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声音”创作 用自然的语言表达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f1986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节目选题、采访、录音素材的选取、以及编辑制作等方面介绍了广播特写《陈圆圆,为乡村插上互联网翅膀》的独特之处,为广播节目的制作提供借鉴和积累经验。
  【关键词】摆脱贫困 乡村 互联网 广播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sia-Pacific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以下简称AIBD)广播电视奖的主题是“关注摆脱贫困”。对于全国性专业对农广播频率——中国乡村之声来说,这类选题就是我们平时关注的焦点,也是报道的重点。那么,为什么《陈圆圆,为乡村插上互联网翅膀》能够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参加AIBD广播节目奖评选并最终获奖?作为这一作品的主要创作者,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的选题
  《陈圆圆,为乡村插上互联网翅膀》主要讲述的是,深圳网络公司的陈圆圆女士创造性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乡村摆脱贫困的故事。在4月份策划选题时,这只是众多选题之一。
  我负责的栏目叫《致富青年帮》,每天都要为听众介绍一个致富人物典型。可以说,我手里掌握的致富能人不少,而且类型丰富,有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村官、妇女能手、城市投资者……不过,在众多选题中,一同参与策划的彭忠蛟、王慧,也包括我,都倾向于深挖陈圆圆这个人物。
  首先,陈圆圆这样的城市志愿者长期扎根农村,帮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具有公益性;其次,陈圆圆历经多年探索,创造性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乡村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具有时代感;第三,我已经跟踪采访陈圆圆将近一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1180分钟的录音素材
  第一次认识陈圆圆是在2015年8月。由她倡导的“为村”公益开放平台全国发布会在贵州省黎平县铜关村举行。一个女孩子能在那么偏远的、不知名的小山村,连续进行几年的公益服务,这份执著与不易已经令人感动。特别是利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顽疾,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一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选题一下子触碰到了我的新闻敏感。
  发布会当天,我采访陈圆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表达了长期关注“为村”的想法。此后,我又邀请她到中央电台参与相关节目的录制,介绍“为村”公益开放平台;我还参与了“为村”平台的其他推介活动。今年5月,我和同事许伟又一次来到铜关村采访,还专程到深圳腾讯总部采访陈圆圆和她的团队。一年下来,我手头一共积累了相关录音素材1180多分钟。
  面对1180分钟的录音素材,究竟该怎么运用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一开始围绕最近一次的采访经历,通过大量旁白和人物对话,介绍陈圆圆和“为村”平台。节目合成后,虽然“移动互联网扶贫”这一选题让人眼前一亮,但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展现、主题提炼并不能令大家满意。这说明我们并没有利用好如此丰富的音响素材。
  选择最有价值的音响素材
  凭借独特的选题,我们有幸获得代表中央电台参加今年亚太广播发展机构广播节目奖评选的资格。在修改的过程中,业务指导李宏首先要求我们放弃宣传扶贫典型人物的思路,而要多用音响表达,而不是一味地陈述和说理。她把标题从《为了乡村更美好——都市丽人陈圆圆的扶贫探索》改为《陈圆圆,用微信连接乡村》,并要求我回听1180分钟的采访录音,在这个标题(主题)下重新选择音响素材、重新布局结构、重写解说词,总之“重头再来,一定要用笨功夫”。
  这些指导,让我对广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广播特写是围绕“声音”创作的。采访对话只是众多音响的一部分,既不是最主要的部分,也不是最吸引人的部分。那么,什么样的音响素材才是最吸引人的呢?以节目开头为例。一开始,我想用暴雨雷电做开头,这既是我在铜关村采访的亲身经历,也希望借此表现贫困山区的困顿。“暴雨雷电跟主题有什么关系?暴雨雷电是铜关村独有的吗?”自以为这样的开篇很有意境,可李宏老师的问题竟让我无言以对。视频聊天音响只是节目中后半段采用的一个很短的背景音,李宏老师却说:“村民会用微信与远方亲人视频聊天这样的细节才更有特色、更具感染力。”她建议我们:节目开头用石刚情一家微信视频这一特写镜头般的场景,然后接“大山里蝉鸣鸟叫”“孩子们快乐地唱侗歌《蝉之歌》”这样的远景、中景,构成悬念,布下牵引听众收听的线索。结果确实如此,经过这样的调整,节目不再落入俗套,主题更突出,且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只要一有空我就回听这1180分钟的音响,我边听边记边选,确实发现一些我在第一次创作时遗漏的精彩对话和鲜活场景。比如:买蚊香时发现铜关村的小商店居然可以微信支付;再比如:陈圆圆与我探讨乡村贫困的根本原因等等。
  用白描语言讲述细节
  经过对音响素材的重新梳理,作品的叙事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把更多的好素材用到节目里,我开始刻意压缩解说词。按理说,广播特写用音响表达,解说词确实不应太多。但我却走入另一个极端,为了减少解说文字,我使用了太多概括性语言。李宏老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寻找自然的说话状态,用白描语言讲述细节,千万不要总是去概括、去提炼,像写材料。”这为我接下来的解说词修改指明了方向。而且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少用成语、俗语,少引经据典,尽量用日常交流的语言。在我的印象里,“一路上不断地拐弯、拐弯”这一句,是李宏老师为数不多专门表扬过的,恐怕就是因为这一句很生活。
  反复听录音素材,留下了几万字的笔记,在温秋阳、黎晓蕾、蔡骏、李慧容等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修改,《陈圆圆,为乡村插上互联网翅膀》最终在6月25日的《致富青年帮》栏目中播出。
  听众和网友反响热烈,很多人为陈圆圆点赞。网友“金菇菌业”说:“大家都要向陈圆圆学习,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听众“晨光”说:“陈圆圆是侗家的贵人。”同时,很多农民听众表达了对“为村”平台的渴望和关注。网友“贵州有牛——杨正熙”说:“村里需要这样为村的人,‘为村’正是那个给你准备好的平台!”手机尾号“5784”的听众说:“可以教我吗,我们那里也需要。”相关的留言还有很多很多,这让我有些感动和感慨:16分钟的广播特写,原来可以产生那么大的能量,让大家认识一个人,找寻到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
  毫不夸张地说,节目的采访、编辑、制作过程,对我这样一个年轻广播人来说,已经是难得宝贵的经历,足以让我消化和思考很长时间。得奖固然是好事,但如何让更多的广播节目都能像获奖节目那样,产生好的播出效果,把更多人拉回到收音机旁,才是年轻广播人更应该始终追寻的。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2016上海广播节10月25日至30日在沪举行。在媒体融合快速推进的当下,为期6天的广播节聚合全国广播同仁之力,研究探讨传统广播媒体的转型发展。本文综合叙述了包括2016中国广播创新融合案例发布盛典、第十二届“东方畅想”全球华语广播创新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阿基米德高峰论坛、中国交通广播25周年系列活动、情义东方·全国广播公益慈善盛典、九州百戏·全国曲艺大汇等近20场丰富多彩极具全媒体融合
期刊
【摘要】本文列举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策划的几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案例,来研究广播媒体如何创意与策划活动,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平台影响力。文章主要从“主动担当,弘扬主流价值观”“贴近群众,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精准定位,打造拳头产品”“紧扣热点,跨界整合社会资源”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广播活动策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媒体 活动 主流价值观 贴近群众 精准定位 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G22
期刊
主题策划:央广网 《中国广播》编辑部  栏目主持:伍刚 覃继红 肖婧为  编者按: 信息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渗透越来越明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各领域的融合,使信息化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可
期刊
国内综艺频频抄袭海外综艺,除了使得海外综艺节目遭受损失,国内正版引进的综艺节目也成为主要的受害者。我国虽然在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领域中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但是这些保护并不全面,操作空间狭小,实践中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权利人的利益。  抄袭节目比购买版权成本低,效果好。如果正版的综艺节目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电视台自然不会选择用高成本换取低回报,电视综艺圈的抄袭现象便会越来越严重。这
期刊
董传亮,资深广播人,现任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但熟悉他的业界人士还是喜欢喊他一声“董老师”。这一声“老师”不是随便叫叫,董传亮曾经历过播音主持人、记者、播音系老师、播音指导等多个身份,在传媒界带出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广播电视主持人,“董老师”一词放在他的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董传亮入行40多年,在媒体工作40多年,先后参与了浙江省15家广播频率的筹备筹建工作,特别是曾经由他领军的浙江人民广播电
期刊
【摘要】手机社交软件已深入台湾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通过新媒体引导台湾年轻人、为台湾年轻人打开展示大陆的窗口是对台媒体非常紧迫的任务。微信公众号成为对台广播新媒体的最佳选择。对台媒体唯有不断创新、坚持作为、保持高度警惕、克服障碍,才能持续有效地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关键词】对台闽南语广播 微信 新媒体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台湾民进党上台以来,两岸局势、走势不定。
期刊
【摘要】广播媒体拥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交互性强等与互联网相似的特征。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广播媒体只有重新定位并充分借鉴互联网传播优势,才能走出广告业务缩减、用户大量流失的现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具有鲜明互联网思维特征的一档地方广播节目——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交通广播《欢乐正前方》的成功运作方式与内容特色进行分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用户思维 广播
期刊
【摘要】广播媒体在近两年来的融合发展进程中创新创意频出,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广播媒体凭借“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在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中涌现出一批较具启发性的成功案例,呈现出向平台化、立体化、生态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广播媒体 融合发展 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
期刊
【摘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仍在发展初期,但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赢得了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一个新的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六域模型”,有望在日后的顶层规划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参考体系 国际标准 机遇  【中图分类号】G20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上海广播《1057大家帮》节目为例,探讨了媒介融合时代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该节目将声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媒体多层次多线条融合在一起进行立体传播,实现了新老媒体优势互补,达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1057大家帮 媒介融合 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从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电台(呼号KAKD)诞生起,广播电台至今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