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要打车怎么办?如果你还只知道站在街边招手,那你就out了,最新潮的方式是在手机中装一个打车应用,在线招车。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下半年至今,国内打车APP已经多达30多个。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字,北京出租车全年要拉将近7亿人次,但出租车的数量自1994年以来却一直维持在6.6万辆左右,平均约300人一辆。由此可见,打车应用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更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可以肯定的是,打车应用是将现有的资源重新整合分配,是促进打车服务信息化的好工具。从以嘀嘀打车、快的打车为代表的打车应用来看,它们方便了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点对点的沟通,不仅节约了乘客的时间,也减少了出租车的空驶率。
指尖上的TAXI
打车应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用户在网上下载软件后,输入起点和目的地,自愿选择“是否加价” (一般在早晚高峰打不到车或是在偏远地方的时候,乘客会在叫车语音说明中留言表示,自己愿意再多出5元、10元或者更多。而软件客户端也会提醒叫车乘客:“短途或郊区,司机空驶来接您成本高,建议加价……”),出租车司机则可根据线路、是否有小费等选择接受订单。
想象一下,你在家、办公室或是商场的时候,拿出手机就可以知道在你附近有多少辆空车并叫车,然后当你悠闲地走到门口时,出租车已经在那里恭候,这在打车难的今天是多么奢侈和美好啊。
其实,为了提高出租车运营效率,北京市从2000年开始建设“电话招车中心”,目前主要有96106(覆盖3万辆车)和96103(覆盖1.1万辆车)两个号台。但“完成一次电招要经过乘客—呼叫中心—出租车司机—乘客来回沟通3~4次,平均要耗时近十分钟,遇到不认路和口音重的乘客,沟通成本更高。”北京96106管理中心总经理周超宣介绍道,“平均3辆车中只有1辆能促成一次招车订单。”
相比出租车公司本身自备的传统电招中心,打车应用砍掉了中间环节,让乘客和司机之间直接对接,这不但省去了一定的时间和操作成本,更使得双方的供求更为一致和即时。
目前来看,司机和乘客对手机打车应用的认同度都比较高。司机对于乘客加价叫车兴趣最大,因为这是当前能实实在在增收的真实渠道。一位出租车司机对本报记者说:“以前只能凭经验‘扫马路’,现在连停车吃饭都不会漏过周边的乘客。”而乘客对于加价打车虽感无奈,但仍会根据打车距离的远近和自己的紧迫度选择加价额度。
记者在安卓应用商店内看到,嘀嘀打车软件目前约有950多人次下载,1000多人评论;快的打车则约有700多人次下载,600多人评论。打车应用确实解决了小部分人群的打车难问题,可是“加价”功能却导致新的问题出现——原本平等的公共服务或许沦为“富人优先”的特区,引起了部分人群的反对。
据网友试用反映,若不加价,在稍微拥挤一点的时段打车,并没有太多司机接单。也有网友表示质疑:“难道我平时打不到车,是因为没下载那个手机软件,没给小费?出的钱少,就叫不到车,这绝对是变相的拒载乘客。出租车是服务行业,但也是公共资源,定价都要开听证会!”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顾建光对此也表示,手机打车软件应被纳入管理范畴,因为出租车是公共性的,现在加价叫车和乘客选单会推高打车成本,让不太愿加价的普通市民打车更难。
而且,“加价”与出租车行业的“不议价、不拒载”规定相冲突,这将可能直接导致出租车挑活拒载。如不加以规范的话,打车难的问题还没解决,“打车贵”的问题又会出现。
找“靠山” 求活路
打车应用到底能不能真正解决打车难的问题还要交给时间去检验。可是,能否盈利关乎其生死,不少人担心打车应用只是昙花一现。
尽管目前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推广情况都较为乐观,但它们并没有盈利模式,甚至依然处于“烧钱”阶段。尽管嘀嘀打车、快的打车都受到风投的青睐,其中,嘀嘀打车已经获得6000万美元,但是,打车应用都是“倒贴钱”的角色。
据快的打车提供的数据显示,杭州乘客数量已经逼近20万,司机数量超过两万,每日成交近7000单。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打车应用给每个司机的维护成本是10元/月,两万个司机的维护成本是20万/月;乘客的红包费用是2000元/天,也就是6万/月。
有业内专家表示,这些打车应用要想存活或许就只有三种结果:第一,被大型互联网企业收购,并作为免费应用,用来增加客户黏度和流量,为收购方的主营业务锦上添花。第二,被传统出租车公司收购,并作为企业内部的呼叫中心整合服务项目之一。第三,烧光资金,黯然退场。
据悉,百度正在积极与各打车APP洽谈合作,开放接口,在百度地图上实现一键打车功能。此前有分析认为,百度地图将成为百度部署LBS战略的主要阵地,包括餐饮、娱乐、交通、生活等服务均包含其中。而百度此次增加打车功能意在笼络更多LBS产品,增加自身产品“宽度”,为打造在线O2O平台奠定基础。
此外,有消息透露,腾讯欲战略投资嘀嘀打车,微信业务未来将整合打车业务。而事实上,马化腾之前也曾公开表示他对“打车”的关注,“未来几个月,微信平台将推出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服务。”
由此可见,打车应用会是互联网公司很成功的附属品。反而观之,如果没有互联网公司这座“靠山”,只“烧钱”不盈利的打车应用似乎根本没有存活的根基。
而且,除了传统的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打车App,一些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也开始“触网”等做打车App。北京最大的出租车公司金银建公司已经将其独立运营的96103电招中心升级,自主开发了打车应用“移建叫车”,目前覆盖1.1万辆出租车;运营新月、首汽、北汽等6家出租汽车调度中心的96106与智易达公司合作推出的“易达打车”也已经开始运营,覆盖了北京3万多辆出租车的“半壁江山”。这些打车应用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叫车费”将按照政府规定的3元执行。
虽然打车应用可以成为电招中心的有益补充,但是这种同质化且各自为政的传统出租车公司的打车App,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利益冲突而无法跨公司调度,这便无法保证用户体验。
扎堆出现、混作一团的打车应用谁能够“一站到底”?或许用户体验已是其次,找到“靠山”才是主要,打车应用背后的互联网巨头们掌握着它们的命运。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字,北京出租车全年要拉将近7亿人次,但出租车的数量自1994年以来却一直维持在6.6万辆左右,平均约300人一辆。由此可见,打车应用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更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可以肯定的是,打车应用是将现有的资源重新整合分配,是促进打车服务信息化的好工具。从以嘀嘀打车、快的打车为代表的打车应用来看,它们方便了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点对点的沟通,不仅节约了乘客的时间,也减少了出租车的空驶率。
指尖上的TAXI
打车应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用户在网上下载软件后,输入起点和目的地,自愿选择“是否加价” (一般在早晚高峰打不到车或是在偏远地方的时候,乘客会在叫车语音说明中留言表示,自己愿意再多出5元、10元或者更多。而软件客户端也会提醒叫车乘客:“短途或郊区,司机空驶来接您成本高,建议加价……”),出租车司机则可根据线路、是否有小费等选择接受订单。
想象一下,你在家、办公室或是商场的时候,拿出手机就可以知道在你附近有多少辆空车并叫车,然后当你悠闲地走到门口时,出租车已经在那里恭候,这在打车难的今天是多么奢侈和美好啊。
其实,为了提高出租车运营效率,北京市从2000年开始建设“电话招车中心”,目前主要有96106(覆盖3万辆车)和96103(覆盖1.1万辆车)两个号台。但“完成一次电招要经过乘客—呼叫中心—出租车司机—乘客来回沟通3~4次,平均要耗时近十分钟,遇到不认路和口音重的乘客,沟通成本更高。”北京96106管理中心总经理周超宣介绍道,“平均3辆车中只有1辆能促成一次招车订单。”
相比出租车公司本身自备的传统电招中心,打车应用砍掉了中间环节,让乘客和司机之间直接对接,这不但省去了一定的时间和操作成本,更使得双方的供求更为一致和即时。
目前来看,司机和乘客对手机打车应用的认同度都比较高。司机对于乘客加价叫车兴趣最大,因为这是当前能实实在在增收的真实渠道。一位出租车司机对本报记者说:“以前只能凭经验‘扫马路’,现在连停车吃饭都不会漏过周边的乘客。”而乘客对于加价打车虽感无奈,但仍会根据打车距离的远近和自己的紧迫度选择加价额度。
记者在安卓应用商店内看到,嘀嘀打车软件目前约有950多人次下载,1000多人评论;快的打车则约有700多人次下载,600多人评论。打车应用确实解决了小部分人群的打车难问题,可是“加价”功能却导致新的问题出现——原本平等的公共服务或许沦为“富人优先”的特区,引起了部分人群的反对。
据网友试用反映,若不加价,在稍微拥挤一点的时段打车,并没有太多司机接单。也有网友表示质疑:“难道我平时打不到车,是因为没下载那个手机软件,没给小费?出的钱少,就叫不到车,这绝对是变相的拒载乘客。出租车是服务行业,但也是公共资源,定价都要开听证会!”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顾建光对此也表示,手机打车软件应被纳入管理范畴,因为出租车是公共性的,现在加价叫车和乘客选单会推高打车成本,让不太愿加价的普通市民打车更难。
而且,“加价”与出租车行业的“不议价、不拒载”规定相冲突,这将可能直接导致出租车挑活拒载。如不加以规范的话,打车难的问题还没解决,“打车贵”的问题又会出现。
找“靠山” 求活路
打车应用到底能不能真正解决打车难的问题还要交给时间去检验。可是,能否盈利关乎其生死,不少人担心打车应用只是昙花一现。
尽管目前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推广情况都较为乐观,但它们并没有盈利模式,甚至依然处于“烧钱”阶段。尽管嘀嘀打车、快的打车都受到风投的青睐,其中,嘀嘀打车已经获得6000万美元,但是,打车应用都是“倒贴钱”的角色。
据快的打车提供的数据显示,杭州乘客数量已经逼近20万,司机数量超过两万,每日成交近7000单。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打车应用给每个司机的维护成本是10元/月,两万个司机的维护成本是20万/月;乘客的红包费用是2000元/天,也就是6万/月。
有业内专家表示,这些打车应用要想存活或许就只有三种结果:第一,被大型互联网企业收购,并作为免费应用,用来增加客户黏度和流量,为收购方的主营业务锦上添花。第二,被传统出租车公司收购,并作为企业内部的呼叫中心整合服务项目之一。第三,烧光资金,黯然退场。
据悉,百度正在积极与各打车APP洽谈合作,开放接口,在百度地图上实现一键打车功能。此前有分析认为,百度地图将成为百度部署LBS战略的主要阵地,包括餐饮、娱乐、交通、生活等服务均包含其中。而百度此次增加打车功能意在笼络更多LBS产品,增加自身产品“宽度”,为打造在线O2O平台奠定基础。
此外,有消息透露,腾讯欲战略投资嘀嘀打车,微信业务未来将整合打车业务。而事实上,马化腾之前也曾公开表示他对“打车”的关注,“未来几个月,微信平台将推出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服务。”
由此可见,打车应用会是互联网公司很成功的附属品。反而观之,如果没有互联网公司这座“靠山”,只“烧钱”不盈利的打车应用似乎根本没有存活的根基。
而且,除了传统的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打车App,一些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也开始“触网”等做打车App。北京最大的出租车公司金银建公司已经将其独立运营的96103电招中心升级,自主开发了打车应用“移建叫车”,目前覆盖1.1万辆出租车;运营新月、首汽、北汽等6家出租汽车调度中心的96106与智易达公司合作推出的“易达打车”也已经开始运营,覆盖了北京3万多辆出租车的“半壁江山”。这些打车应用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叫车费”将按照政府规定的3元执行。
虽然打车应用可以成为电招中心的有益补充,但是这种同质化且各自为政的传统出租车公司的打车App,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利益冲突而无法跨公司调度,这便无法保证用户体验。
扎堆出现、混作一团的打车应用谁能够“一站到底”?或许用户体验已是其次,找到“靠山”才是主要,打车应用背后的互联网巨头们掌握着它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