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解决翻译问题。语域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和特点被应用在许多领域。根据语域理论,韩礼德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使译文再现原文的语域特征,恰当表现原文赖以产生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使译文和原文的语域特征达成一致。本文采用奈达的"功能等值"作为翻译的评判标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语域因素。
  关键词:语域理论;对等;翻译
  
  一、引言
  翻译的目的在于复制出原文的含义,使其准确。原文的含义必须完整无误的传达出来,让目的语的读者容易明白。文法上必须准确,风格和语域相符--对于什么会吸引读者,这不是由翻译人员所决定的。为所针对的读者写作是原作者的责任,而翻译的工作在于保持和原作相同的风格和格调。
  为了实现上面所说的翻译目的,方法有许多种。本文即从语域理论的角度出发,来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二、语域理论的起源于发展
  语域理论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一个重要内容。该学派在研究语言时特别重视语言发生的环境语境的作用,认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和解释。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到语境的制约。语域理论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ation)概念。
  韩礼德等人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个变项(variable),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包括语言发生的环境,谈话的话题,以及参与讲话者的整个活动,根据话题可分为不同学科、领域、行业的语域;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包括修辞方式,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语旨指参与讲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包括它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说话者的态度和想要实施的意图等。这三个变项共同构成语域,具有反映文化的功能和预测语篇意义和语言特征的功能。这三个变项决定着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概念意义(ideational),交际意义(interpersonal),和语篇意义(textual)。其中任何一个的改变,都会引起整个意义的变化。
  三、 语域与翻译
  翻译的中心目的无疑是为了建立原文本与目的文本的对应。对应的本质通常被称为"忠诚"或"忠实",更多的被称为"等值"或"对等"。"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1、等值翻译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奈达(E.A. Nida)对翻译等值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翻译主要是指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两个概念。前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强调语言信息本身,因而能够体现"原语形式特征机械地得以复制的接受语译文的质量"。后者则体现另一种译文质量,即"原文信息在接受语中得以传递,以至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相同,"旨在实现翻译表达的可接受性和自然性。这就是其著名的"等效"翻译理论。此后为了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并且避免误解,奈达又用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概念取代动态等值的提法,可见,奈达对翻译等值概念的探讨不是仅仅停留在语义层面上,而是更注意对翻译中语用和交际等因素的考虑。他把翻译置入了语言文化转换、交融的大框架,给人们开辟了认识翻译的广阔途径。从理论上、方法上实现了翻译的新的突破,奠定了译学建构与发展的基础。
  2、 翻译与语域
  根据语域理论,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不只是形式上,即词汇、语法上的对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意义上的对等;从意义上讲,也不只是一种意义(通常是概念意义)的对等,而是所有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对等,即原语和目的语的语篇在功能上的对等。当然有时在翻译中要在所有三种意义上都取得对等的效果,由于语言本身或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是很难的,或者是不可能的,这样译者就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语篇的情景语境选择一种或两种意义作为追求对等的主要对象进行翻译。
  四、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我们在接触一个篇章时,弄清它的语域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将决定我们在翻译时如何选词组句。下面来看个例子:
  After an hour of climbing,we finally found ourselves at Zhurong Peak,the very apex of Mt. Hengshan,towering 1,296 m above the sea level.
  我们可以从"after...climbing"这种动名词用法看出比较正式,它不是用短句表示"After we had climbed for an hour",如用短句则显得更为常见的公共核心语体,另外,apex顶峰、巅峰,与之同义的词还有summit,top等词,但apex更为典雅,正式程高于summit,更高于top。再有towering这一分词的使用,也说明其正式性,不是用短句"It towers 1,296 m above sea level"。那么,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则用比较正式的语言,可以译为:"一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高达海拔1296米的衡山之巅祝融峰"。而不是译作:"我们爬了一个钟头,终于到了祝融峰的山顶,它是衡山的最高峰,有1296米"。
  五、结论
  也许以上几个例子并不足以说明语域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全部作用,而且这一理论的作用有待开发。但是语域理论在翻译中对原文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原文与译文在语域上的对等,在翻译中运用语域理论,无疑有利于我们理解原文的语言特征,正确地在译文中表达原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mold, 1978.
  [2]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现代外语》,1987年第4期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卫岭,"语域分析:理论与实践",《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2期
  [5]金娅黎,《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4月
  [6]"经典影片经典语",《英语沙龙》,2003年第11 期
  [7]刘艳,《从语域的角度看翻译的对等》,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2 月
  作者简介:赵一飞(1982-),女,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现任黑龙江东方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英语教师,助教。
其他文献
人们曾发现钼是一种为21世纪的航空、电子工业提供多种用途的最佳选择金属材料,但由于其他金属材料的使用也突破了金属钼的应用限度,所以至今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到金属钼潜在
1939年3月21日,汪精卫在越南河内遇刺,结果却是他的副手曾钟鸣当了替死鬼。当时舆论界都认为是国民党蓝衣社特务行刺时发生误差所致,时至今日,一些论著、评传仍作如是观。原
现代隐喻认知观认为,隐喻本身是一种语言现象的客体事实,同时又是某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的存在特质。作为一种概念体系,隐喻意义的建构是人类语言发展、交流的根本,但隐喻意
王烈,字霖之,浙江省萧山县临浦镇人.我国著名地质教育家.1906年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读格致科,并跟从德人梭尔格(Solgar)学习地质,是国内学习地质学的第1个人.1909年考
李仪祉先生,不仅是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家,而且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他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恪守“要做大事,不要作大官”的信条,加入同盟会,
1.1946年5月,在美国基尼岛的原子弹实验室里工作着一位青年科学家,他是加拿大人,名叫斯洛廷.2.斯洛廷的工作十分危险.他用手工操作两块半球状的铀块,使它们衔合起来,然后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1918年1月15日,在地中海之滨的亚历山大城的一所破旧的泥砖房里,一个男孩降生了。父母给他起名为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纳赛尔的父亲原是埃及亚西乌特省贝尼莫尔村人。
研究了不等臂M-Z干涉仪鉴频的基本原理,对采用三角波调制改变干涉仪臂长获得鉴频信号的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仿真计算了线性改变干涉仪臂长和频率漂移对鉴频信号输
河南省洛阳市,13岁的秦许雷,出生于伊川县半坡镇孙村,4岁的时候,一场无情的车祸截去了他的整个下肢,成了一个半截男孩,他没有腿却爱打篮球,他有个姚明般的梦想,想找一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