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词语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教学内容丰富而厚重,就一篇课文而言,所教的内容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编写安排等方面均会影响到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但不管选择怎样的内容来教,我们都需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语文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定位,遵循“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这一教师与学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力争在此基础上作出个性化的选择。从根本而言,语文学习学的是如何通过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甚至一部书去思考问题,去感悟事物,去品析美与丑,去辨析崇高与卑微,去领略泰山的巍峨,去触摸小草的卑微……进而学习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想,而不只在于所学的字、词、句、文本身。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仅是懂不懂的问题,更是会不会的问题。落实到词语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词语的含义,而且要令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要将词语放在句子或文章的语境中,通过反复地琢磨,让学生深知词语的含义,把握词语的情思,领略词语所释放的风采,从而不断夯实语文的基础,提升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人文素养。那么如何结合语境进行词语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之见。
  一、随文解词
  即通过一个词语的解读,读懂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也即把词汇放在语境中,通过对句子段落的反复打磨,不仅理解词语含义,而且也理解文意,那么这个教学应该是不错的,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高效的教学吧。下面我想就《风筝》的教学谈谈结合语境教词语这一心得。
  《风筝》教学片段:
  师: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体现“苦心孤诣”这个词语含义的词句吗?
  王靖皓:“正用红纸条装饰着”的“装饰”一词,表现了弟弟想把风筝打扮的漂亮一点。想做一只漂亮的风筝,可见弟弟做风筝的用心。
  周小迪:“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惊慌的站了起来。”这个句中的“惊慌”一词可以看出。
  师:理由是?
  周小迪:因为鲁迅是不让弟弟玩风筝,反对弟弟玩风筝,他不想被哥哥看到……
  师:如果被看到,会有何结果?
  周小迪:揍他,把他风筝撕掉,所以弟弟很小心翼翼地做他的风筝,不想他的宝贝风筝被破坏,而且前面写道“曾记得他在后院拾枯竹”,因为他没有钱买原料,只能在那儿捡,也能看出他对风筝的喜欢和渴望。
  师:自己创造条件做风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周小迪:但当他知道被哥哥发现后,他预感自己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所以很是惊慌,所以“惊慌”一词写出了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他是用心在躲着哥哥做风筝的。
  师:这个词是从侧面写弟弟对风筝的爱,一种带着惶恐的爱,带着被骂被揍的心理压力在做风筝的,真是用心良苦啊!
  叶灵杰:“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很多日不见他了”的“很多日”,说明这些天他都忙着干某件事情,然后鲁迅忽然发现他弟弟在做风筝,他费了很多天偷偷摸摸的在一个条件恶劣的什物堆里做风筝,说明他弟弟对风筝很痴迷。
  师:心理压力很大,环境恶劣糟糕。
  王博:“少有人去”,说明弟弟的想法——你们既然不让我做,我就不让你们发现我在做,我就偷偷摸摸的找一个没有人去的地方做,说明他费尽心机的去做这个风筝。
  林丹丹:第108页的“绝望”一词。
  师:咦——这个词怎么能看出他的“苦心孤诣”呢?
  林丹丹:“绝望”从侧面可以表现,当他费尽心机的找了一个自以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做了这只风筝,在将要完工的时候,哥哥却发现了,然后“pia—pia—pia”的把它撕毁了,这时留他一个人很绝望,就说明他当时是多么用心在做这只风筝,因为用心,所以绝望,随便做成的东西会绝望吗?就如同你用心写了一张纸和你随便写了一张纸,被人撕的感觉是不同的。
  师:哥哥撕毁的只是一只风筝吗?
  林丹丹:不是,是一颗幼小的心灵!
  师:是啊!撕毁的是儿童那颗热爱风筝,痴迷风筝的童心哪!
  朱俊豪:在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弟弟买不起,我又不许放,这说明我很久前就已经告诉他不能玩这个东西的,但他为什么不在以前做而在现在做呢?我觉得那是因为弟弟很羡慕很羡慕,但自己又强忍住不放风筝的心情压抑到极点之后——
  师:爆发了!
  朱俊豪:对,爆发出来说,我一定要做一只风筝给自己放!所以他就开始做了,所以他就用心的,苦心积虑的做风筝,一定要做出来,绝对不能让哥哥破坏了。这说明弟弟做风筝的过程,心理上,环境上是多么的复杂。而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做的风筝又是多么的不易啊!这怎么不能说是“苦心孤诣”呢?
  师:说得多好啊!真是煞费苦心!弟弟绝望地站在那里,我想他此时此刻定有满腹言语需要倾吐,他又会说什么呢?
  ……
  “苦心孤诣”一词对初一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课堂上有必要对这个词语进行落实。但如果直接把这个解释传达给学生,那么学生的理解则是粗浅的,很难入心。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体现‘苦心孤诣’这个词语含义的词句吗?”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通过相关词句的品析,不仅熟悉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苦心孤诣”是“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的含义,更对弟弟痴迷于风筝的情结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理解后文“我”为何觉得“我”摧毁弟弟风筝的举动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做了铺垫,理解了“苦心孤诣”,理解了“精神的虐杀”,也就理解了鲁迅的人格、鲁迅的痛苦,悄无声息地在学生的情感世界塑造了一座关于温情与人格的丰碑。
  汉语是灵动的,多姿的,是一个富有生命的个体,这些词汇在不同的场合能演绎出炫耀的风采,这不是词典中冰冷的解释可以展现的。只有结合语境,把含义渗透到每一个相关的词句中,才能使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才能使词语流露出温暖的情怀,这样,抽象与形象结合,词语与句段与文章结合,学生才能对词语的认识深入心底,进而由词及文,由文入心,不断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操,润物于悄然中。   二、情景比对
  在阅读或写作中,对于近音词或同音词,学生往往较易出错,对此,我们也知道知其“义”而破其“难”,但关键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用一种比较直接的“授之以鱼”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达,直接告知其词语的区别,少了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体验,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我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知道,还老忘记。”这样的言语相信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曾发表过。所以,创设情境或利用情景(课堂生成),让学生有一个语言的环境去品评这些有相似点的词语,对其进行辨别体会,感知词语的精妙所在,揭开词语神秘的“面纱”,会让学生对词语的体验“入木三分”,铭记心头,从而不再犯错。这是治本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春》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静默”与“浸没”之疑难时,我抓住这个契机,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语段中进行品析,使得词语的教学充满了诗意的色彩,那个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这两个词语的精妙陶醉了。
  《春》教学片段实录——“静默”与“浸没”之争:
  ……
  周小迪:我还有一个问题,我可不可以写到黑板上,这个问题是我在听写的时候发现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同感。(小迪上台,台下呵呵声一片)大家请看这一段的最后一个句子,这个“静默”,因为本人在听写时写成了这个“浸没”。(然后在黑板上写下“浸没”,台下一片呵呵声,十分的快乐)
  众生喧嚷:我也是。
  周小迪: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个“浸没”而运用了这个“静默”。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你们能辨别吗?作者为什么用这个“静默”而不用那个“浸没”呢?
  生:因为读音是一样的,所以容易误解。
  金晖:我没有想到文中用这个“静默”,因为我觉得春雨下下来,让整个村庄浸没在春天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中,水的“浸没”让整个村庄变得格外的祥和,夜晚也是十分的安静,因为春雨从天而降之后,整个村庄好像都没有一点声响了,一点风吹草动的声音也没有了,就如同被春意给浸没了一般!所以我觉得用水的“浸没”更加的好!外面下的是雨,那雨把整个村庄给“浸没”了。人们的心灵都被整个春雨给“浸没”了,感觉十分的愉悦愉快!
  师:哦,你认为“浸没”在此刻的感觉是愉快的。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浸没”?
  生:有水的时候,发暴雨的时候。
  师:这个“浸没”是很痛心的,是吗?房子被淹没了,人被淹死了——小迪,现在你有什么感悟吗?
  周小迪:有点,因此他不用那个“浸没”的原因是写出了春雨的柔!
  师:如果用这个“浸没”,这是一场什么雨?
  生:暴雨!
  师:而用这个“静默”?
  周小迪:就显得它是比较柔顺——比较温柔的雨。
  师:温柔的,多情的!我们再站在房子的角度考虑下,刚才在分析农民的时候,说因为春雨把他们的疲惫都洗刷了,抚慰了,而我们的房子此时此刻也在干嘛呢?
  生:灰尘一扫而光,房子似乎是被洗刷了一遍,静静地立在雨中,享受着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礼!
  师:“洗礼”这个词用的特别好!
  生:所以这个“静默”富有情感,而这个“浸没”是很残暴的,无情的,它展现的是一场暴雨,而这个“静默”展现的却是一场春雨!一场多情的雨!
  朱俊豪:老师,那个“浸没”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笼盖的感觉,正好呼应了前面的“斜织”。
  金晖:我觉得这个“浸没”可以理解成春天的春雨笼罩了整个村庄,然后把整个村庄“浸没”了,就像人们喝了一桶美酒一般,沉浸在美酒的香味当中,所以我觉得还是那个“浸没”更胜一层!
  王博:因为春雨是安静的,农民的工作也是一言不发,所以我选“静默”。
  李品池:老师我同意朱自清的“静默”,但是我也觉得小迪是一个天才的提问家,可不是解决问题的解决家,大家请把《现代汉语词典》翻到715页,……你发现什么了吗?“浸没”的意思有二,一种是“淹没,漫过去”,这是残暴的“浸没”,但“浸没”也有美妙的时刻,它还有温柔的一面,它的第二种解释是“沉浸”,你看例子:人们正浸没在欢乐之中,那是多么陶醉的享受!所以如果文中用“静默”没错,但若用“浸没”更美,这个“浸没”,把雨中的房子都“浸没”出生命,“浸没”出情感了,它让我们体会到了房子的情感,房子的陶醉之态,房子就像金晖说的“就像人们喝了一桶美酒一般,沉浸在美酒的香味当中”,房子被春雨灌醉了,所以小迪说是“春柔图”,我觉得用“醉春图”更好!(掌声雷鸣般的爆响)
  师:好精彩的辨析,好美妙的“醉春图”。一个“静默”,一个“浸没”,其音虽近,但更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汉语言文字的曼妙无比!我为你们替朱自清改词而自豪,相信朱先生若泉下有知,定会为你们对他《春》的沉醉而含笑的!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解读和发言是精彩无比的,他们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演绎得如火如荼,入木三分,而这个精彩恰是巧妙的借助课堂提问,把词语放入语境之中,运用词语含义的对比,从而炼出词语内在的精髓,让词语的魅力在课堂中燃烧,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意义的讲解,而是一种词语生命的奔放。相信我这一辈子,学生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忘记它。所以运用情景比对法,可以让词语从一个呆滞的静止状态变成灵动的动感状态,鲜活地走入学生心间,从静态的意义状态变成一个动态的生命力的状态,让学生学得快乐而充实。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探索,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河流,语文的词语教学是这条河流上的一叶扁舟,希望在不断的求知中,这一叶小舟会不断的壮大,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作者通联:浙江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7月17日晚,玉溪市聂耳大剧院内流光溢彩、歌声激昂。在这个令人难忘的夏夜,由云南歌舞剧院带来的开幕式文艺晚会《彩云追梦》在玉溪绽放光彩,热烈庆祝第五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
介绍了盘、碟类陶瓷制品注射成形的工艺流程和其主要生产工序,详细地论述了盘、碟类陶瓷制品的注射成形生产设备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紫砂艺术传承数百年,经过历史的沉积,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华夏古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了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往往带有民族色彩。
期刊
利用高岭土、钾长石、石英、烧滑石、石灰石、ZnO、TiO2等常用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法、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工艺参数和备原料用量对钛乳浊生料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适量的C
综合评述了TiO2光催化材料的掺杂改性和大比表面积气凝胶制备和性能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条条小河蜿蜒流淌在我的心上那水那绿,哗啦啦、哗啦啦洗涤了多少烦恼惆怅那朵朵浪花滋润着真诚、滋润着吉祥让吴语越曲
介绍了氧化铝陶瓷零件磨削加工中数种常见的缺陷,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陶瓷工件磨加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参考。
合唱在中国的发展合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种类,从最初起源发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西方宗教音乐,服务于宗教,后逐渐流传至社会,从而产生了世俗性作品,越来越被大众所接
2017年9月13日是迪庆建州60周年大庆,为讴歌迪庆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力宣传迪庆各族群众和睦共处、互敬互惠的民族团结精神,进一步唱响时代主旋律,经迪庆州建州60周年庆祝活
目的建立伤湿解痛膏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和铜绿假单胞菌检查均为薄膜过滤法。结果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试验组检出阳性对照菌,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