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音乐在指尖触控交互生成中丰盈起来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engm9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教育媒体——交互式电子触控屏,它的有效使用带来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交互生成、学科整合、多维体验的教学新愿景,构建了个性张扬、思维开放、创新激活的音乐欣赏新课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 交互生成 触控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览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不难发现:现在的音乐听赏内容日渐增加,题材、体裁、国家、民族,林林总总,足以看出音乐欣赏教学正日益成为音乐课的“座上宾”。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孩子音乐鉴赏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和熟悉音乐语汇、感受和体验作品内涵,但同时“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苏霍姆林斯基语)。
  《牧童短笛》是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欣赏曲目。这首乐曲是贺绿汀先生1934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并在“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已具有一定的听赏能力。但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也缺乏这样的经历。那么,如何让孩子们既“会听”,又能“乐听”呢?本文以《牧童短笛》为例,详细阐述交互式电子触控屏为教学主媒体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改进。
  一、触控媒体——交互生成中彰显新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主媒体是交互式电子触控屏,有效地课堂教学应用,弥补了原先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不足,在激发学习兴趣、化解学习障碍、开发创造潜能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一)视听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使用触控屏之前的音乐欣赏课上,教师疲于课前的资料收集和课上的繁琐操作,学生厌于反反复复、枯燥单调的聆听方式;而交互式电子触控屏的播放flash功能、书写功能、拖放功能、截图功能等,不仅能实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效果,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
  乐曲《牧童短笛》所表现的的音乐形象与内容,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非常遥远。怎样才能拉近音乐作品和孩子的距离呢?动画片是最好的选择。本课所选用的动画片绝非简单的“拿来主义”,是教师将音质优良的、完整的乐曲加上与之吻合的画面一一对应剪辑而成。通过教学前半段的聆听,孩子们对乐曲有了初步的感受,此时再来观赏水墨动画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对于乐曲整体的体验,更能在视听结合中让孩子们走进牧童生活的情境之中,以达到引起共鸣之功效。
  (二)触控操作,化解学生学习障碍
  交互式电子触控屏的使用十分简单,无需纷繁复杂的专业培训,孩子们直接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指尖的触控进行具体操作。例如:在听赏《牧童短笛》时,乐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ABA’的结构。怎样才能让学生们轻松掌握并理解A与A’的关系呢?
  先由触控屏拖拉出A与A’段的部分谱例,通过最直观的观察与对比,再经过学生自己亲自比一比、划一划、圈一圈、唱一唱,学生们很容易地就发现了:其实A’段就是A段的再现,是在A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加花装饰,使得旋律更加地流畅、婉转。这一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触控屏的合理使用之后迎刃而解,同时也实现了媒体与学生、课件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
  (三)发散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音乐欣赏课应该是孩子们思维最活跃的课堂。但是在使用触控屏前,对于课上学生们的精彩之处只能是“灵光一现”,教师无法及时将其捕捉并保留下来;而交互式电子触控屏的拖放功能、屏幕截取功能可以快捷高效、清晰明了地将不同组学生的不同感受呈现出来,并且还能和所有人共同分享自己的独特之处,将精彩演绎到极致。
  二、指尖触控——音乐欣赏课开辟新天地
  课程标准还提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本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指尖触控,让音乐资源更丰足
  在触控屏的每个页面中,每一个小图标都隐藏着一个小“机关”。比如:“小耳机”触发乐曲音频、“牛”触发相应的动画视频、“粉色圆点”触发聆听的问题、“小蜻蜓”触发A段创编的歌词。将一整块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页面上,清晰明了,也不会增加上课教师在操作方面的压力和干扰。所有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均有序地安排在页面的边缘,随用随点,方便高效。
  (二)指尖触控,让音乐形象更丰润
  有趣的音乐活动,孩子们才愿意参与;有趣的音乐活动,才能让孩子们走进音乐;有趣的音乐活动,孩子们才能从中有所感受。动态图谱,通过flash播放功能让乐曲随着图标动起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又增进了对乐曲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了音乐想象。
  【课堂实录】
  师:大屏上这样的音乐线条,让你感受到牧童和牛儿在干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小牧童骑着牛儿走过了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2:我感觉牧童和牛儿走过连绵起伏的山。
  生3:他们走到小河里,和水里的小鱼在玩耍。
  ……
  本节课分别在A、B两个主题旋律学习时,运用了触控屏的flash播放功能,抽象的音乐在动态的图谱中“活”起来了,孩子们也跟着活跃起来,同时他们的思维、想象也随着动画鲜活起来。可爱的图标按照音乐的节奏出现,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记忆了主题旋律。
  (三)指尖触控,让音乐知识更丰实
  《牧童短笛》这首乐曲的第一、三段是相似的乐段,是典型的ABA’三段体。怎样跟三年级的孩子讲解这样的曲式结构呢?传统的纯理论的说教肯定不是孩子们喜欢并且能接受的。通过比较聆听,利用触控屏的拖放功能和书写功能助力曲式理解。   从页面侧边拖放出相似的A段与A’段部分旋律,通过比较,把A段与A’段旋律的不同之处用书写功能直接在触控屏上圈画出来,使学生对两段旋律有了直观的感受,有效地解决了对相似乐段和曲式结构的理解。音乐知识的学习在听一听、比一比、划一划之中轻松搞定,但又显得扎实有效。
  (四)指尖触控,让音乐思维更丰厚
  课堂生态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感悟是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这一环节将音乐与美术进行学科整合,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感悟,把时间交给学生,充分利用电子触控屏的屏幕截取功能和平板电脑的同步操作,将学生“对整首乐曲不同段落的不同感受——选择合适的色彩和形状”,通过分组讨论、亲自操作并现场生成。既即时地呈现了学生们的精彩创意,同时又展示了不同组的讨论结果。方便高效、信息量大、一目了然。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式体验、表现乐曲情绪的变化。
  解决措施:充分借助交互式电子触控屏的交互功能,动态演示图谱,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屏幕快速截取,及时整理反馈小组讨论结果,丰富学生对乐曲的多种、不同感受。
  【课堂实录】
  师:小组讨论,你能为乐曲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形状吗?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A B A’
  生1:A段音乐悠闲、舒展,所以我选择绿色的圆形;B段特别欢快,红色感觉很喜庆,三角形线条分明吧,所以选择红色的三角形;A’段和A段相似所以还选圆形,但是又有点不同,感觉比较温暖,所以选橘色的圆形。
  生2:我觉得第一段听了很舒服,用橘色的圆形;第二段也是很喜庆,就用红色的三角形;最后一段小牧童和牛儿在绿色的竹林相会了,所以我选绿色的圆形。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邀请学生用平板电脑直接拖放图形;教师通过屏幕截取功能将几个组的讨论结果呈现在大屏上。乐曲欣赏的难点突破,选用学科整合的方式,学生、教师、媒体三者之间多重地互动、碰撞,最终生成出孩子们对乐曲精彩的诠释。当学生自己“生产”出“知识产品”,这“知识”才有生命。日后,乐曲的主题旋律或许孩子们并不一定熟记于心,但是对于乐曲段落的不同感受——通过选择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这种音乐记忆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课堂生活是学生的一种生活经历,“在音乐欣赏中,情感推动并渗透于想象活动,让人自发地浮想联翩,心灵因之达到自由而全方位的和谐境地。”交互式电子触控屏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师生在音乐的天地中一起充满活力地“协奏”,让音乐课堂“诗意地栖息”在每一个师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2]黄大龙.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2008,(06).
  [3]高芳银.新媒体,让课堂教学如虎添翼[J].中小学电教,2014,(07).
  [4]王婧.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J].艺术教育,2015,(01).
  [5]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05).
其他文献
祝福妈妈
期刊
摘要: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东南亚音乐及其教学体的研究与教学,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理解与交流。经多方筹备,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协办的《世界音乐周2015》——东南亚音乐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1月9日-1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本次世界音乐周以观赏外国艺术家表演、参与实践工作坊和聆听专家学术讲座为
期刊
摘要: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命之源,在传统音乐文化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生命力,并以“音无定高,拍无定值,谱无定法”的生成规律区别于西方音乐而自成一体。这种规律的形成与中国朴素哲学价值观中的“道法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在音乐中体现出“形散而神聚”普遍特性。本文试以河北瑞村民间音乐会上的部分曲目为例,以乐曲的曲体结构为依托来解读民间音乐“形散而神聚”这一美学意蕴。  关键词:曲体结构 河北瑞
期刊
摘要:从古到今,随着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演奏场所和演奏形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古琴舞台化问题是近来一直讨论的话题,传统演奏、推陈出新、以及和新元素的融合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已经成为目前古琴演奏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古琴演奏 雅集 剧场 舞台化 多元化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乐器本身及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决定了它不能仅仅作为一门乐器的形式存在。自古以来很多人对古琴的认知
期刊
摘要:在好莱坞电影音乐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为影片的配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电影音乐的特性在于音画结合,在音乐的内容和长度上,都会有相对严格的限制,加上创作时间的紧迫和创作经费等等问题,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其实并不容易。进入80年代以后,好莱坞电影音乐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多维发展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开始大放异彩,他跨越了古典与流行,用宏大的交响
期刊
摘要:歌剧《白毛女》诞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它是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奠基石,该剧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借鉴并吸收了西洋歌剧创作手法上的经验,根据戏剧情节内容的需要,大胆的进行艺术创新——音乐的民族性、剧情的戏剧化、通过主题音乐来表现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国内外造成了影响,也是中国民族新歌剧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式的作品。歌剧《白毛女》自1945年在我国问世以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期刊
作曲家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1年10月13日由王钧时指挥天津交响乐团首演。这部由六个组曲组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以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西方管弦乐色彩,展示了一幅幅汉族人民的生活图景。自1991年首演以来,通过国内外乐团在世界各地的频繁演出,使《炎黄风情》成为近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从1995年起,经教育部审定,《炎黄风情》陆续进入中
期刊
摘要: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天,1875年首演于法国巴黎,是抒情歌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它创造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歌剧的最高成就,也铸就了法国作曲家比才歌剧创作生涯中的最高峰,它在世界歌剧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如今也是上演率极高的经典名作。歌剧《卡门》剧本由法国中短篇小说作家梅里美创作,他的主要作品有《高龙巴》、《塔曼果》等,梅里美擅长在平静的叙述中刻画叛逆女性的形象,在他的作品《
期刊
摘要:本文以音乐类观演礼仪为研究对象,分析各项礼仪的含义、形成原因,并通过观察演出过程中出现“不文明”的现象,探讨其存在的争议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音乐类演出 观演礼仪 思考  “欣赏古典音乐应该在什么时候鼓掌?”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说这似乎是个有难度的问题,随着古典音乐普及到我们生活,诸如观众不合时宜的鼓掌,欣赏过程中耳语、攀谈等现象并不少见,但场务举着警示语或手持激光灯对“违规观众”扫射进
期刊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文化语言,虽然不似切实的言词那般具体,但却以其抽象化的意识形态存在于人类历史的精神文明之中。它潜移默化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思想,诚然,音乐与人类情感的表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亦可以通过各种艺术途径来达到情感的抒发,音乐作为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所具有的内在属性直接关系到人们情感通道的文化性表达。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音乐的内在属性(物理属性、情感属性、文化属性、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