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西蕃”一词是指称吐蕃还是回鹘的再讨论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就李树辉《库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壁画绘制的年代和功德主身份研究》一文中提出《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载西州“贞元七年设于西蕃”是指回鹘,结合唐诗作了讨论,认为在唐代“西蕃”一词不是泛称,而是特指吐替,回鹘说没有充分证据。
  关键词:唐诗;西蕃;吐蕃;回鹘
  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0-4106(2011)01-0067-06
  
  一直以来,学者们在论述7世纪中叶以后西域政治格局时,基本上持这样的看法:即随着唐王朝完成统一西域的宏图大业,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开始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由南而北推进,拉开了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的序幕。几经反复,唐军终于在武后长寿元年(692)击败吐蕃,并以兵三万常驻四镇,使安西都护府稳定地设置于龟兹达百年之久。安史乱起,驻守西北唐军大批调往内地勤王平叛,武备空虚,吐蕃乘机占据河西、陇右,攻陷安西,今新疆南疆以及吐鲁番盆地为吐蕃所据,直到9世纪中叶回鹘从漠北西迁,吐蕃势力才最终退出西域。
  刊载于《敦煌研究》2008年第4期李树辉先生文章《库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壁画绘制的年代和功德主身份研究》认为,回鹘早在9世纪中叶西迁之前的贞元七年(791年)即已控制天山南北,其证据便是库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功德主为咸安公主母子、怀信可汗骨咄禄以及崇徽公主与牟羽可汗的女儿、女婿,并认为《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所载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非指吐蕃,而是指回鹘。李先生是这样叙述的:
  回鹘据有高昌的时间,史籍均语焉不详。《宋史·高昌传》作“安史之乱,其地陷没”,仅是概而言之。《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称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文中的“西蕃”,学者们多理解为吐蕃。
  “蕃”是古人对周边国家或非汉语族群的泛称。与此相对,“西蕃”一词则常用于指称西方的突厥语族群、印欧语族群和吐蕃。此外,另有北蕃、南蕃等词语。结合史籍及出土的汉文、回鹘文文献记载,我们有把握断定,其“西蕃”正指回鹘……天山地区自贞元七年秋开始便在回鹘汗国的控制之下。
  李先生所论,对于研究7至9世纪西域历史来说非常重要。拜读之后,感到有几个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探讨。这里,笔者仅想结合唐诗,看看唐代“西蕃”一词的指称对象。要申明的是,笔者对唐诗根本谈不上研究,只是在整理唐诗中的禅寺与禅僧资料过程中,接触到这个问题,觉得实际情况并非李先生所断言,故冒昧撰成此文。李先生是民族与语言学研究专家,本文错误之处,敬请指教。
  关于“蕃”的含义,诚如李先生说的,“是古人对周边国家或非汉语族群的泛称”,在唐诗中,我们即可读到许多以“入蕃”、“和蕃”为题。描述唐王朝与吐蕃、回鹘(回纥)、契丹和南诏等周边民族关系的诗篇。对吐蕃的称呼,既有同其他周边民族一起统称为“蕃”者,又有以吐蕃位于青藏高原的地理方位称作“西蕃”者,可见“西蕃”不是泛称,而是特指吐蕃,为吐蕃的一种别称。
  《全唐诗》收录了描述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弃隶蹄赞的和亲诗18首: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46)、崔浞《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54)、李峤《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58)、阎朝隐《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69)、韦元旦《奉和送金城公t适西蕃应制》(卷69)、唐远悊《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69)、李适《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70)、刘宪《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71)、苏颞《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73)、徐彦佰《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76)、张说《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87)、薛稷《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93)、马怀素《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93)、沈俭期《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93)、武平一《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101)、赵彦昭《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一作崔日用诗)》(卷103)、郑情《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卷106)、徐坚《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107)。关于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前后经过,新、旧《唐书·吐蕃传》均有记载,后者较详:神龙元年(705年)吐蕃遣使为赞普弃隶遗蹜赞请姻,中宗以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之。景龙三年(70g年)十一月,吐蕃遣使来迎,四年(710年)正月中宗驾临始平县,送公主进藏,并命从臣赋诗饯别。以上所列和亲诗,便是参加这次送别金城公主宴会的从臣兼诗人们,奉中宗之命而作。鉴于本文要讨论的是唐代“西蕃”指称问题,仅看诗题即可明了“西蕃”是指吐蕃,无需再一一引录诗文。
  除上列描述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的和亲诗,《全唐诗》还收录咏叙朝廷命官出使“西蕃”的送行诗,它们是:杜审言《送和西蕃使》(卷62)、韦应物《送常侍御却使西蕃》(卷189;又见于卷492殷尧藩诗,题作《送韦侍御报使西蕃》)、皇甫曾《送和西蕃使》(卷210)、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卷225)、李益《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卷283)、权德舆《送张曹长工部大夫奉使西蕃》(卷323)、陈羽《冬晚送友人使西蕃》(卷348)、姚合《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卷496)。
  这些送行诗,尽管不同于描述金城公主出嫁吐蕃的和亲诗那样,一望便知“西蕃”一词所指,需要作些解释,好在专家对这些诗大多作有校注,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依次引录一述。当然,限于知识,只能点到为止。
  先看杜审言诗。杜审言(约645—708),巩县(今河南巩县)人,杜甫祖父。咸亨元年(670)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后因事贬为吉州司户参军。武周时授著作佑郎、膳部员外郎。中宗即位虽一度被流放,不久召还,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其《送和西蕃使》诗云:
  使出凤凰池,京师阳春晚。
  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
  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
  种落逾青羌,关山度赤坂。
  疆场及无事,雅歌而餐饭。
  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
  凤凰池、明光殿、上林苑,皆汉代宫室、御苑名,此借指唐代皇宫。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常用的笔法。诗的前六句是说使臣领受大唐皇帝的和戎诏谕,拜别京城,前往“西蕃”。七、八句“种落逾青羌,关山度赤坂”,是说明使臣前往“西蕃”的族属与地点。种落,种族部落。青羌,古羌族的一支,这里泛指我国西南一带少数民族。赤坂,即赤岭,在今青海湟源县西,为当时的唐蕃分界线,两《唐书》中多处讲到在赤岭与吐蕃分界立碑之事。由此可见,诗人赋诗送行的和西蕃使,应与吐蕃有关。据研究,此诗当是杜审言在长安为送娄师德出使吐蕃而作。娄师德出使吐蕃,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九月载:“李敬玄之西征也,监察御史原武娄师德应猛士诏从军(实际是以监察御史身份监军),及败,敕师德收集散亡,军 乃复振,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将论赞婆迎之赤岭。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既然杜审言此诗是为娄师德奉使吐蕃而作,诗题说的“西蕃”应指吐蕃,不言而喻。
  韦应物(约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后任京兆府功曹、尚书比部员外郎等职。建中三年(782)离京出任滁州、江州刺史、苏州刺史。其《送常侍御却使西蕃》诗云: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从韦应物仕履看,这首诗应作于建中三年(782)他离京出任地方官之前。从诗的首联可知,这位常侍御刚从“西蕃”归来,又奉命出使“西蕃”,时间就在德宗即位之初。侍御,官名,唐代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的通称,也用以称呼临时奉命外出执行皇帝御旨的使臣。这位常侍御是谁?有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常鲁说比较可信。据《旧唐书,吐蕃传》载,建中二年(781)三月,常鲁以判官身份随兵部尚书崔汉衡奉使吐蕃,赞普提出唐蕃既为舅甥国,是亲戚关系,可诏书上使用的是对待臣子的措词,要求修改;又所划疆界,云州之西请以贺兰山为界。为此,常鲁与吐蕃使者论悉诺罗等人朝奏定。是年十二月,常鲁又带着德宗准其所请的谕旨再使吐蕃,韦应物诗即咏此。所谓“却使”,即吐蕃遣使来唐,唐复遣使报聘,也就是“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之意,诗题所说“西蕃”是指吐蕃无疑。
  皇甫曾,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大历六年(771)因事贬舒州司马,不久去职。《送和西蕃使》诗云:
  白简初分命,黄金已在腰。
  恩华通外国,徒御发中朝。
  雨雪从边起,旌旗上陇遥。
  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
  寒路随河水,关城见柳条。
  和戎先罢战,知胜霍嫖姚。
  据《增订注释全唐诗》,皇甫曾赋诗送行的和西蕃使疑指马磷。马磷,岐州扶风人,少孤,年二十,读《后汉书-马援传》,受到激励,立志要像祖上那样,驰骋边关,建功立业。开元末挟策从安西节度府,多次立功升迁,官至金吾卫将军。至德初。东讨史朝义又屡建奇功,迁试太常卿。后奉诏移师河西,对吐蕃作战,擢兼御史大夫。永泰元年(765)正月拜马磷为四镇行营节度使兼南道和蕃使。皇甫曾此诗或即记此。白简,为御史弹劾的奏章,这里代指御史大夫。分命,任命。黄金,指束金腰带。唐制,文武官员一至五品束金腰带,六、七品用银腰带,御史大夫官从三品。诗的首联“白简初分命,黄金已在腰”,就是指马磷被擢拔为御史大夫。尽管尚不能确指这位和蕃使就是马磷,但从“旌旗上陇遥”之句看,陇,泛指今甘肃东南一带,因陇山(六盘山南段)而得名,是从关中通往青海的必经之地,而青海地区自肃宗以后即为吐蕃所陷,属于吐蕃境,可见诗题中的“西蕃”是指吐蕃而言。
  杜甫(712—770)于天宝五年(764)来到长安,在困顿中度过十年。安史之乱后,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被授为左拾遗。唐军收复长安,杜甫却被贬出京城,重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病死于湘江途中。尽管杜甫一生坎坷,但始终系念国家安危,关心生民疾苦,写下大量忧国忧民诗篇。《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云:
  送远秋风落,西征海气寒。
  帝京氛稷满,人世别离难。
  绝域遥怀怒,和亲愿结欢。
  敕书怜赞普,兵甲望长安。
  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宽。
  子云清自守,今日起为官。
  垂泪方投笔,伤时即据鞍。
  儒衣山鸟怪,汉节野童看。
  边酒排金盏,夷歌捧玉盘。
  草轻蕃马健,雪重拂庐干。
  慎尔参筹画,从兹正羽翰。
  归来权可取,九万一朝抟。
  诗题中的杨判官,据《增订注释全唐诗》,认为可能是至德二年(757)入蕃使南巨川的随行僚属。至德元年八月吐蕃遣使至唐求亲,并表示愿出兵讨伐安史叛军。二年三月又遣使请婚,唐王朝派给事中南巨川回访,大概杨判官是随南巨川使吐蕃。从诗中明显看出,杜甫赋诗送行的杨判官是出使吐蕃,时间是在秋天。诗的第二句“西征海气寒”中的海,指西海,即青海湖,只是将西海二字折用,嵌入“征”字,使这一句与起句“送远秋风落”相对,西征对送远,海气寒对秋风落,意谓杨判官是西行青海,虽然眼下还是秋天,可那里已经很寒冷了。绝域,遥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指吐蕃。拂庐,吐蕃贵族居住的大毡帐,这里指吐蕃赞普住所。显然,诗题所说“西蕃”指吐蕃。
  李益(748—828),河西姑臧(亦称凉州,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河西、陇右陷吐蕃前,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授郑县尉及主簿,因久不调迁,遂投笔出塞从军20多年,后入朝任职,官至礼部尚书。其《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诗云:
  凉王宫殿尽,芜没陇云西。
  今日闻君使,雄心逐鼓鼙。
  行当收汉垒,直可取蒲泥。
  旧国无由到,烦君下马题。
  诗题中的常曾,京兆人,为代宗朝宰相常衮的堂弟,曾任弘农令。西川,即剑南西川节度使的简称,治所在今成都。寄题西川,一说李益家乡在凉州,自河陇没于吐蕃,故以西川代指凉州。实际这应指被吐蕃占领的河陇。凉王,是指晋时十六国中的河西五凉。诗的开头两句是说河陇一带尽陷吐蕃,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城池倾圮,田园荒芜,昔日繁荣富庶、物阜民丰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接下来四句,鼓鼙,军鼓,借指战争;汉垒,喻指唐代建在河陇的城堡营垒;蒲泥,漠北塞名(一说为匈奴王号),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卫青击匈奴时,曾“讨蒲泥,破符离”。这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常曾出使吐蕃的希望,即不光要通过和议解决唐蕃之间的军事冲突,更应当收复包括河陇在内的被吐蕃侵占的疆土,重现汉武盛世那样的国家大统一局面。结尾二句,“旧国”,指故乡,即河陇地区,这是照应诗题之句。毫无疑问,李益这首诗说的“西蕃”即吐蕃。
  权德舆(759—818),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贞元八年(792)授太常博士,后历任左补阙、起居舍人、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礼部侍郎等职,是中唐诗坛一位重要人物。其《送张曹长工部大夫奉使西蕃》诗云:
  殊邻覆露同,奉使小司空。
  西候车徒出,南台节印雄。
  吊祠将渥命,导驿畅皇风。
  故地山河在,新恩玉帛通。
  塞云凝废垒,关月照惊蓬。
  青史书归日,翻轻五利功。
  诗题中的张曹长工部大夫,即张荐,曾有三次奉命出使的经历。第一次是贞元四年(788)以判官身份随刑部尚书关播持节护送咸安公主出嫁回纥合骨咄禄可汗(改回纥为回鹘即此可汗),第二次是贞元十一年(795)任谏议大夫时持节册立回鹘宰相骨咄禄为毗伽怀信可汗,第三次是贞元二十年(804)出使吐蕃。据《新唐书·吐蕃传》载贞元“二 十年,赞普死,遣工部侍郎张荐吊祠,其弟嗣立”。《新唐书·张荐传》亦载:“吐蕃赞普死,推荐工部侍郎为吊祭使”。权德舆此诗即咏张荐这次吐蕃吊祭之行,而张荐就病死于赤岭。曹长,是当时对尚书侍郎、丞的俗称;张荐时任郎中,为尚书侍郎、丞下属官,故有此称。诗中所言小司空、南台,也指张荐。工部尚书别称司空,张荐为工部侍郎,故称其小司空。南台为御史台的别称,张荐人吐蕃吊祭时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故称之。勿庸置疑,诗题所说“西蕃”是指吐蕃。
  陈羽,江东吴县(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贞元八年(792)进士,官至东宫尉佐。《冬晚送友人使西蕃》诗云:
  驿使向天西,巡羌复入氐。
  玉关晴有雪,沙碛雨无泥。
  落泪军中笛,惊眠塞上鸡。
  逢春乡思苦,万里草萋萋。
  陈羽赋诗送行出使“西蕃”的友人,生平不详,从诗的起句“驿使向天西”可知,他是一位信使,前往的是极远的西边之地。如果说,这仅点出驿使行进的方向,而具体去处仍不甚明白的话,那么,第二句“巡羌复入氐”,便作了回答。羌、氐,指古代羌族与氐族,多居住在今四川岷山及其以西地区,与吐蕃接壤。据《旧唐书·吐蕃传》载自仪凤三年(678)以来,吐蕃日渐强盛,这一带的羌、氐等族都归属吐蕃,“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巡羌复入氐”之句,即指代吐蕃,告诉我们诗人的这位驿友出使的“西蕃”就是吐蕃。
  姚合(约779—846),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历任武功县主簿、监察御史和荆、杭二州刺史、陕虢观察史、秘书少监等职。其《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诗云:
  萧关路绝久,石堠亦为尘。
  护塞空兵帐,和戎在使臣。
  风沙去国远,雨雪换衣频。
  若问凉州事,凉州多汉人。
  《增订注释全唐诗》认为,姚合赋诗送行的田中丞,即大和六年(832)十一月以少府少监兼御史中丞出使吐蕃的田早萧关,位于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是关中通往河陇的要道,唐时曾筑城戍于此,以御吐蕃。正由于此,萧关一词多见唐代边塞诗。可就是这样一座重要关隘,却在乾元元年(758)被吐蕃占领,直到大中三年(849)才收复,没于吐蕃将近百年。堠,是边塞用来侦察、瞭望敌情的岗亭,既有土筑的,也有石砌的。首联二句是说萧关被吐蕃占据已很久,关外当年修筑的石堠,因年久风化而成尘了。颔颈二联“护塞空兵帐,和戎在使臣。风沙去国远,雨雪换衣频”,是讽喻朝廷不重视边防,把边境的安宁只是寄托在议和的使臣,遥想田中丞前往“西蕃”旅途的苦寒之状。尾联“若问凉州事,凉州多汉人”,凉州,为西北地区重镇,河西节度使治所,居民大多是汉人,但自河、陇地区陷于吐蕃,居住在那里的汉人成了吐蕃统治下的亡国之民。这二句看起来好像仅是在叙事,实际表达了诗人对沦陷于吐蕃的凉州汉人的深切同情,隐含着对唐王朝国势衰弱,无力收复被吐蕃侵占领土的叹息,自然也说明田中丞出使“西蕃”是吐蕃。
  总之,从以上择取的和亲、送行诗看,在唐代“西蕃”一词均指吐蕃,无有一例是指回鹘。当然,在唐诗中也有称吐蕃为“西戎”、“西夷”的,如唐代诗僧无可亦写有一首为田早出使吐蕃的送行诗,诗题便作《送田中丞使西戎》,诗中并有“玉节使西夷”一句(卷813)。其实,不仅是唐诗,在唐代史籍乃至宋明文献也同样是如此。尽管对吐蕃有这样几种不同的别称,但皆冠有一个“西”字,以表明地理方位。
  那么,唐诗中又是如何指称回鹘的呢?回鹘是继匈奴、突厥之后建立于漠北的强大游牧汗国,曾两次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有四位公主(即肃宗时的宁国公主、代宗时的崇徽公主、德宗时的咸安公主、穆宗时的太和公主)出嫁回鹘可汗。因此,唐王朝与回鹘关系,在唐诗中也多有反映。对回鹘的称呼,除同其他周边民族一样,统称之“蕃”外,便是因回鹘地处漠北而称“北蕃”或“北虏”、“北狄”。这里只引录其中称“北蕃”的三首,即杨巨源《送殷员外使北蕃》(卷333)、《和吕舍人喜张员外自北蕃回至境上先寄二十韵》(卷333)、雍陶《送于中丞使北蕃》(卷518)。杨巨源的诗,前一首起句为“二轩将雨露,万里人烟沙”。轩,为朝官所乘之车,二轩,喻指正、副二使臣;雨露,喻皇帝圣恩,烟沙,形容广袤干旱荒漠,其意谓二位使臣带着皇帝的恩泽,前往万里之外的荒漠,犹如将雨露洒向那里。据《旧唐书·回鹘传》载,元和三年(808年)咸安公主老死,回鹘保义可汗遣使请婚,考虑到嫁女所费巨大,宪宗不许,但为了安抚回鹘,“乃诏宗正卿李孝诚使于回鹘,太常博士殷侑副之,喻其来请之意。”疑杨巨源《送殷员外使北蕃》即记此事。后一首,从诗题冠以“和”字可知,此诗为一首酬和之作。张员外生平不详,但从诗句“突兀阴山迥,苍茫朔野宽”,“节异苏卿执,弦殊蔡女弹”看,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为匈奴所在地;苏卿,即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持节牧羊19年;蔡女,即蔡琰,东汉陈留人,博学能文,善音律,遭乱被俘至匈奴12年,相传琴曲歌词《胡笳十八拍》为她所作。这些诗句都与匈奴有关,是喻指回鹘。如果说,杨巨源这二首诗所说“北蕃”尚不能确指回鹘,或许是指北方别的少数民族而言,那么,雍陶《送于中丞使北蕃》则很明确,他赋诗送行出使“北蕃”的于中丞,即敬宋朝司门郎中于人文。据《新唐书·回鹘传》载:“敬宗即位之年(宝历元年,825年),可汗死(指崇德可汗),其弟曷萨特勤立,遣使者册立爱登里罗汩没密施合昆伽昭礼可汗”。《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宝历元年载:“三月,辛酉。遣司门郎中于人文册回鹘曷萨特勤为爱登里罗汩没密施合毗伽昭礼可汗”。雍陶诗即咏叙此事。对此,除雍陶外,还见之当时另外几位著名诗人之作,如顾非熊《送于中丞入回鹘》(卷509)、朱庆余《送于中丞人蕃册立》(卷514)、贾岛《送于中丞使回鹘册立》(卷574),都是送行于人文出使“北蕃”即回鹘的诗篇。
  唐代是诗的时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仅《全唐诗》就收录近五万首之多,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虽然其中有些作品属于回溯性的,但上述唐诗都是赠行之作。是当时人歌吟当时事,有感而发,历史的真实性很可靠,充分反映出唐人以方位称周边民族均有一定规律,是唐人称吐蕃为“西蕃”、回鹘为“北蕃”的历史见证。《元和郡县图志》这部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是由唐代李吉甫于元和八年(813)编撰而成,也就是完成于上述唐诗问世期间。而李吉甫,少好学,在贞元初任大常博士时,即已博洽多闻,明练典故,并又于元和二年(807)和六年(811)两度入相秉政,应该说熟识当时全国各州县情况,也了解这一时期唐人对吐蕃与回鹘的称呼,不至于在自己著作中张冠李戴,不称回鹘为“北蕃”。而将吐蕃别称“西蕃”用到回鹘头上。因此,在没有充分证据情况下,断言《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载西州“贞元七年设于西蕃”是指回鹘,恐怕难以成立。由于地缘关系。回鹘在9世纪中叶从漠北西迁之前,已有军事力量活动于天山南北,与吐蕃争夺东西交通线上的商业利益,可能是事实,尤其是在天山以北,曾一度左右过北庭的局面,但就现有材料还很难得出“天山地区自贞元七年秋开始便在回鹘汗国的控制之下”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徐定祥.杜审言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
  [2]陈贻掀.增订注释全唐诗:第1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517.
  [3]陈贻惞.增订注释全唐诗:第2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0.
  [4]范之麟.李益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0.
  [5]陈贻掀.增订注释全唐诗:第3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968.
其他文献
<正>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难得的好时期,十分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买方市场的出现,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产品结
石狮建市十年,完成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发展周期,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把一个海隅小镇建成新兴的贸工港口城市。1999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是我市第二个十
(衡阳师范学院招生与就业处,湖南 衡阳 421008)  摘要:2006年9月,我校9个系部6000余名学生首批入住新校区。新校区的学生公寓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由我校和兴盛公司共建共管。一年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新公寓整体运行良好,学生住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完工,宿舍管理较为规范,为学校的稳定、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在我校尚属首次,没有先例可循,再加
东洋文库藏敦煌写卷《唐人杂钞》是一件重要的晚唐时期写本,池田温先生对该写卷作了录文与研究。本文在池田先生录文的基础上加以补正,并对该写卷的类书部分进行相关考索。
近日美国某著名体育杂志推出了美国之外的国际运动员收入排行榜,英格兰足球明星大卫&#183;贝克汉姆名列榜首。姚明本年度总收入为31,762,775美元,在国际运动员收入榜中排名第8,较
<正> 改革开放以来,永春县国有中小型企业同全国一样,先后经历了松绑放权、减税让利的起步阶段,两步利改税进而全面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发展阶段,正进入实行转换机制,建立现
<正> 金融信托业是现代金融市场四大支柱之一,它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一样,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金融信托业的职能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
利用含氢硅油、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和丙烯酸酯单体制备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水乳液,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有机硅含量等条件优化,并对材料进行渗透性、透气性测
内容摘要: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考释是汉语史和敦煌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存在不少问题。选取前人已经考释的一些词语复缘、比为、不便水土、寒良、记姓等进行了重新解释,并且指出对于新材料中新词新义的提出要慎重,不能随意认为产生新词,而应在充分考察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论证。  关键词: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释义;辨正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