突破朗读的难点。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时,我在第二课时教学的结尾留下“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这一疑问,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再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组织自由交流,让在课后进行过探究的学生上台交流,然后播放视频总结:虽然河水结冰了,但是影响不了小鱼,因为冰下的水还是很温暖,适合小鱼生存,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再给进行过探究的孩子表扬与鼓励,激发孩子下一次的探究兴趣。随即提问: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里,像小鱼一样勇敢的动物和植物还有很多,你能说说吗?让学生思考交流。接着课件出示一些不怕冷的动植物,让学生看图说话,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不仅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时空限制,而且还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促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化,也能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再现形象,使学生受到“情”的触动
在教学课文,特别是写人、写景、写物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表现力强的特点,对图片、视频等素材进行处理,将具体形象直接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动学生好奇的心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东方明珠》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东方明珠的壮观与美丽,我就用了再现形象的方法。我先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坐飞机去看一看东方明珠。现在,我们已经坐上了飞机,飞机起飞了,在蓝天上飞行。上海到了,我们在飞机上就能看到东方明珠和上海城市的景象,请大家看一看。”再播放课件,让学生看录像感悟东方明珠的壮丽。接着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了?”在学生交流之后总结:“是啊,上海多美啊,黄浦江畔的高楼大厦一座连着一座,宽阔的外滩马路上车水马龙,一到晚上,就成了灯的海洋。”继而用“下了飞机,我们正在去东方明珠的路上。在到达之前,你想对东方明珠说什么”一句作引导,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受到的“情”的触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二、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用多媒体提供的程序对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设计,模拟发生或变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真”的感受。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可以推论:提供给学生熟悉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中的模拟功能,就能很好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形象.它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把课文中的场景在课堂中进行形象的展现。利用这一功能,既能缩短课堂教学所用的时间,又能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读完这段文字后,对几个小朋友慌张的反应基本上都能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不太能理解当时情况的紧急,无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小朋友掉下水缸的情形以及其他小朋友慌张的反应做成简短的动画,通过小朋友爬水缸的动作让学生理解“爬”字为什么是“爪”字旁;通过其他小朋友的动作让学生理解表示动作的字“哭”“喊”“跑”,加上老师的讲解,形象地记忆生字;再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让学生体会当时情况的紧张,进而理解“司马光没有慌”的不易,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文中的相关情境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的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以独特的形式紧扣学生的心弦,继而轻轻拨动,让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情景,使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课堂中,从而使学生在专注的学习中习得更多的知识。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冰花》时,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老师边播放边读课文:“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把文字化成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冰花的样子。接着提问:“你看到了怎样的冰花?”让学生交流回答。通过学生的交流,把图片上的直观形象化作语言文字。之后,用多媒体把几幅图片与课文中的句子结合在同一画面中,让学生边看图边朗读,再次深化冰花的形象。通过看图听老师朗读、看图说话、边看图边读课文三个环节,把图片与文字紧密结合起来,让课文中的文字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引导学生读:“啊,真漂亮。”在学生切实感受了冰花的形象后,再让学生读主人公“小童”的感受,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美的感受。
四、点化难点,使学生产生“新”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障碍,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遇到的困扰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逐步简化,使文字更易被理解。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会有更多的成功感,会有更多探索未知的勇气,从而更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丰富自身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探究的习惯,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进而在能力运用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新的需求。
为突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中“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朗读与理解难点,我将课文中的插图分解,用多媒体将一幅幅分解后的图片插入到同一画面中,设置出现的先后顺序,使得画面播放时,从一朵朵出现,再聚成一丛丛,最后连成整幅插图,变成一片片。我一边出示一幅幅的图片一边讲述:菊花开放得真多呀,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这就叫作一朵朵。几朵菊花聚在一起就叫一丛。这里一丛,那里一丛,这里一丛,那里一丛,这就叫作一丛丛。几丛菊花聚在一起叫作一片。这里一片,那里一片,这里一片,那里一片,这就叫作一片片。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变化,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意思,再让学生带着观看时的直观感受读一读这三个短语,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师再相机指导语速和停顿,突破朗读的难点。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时,我在第二课时教学的结尾留下“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这一疑问,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再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组织自由交流,让在课后进行过探究的学生上台交流,然后播放视频总结:虽然河水结冰了,但是影响不了小鱼,因为冰下的水还是很温暖,适合小鱼生存,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再给进行过探究的孩子表扬与鼓励,激发孩子下一次的探究兴趣。随即提问: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里,像小鱼一样勇敢的动物和植物还有很多,你能说说吗?让学生思考交流。接着课件出示一些不怕冷的动植物,让学生看图说话,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不仅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时空限制,而且还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促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化,也能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