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重新解读童话《蓝胡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ong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胡子》在西方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长着蓝胡子的男人,他娶过好几个妻子,但都不知所终,后来他娶了邻居的女儿。一次他要外出,将家里的钥匙交给妻子,告诉她除了阁楼的房间,其他房间都可以进去。妻子出于好奇心,还是打开了禁忌之地的大门,并看到了蓝胡子之前的妻子们的尸体。蓝胡子回来发现妻子去过阁楼的事实,便要置她于死地,她请求死前祷告,趁机求助于姐姐和弟弟们,两个弟弟及时赶到杀死了蓝胡子。妻子继承了蓝胡子的遗产并将其与姐弟们共享,自己嫁了个好人家。
  批评家们从多重角度分析这篇童话,有从故事的寓意来分析,也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但文本中暗含的男权至上思想很少有人涉及,笔者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剖析故事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思想,解构女性角色的他者身份。
  一、男性的绝对话语权
  《蓝胡子》整篇故事中充斥着男性的绝对权威,男性一直是至高无上的,是话语权的掌控者。开篇蓝胡子就以威严的形象登场,他让女性们害怕。当他向邻居表明想娶她女儿的心意时,他“把选择权交给邻居”(laissa le choix),让她选择将哪个女儿嫁给他,并且用了“给”(donner)這个词,这个词体现了女性的商品属性,男性可以用财产去交换女性。从这个行为可以看出蓝胡子的威严和绝对地位,他并不需要征求邻居的意见,因为他掌握着话语权,即使他面对的是比自己年纪大的女性,他也是绝对权威一般的存在,无形的气场压制着邻居及其女儿。
  在蓝胡子出门时,他禁止妻子踏入阁楼的房间,文中出现了两次“禁止”(défendre),体现了他的权威。他处于权力的上游,可以命令妻子,而妻子处在下游,二人处于极其不对等的地位。在对妻子下命令时,蓝胡子以后果威胁她:如果她违令,等待她的将是他的怒火。这是一种惩罚机制,不需要说出生气后的具体后果,“怒火”这个词就已经让妻子害怕,这里也是一种气场压制,间接体现着男性的力量与威严。夫妻二人本该是平等的地位,但是故事中丈夫始终处于优势一方,他可以做一切决定,不仅拥有绝对话语权而且掌握行动权。
  二、女性的劣势地位
  在人类历史中,女性一直是位于男性之下的被支配者,是男权社会中的他者。男性中心社会的建构史,实际上也是男性意识付诸社会、家庭、组织以及女性的过程。《蓝胡子》的故事中,所有女性角色展现的都是一种柔弱、胆怯的形象。
  因为畏惧蓝胡子,他在家时女性朋友们从不敢踏入这个房子。在他出门后,她们才敢来做客。此时的蓝胡子虽然缺席但是他的威严仍统治着这个房子,无形的男性力量笼罩在女性的身边,制约她们的行为和话语。女性只有在男性不在场时才有话语权,才可以自由行动。对比之下,女性的形象是弱小的、无力的。文中多次出现 “不服从”(désobéissante),这个词体现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她始终是低男性一个等级的存在,是没有主体性的。在蓝胡子发现妻子违抗了他的命令时,妻子是“战栗”(trembler)的,叙事者在表现蓝胡子嘶吼的力量时形容房子也用了这个词,说明他把蓝胡子的妻子和房子放在同一层面,也就是他的附属品和所有物,女性是被物化的。妻子在整个故事中一直是畏畏缩缩的,她的“女性气质”无处不在。
  此外妻子在掌握蓝胡子丑恶行径的证据时,表现出的不是揭露真相的决心,反而是对自己违反丈夫命令的惶恐,面临丈夫的死亡威胁时,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反抗,只是一味求得丈夫的原谅与宽恕。在表现妻子的害怕时,文中多次使用“可怜的”(pauvre),“惨白的”(pale),“跪在丈夫脚下”(se jetter à ses pieds),都是女性弱势地位的体现,她臣服于丈夫,因为违反命令而吓得跪在他面前,不停地哭和求情,仿佛这是女性面临威胁时唯一会做的事。在弟弟们杀死蓝胡子后,她的状态是被吓得像死了一样,都没有力气站起来,这里的对比很明显,蓝胡子是被男性用剑杀死的,他是被武力打败的,而妻子是被吓得像死了一样,她没有任何外部伤害,却呈现和蓝胡子相似的状态,女性弱不禁风的形象跃然纸上。
  故事的结局中,女主人公用前夫的遗产给自己找了个新的丈夫,这个结局其实也隐含着对女性的固有偏见,童话中的女性最终都会嫁给一个好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嫁人呢?文中说她的新丈夫让她忘记和蓝胡子度过的那段时光。好像只有男性才能让她忘记之前的伤痛,必须有一个男性角色来带她过上幸福生活。电影《小妇人》中乔来到出版社,编辑让她修改女主人公一个人生活的结局,他对乔说:小说中女人的结局要不就是嫁人,要不就是死亡。好像女性生存的合法方式便是婚姻,一个人生活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说:“对于女人而言,婚姻是唯一融入社会的合法途径。没有婚姻的女人,从社会的立场来看,她是被浪费的。”但是女性的出路真的只有这两条吗?显然不是。然而童话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大多是嫁给王子或者悲惨死去: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海的女儿为了救心爱的王子化成了泡沫。由此看出,在那个时代,女性是被限制的,她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是从属于男性的,是被禁锢在家庭中的。
  在一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语境里,女性接受了这种他者的定位,并自觉地遵守甚至维护男性的主导地位。故事中女主人公虽然最后有进行反抗,但是这种反抗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死亡的威胁下被迫反抗,她依旧没有跳出这个思想的牢笼。如若不是有生命威胁,她会屈服于丈夫的威严,乖乖听从他的命令。
  三、男女二元对立
  整个故事中,男性角色是处于权威地位的,他们掌握话语权。蓝胡子作为主人公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他不仅让故事中的女性角色畏惧,也让故事外的读者们害怕;两个弟弟是骑士,而且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作者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但是他们英勇、果断的形象在杀死蓝胡子的时候马上呈现了出来,面对一个在女性心目中可怕到让她们发抖的人物,弟弟们只花了几分钟就将其置于死地。反观女性角色,她们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从属地位,一直处于男性的话语权压制之下。她们没有职业,没有财产,依附于男性。文中对于最后才出场的两个弟弟提及了他们的身份是骑士,但是却只字未提女性角色的职业或者身份,她们以一种弱小者、怕事者的身份出现,是边缘性的存在。女主人公在危急情况下也是向她的弟弟们求助,姐姐在其中只是充当了传话者的角色,她并没有实际能力帮助妹妹逃离危险。强烈的对比之中呈现的是男女二元对立:男性角色威严、英勇;女性角色怯懦、虚弱,男性气场占绝对上风。这种对男性力量的大肆渲染和对女性柔弱气质的描述,是男权制社会语境下男性权力的象征和隐喻。
  在男权制社会,“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都是男性,而女性是被排除在权力范围之外的,是男性权力的施加对象,是被拯救的对象。换言之,女性是男性权力话语中具有“物性”的商品,是男性的所有物和附属品。女性只有接受男性的力量和权力,才能保全自己。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说,“男女之间也自然地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蓝胡子》的故事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文本中丈夫和妻子是命令与服从、禁令与违令的二元对立关系。蓝胡子是统治者,是权威的象征,妻子是他的统治对象,需要无条件服从他的命令。
  四、结语
  《蓝胡子》作为童话,其中展现的不仅是背后深刻的寓意,也包括创作时代的特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主导世界。文本中充满了女性的“他者话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篇童话中的男权中心主义的性别观,看到男权社会语境下,男性以及整个社会对女性生活、思想上的禁锢。
其他文献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兼民族矛盾错综交织、战争频发。权阀世代相沿,政治上则分裂割据,相互倾轧,造成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政治凋敝腐朽。在动辄得咎的社会环境下,面临政治和现实引发的巨大矛盾冲突,魏晋士人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或嗜酒服药以求自我麻痹,或隐逸山林,抑或放荡不羁、特立独行,以种种放诞的行为表达忧愤和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其中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的陶渊明,年少时深受儒
期刊
《诗·小雅·何草不黄》中的“何草不玄,何人不矜”一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学者认为“矜”同“鳏”,即无妻;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则认为“矜”当训为病。从“矜”字在整本《诗》中的用法,上下文的对照,以及其他征夫诗的互相佐证来看,训“矜”为无妻更加合适。  一、前代学者的两种观点  《何草不黄》是《诗·小雅》中的最后一篇,是一首征夫诗,共四章,章四句。其第二章:“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期刊
花开花落,山果飘香,年复一年。近几年来,我突然成了山野里的宠儿,被乐享生活的人们所宠爱。他们踏破千山,只为寻觅我的踪影。我就是那个小小、圆圆、黑黑、透亮的野山葡萄。  我是纯天然的可食野果,记不清从何时起,人们发现我是泡制香醇饮品的绝佳果品。每年七八月份,人们会把我带回家安置在某个安静的角落。  我曾有过多次不寻常的“认主”经历。2017年8月的一天,一位大眼睛阿姨从市场上把200多斤重的我带回了
期刊
我是唐人张继。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夜,月色如霜。我的船沿大运河驶入苏州,悄然停泊在枫桥。  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苏州水乡,景致优美,但对我而言,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船舱清冷,我默然独卧。悠悠东逝的江水,恰似我绵绵不断的愁绪。  十年寒窗,挑灯苦读,我踌躇满志赴京赶考,过五关斩六将中了进士。原以为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没想到铨选的时候,所有的憧憬被考官那支
期刊
苏北平原上有无数条河,其中有条河,名叫孙大泓。孙大泓清澈见底,终年流淌。孙大泓离新桥镇不远的地方有个小村庄,叫钱庄,钱有余就在庄子上住着。  錢有余从小有个嗜好,爱数钱。  钱有余将捋蓖麻、寻蝉蜕换来的块票儿,都换成毛票儿。然后,蹲在一处僻静的地方,津津有味地沾着唾沫数着:“一毛,二毛,三毛……”数钱带来的那种满足劲儿,那种感觉真是没法说。  后来,钱有余长大成人了。由于家里穷,都二十大几的人了,
期刊
明月的清辉洒在西乡的西塘河上,清澈的河水倒映着明月.船行驶在河面上,橹划起的涟漪,让水中的明月也动了起来,仿佛一直要随着船儿走,它也想送景高公和元芳父子返乡.rn夜色中
期刊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和吴敬梓的两部传世之作,虽一为短制,一为长篇,但二者通过人物描写揭示的深刻社会哲理历久弥新,特别是两部著作对封建科考举子的形象刻画都饱含着作者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无奈和愤懑,蒲松龄借牛鬼蛇神、花妖狐媚的故事同情讽刺混迹科场的试官举子,吴敬梓冷眼旁观儒林文人雅士,多写其如痴如狂之傻态或装腔作势之伪态。两书均体现出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虽对于科场诸子的表现方式有
期刊
怒放的韶光令岁月峥嵘,三月的校园姹紫嫣红,怀揣绮梦的春蝶飞绕土山云亭.她发现一枝伸出曲墙的梅,同一枝条上居然异彩纷呈.粉红、桃红的骨朵儿共生成含苞待放的倩影.她留步愣
期刊
巴赫金在《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一文中将长篇小说的历史类型按照主人公形象的构建分为漫游小说、考验小说、传记小说和教育小说四类,并指出在漫游小说中人物完全是一种空间状态的游历,在其中几乎看不到时间的流动,主人公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仅仅勾勒出了轮廓,全然是静态的,就像他周围的世界是静止的一样。”然而,漫游小说确如巴赫金所说是一种纯空间性质的位移吗?在其中“不知有人
期刊
唐纳德·巴塞尔姆被誉为“后现代作家新一代之父”。他广受好评的中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实际上是一部对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白雪公主》进行脱胎换骨改写的后现代佳作。巴塞尔姆以独特的后现代写作风格而为人所知,大批学者致力于对《白雪公主后传》的后现代写作手法研究,鲜有学者发现其文本内部的狂欢化色彩。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别从狂欢广场、狂欢化的加冕——脱冕仪式以及狂欢的笑深入挖掘《白雪公主后传》的狂欢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