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与“概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原则与途径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论”课与党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教育规律上具有深度融合的基础。在“概论”课教学中,坚持抓住主题主线讲党史和善用党史素材讲好“概论”课的原则,通过加强教师党史素养引导教师用大历史观讲“概论”课,聚焦育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实现学生价值塑造、精神境界提升和能力培养,运用新科技新媒体体现“概论”课改革的时代要求,不断探索“概论”课教学和党史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党史教育;“概论”课;大历史观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作为教育目的,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与党史教育契合度较高,将二者深度融合,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创新,帮助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概论”课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
  1.党史教育与“概论”课具有“融通互构”的教育内容
  党史教育是通过学习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创新和不懈奋斗的历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等让广大党员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概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系统阐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1]。简而言之,“概论”课的内容就是阐释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是侧重于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党在不同时期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和意义。二者具有融通互构的教育内容,都是通过学习党的历史中的理论成果、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观点,帮助党员或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把握民族复兴的实践主题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主线,坚定“四个自信”。
  2.党史教育与“概论”课具有“交相辉映”的教育效果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加强党史教育和学习,就是要“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對党的领导的信念。”[2]“概论”课教学要达到的教育效果也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转化为实践动力,通过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由此可见,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概论”课具有交相辉映的教育效果,可以从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做出的伟大贡献,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领会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活性养分,后者为前者增添了方法借鉴,它们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3]。
  3.党史教育和“概论”课蕴含着“殊途同归”的教育规律
  我们党一直有着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党史教育的思想自觉。毛泽东同志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党史教育在党内系统化、理论化、常态化。改革开放以来,党史教育更是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普及化,党史教育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制胜法宝,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概论”课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脉络,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坚定青年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努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虽然两者教育方法、教育重点有所区别,但育人规律是相同的。
  二、“概论”课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
  1.抓住“概论”课主题主线讲清党史
  “概论”课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概论”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教学中,要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连续起来,体现党的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特点;以整体的视角将孤立的观点联系起来,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时,要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先讲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再进一步分析毛泽东对统一战线进行的理论创新,包括科学分析政治形势捕捉各个革命时期主要矛盾、善于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善于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建立不同时期统一战线。最后结合党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统一战线理论进行的实践创新。这样抓住主题主线,由理论到实践,史论结合,层层推进,将理论和党史教育有机结合,达到两者的同向同行。
  2.善用党史素材讲好“概论”课
  理论性是体现思政课程高阶性的重要维度,“概论”课尤其如此。然而理论并不等于故作高
  深,言之无物的生硬说教,或者书斋里的概念游戏,那样的理论性其实并不符合我们所说的科学性[5]。“概论”课中的一些理论,如果合理地使用党史中的鲜活素材,就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时,就可以用“身边的党史故事说理论”的方法展开。通过收集党中央对抗日根据地发布的命令、电文,根据地老兵的回忆录,当地文史资料,当年根据地的报纸、社论及文艺作品中描述的内容,全面解读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理论。而在讲解根据地军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粉碎日军侵略阴谋内容时,我们找到了当年太岳根据地文艺工作者编写的快板《围困两年半》,请有曲艺才艺的同学表演,形象地体会根据地人民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空室清野,粉碎敌人的铁磙战的壮举。丰富的党史素材,鲜活的历史资料,再现了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会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概论”课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
  1.教师加强党史素养是深度融合的基础
  教育不是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6],同时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在教学中,要做完成学生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人,教师是关键。“概论”课教师不仅要上好思政课,还要系统进行党史学习与研究,特别要关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概论”课教学“因势而新”。教师要熟悉党史,用大历史观把握历史的学习脉络,深入理解党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活动以及重要意义。教师要勤于学习,结合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讲授,改变以前党史学习中的一些刻板性、片面性认识,讲课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科学的逻辑性。笔者所在学校利用学校承担的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备课研究平台,采用集体备课、培训学习、教研活动、教案评选等方式对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邀请抗战史专家和本校有历史学科背景的教师提出了学历史细节、学历史逻辑、学大历史观等方法,把握教师党史学习教育与“概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脉络。
  2.聚焦育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是深度融合的关键
  百年党史是最丰富、最鲜活、最有力的“概论”课素材,党史教育和“概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把党史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遵循知情意行的育人规律,聚焦思政课的育人总目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从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概论”课教学要在理论讲述中把教学体系转化成学生的思想认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在教学设计中,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努力将学生价值塑造作为首要任务。
  一是精神层面,要将革命精神与理论有效融合,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共产党在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历史中,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这些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不仅是我们的力量源头与源泉,而且还可以超越时代条件,与新时代和新任务新条件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作用,具有永恒的价值[8]。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家乡的英雄模范,制作革命精神专题微视频,进行课堂展演。通过生动的课堂展演激励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用实际行动为理想信念注入活力,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勇做党的坚强拥护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和精神谱系有效融合,将理论讲解与价值塑造无声链接,对学生的心灵震撼更强。
  二是理论层面,要旗帜鲜明地回应理论敏感问题,厘清学生模糊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丰富而又博大精深,“概论”课内容涵盖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需要使理论进入学生头脑中,更需要及时厘清理论中的模糊认识。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9]。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有意回避一些敏感问题,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一些理论有模糊认识不可避免,教师不应回避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讲清楚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走过的曲折道路,讲清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努力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走一些弯路,遇到一些问题,体现教师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是内容层面,要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让学生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百年党史卷帙浩繁,如何以小故事发掘真性情,代替宏大叙事,是“概论”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思考着力点。王炳林教授在提到故事法教学时特别强调,讲故事不是讲奇闻轶事,而是运用权威的资料,选取一些读者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描述鲜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现党的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历史奥秘[10]。我们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融入不同的党史故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一节,就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融入不同的党史故事。在经济类专业讲授苏区中央银行用羊毛掺入货币纸张为苏区货币防伪的故事,在艺术设计专业讲授抗日根据地美术工作者将版画技法创新,将原来的门神换成抗日英雄向老百姓宣传参军光荣的故事,在摄影专业讲授晋察冀边区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拍摄首部根据地战地纪录片“平型关大捷”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来自真实的党史资料,用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图文资料来支撑,提高了“概论”课的专业针对性。
  (2)用好历史的三个镜头,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毛泽东也曾深刻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在“概论”课教学中,要结合党领导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研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史料,准确判断历史形势,把握历史脉络,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既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令人信服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厚重感。陈宝生部长强调党史学习中要用好历史的“三个镜头”,即历史的变焦镜头、思想的透视镜头、时代的反光镜头。在“概论”课教学和党史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这三个镜头也非常重要。   用好历史的“变焦镜头”,讲清楚党史中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深刻指出,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12]。
  用好历史的变焦镜头,要求“概论”课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党带领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奋斗的历史成功经验,还要讲清楚在奋斗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失败,不能只讲成绩不讲问题,要直面学生提出的疑虑,实事求是辩证地讲清楚历史的教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理论践行的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学生明白我们党也不是神仙皇帝,在摸索中前进肯定会有失误,不要因为有这些失误就丧失对党的信念,动摇我们所秉持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性[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从来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地毯的道路。”[14]
  用好思想的透视镜头,透过现象看本质。“概论”课不仅要讲清楚党史,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史,要将“故事”融入时局,让学生全方位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比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文化背景时,就要结合当时社会现实讲清楚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文化状况,了解知识分子为什么要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进行深刻的自我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当前,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党史与“概论”课教学深度融合中讲清讲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逻辑,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能力和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
  用好时代的“反光镜头”,将党史教育与现实相结合。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必须坚持用好时代的反光镜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概论”课不仅要一以贯之地将党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讲清楚,还要以史为鉴,关照现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在解读长征精神时,不仅要讲清楚长征的意义,还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讲清楚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激励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这种方法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由掌握知识达到转变学生观念,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
  (3)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立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5]。在考察红色革命纪念地时习近平多次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5]。
  2019年全国博物馆名录中,备案的革命纪念馆共820家,藏品270万余件,珍贵文物26万余件。这些珍贵的革命文化展馆和展品,可以让学生学到课堂上看不到的历史,近距离感受党的奋斗历程。笔者所在省份普查到的革命遗址就有3700多处。有学者把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凝结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比作学习“概论”课的“酵母”,认为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于“概论”课教学能使课程
  既“形状饱满”,又“鲜美可口”,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程体验[16]。通过专业间渗透、课外实践研修、创新实践项目等路径,构建起立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是“概论”课教师作为党史指导人参与其他专业教学,实现地方红色资源共享共建。我校“概论”课老师参与艺术学院百年党史为背景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特征,解读红色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设计的红色文化相关艺术作品兼具时代性和艺术性,受到了师生欢迎和用户的认同。
  二是将本地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实践教学活动。课外红色实践研修如果没有党史背景的学习,就不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达不到应有效果。我们在课外红色研修活动前,“概论”课老师先讲解相关内容,再组织相应研修,学生反响热烈。在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实践研学结束后,学生深有体会,听课的时候只知道黄崖洞易守难攻,来了这里亲身体验才知道这里全是悬崖峭壁,在此生存已属不易,更不要说建立兵工厂,打鬼子了。我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的人民军队,只有人民的支持,才能打赢一场又一场抵抗侵略、解放人民的正义战争。
  三是把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创新实践项目。利用学校创建的跨学科实践研究平台,“概论”课教师结合相关学院教师联合指导学生进行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题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项目,将红色精神融入创意文创产品中,将校园文化活动融入鲜明的红色底色和地方特色,开发了红色革命老区文创产品,助力红色革命文化特色的文旅融合项目,为革命老区脱贫和实现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3.善用新科技新媒体进行融合,体现“概论”课改革的时代要求
  当代青少年成长在物质条件很好的和平年代,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他们对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缺乏系统的了解,对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就缺乏深刻的认知,如果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和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找出适应他们的教育语言和教育方式,思政课就难以入脑入心,不免会陷入唱独角戏的尴尬窘境。可以说,赢得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概论”课如何实现入脑入心,呈现方式很重要,而好的内容更需要媒介的助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新媒体新技术为思政课带来更多活力和亮色,教师要与时俱进,善用新科技和新媒体。学校与国内教育资源开发企业合作打造了基于“5G+”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VR体验,让学生足不出校,实时、高清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微信公众号平台,用重现的方式回溯党史故事,用动画演绎历史,打造广受学生欢迎的“指尖课堂”;通过新媒体平台邀请党史专家制作理论微访谈、党史大事微视频,让更多人感受到党史的鲜活魅力;利用学生社团吸引学生参加“党史微宣讲”拍摄,让同辈人讲述党史;利用大数据系统和校园电子地图组织“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在校园各标志性建筑设置打卡   点,由教师讲述建党百年历史重大事件,用微信小程序统计学生打卡和停留学习情况,学生边打卡,边完成党史学习。这些新媒体加持的党史学习活动不仅有效地把党史教育与“概论”课内容加以融合,还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因势而新”的时代要求,令学生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
  [2]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EB/OL].(2021-06-15)[2021-06-15].http://www.gov.cn/xinwen/2021-06-15/content_5618090.htm.
  [3]虞志坚.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江淮论坛,2020(6):17-21.
  [4]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M]//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2-533.
  [5]李蕉.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分层实施与协同整合[J].兰州大学学报,2021(2):19-28.
  [6]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刘建军.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EB/OL]. (2019-08-05)[2019-08-05]光明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gmw.cn.
  [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0]教育兴邦,师范报国——北京师范大学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N].光明日报,2021-05-04(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400.
  [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4]金一南.苦难辉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1.
  [15]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EB/OL].(2021-05-15)[2021-05-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5-15/c_1127446859.htm.
  [16]張秀阁.思政课教学要用活用好用足地方史资源[EB/OL].(2021-04-09)[2021-04-09] .http://theory.gmw.cn/2021-04-09/content_34754107.htm.
  [责任编辑:周晓燕]
其他文献
2021年5月28日,CCBN2021开展首日,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与北京爱春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索尼展台隆重举办了首台XVS-G1切换台的交接仪式,久负盛名的索尼切换台家族又喜添新成员。同时,10讯道索尼HDC-35004K HDR系统摄像机交接仪式也一并举办。
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有效开展知识创新最大限度提升知识管理绩效,是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生存机会的关键。在“超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持续缩短,需要进行稳健而有效的创新行为,借助知识创新提升核心能力。近年来,知识已经上升到了企业主体生产资料与价值创造的核心位置,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才能让企业的发展模式得到调整与优化。本文基于SECI模型对知识管理下的知识创新机理进行分析,从多个层面给出知识创新的模式和实现路径。
教育与信息科技的交叉研究旨在利用信息科技的研究方法还原教育过程、感知教育情境、刻画教育主体、解释教育现象,进而挖掘深层次的教育规律,优化智能教育服务模式。该文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F0701)2018-2020年资助情况的系统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要点主要集中在:多元学习情境下的教育规律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者特征挖掘、智慧教育资源的表征、聚合与供给机制、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与教育应用、教育大数据支持下的学习分析与测评、基于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的学习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进入到教学领域,原有的教学资源也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开始了解构和重构。借助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进行优化提升课堂气氛,让课程本身变得更为生动、鲜活有趣,让学习音乐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深度体现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把音乐教学资源予以整合优化,提升音乐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广泛拓展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和选定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风格视频短片,为学生呈现生动、立体的教学影像。
摘 要:劳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基础。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明确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探索创新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和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劳动教育模式应从目的、内容、方法、评价、保障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新时
区域在线教学研究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是“有效弥合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该文在厘清实践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区域在线教学的关键因素及其关系,抽象出“角色-资源”实践共同体架构模型,并在社会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区域在线教学实践共同体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将为后疫情时期的区域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伴随人工智能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学习者隐私问题凸显。学习者隐私信息的泄露,不仅影响学习体验和学习满意度,还会造成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目前,学习者隐私泄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最大挑战之一和需要解决的最紧迫任务之一,故隐私保护迫在眉睫。人本主义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隐私,以对人的肯定取代对机器的崇拜,强调自然回归。基于此,该文跳出关于隐私问题传统研究的窠臼,从人本主义视域,进行了隐私问题的相关研究。该研究首先对学习者隐私关注程度以及隐私安全威胁对学习体验的影响进行了量
摘 要:建党百年教育是本年度“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专题,也是对大学生开展世情、国情、党情教育,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热情,坚定强国梦想的重要时机。本文设计了时间、事件、价值、对手和实践五个维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历史过程和现实存在相结合,构建建党百年教学的立体格局和宏伟画卷,进而拓展教学设计的维度,增加史论的信度,增强授课的效度。  关键词:建党百年教育;形势与政
摘 要:深入推进“科研育人”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共识。面向未来高度复杂、高度集成的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如何将富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的科学研究优势切实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是当前新工程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基于对“科研育人”本质的再认识与再思考,实施唤起好奇、激发潜能、创新创造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突破传统科研育人在“第二课堂”开展科研训练
摘 要: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都离不開一流的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人文学科的教学环节,主张根据人文学科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作者指出,人文学科的教学不能片面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传授知识和开阔学生视野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三者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人文学科的精神,打造出高质量的人文学科一流课程。  关键词:人文学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