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头小贩、收破烂的,尽管他们没有营业执照,不交税,但他们的经营方式可能代表着未来的趋势。
保罗·罗伯托在巴西的圣保罗卖仿造的塑料蜘蛛侠玩具,约瑟夫·穆萨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开非法摩的,温先生在中国广州开了家做手袋的地下工厂。他们的生意都没有经过政府部门注册,没有营业执照,也不会被计入官方的就业统计数据。他们藏身在政治和经济的非正式领域,但却是活生生存在的事实。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依靠“体制”外经济谋生,而其人数很可能在未来的十年内还要攀升。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非正式的“地摊经济”将养活2/3的劳动人口。地摊经济每年创造的价值额高达10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如果地摊经济是由一个国家创造的,那它就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可以叫板美国了。
地摊经济全球化
尼日利亚的戴罗从锯木厂买来下脚料,用来制作熏鱼,然后在拉各斯沿街叫卖。她的产品没有合格证,不过她保证所有的鱼都是从欧洲进口的,因为当地的鱼受到了污染。
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形成了庞大的街边企业群。几乎所有人都不受监督也不受保护的做着买卖。在拉各斯,80%的劳力从事的是非正式经济,这些流动商贩从在路边卖菜到移动电话公司非正式的销售员不一而足。
尼日利亚的商人们前往遥远的地方进口手机、电子产品和汽车配件,然后把触角伸向街头,与那里的小贩们开始了合作。近期尼日利亚人主要来中国进货,广州是关键的交易点。在广州大沙头旧货交易市场,亚瑟把山寨手机走私到尼日利亚,市场里每天用现金进行的交易总额惊人,每个摊点的验钞机都在不停地点着钞票。
尼日利亚人还从邻国贝宁买到仿造的诺基亚手机和松下音响,用卡车运到拉各斯。拉各斯的地下电子市场现在每年的交易额超过几百万美元。
尼日利亚政府开始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国有石油,这意味着政府相当有油水,在政治体系和法律中有很多漏洞,很多地摊经济就利用了这点。
地摊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网络之中,组成了从中国的广州和义乌到全球各国地摊的全球供应链。甚至为了适应形势,很多大公司也采用这样的销售方式。通讯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尼日利亚,跨国电信服务公司占领了整个手机市场,包括来自南非的MTN等市值达几十亿美元的公司也需要联合贫民窟的街头小贩,在临时搭建的路边伞棚里销售手机通话卡。
对地摊的误解
地摊经济在大都市和旅游城市尤其普遍,当你迈出墨西哥麦昆海滨度假酒店的大门,立刻就有无数人围上来,兜售各种小商品或推销旅游线路。外国旅行者常常对这些热情的小贩们持怀疑和同情的态度。同情这些人,是认为他们的生活挣扎在贫困线上,但同时也厌恶他们,觉得他们卖的多是三无产品。
其实这两种偏见都不正确。美国记者罗伯特·纽沃思撰写了一本关于全球地摊经济的调查报告,取名为《隐形联合国》。为了得到第一手的信息,他穿梭在从巴西到尼日利亚再到中国的大街小巷。梳理了全球化如何促进了这种被称为“不入账”的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
组沃思介绍了一个名叫让迪拉的女士,她10年来都在巴西圣保罗一个盗版碟批发市场里叫卖咖啡和自制的蛋糕。她自豪地说,靠这一生意自己已经买了两辆车和一栋房子,并花钱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读书。而一位姓张的中国手袋设计师宁愿选择千黑活也不愿意为大品牌、大公司工作,对他来说这选择事关成本和收益。他说,“如果我要申请执照,就需要银行存款证明,需要一个办公室。”这些人并不缺少谋生的技能,他们不进入正规经济有自己的理由。
比方说不愿交税。税收是一种社会契约,交税之后,政府要给予你能看得到的益处。但是有些国家的政府无视这一契约意义,比如说政府会认为最该修的路是通往官员家的路而不是孩子们上学时要走的路。政府需要政策透明没有贪污,要做到从市场上征收的税款还会实实在在地用于发展市场。这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切服务于纳税人的利益”。但大多数地摊发达的国家,政府都没有做到这一点。纽沃思通过采访发现:
“我遇到的每一个商贩都说他们愿意纳税,只要他们能看到交税的好处,他们就会非常乐意这么做。”
对地摊经济的最大误解还有一条,就是认为发达国家没有地摊经济。地摊经济在美国,虽然规模不大,但交易额却不小,而且随处可见。从在大型家具建材超市外等待的合同工到街边卖热狗的小贩,地摊经济就像美国的产业孵化器,美国的很多商业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发展起来的。
无照商贩确实大多倒卖仿冒的名牌太阳镜、香水、DvD和手机,其实这种“准犯罪”形式在正规经济中同样存在,不过模仿是放在台面上以合法的形式进行的。公众有时候把地下经济同贩毒等犯罪生意联系在一起,但大多数地下经济从业人员赚的都是干净钱。
街头小贩、贫民区的无证经营者都是各国各大城市政府取缔的对象,这种做法可能是错误的:那些被四处追赶的小生意人不仅能为底层民众提供工作机会,还能带动新兴城市的经济发展。
管理地摊
《隐形联合国》一书对传统的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观念提出了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学家在描述不发达国家的时候总是把那里描述为一个巨大的非正规经济体。见不得光的小商小贩的收入都是灰色的,也就是不合法的。在正规经济中,用人单位都是登记备案的,收入是要纳税的,公司的运行遵循政府的规童和法律条文的规定。经济学家认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是劳动力和企业、商业向正规经济演进的程度。
纽沃思拒绝这样的划分,他说在很多地方,正规和非正规经济并不对立。约瑟夫·穆萨每天都要向当地政府购买许可证,好让他那辆不合法的摩托出租车在拉各斯的大街上拉活。在乌拉圭的东方市,巴西人负责把电脑走私进来,但为这些巴西人服务的本地电脑销售店正蓬勃发展,在当地政府的默许下,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纽沃思认为地摊经济既能培养企业家也能满足政府扩大就业的需要,有时候还能收到一部分税金。而且,能够转入正规经济是很多贫穷国家的地摊主们的追求和目标。
从个人角度来看,纽沃思的说法很有说服力,确实有数不清的人成功克服了不称职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在地摊经济中自力更生。但是就社会层面来说,纽沃思的说法就没那么有说服力了。要建设繁荣的城市和国家,不仅仅要创造就业,还需要资本积累,并投资到电网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这是地摊经济无法完成的任务。
例如,尼日利亚人艾利赞卡从中国进口挡风玻璃,但是他每次只进口一个集装箱,他的信誉值达不到能赊账的地步。他的产品运到尼日利亚之后,消费者还需要花上一大笔钱来安装,如果尼日利亚拥有稳定的电力供应的话,安装挡风玻璃会更便宜。这也正是地摊经济的死穴,地摊经济可以让商品到消费者手中,但是缺乏信誉导致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不能回馈社会,无法解决像电力不足这样整个社会都会面临的大问题。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讲师玛莎·陈曾经同非正式经济部门的企业打过交道。她认为:“我们需要有各种模式让街头商贩和零售店、大商场共存。”非正式经济本身不是问题,它是对策的一部分。街头小贩、收破烂的,这些人都在为经济为城市做着贡献。我们应该在管理城市的同时给他们留出一块空间,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办法帮助非正式经济部门提高产出。效率和效益。
谁害怕地摊经济?纽沃思这样质问读者,在自由市场与跳蚤市场的斗争中,难道是谁更有钱谁的利益就更重要吗?我们应该考虑公平,但从前,包括市场经济的理论和规则都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订立的。纽沃思说,世界上如此多的人从事着地摊经济,他们生活着,工作着,繁荣并增长着,“我们要一起努力,不应该把地摊经济归为犯罪行为,我们应该拥护它,通过某种方式支持他们,让这些底层的人通过地摊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
保罗·罗伯托在巴西的圣保罗卖仿造的塑料蜘蛛侠玩具,约瑟夫·穆萨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开非法摩的,温先生在中国广州开了家做手袋的地下工厂。他们的生意都没有经过政府部门注册,没有营业执照,也不会被计入官方的就业统计数据。他们藏身在政治和经济的非正式领域,但却是活生生存在的事实。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依靠“体制”外经济谋生,而其人数很可能在未来的十年内还要攀升。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非正式的“地摊经济”将养活2/3的劳动人口。地摊经济每年创造的价值额高达10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如果地摊经济是由一个国家创造的,那它就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可以叫板美国了。
地摊经济全球化
尼日利亚的戴罗从锯木厂买来下脚料,用来制作熏鱼,然后在拉各斯沿街叫卖。她的产品没有合格证,不过她保证所有的鱼都是从欧洲进口的,因为当地的鱼受到了污染。
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形成了庞大的街边企业群。几乎所有人都不受监督也不受保护的做着买卖。在拉各斯,80%的劳力从事的是非正式经济,这些流动商贩从在路边卖菜到移动电话公司非正式的销售员不一而足。
尼日利亚的商人们前往遥远的地方进口手机、电子产品和汽车配件,然后把触角伸向街头,与那里的小贩们开始了合作。近期尼日利亚人主要来中国进货,广州是关键的交易点。在广州大沙头旧货交易市场,亚瑟把山寨手机走私到尼日利亚,市场里每天用现金进行的交易总额惊人,每个摊点的验钞机都在不停地点着钞票。
尼日利亚人还从邻国贝宁买到仿造的诺基亚手机和松下音响,用卡车运到拉各斯。拉各斯的地下电子市场现在每年的交易额超过几百万美元。
尼日利亚政府开始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国有石油,这意味着政府相当有油水,在政治体系和法律中有很多漏洞,很多地摊经济就利用了这点。
地摊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网络之中,组成了从中国的广州和义乌到全球各国地摊的全球供应链。甚至为了适应形势,很多大公司也采用这样的销售方式。通讯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尼日利亚,跨国电信服务公司占领了整个手机市场,包括来自南非的MTN等市值达几十亿美元的公司也需要联合贫民窟的街头小贩,在临时搭建的路边伞棚里销售手机通话卡。
对地摊的误解
地摊经济在大都市和旅游城市尤其普遍,当你迈出墨西哥麦昆海滨度假酒店的大门,立刻就有无数人围上来,兜售各种小商品或推销旅游线路。外国旅行者常常对这些热情的小贩们持怀疑和同情的态度。同情这些人,是认为他们的生活挣扎在贫困线上,但同时也厌恶他们,觉得他们卖的多是三无产品。
其实这两种偏见都不正确。美国记者罗伯特·纽沃思撰写了一本关于全球地摊经济的调查报告,取名为《隐形联合国》。为了得到第一手的信息,他穿梭在从巴西到尼日利亚再到中国的大街小巷。梳理了全球化如何促进了这种被称为“不入账”的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
组沃思介绍了一个名叫让迪拉的女士,她10年来都在巴西圣保罗一个盗版碟批发市场里叫卖咖啡和自制的蛋糕。她自豪地说,靠这一生意自己已经买了两辆车和一栋房子,并花钱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读书。而一位姓张的中国手袋设计师宁愿选择千黑活也不愿意为大品牌、大公司工作,对他来说这选择事关成本和收益。他说,“如果我要申请执照,就需要银行存款证明,需要一个办公室。”这些人并不缺少谋生的技能,他们不进入正规经济有自己的理由。
比方说不愿交税。税收是一种社会契约,交税之后,政府要给予你能看得到的益处。但是有些国家的政府无视这一契约意义,比如说政府会认为最该修的路是通往官员家的路而不是孩子们上学时要走的路。政府需要政策透明没有贪污,要做到从市场上征收的税款还会实实在在地用于发展市场。这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切服务于纳税人的利益”。但大多数地摊发达的国家,政府都没有做到这一点。纽沃思通过采访发现:
“我遇到的每一个商贩都说他们愿意纳税,只要他们能看到交税的好处,他们就会非常乐意这么做。”
对地摊经济的最大误解还有一条,就是认为发达国家没有地摊经济。地摊经济在美国,虽然规模不大,但交易额却不小,而且随处可见。从在大型家具建材超市外等待的合同工到街边卖热狗的小贩,地摊经济就像美国的产业孵化器,美国的很多商业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发展起来的。
无照商贩确实大多倒卖仿冒的名牌太阳镜、香水、DvD和手机,其实这种“准犯罪”形式在正规经济中同样存在,不过模仿是放在台面上以合法的形式进行的。公众有时候把地下经济同贩毒等犯罪生意联系在一起,但大多数地下经济从业人员赚的都是干净钱。
街头小贩、贫民区的无证经营者都是各国各大城市政府取缔的对象,这种做法可能是错误的:那些被四处追赶的小生意人不仅能为底层民众提供工作机会,还能带动新兴城市的经济发展。
管理地摊
《隐形联合国》一书对传统的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观念提出了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学家在描述不发达国家的时候总是把那里描述为一个巨大的非正规经济体。见不得光的小商小贩的收入都是灰色的,也就是不合法的。在正规经济中,用人单位都是登记备案的,收入是要纳税的,公司的运行遵循政府的规童和法律条文的规定。经济学家认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是劳动力和企业、商业向正规经济演进的程度。
纽沃思拒绝这样的划分,他说在很多地方,正规和非正规经济并不对立。约瑟夫·穆萨每天都要向当地政府购买许可证,好让他那辆不合法的摩托出租车在拉各斯的大街上拉活。在乌拉圭的东方市,巴西人负责把电脑走私进来,但为这些巴西人服务的本地电脑销售店正蓬勃发展,在当地政府的默许下,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纽沃思认为地摊经济既能培养企业家也能满足政府扩大就业的需要,有时候还能收到一部分税金。而且,能够转入正规经济是很多贫穷国家的地摊主们的追求和目标。
从个人角度来看,纽沃思的说法很有说服力,确实有数不清的人成功克服了不称职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在地摊经济中自力更生。但是就社会层面来说,纽沃思的说法就没那么有说服力了。要建设繁荣的城市和国家,不仅仅要创造就业,还需要资本积累,并投资到电网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这是地摊经济无法完成的任务。
例如,尼日利亚人艾利赞卡从中国进口挡风玻璃,但是他每次只进口一个集装箱,他的信誉值达不到能赊账的地步。他的产品运到尼日利亚之后,消费者还需要花上一大笔钱来安装,如果尼日利亚拥有稳定的电力供应的话,安装挡风玻璃会更便宜。这也正是地摊经济的死穴,地摊经济可以让商品到消费者手中,但是缺乏信誉导致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不能回馈社会,无法解决像电力不足这样整个社会都会面临的大问题。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讲师玛莎·陈曾经同非正式经济部门的企业打过交道。她认为:“我们需要有各种模式让街头商贩和零售店、大商场共存。”非正式经济本身不是问题,它是对策的一部分。街头小贩、收破烂的,这些人都在为经济为城市做着贡献。我们应该在管理城市的同时给他们留出一块空间,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办法帮助非正式经济部门提高产出。效率和效益。
谁害怕地摊经济?纽沃思这样质问读者,在自由市场与跳蚤市场的斗争中,难道是谁更有钱谁的利益就更重要吗?我们应该考虑公平,但从前,包括市场经济的理论和规则都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订立的。纽沃思说,世界上如此多的人从事着地摊经济,他们生活着,工作着,繁荣并增长着,“我们要一起努力,不应该把地摊经济归为犯罪行为,我们应该拥护它,通过某种方式支持他们,让这些底层的人通过地摊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