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
【关键词】 数学 困难 智商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
就目前的状况,中学数学教育仍旧可以用“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简单概括之。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这种教育现象令人忧心忡忡。没有人去关心学生的内心状态,没有人去注意教师的真实感受,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在少数数学专家权威的“大哉数学”的高声唱叹声中晕头转向,迷失了自我,逐渐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育最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溶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思考发轫于生存,更好更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少数人头脑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这种弊端已延续到现在,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而这正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
所有的老师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数学学的不好,就是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差,进而表明智商低。这种偏激的思维真正是我们中国人思维的独特方式,并有越演越烈之势。果真如此吗?数学是抽象出的符号体系,是相对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形式。学生缺乏的是对抽象的符号体系的理解,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本身。因此数学教育的关键是抽象的符号体系指向生活实践的复归,这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必须解决的另一问题是“怎么教”,也就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很多学校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构建了课堂教学模式,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由于数学学习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相应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也应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特点与数学素养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习得数学认知策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中,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同时评价的方法要根据评价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断调整、创新。
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的作用。有一位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采取了自己的一些做法。一方面,他让每一小组都准备好一本登记簿,记录自己小组每次合作学习的情况,特别是要记录合作学习中好的与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即每周阅读小组的登记簿,根据登记簿来评价小组的学习,同时调整自己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每周他组织小组间相互评价,分别具体写出对方小组的优点与不足,并给对方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进行了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这些做法,都在努力的改变评价的方式、策略、对象,以促进学生从客观上进行自我评价,从促进同伴发展上进行小组内部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从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上进行教师评价。有时,我们还需要家长参与进行评价,需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等,以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另外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不仅仅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的各种方法也不只有数学才具有。诸如物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都与数学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很多方法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而如今的现实是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绝对分离,以及对数学的功能的夸大其词,使学生对数学不敢有丝毫放松,拼命在数学上考出高分以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一位物理学家讲过,“数学如果离开物理,还剩下什么?”也许剩下的只是一具僵硬的外壳,一个由各种零件组装的机器,而了无生机,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是当今学生的困惑所在。学生在逻辑思维的枷锁的约束下,机械的套用僵硬的公式,肢解着逻辑的各个链结,而问题的整体意识极其淡薄,缺乏自我对数学的理解方式,在新的问题面前一筹莫展,逐渐丧失了自主、自我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数学 困难 智商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
就目前的状况,中学数学教育仍旧可以用“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简单概括之。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这种教育现象令人忧心忡忡。没有人去关心学生的内心状态,没有人去注意教师的真实感受,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在少数数学专家权威的“大哉数学”的高声唱叹声中晕头转向,迷失了自我,逐渐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育最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溶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思考发轫于生存,更好更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少数人头脑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这种弊端已延续到现在,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而这正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
所有的老师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数学学的不好,就是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差,进而表明智商低。这种偏激的思维真正是我们中国人思维的独特方式,并有越演越烈之势。果真如此吗?数学是抽象出的符号体系,是相对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形式。学生缺乏的是对抽象的符号体系的理解,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本身。因此数学教育的关键是抽象的符号体系指向生活实践的复归,这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必须解决的另一问题是“怎么教”,也就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很多学校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构建了课堂教学模式,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由于数学学习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相应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也应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特点与数学素养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习得数学认知策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中,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同时评价的方法要根据评价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断调整、创新。
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的作用。有一位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采取了自己的一些做法。一方面,他让每一小组都准备好一本登记簿,记录自己小组每次合作学习的情况,特别是要记录合作学习中好的与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即每周阅读小组的登记簿,根据登记簿来评价小组的学习,同时调整自己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每周他组织小组间相互评价,分别具体写出对方小组的优点与不足,并给对方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进行了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这些做法,都在努力的改变评价的方式、策略、对象,以促进学生从客观上进行自我评价,从促进同伴发展上进行小组内部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从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上进行教师评价。有时,我们还需要家长参与进行评价,需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等,以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另外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不仅仅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的各种方法也不只有数学才具有。诸如物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都与数学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很多方法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而如今的现实是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绝对分离,以及对数学的功能的夸大其词,使学生对数学不敢有丝毫放松,拼命在数学上考出高分以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一位物理学家讲过,“数学如果离开物理,还剩下什么?”也许剩下的只是一具僵硬的外壳,一个由各种零件组装的机器,而了无生机,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是当今学生的困惑所在。学生在逻辑思维的枷锁的约束下,机械的套用僵硬的公式,肢解着逻辑的各个链结,而问题的整体意识极其淡薄,缺乏自我对数学的理解方式,在新的问题面前一筹莫展,逐渐丧失了自主、自我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