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传说中神的家园

来源 :科学Fan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u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神在创造地球时,一定对西藏情有独钟。这地球的一隅几乎囊括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美的一切:雪山、冰川、江河、湖泊、瀑布、峡谷、森林、草甸……最美的词语也无法准确描述西藏的大美,如果真有神的话,他在创造这一高原时一定在想:我真是退休了的话,还是定居在西藏吧。
  从拉萨出发
  如果你想亲见沧海桑田的自然史诗,不角幻想时间机器,只需乘上一辆车,由拉萨出发,去林芝。
  你的出发地是一个海拔3650米的四面环山小盆地。从拉萨市里大大小小的许多寺庙楼顶,都能清楚地看见:城市坐落在平坦的盆地腹部,各色建筑物点缀其中;周围绵延的群山像母亲的臂弯一样,将它们温柔地环绕起来;山尖上偶尔掠过薄薄的大片白云,在山体或城市中投下淡淡的影子。
  拉萨市区的自然景观乏善可陈,但环绕着它的这些山却十分有趣。山很绿,却看不见茂密森林的层层林冠,也不像足球场那么柔软光滑。覆盖这些山的,是植物学家们眼中最具拉萨风情的“亚高山灌丛”——耐寒的小灌木,及膝至一人高,主要有锦鸡儿、小檗、柳、金露梅等,在开花的季节能把群山涂抹成五彩缤纷的艳丽油画。它们遍布拉萨附近海拔约3500-4500米范围内,形成一条明显的丝带,蔓延至整个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青藏高原东南湿润、西北荒漠,这些灌丛正是两者的过渡。
  沿着拉萨河一路往东,你将经过许多被灌木覆盖的山。有时候灌木们不够茂盛,只沿着山脊寥寥生长,山便像衣不遮体的姑娘,难为情地露出土黄色的沙石皮肤。甚至有风化严重的山体,除了一些先锋植物什么也不长,远远看去就像是遍布裂痕的一块大石头。人类需要检讨,这样的景象一般是开山采砂或采石等活动导致的。
  此次旅途会翻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沿途的植物因海拔攀升,氧气愈发稀薄,灌木丛也相应发生变化,常绿阔叶的高山杜鹃(海拔4500-4900米)逐渐增多。为什么“常绿”?因为这里比较冷;阔叶,意味着还冷得不那么厉害。高山杜鹃在这里占统治地位,从“亚高山灌丛”变成了“高山灌丛”(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请读者细看前后文关于气候与植被的信息)。
  站在米拉山口四顾,你将有机会一览自然界在垂直海拔上的大幅楷书:山脚下生着温润的暗色针叶森林,甚至还有其他更喜暖的阔叶林——这是拉萨河河谷的恩赐;往上是落叶阔叶灌木丛;接着灌木丛变矮、颜色变深、高山杜鹃增加;继续往上攀升,灌木丛突然之间无影无踪,矮矮的高山草甸像皮肤一样覆盖着山体,看上去几乎光秃秃的。这样层次分明的、一圈一圈的不同植被垂直分布的景象并非随便找一座山就能看见。
  沿途的风景——植物
  有人说,当你开车行驶在阿尔卑斯山脉时,一定要放慢自己的车速,因为窗外的高山、河、湖泊与花海草甸会刻印进你的记忆。其实,从拉萨出发去林芝的风景,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遥远欧洲的高山,更因为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雕琢了全世界最多样的高原景观,不仅仅是因为海拔,因为这里还有繁杂的生物物种、更多样的小型生态系统与更伟壮的自然景观。
  “格桑梅朵”幸福花
  格桑花,藏语“格桑梅朵”,意为“幸福花”,历来是高原的象征。平原地区的人们相信找到四瓣三叶草就能获得幸福,而藏民将三叶草换成了格桑花。如果你问起到底什么是格桑花,得到的答案却十分含糊:路边、山间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随手一指,都可以说是“格桑梅朵”。非要考证起来,一般认为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或金露梅(Potenfillafrucosa)是格桑花的代表。
  “绿神”绿绒蒿
  人们追逐绿绒蒿的历史已有近百年。
  1924年,一支英国登山探险队从珠穆朗玛峰败下阵来。失去了7名队员的队长George Leiqh MalIory垂头丧气地走在山间,意外与一朵蓝色的绿绒蒿相逢。几乎同一时期,英国植物学家Frank KingdonWard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附近寻觅一条传说中的瀑布。山高路险,在距离传说中的瀑布不到1000米的地方,他放弃了。幸运的是,这位仁兄也享受了无与伦比的美丽,他在日记中写到:“峡谷中的草甸色彩斑斓,令人心醉,然而最美的花朵却躲在灌丛之后,生长在小溪岸边。在报春花的天堂中,一群镶嵌着黄金的蓝色蝴蝶从海绿色的叶片中振翅欲飞!”这蓝色蝴蝶就是绿绒蒿,Kingdon Ward将它的种子带回欧洲培育,并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展览上展出。几年后,不计其数的狂热爱好者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西藏,寻觅这种在欧洲被称为“蓝罂粟”的小花。
  绿绒蒿有49个种,除1种原产欧洲,其余48种均分布在青藏高原,是真正的高原代表。其中,蓝色、紫色系的总状绿绒蒿和藿香叶绿绒蒿最引入注目,也正是“蓝罂粟”之名的来源。这是一种令人难忘的野花:花朵大而鲜艳,在高原的凄风冷雨中傲然而立。无论是山涧旁还是乱石滩中,阳光下蓝宝石般的奕奕光芒总是强烈地撩拨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此外还有红色丝绢般艳丽的红花绿绒蒿、一些开金黄色花朵的绿绒蒿。如今,稍微了解点儿西藏的旅行者都以拍到一张漂亮的绿绒蒿为荣。当地人偶尔会采集它们晒干供药用,一旦见过此花的芳华,你一定也会为这种情况心疼不已。高山上的精灵
  如果你想去西藏看花海,灌丛里的杜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高山杜鹃、石峰杜鹃、硬毛杜鹃、林芝杜鹃、黄花杜鹃、雪层杜鹃……仅色季拉山口一处便有60余种,黄、白、粉、紫各有不同。每棵杜鹃的花期虽不满一个月,但顺着海拔高度依次开放,从4月中旬至6月底,花海的花期将长达两个半月左右。杜鹃花开满山红的场景在低海拔地区并不少见,但在高原上,它们变矮、变壮,花色经过紫外线的洗礼而更加艳丽,与其他地方的杜鹃花几乎不像是相同的物种。要是运气好,还能在杜鹃花中遇见野生黄牡丹。这种野性十足的美貌植物跟人们驯养多年、雍容华贵的洛阳牡丹有着完全迥异的气场。
  要是你充满挑战精神,从灌丛再上一步来到高山草甸,我保证你从未见的植物可就俯拾皆是了。它们都长得矮矮的、低低的,总像是花叶永不相见的小精灵。这看起来不科学的姿态也是高原气候千锤百炼的结果。草甸上马先蒿、报春和高山龙胆最常见,另有桃儿七、珠芽蓼、贝母、冬虫夏草等各种珍稀植物。许多已驯化成广受欢迎的园林花卉,家里盆栽、路边树荫、花店商品的最初来源正在于此。   高原“江南”
  翻过米拉山口,景色开始愈发不一样了。树高了,山绿了,水汽重了,烟雾浓了,连拉萨河都改名叫尼洋河了。就好像烟花三月的江南,风景变得十分秀气,相机举起来都是水墨画的效果,婷婷袅袅,简直都要听见远远高楼上渺茫的欢歌笑语了。是的,你已经到了西藏的“江南”——林芝。
  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900米,是世界上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区之一。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将这里挤成高山深谷。从高寒地区的雪莲花,到亚热带盛产的香蕉、棕榈,各种植物们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昌盛,形,成了一派林山花海风光。曾有研究者在这个区域沿着尼洋河对河边的植被进行野外调查,在全长不到300米的河边,竟然有8个植被型和13个群系之多。
  沿途的风景——动物
  拉萨到林芝只是很短的一段路,小车6个小时就能跑完。整个西藏远不止此,还有更多惊喜等你发现。例如,这里近800种动物中,有2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在其他地方根本见不到;4000多种昆虫,其中1/3为青藏高原特有。这是因为藏东南在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时期曾是动物们的避难所,保存了大量特有物种。
  吃草的家伙
  藏羚羊可算作藏区动物里的第一话题。这种生活在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和新疆阿尔金山等海拔4000-5000米左右“生命禁区”的动物貌不惊人:身体颜色不算鲜艳,除了雄羊长有长长的尖角之外,整体样貌很接近鹿。它们群居,有一些会迁徙。
  藏羚羊的故事令人悲伤。为了收集羊绒,贪婪的盗猎分子全年无休地对它们围追堵截。盗猎者装备精良,每次作案携带几千上万发子弹,少则猎杀几百头,多则上千头藏羚羊,一度将其逼得濒临灭绝。许多保护区工作者也牺牲在盗猎者的枪下。藏羚羊肉寄生虫多,不宜食用,皮毛的制革性也很差,盗猎者只取走少量的羊绒,将身体、头骨和角等抛弃在荒野上。这疯狂杀戮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种深受西方上层社会欢迎、无任何实用意义的奢侈消费品:羊绒织品“沙图什”。
  “最高原”的大型植食动物,除藏羚羊外,就是西藏野驴和野牦牛了。世界上70%以上的藏羚羊、80%以上的野牦牛和70%以上的西藏野驴都生活在羌塘高原上。西藏野驴虽性情机警,但却有个古怪的爱好:和汽车赛跑,能一口气跑40、50千米不歇气,还非得赛赢了才洋洋得意地从汽车前面逍遥而去。这少有的“与人互动节目”是许多自驾旅游者最津津乐道的故事,却也给了盗猎者可乘之机。
  野牦牛多为黑色至褐色,近期发现有纯金色长毛的种群,毛色金黄发亮,十分罕见。对了,藏羚羊和西藏野驴都比较害羞,野牦牛脾气可不好。藏区还有如藏原羚、西藏盘羊、扭角羚、赤斑羚、白唇鹿、西藏马鹿、喜马拉雅塔尔羊、黑麝、喜马拉雅麝等吃草的动物。藏民有打猎的传统,所以这些动物大多畏人。只有在接近无人区时,你才有运气遇到一些。
  吃肉的家伙
  藏狐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爆红,因为它长了一张让人忍俊不禁的国字脸,还常常露出匪夷所思的“思考人生”的表情。这种动物是高原上鼠类的天敌,农牧业的好朋友。没有草就没有吃草的,没有吃草的就喂不活吃肉的。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供养丰富的顶级捕食者,西藏,就是这样—个地方。这里有可能是中国最后剩下的虎的栖息地(当然还有些在恢复中),有儿时睡前外婆拿来吓唬小孩子如今早已踪迹罕见的猛兽,如雪豹、猞猁、狼、熊等等。
  吃肉的还有鸟儿。西藏也是猛禽的天堂,金雕是高原代表之一。它们赫赫有名,是因为长得鲜艳又美貌(成鸟翼展可达3米多),性情却相当凶猛狂躁。金雕在北极捕食雪兔一类的小动物,在青藏高原却捕食山羊、鹿、狐狸甚至是狼。当然了,它也不是每次都打得过狼,一不小心沦为狼食也是常见的。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苍鹰、雀鹰、蛇雕、秃鹫、胡兀鹫、等凶猛鸟类都见于西藏。
  荤素兼修的家伙
  这些大动物都不易遇到,两栖动物中就有些更易一见的种类。例如高山倭蛙(Altirana parker),几乎遍布西藏全境,是种不起眼的草根动物,但是,它们对污染物极为敏感。生态环境好不好,看它们是否分布于此、是否身体健康就知道了。有蛙便有蛇。温泉蛇是我国蛇类中垂直分布最高的唯一一种(海拔4000米左右及以上)。顾名思义,它是在高山温泉地区生活的蛇类。谁也不知道它为什么爱泡温泉,但总之它是高原独有且极为少见的品种。这家伙身上保留了很多古老物种的痕迹,是研究蛇类起源的重要材料。藏区还有些如喜山鬃蜥、西藏山溪鲵、细脆蛇蜥、喜山滑蜥等可爱又古怪的小生灵。
  不得不提的西藏昆虫
  西藏目前已经发现了4000多种昆虫,其中近半数种类属于东洋区,1/4的种类属于特有种,东洋与古北区共有的种类占15%。什么是东洋区和古北区呢?生物地理学家把中国分为东洋、古北两个大区,用来区分动物的类型。一般来说,古北区干燥寒冷,东洋区温暖湿润,生活在这两个地区的生物会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西藏来说,喜马拉雅山南麓,中东部念青唐古拉山主脊以南以及横断山南部,属于东洋区,在此以北则属于古北区。西藏的昆虫,大部分都分布在温暖的“西藏江南”:东洋区(林芝)。它们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其次是同翅目、革翅目、半翅目和直翅目等。另外还有许多特有种,如墨脱缺翅虫、藏叶情、墨脱短翅芫菁等都是著名的种类。
  西藏昆虫的特点
  在高原生活的昆虫,向着抵御天敌和恶劣气候这两个方向发展。所以有以下一些特点:
  体色多深色:高原气温低,紫外线强,深色的体色一方面能防止紫外线侵害,另一方面还能吸收热量,升高体温。同时和周围荒芜的地面完美融合,避免被天敌发现。
  飞行能力退化:高原多风,发达的翅容易被风刮坏,所以不少昆虫都选择抛弃飞行能力,一些昆虫的后翅退化,仅剩坚硬的前翅保护身体。还有的甚至连前翅也退化掉了。   体表多毛:为了应对高原寒冷的气候,昆虫纷纷长出了“毛大衣”,以猎蝽为例,同样是一个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个体就要比广西的个体毛多得多。
  西藏与藏族人
  人类是一种很能适应环境的动物,在西藏这样独一无二的世界屋脊之上,他们也能够生存并且绵延不绝,跟动物、植物共享这片净土。在这美好与残酷并存的环境中,人类发挥了最大也是最强悍的本领: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造物转化为生活的物质材料,而更加神奇的是,在这千百年来的岁月中,人与环境不断地交织融合,从而创造出瑰丽的文化奇迹。服饰
  典型的高原生态环境塑造了藏族同胞不同于平原地区人们的独特外形与生活习俗。例如,藏族人穿的服饰常常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他们服饰的这种特色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所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关。在地势高,气候寒冷的世界屋脊上,现代以前的西藏人民主要从事牧业、农业,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且有宽大暖和的肥腰和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藏民就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而在放牧的帐篷里,夜晚睡觉时更可以解开腰带,脱下双袖,将袍子铺一半盖一半,仿佛是一个暖和的大睡袋,真正实现了—物多用。
  青稞
  青稞作为藏族同胞的主食,这与西藏的生态环境特点有关。青藏高原适于耕种农作物的土地不多,即使河谷平原也多在海拔2 OOO米以上,且面积狭长,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普通农业生产。青稞这种俗称裸大麦的禾本科植物,与许多平原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能够耐受贫瘠和高寒的地理环境。苗期能经受-10℃的低温,花期在9℃时不致受伤害,乳熟期仍能抵御-1℃的低温。在最暖月平均温度接近10℃、日平均温度高于5℃的连续天数仅有120天的高寒地区,青稞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样,这种一年一熟的高寒河谷种植的标志性作物,因其耐旱耐霜,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易栽培等优异特性,成为了藏族同胞最主要的粮食来源。
  另外,藏民喜爱以青稞制作的糌粑为主食,还归因于他们的游牧生活。糌粑是一种制作简单、便于携带的食物。牧人们每当远行放牧,就用小羊羔皮袋做成的“撒达”装好糌粑、曲拉、酥油和糖,搭在肩上。当要进食时,只需用手揉搓袋子一会儿,酥油、糖就与糌粑、曲拉融合在了一起,用手抓着吃,既充饥又御寒。
  酥油茶
  在现代交通畅达之前,茶叶基本上是普通藏家人摄取氨基酸和维生素的重要渠道,这些茶叶主要来自云南和四川,自古以来就有茶马古道运送茶叶进入西藏的物流体系。酥油则主要由藏家人自制。夏末秋初的季节,青藏高原草肥水美,气候温和,是母畜产奶的季节。藏族妇女们此时拿出酥油桶,忙碌地开始了“打酥油”的劳作。每天的清晨与傍晚,妇女们把滤净的鲜奶倒入酥油桶里,使之略微发酵,用尽全力地压下酥油桶上的“甲洛”(搅拌器),触及桶底;旋松手,任凭浮力又将其缓缓托起。如此周而复始,反复近干次,酥油才从奶中分离,浮于表层。再小心捞起酥油,在凉水里反复揉捏,直至杂质除尽为止。
  斟上一杯深褐色的清香茶水,取一小块酥油放入其中,将两者搅拌均匀,端起茶碗,吹开浮油,慢慢嘬饮。当茶碗中剩下一个碗底的酥油茶时,取一小把炒熟的青稞面,和入其中,捏成糌粑,这就是藏家人最平常的一种饮食习惯。
  沐浴节
  每年藏历七月上句的西藏,从乡村到城市,从牧区到农区,从孩子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可谓藏区独有的一种风情。人们常常邀朋请友,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等节日食品,一起来到河畔欢聚。痛痛快快地在水中沐浴以后,大家欢聚在岸边,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把酒言欢。孩子们在水边嬉戏,青年们载歌载舞,一直持续到天明。沐浴节一般为时一周,从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传说这是“弃山星”出现在天空的七天,在弃山星照过的水中洗澡可以祛除疾病消除罪孽。
  说起这独特的沐浴节的来历,其实有其科学依据和历史渊源。青藏高原因为海拔原因—直是冬日漫长夏日苦短。每当春季,冰川雪水融化进^河流,水温冰寒彻骨;进入夏天雨季,不时的暴雨滂沱又容易引发山洪,水质浑浊不堪。只有在藏历七月的初秋时节,河道的杂质被雨季后丰沛的水流带走,河流流速变得平缓,而此时阳光充足,气温和水温都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变得暖和。藏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这些优点都决定了初秋正好是适合露天沐浴的时节。进入现代社会以前,西藏农牧民因为高原环境的艰苦和物资相对匮乏,是无法像平原上的人们一样常常在家中沐浴的。因此,每年一度的沐浴节,也就成为了藏族人民狂欢庆贺的—个重要节日传承了下来。今日的西藏,虽然藏民已经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沐浴节这—传统依然保留了下来。
  西藏与藏族人还有许多风俗细想起来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藏北草原上流传了千年的“那达林”——骟羊节,尽管听上去小羊羔们遭受“净身”的待遇未免有点血淋淋的,但这么做一方面是能够让羊羔们更茁壮地成长,产出更肥美的羊肉;另一方面也是限制了羊群的过快过多繁殖,让数量有限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这好比每年春天在一些寺庙举行的迎鸟节仪式,正是因为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发现了鸟类来去的规律与气候和时令的变化密切相关,于是渐渐衍生了通过祭祀迎接杜鹃和布谷鸟等鸟类来祈祷来年农牧丰收的节日。
  有种说法是人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因为只有亲身去过,才能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神奇与壮美。然而事实上,短短几日甚至几十日、几百日行走在西藏,也并不能完整地看清它。它并不是由几个符号组成的,也不是一组风光片。纳木错的每一滴水是它,每一呆格桑花是它,每一个磕长头的藏民是它,它将美寄身于变换的云朵和飘舞的白雪,寄身于藏羚羊和藏叶情,也寄身于布达拉宫和姑娘身上的藏银镯子。我们看不尽它,却不能不去亲近它。感受西藏,其实是感受自然造物之美和强大,从而让我们对那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和生存的这个星球更加敬畏。
其他文献
时空有定律,穿越需谨慎!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科幻作品中,进行时空旅行都要做什么准备,以及成功穿越后要承受什么后果。  时空旅行能干嘛?  在科幻小说和影视剧中,你拥有了时空旅行的技能,也不一定能完全自由地在时间长河里顺流逆流,更多的情况是,出于剧情的需要,你只能在以下三种场景中三选一:  一、你可以回到过去  1889年,马克·吐温就写过一篇小说《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讲述一个19世纪美国佬回到13
期刊
在“蜘蛛侠三部曲”基础上,《超凡蜘蛛侠》卷土重来。这一回,蜘蛛侠的对手是移植了蜥蜴基因的科特康纳斯教授。这一正一反的两个角色或主动、或被动地注入了其他物种的基因。自然界的蜘蛛大战蜥蜴倒是少见,但蜘蛛侠大战蜥蜴教授倒是值得看看热闹。不过要说明的是,大家不妨看作是他们体内蜘蛛基因与蜥蜴基因的决斗。  为了完美的基因  蜘蛛侠形象诞生已有53年。每一次搬上银幕,主人公彼得·帕克都要被蜘蛛叮咬一次,从而获
期刊
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常常会看到一些见义勇为的报道,在看到、听到这些事迹的同时,除了对那些平凡的人表示敬佩、赞扬或扼腕叹息外,可能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大公无私”的行为存在。既然是于己无利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做出这种与个人利益最大化相悖的选择呢?他们这样做究竟是图个啥?  这种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其实很早就被关注了,在生物学和社会经济学领域里,它被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
期刊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的“印度沙龙”里,一辆在白色幕布上缓慢进站的火车让数十双浅色的眼睛瞬间睁大,逼真的人造影像让他们发出了混杂着惊愕与恐惧的尖叫。这一天,电影在大呼小叫中诞生了。  不过电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似乎没对这种“活动图片”抱什么奢望,然而电影的发展却会让他们瞠目结舌。1911年,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完成了电影
期刊
炎炎夏日,谁禁得起甜品的诱惑?别和我提甜食不健康,要知道,甜是人类最愉悦的感觉之一,也是人类对自己的褒奖——当人体接收到最基本的能量信号时产生的愉悦。这种基本能量的载体,便是糖。生物通过摄取、分解糖来获取能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也喜欢甜食可千万不要不好意思。  糖在自然界中的类型很多,比如简单的单糖、二糖,复杂的多糖等。葡萄糖是单糖的一种,最早人们是从葡萄汁里得到它的结晶,所以才有了这
期刊
L\女\17岁  这是几个星期前的梦,我梦见新闻上说有一个得了绝症的女人在一片海域中泡了一会儿,病就奇迹般地好了。那是一片很美的海域(我的视角是自下而上的),水域中间有一株很大的类似珊瑚的金色植株,下面拖着长长的金黄色根须,一开始我把须状物当成外国金发美女的头发了。阳光透过水面照下来,有很多人在游泳,我看到那个得了绝症的女人悬在水里,出现在我视野的左上角离中心植物很近的地方。还有一个女人让我印象深
期刊
小编从小就是一个理科“废柴”,所以对于数学、物理和化学成绩优异的同学,那是相当地羡慕,对于文科理科都好到离谱的学霸,更是只有仰望的份儿。那些单调的数字、复杂的公式、危险的实验,还有云山雾罩的定理,他们到底是怎么样钻进去的呢?因为这个疑问,所以对沉迷科学研究的同学,总是有着一种“脑回路离普通生活有距离”的印象。  这次在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展会上,小编如之前所预想的那样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学霸。
期刊
秦明  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主检法医师,出版小说《尸语者》《无声的证词》  很多同学在看到这个标题以后,心里犯起了嘀咕。什么叫“法医人类学”?难道法医还研究其他物种吗?  其实法医人类学是指利用人类学的知识解决涉及法律中有关人的科学。人类学是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语anthtopos和logs。法医人类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骨、牙齿、毛发和面貌特征等。有些国家有专门的人来研究法医人类学,介入需要
期刊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至今通用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汉语可谓是博大精深,体系复杂,光一个小镇子都可以囊括几种方言。除此之外,汉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世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将它作为母语来使用。  汉语的发展  人类语言的演变,受到人口迁徙、地理环境、经济文明发展程度以及人对语言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等等因素的影响。语言被视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而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汉语一直
期刊
“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前期投入是人民币六千万,最后的收益(广告费和版权销售)达到了三亿,同时在2012年9月30日的“巅峰时刻”创下了高达6.109收视率奇迹。由此可见,把它称为2012年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显然不会受到太多质疑。它成过去一年里一个席卷一切的神话。“今年它又来了,而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听’”。  “好声音”里的“声音”是狭义的,单指歌唱之人声。而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声”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