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硝苯吡啶对治疗雷诺氏现象有效。为了确定其是否对其他与寒冷有关的、带有血管痉挛的疾病和冻疮有效,作者进行了一些研究。试验性研究:研究对象为10例女性冻疮患者(年龄21~52岁,平均40岁),冬季给予硝苯吡啶60mg/d,用药14天,7例冻疮完全消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硝苯吡啶对治疗雷诺氏现象有效。为了确定其是否对其他与寒冷有关的、带有血管痉挛的疾病和冻疮有效,作者进行了一些研究。试验性研究:研究对象为10例女性冻疮患者(年龄21~52岁,平均40岁),冬季给予硝苯吡啶60mg/d,用药14天,7例冻疮完全消失。
其他文献
作者对28例头皮部银屑病进行了形态测定和组织学研究.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20~50岁.至少25%头皮被累及,活检前2周停止局部治疗,损害为斑片或斑块,无脓疱或红皮病损害,所有患者均无斑秃.用4mm环钻行皮损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活检,26对标本采用以往报告的方法,在距表皮表面1mm处作横断面观察,另2对标本作纵切面观察.横断面标本测定毛囊总数、全部终期毛囊和毛囊直径的数据,同时也测定毛干直径.对
自1956年Mills和Mathews首先报道1例皮肌炎(DM)并发间质性肺炎(IP)后[1],DM及多发性肌炎(PM)与IP的关系逐渐引起重视,DM/PM并发IP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较多见于20~40岁女性[2]。
为探讨增殖性筋膜炎的组织发生,作者对2例患者的皮损作了超微结构观察。观察见皮损中主要有两种细胞:成纤维样细胞及巨细胞。成纤维样细胞呈梭形或星状,核有多个深的凹陷,胞浆嗜酸或中度嗜硷性。
系性统肥大细胞增生病是一种罕见的皮肤及多内脏受累的疾病,常用的H1/H2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不能控制其所有症状.本文报道1例出现危及生命症状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病患者,用H1/H2受体阻滞剂及色甘酸二钠治疗无效,经用阿斯匹林后获缓解.
作者用小剂量氨苯砜(DDS)治疗1例缺乏DR2单倍型的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获明显效果.患者健康男性,33岁,手背、肘、踝、膝和口腔粘膜反复发生大疱6年余,轻微外伤即可引起大疱发生.家族中无水疱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最近研究发现境界线(GR)能抑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反应,伴表皮郎格罕细胞(LC)消失。这种作用持续的时间尚不清楚。作者研究了28例使用GR抑制镍引起的ACD持续时间与表皮LC数的关系。
May曾报告食物过敏患者的嗜碱细胞在体外组胺的自然释放率增高,为证实这一发现,并确定是否嗜碱细胞组眩的自然释放受一种细胞因子――组胺释放因子介导及除去食物中有关的食物抗原后是否能影响组胺的自然释放,作者测定了63例异位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患者(其中38例已在他们的饮食中除去有关的食物)外周血嗜碱细胞在体外的组胺自然释放率,并测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胺释放因子的产生情况。
作者在小鼠研究应用光四氯水杨酰替苯胺(TCSA)结合的同系脾细胞诱导及转移对光半抗原TCSA的接触性光敏(CPS)。试验用8~10周龄雄性BALB/C小鼠,每组4只以上。光源为3根20W的黑光灯管,辐射波长320~400nm,峰值365nm。
在许多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和SLE患者中,细胞的RNA颗粒SSA是自身免疫应答的靶,常出现抗SSA的自身抗体.近代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克隆研究已证明SSA颗粒至少由52kD和60kD的两种多肽成分组成,据此,本文作者分析了60例55和90例SLE患者血清对SSA抗原及其上述两种多肤的反应状况.
作者报道了临床上以孤立的皮下损害为特征,组织学表现为囊内脂肪坏死的疾病5例.4例妇女,1例少年,年龄16~74岁(平均45岁).3例在皮损部位有过外伤史,1例病程2周,3例1年.1例有多发性结节(4例为单个结节),结节大小1~15mm.5例患者结节均切除并作了活检.临床曾分别诊断为角质囊肿、附件肿瘤、异物反应、脂肪瘤、结节、类风湿性结节及皮肤钙质沉着.外科切除时见到有的结节在囊内,自发“破裂”或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