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精妙绝伦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元代青白釉瓷枕特点的分析,反映出元代瓷枕趋向于精雕细镂,尤其是景德镇青白釉镂雕瓷枕造型独特、技艺精湛。
  关键词:岳西;元代;青白釉;瓷枕;赏析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最初烧制于隋代,唐、宋、元年间广为流行。唐代的瓷枕形制简朴,以三彩枕及绞胎枕居多。宋代的瓷枕品种繁多,造型丰富,有人物形枕、兽形枕、几何形枕、建筑形枕等,其中以磁州窑烧制的最多。宋代后期由于北方战乱,瓷业衰败,景德镇窑的瓷枕日渐占据主要地位。其釉色细腻如脂,晶莹明澈,有“玉枕”之美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醉花阴》一词中所写的“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即指景德镇青白釉瓷枕。到了元代,景德镇的青白釉瓷枕更为突出,不仅釉色莹润,而且趋向于精雕细镂,形象巧妙,技艺精湛,令人叫绝。下面介绍一件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瓷枕。
  元青白釉透雕人物建筑瓷枕,长32厘米,宽15厘米,高19厘米,重3.29千克,国家一级文物。瓷枕胎质洁白坚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图1)。1982年3月出土于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现藏于岳西县文物管理局。该藏品1990年被收录在《中国文物精华》一书中;2008年被中国首都博物馆遴选为“中国记忆——中华文明五千年瑰宝展”珍品并展出;2010年9月参展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
  枕通体呈楼台形,透雕而成。枕面前低后高,似如意云头状,上刻画卐字形花纹。枕檐四周饰云勾状镂空花环挂落。下面是底座,底座两边绕以菱形透雕纹回廊,回廊柱子顶端塑仰莲。整个瓷枕分前后左右四面,前后殿堂和两侧回廊共雕塑男女人物18个,或端庄正坐,或恭敬肃立,或拱手作揖,或捧果献物,或相视而语,尊卑有序,姿态各异。雕塑人物的衣褶清晰毕现,裙带似随风飘忽,栩栩如生(图2、图3)。
  枕正面大殿四柱三开间,正中大门敞开,左右门柱上饰有门环,两边为古钱形花窗隔扇。殿堂中间置四级台阶而上,正中塑一男端坐,右手曲至胸前,左手低垂,神情庄重,似有所语。台阶两侧塑男女侍从四人,女侍手捧瓜果立阶下,男侍拱手而立于阶上(图4)。
  瓷枕背面布局与正面相似,但装饰上略有不同。三间殿室均珠帘半卷,中间两根立柱从上至下饰以串珠纹并六瓣花朵各一,显出女性殿室的特点。大殿正中台阶之上另设二层底座,底座上塑像为一女性,凤冠霞帔,衣带飘然。台阶两侧同样塑男女侍从四人,但男女侍从的位置与前面大殿不同,因主人是女性,所以女侍从立阶上,男侍从在阶下。阶前置一硕大供炉,上面摆放三枚仙桃供品。正殿侧室左右两边各塑有二人,亦各不相同。右边侧室两人其中一人面相苍老,头梳双发髻,短胡须,右手持版状物,左手残损;另一人头戴冠披巾,团面无须,身形高大,右手持一筒状物。左边侧室所塑两人其中一人已損坏,另外一人双手持条形物(图5)。
  瓷枕左右回廊两边分别塑二人,手中所持物件及神情动作各有不同。左边回廊处两人相对而视,似乎在交谈。其中一人头戴荷叶冠,右臂弯曲,手托葫芦;另一人则身体微微倾侧,左臂袒露(图6)。右边回廊所塑两人一高一矮。高者头束冠巾,一手提篮,一手持物;矮者右手拿仙桃,左手持一物(图7)。枕内以镂空屏风相隔,分为前后两面。
  整件器物雕刻精细、构思巧妙、上下连贯、浑然一体,于尺寸之中显现出殿宇华丽气派,檐廊曲回婉转,人物惟妙惟肖,神态细致入微。仔细观察这件瓷枕,枕正面略向前倾斜,所以背面比正面显得更为高敞。就雕饰而言,珠帘、挂饰、内部雕塑也比正面精细。从人物形象看,背面女性高高在上,雍容华贵,比前面男性显得更为尊贵,因此枕背面当为主要场景。由大殿前供放仙桃、人物的姿势形态、环列殿宇周围的场景分析,瓷枕四面雕塑的场景当属于同一个内容,反映的是祝寿庆贺的戏曲题材相关故事。这件瓷枕集建筑、瓷塑、舞台艺术于一体,表现了元代戏剧流行的社会风尚和景德镇高超的制瓷技术,对研究元代的戏剧发展及建筑、服饰等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类楼台式建筑瓷枕就目前公布的情况看,全国并不多见,笔者所知的另外两件中一件是山西大同市出土,一件是江西丰城市博物馆征集,其内容也是戏曲故事,分别为“广寒宫”和“白蛇传”。三件瓷枕均为元代景德镇窑烧造,造型和风格基本一致。就尺寸大小看,岳西瓷枕体积最大;山西大同瓷枕长和宽与岳西的相同,但高度为15厘米,略矮于岳西瓷枕;江西丰城瓷枕长22厘米,宽14厘米,高15厘米,是三件瓷枕中体积最小的。就雕塑的人物数量而言,也属岳西瓷枕最多:岳西瓷枕雕塑人物共18个;山西大同瓷枕四面共雕塑人物14个,蟾蜍和玉兔各1个;江西丰城瓷枕共雕塑人物10个。细细比较三件瓷枕,当属岳西瓷枕工艺最佳。岳西出土的元青白釉透雕人物建筑瓷枕整体格局疏密相间,人物相貌表情各异,衣冠服饰毫不雷同,雕塑人物多,工艺精细繁复,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其他文献
摘 要:商周的青铜器纹饰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动物纹饰是主体。文章从装饰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周青铜器的动物纹饰,从平面纹饰、立体部件装饰和器型三个维度考究动物纹饰的发展和变异,从而发现神俗动物形体、意蕴的变化规律,窥视古人意趣。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动物;装饰  商周时期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作为兵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杂器等充斥于贵族的生活中,而且还作为礼器现身
期刊
摘 要:林则徐淡泊、仁爱、勤勉的家风泽被后世、传诵至今。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优秀家风助力社会和谐发展。新时代,学习、传承林则徐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呼唤,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大有裨益。  关键词:林则徐;家风;淡泊;仁爱;勤勉;廉洁  福州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这里钟灵毓秀、人文鼎盛,孕育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名人——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揭幕人,林则徐不仅是名族英雄
期刊
摘 要:文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族谱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具有的当代价值,理解博物馆搜集、整理、研究族谱的意义。思考在新的时代,如何创新运用,通过陈列展览、社教活动让族谱文化资源更生动、更鲜活,更实际地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人民群众焕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根脉意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
期刊
摘 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发扬革命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旨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宜的意见和建议,为传播洪湖红色文化、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键词: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红色文化  1 红色教育基地概况  洪湖市是
期刊
摘 要: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指应用一切与博物馆环境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文章分析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进程,并从专家学者在理论、实施内容、实践三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对当前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行综述。经过综述梳理,发现我国当前关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践的文章仅有3篇,故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
期刊
摘 要:陶瓷业窑神崇拜是一个很早就被学者提及的问题,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分散,关注点有些厚此薄彼,过于单一。直到今日,多数研究成果仍然过于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可靠的实物和考古发现较少。文章尝试寻找考古资料中的窑神崇拜现象,以期提供一些线索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陶瓷业;窑神崇拜;考古  神崇拜自古以来就存在,当人类有了国家概念的时候,随之也产生了社稷的概念。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是土神,稷为谷
期刊
摘 要: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宁县宇村庙现为庆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县宇村庙会也成为宁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古建庙宇为依托,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传承载体,在民俗文化变迁、转化的过程中相融、强化、传承,共同构成了一套具有历史文化与民俗祭祀信仰的文化生态链。文章将围绕宁县宇村庙的历史渊源、变革历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进
期刊
摘 要:现代博物馆不仅是进行文物收藏、保管、展示与研究交流的机构,更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机构。博物馆展览是基于传播与教育为基础,集知识审美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大众传播工程。博物馆巡回展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将馆藏资源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各地观众。常熟博物馆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以精品展览为生命线,以社教服务为着力点,坚持开放合
期刊
摘 要: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其社会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例,简要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功能  “让文物活起来”,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之一——《国家宝藏》的口号,也是最打动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一句话。而作为博物馆连接观众的桥梁,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弘扬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黄梅戏是安徽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淳朴流畅,富有表现力,是展示安徽的重要文化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了新的困境,文章从黄梅戏与博物馆的融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探索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文化;博物馆;困境;探索  1 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