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登记录入的西周甲骨卜片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s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在普查洪洞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时,洪洞县博物馆登记录入了几件西周时期的甲骨卜片。山西省洪洞县因大槐树明代移民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华人老家”。20世纪50年代初期,也是在洪洞这个地方,考古工作者在坊堆村发现了西周甲骨卜片,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西周时期的甲骨卜片。它改变了以往学者认为的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看法,一时间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一普”;甲骨文;洪洞;杨侯国
  2013—2016年,笔者参加了山西省洪洞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015年2月,在对洪洞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普查的过程中,我馆登记录入了几件西周时期的甲骨卜片。通过与这些馆藏实物的直接接触,激发起了笔者对西周甲骨文的浓厚兴趣,抱着进一步学习的态度,笔者对甲骨文相关知识和洪洞县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探究。
  甲骨是我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等。卜甲和卜骨,合称甲骨。使用甲骨进行占卜前,要先取材、锯削、刮磨,再用金属工具在甲骨上钻出圆窝,在圆窝旁凿出菱形的凹槽,此过程称为钻、凿。然后用火灼烧甲骨,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
  甲骨文又名甲骨卜辞,主要指我国商周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甲骨文起源并兴盛于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到西周时期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这种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1]。
  1 坊堆遗址发现西周甲骨卜片
  通过查阅洪洞县文物档案资料,笔者得知洪洞县博物馆馆藏的西周甲骨卜片于1954年发现于今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山西省洪洞县因大槐树明代移民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华人老家”。20世纪50年代初期,也是在洪洞这个地方,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叫坊堆的村里发现了西周甲骨卜片。考古工作者在坊堆村南发现了坊堆遗址,分布面积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195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派出工作人员,在遗址中部偏西发掘清理西周墓葬18座,灰坑2座,出土有铜鼎、簋、甗、戈、铜鱼、陶鬲、鼎、豆、壶、罐、玉环、璜和卜骨两块[2]。其中一块刻有卜辞的卜骨上刻“化宫□三止又疾贞”8个字,成为当年发掘的最大收获。这片甲骨上的卜辞(化宫□三止又疾贞)大约是占卜疾病的记载。卜辞里第三个字可能是“鼎”字,“化宫鼎”极有可能是人名。意思是化宫的三趾有病,所以占卜问卦。坊堆村的这一重要发现,畅文斋、顾铁符两位先生于1956年发表了文章《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赵城和洪洞在历史上为两县,现为洪洞县)。当时,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在《殷虚卜辞综述》书中也有所论述。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根据简报所附摹本做了考释,推断其时代为西周[3]。坊堆遗址出土的卜骨是西周甲骨文在国内的首次发现,它改变了以往学者认为的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看法。
  2 西周杨侯国的封域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洪洞做了许多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除了坊堆遗址,同时期的重要发现还有永凝堡西周文化遗址,两处遗址相距约1千米。永凝堡遗址位于洪洞县大槐树镇永凝堡村,1957年调查时发现。1980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临汾地区文化局在洪洞永凝堡村联合发掘西周时期墓葬22座、灰坑20座。其中M9出土一件“恒父”铜簋,M12出土一件“屯龜”铜簋。“恒父”和“屯龜”做器者均为杨国重臣及达官显贵。墓葬年代均為西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西周康、昭王时期,中期为穆、孝王时期,晚期为厉、宣王时期。这批墓葬应是杨侯国的贵族墓地。从这批墓葬形制和葬具形式看,都是按周制礼法而作[4]。鉴于坊堆遗址和永凝堡遗址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1965年,两处遗址均被山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查阅《洪洞县志》得知,今山西省洪洞县是西周杨侯国的封域。民国六年(1917)版《洪洞县志》载:“周杨侯国,文王庶子伯侨所封,或曰宣王子尚父所封,后灭于晋。”[5]
  由此分析,今洪洞县的坊堆—永凝堡一带,可能就是西周杨侯国的封域,其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与春秋时期的晋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此可知,在周武王灭商之后,杨侯国(洪洞)为当时山西地区始封许多小国中的一个姬姓小国,后被晋灭。也就是说在西周初封之始,晋灭杨以前,杨侯国作为一个姬姓诸侯国与晋国这个北方地区的诸侯大国同时存在着[6]。
  晋灭杨侯国,杨侯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流散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为多。《洪洞县志》载:“杨侯故址,侯为周同姓国,后灭于晋。子孙迁蜀,以国为氏,汉扬雄即其裔也。”[7]汉代的官吏、著名学者扬雄就是杨侯国人的后代。据说,著名的江苏扬州就是因大量的杨姓人到了那里,才由邗国改为扬州(古代“杨”同“扬”)的,可见杨姓人之多。如今,它是当今中国的第六大姓,杨姓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杨氏家族名人辈出,隋朝皇帝杨坚、唐代杨贵妃、宋代杨家将都是杨氏家族史上引人注目的名人。
  3 春秋羊舍氏食邑——范村古城
  《洪洞县志》记载:“羊舌古城,晋公族羊舌氏食邑,在范村东三里许,距今治十八里。”“春秋为晋悼公之弟食邑,号曰扬干。”[8]
  杨侯国被晋国吞并后,其封地先后被封为晋献公之弟文实及其子逊、孙突(羊舌大夫)的食邑。晋悼公时,为悼公之弟杨干食邑。晋平公时,叔向(羊舌肸)以上大夫为太傅,采邑于羊舌[辖铜鞮(今沁县)、杨氏(今洪洞)、平阳(今临汾)三邑]。后叔向子食我任晋国上卿,因得罪晋国新的贵族势力,于晋顷公十二年(前514)被韩宣子所杀,其邑被分为三县,僚安成为杨氏县大夫。
  在洪洞县曲亭镇范村东、安乐村西、敬村和东张村北的洪安涧南岸台地上有一座古城址——范村古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分布总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地面现存西城墙、南城墙和东北角、西北角等墙基残段。范村古城是春秋晚期的羊舍古城,也是战国、汉代的杨县。范村古城先是春秋晚期建起小城,即作为羊舌食邑的羊舍古城,后来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成的大城,也就是战国至汉代的杨县。至隋义宁二年(618)迁县治于杨县北12.5千米处的洪洞戌,也称洪洞镇(今大槐树镇上纪落一带),以古戌洪洞为名,始称洪洞县。范村古城日趋坍废,逐渐被夷为田野。
  4 “一普”工作有效促进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部分)之后又一次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是建国60余年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参加普查的队员都是来自文物工作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此次文物普查的具体实施者,担负着普查的重任。每名普查队员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所长,吸取文物专业知识和理念,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这次普查工作中得到了全面提高,以应对新的工作、新的挑战。通过普查工作的实战锻炼,队员们勤于思考,深入交流,在开展普查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掀起了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科学研究历史文物、撰写专业理论文章的热潮。普查队员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王寄生.山西洪赵县坊堆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5(4).
  [3]李学勤.再谈洪洞坊堆村有字卜骨[J].文物季刊,1990(1).
  [4][5]张素琳.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J].文物,1987(2).
  [6][7][8]孙奂仑.洪洞县志:卷二:沿革考[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年(1917).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其中纳西族东巴文化是当前备受学者研究的内容之一,且在几代学者的不断努力下,东巴文化已经从隐学逐渐走向了显学。然而
本文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和制备程序制得之MoSx-K^+/Si O2催化剂对合成转化为低碳混合醇的催化性能,探讨不同助剂(包括K2 CO3,KF,DC1等)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首次报道以K2Mo
某建筑工地在浇筑混凝土基桩时产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出现了部分桩体产生严重离析、分层甚至没有强度等问题。针对该混凝土基桩取芯样品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并对取芯
用包括水抑制作用的动力学方程,根据建立的反应扩散模型和FT合成化学计量关系,计算了工业原颗粒FT合成沉淀Fe/Cu/K催化剂在工业操作条件下的有效因子。根据不同的产物组成,建立了三种化学计
本文探讨了CO,CH4和NH3在LaNiO3,La2NiO4和LaSrNiO4三个催化剂上的氧化行为,并得出结论:对于CO氧化,关键步骤在于CO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络合活化。Ni^3+含量越高,越利于CO的络合活化。对于氨氧化,催化反应遵循氧化-还原机理。Ni^3+是主
为充分利用SPH方法处理大变形问题与FEM方法处理冲击问题时各自的优势,提出了新型的三维SPH—FEM耦合算法,该算法在大变形区域采用SPH粒子离散,从而克服FEM方法单元畸变存在的问
【正】 学风,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术界、知识界所形成的治学风气。学风又经常是变比的。时期不同,地理、文化的背景不同,学风也就迥异。当书院在明代由沉寂走向兴盛,对整
局部存在性的证明对于偏微分方程解的整体存在性、有界性、稳定性、大时间行为、有限时间爆破等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证明其它性质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在更符合生物数学
铁基超细粒子催化剂具有优良的F -T反应性。本工作利用原位Mossbauer谱辅以XRD技术研究了含有钾助剂的F-T合成铁基超细粒子催化剂的结构与还原行为,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和第二金属
从合成气制取液体燃料的浆态床FT合成/固定床ZSM-5改质的反应系统由I段鼓泡浆液反应器(内径40mm,高4500mm)和Ⅱ段固定床ZSM-5反应器(内径40mm,高900mm)组成。在温度250~280℃(I段),300~340℃(Ⅱ段),压力1.5~2.5MPa,空速2.0NL/gFe.h(I段),500~1000h^-2(Ⅱ段),H2/CO比0.5~1.5和气速1~2cm/s范围内,考察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