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支教行,听见拔节声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3月1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政府、区教委的支持下,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原雄县第二小学)正式挂牌。7月,受总校派遣,我开始了雄安支教生活。
  面对质疑,与教师“一起做事”
  在雄安校区,我主要负责课程部的日常工作,还承担数学、科学、科技、品社等具体学科的建设工作。对接后,我带着中关村第三小学成熟的学科建设经验和思考,首先从教学设计着手,试图撬动课堂由直接讲授向自主探究的转变。但是,第一次教研就受到了质疑。
  一位老师率先抛出了問题:“郭老师,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动不动就是这个模式、那个模式的?以后我们的数学课是不是都要上成活动课?”还有一位老师说:“别管我用什么方法,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呗!”
  老师们的质疑让我沉思:如何让“京雄”两地的教与学文化有机对接呢?如何让老师们信任自己呢?自己如何带动周围的人呢?
  我首先从敞开自己的课堂开始。每周一,我将自己执教班级数学课的课表和课题进行全校公布,全程保持“开门授课”,教师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观课。我将未经集体打磨、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教与学过程呈现给老师们,是在传达一个信号:敞开的是课堂,更是与大家一起做事、一起承担的教育态度。
  此后,我扎根教研,与当地教师“一起做事”,认真参与所负责年级的每次教研活动,全程协同设计并认真观摩每个老师的每次组内研究课,走进每位老师的班级,从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教研过程中,发现真实的发展需要,进而形成雄安校区数学学科发展的方向、目标、制度、策略。我根据教师们交流与发展的需要,设计了“眼中有学生”的骨干教师课例交流活动和青年教师课例交流活动,形成了有层次、有结构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一学期下来,最初带头“质疑”的老师开始与我主动交流,一起探讨教与学的关键问题,当我追问他变化的原因时,他感慨地说:“我明白了你们是来做实事、真做事的。”
  牢记初心使命,为师生成长搭台
  初到雄安校区,我看到学生们在课堂、校园中表现得那么“乖”、那么“听话”,总感觉与蓬勃向上的时代有点格格不入。如何让学生们“活”起来呢?我与另一位支教教师合作,创办了雄安校区的数学公众号——守望童心圆,鼓励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真实质疑,让学习在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自然流淌。
  我坚持为教师成长搭台。在主持课程部工作的过程中,我建议将课程管理的方方面面打包成项目,由当地的课程管理者分别牵头开展工作,让教师在“实战”中获得快速成长。
  为儿童和教师的成长搭台,激活他们生长的活力,使他们成为带动当地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这是我们支教人的初心和使命。
  结伴而行,听雄安教育拔节生长
  从2018年入驻雄安校区到现在已有2年多时间,我偶尔会问自己:“如果当时来的只有两三个管理者,而不是这支团队,会怎样?”内心一个坦诚的声音告诉我:“对雄安教育也会有贡献,但是不会有现在这般深刻、广泛。”
  我们团队12个人,既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学科的教师,也有执行校长、课程部、学生部、教师部主任等管理团队;既有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又有经验丰富的教研组长;既有参加过国际教育交流的教师,又有深度参与北京总校整体变革的教师。大部分学科都是2-3人的小团队,在遇到困难时彼此商量,互相激励。
  当然,和团队结伴而行的还有北京总校的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他们根据雄安校区学科发展需求和教师发展需求,设计系列嵌入式培训活动,促进了雄安校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课程建设。
  两年多的时间里,雄安校区作为一所乡村学校慢慢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总校文化基因的滋养下,雄安校区教育拔节生长的声响已清晰可闻。而我,即将开启自己第三年的雄安教育生活。在雄安,有着我们共同期待的教育未来。
  编辑 _ 王雪莉
其他文献
區域教育大扫描
期刊
2015年5月7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与石景山区六一小学开始了深度合作办学。合作办学后,学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融入北大附小的办学理念,将原六一小学的文化内涵与北大附小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师素质、课程体系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在管理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方面与附小本部达成共识,由总校辐射全体,校际间展开资源优势互补,使学校朝着优质、全面、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打造精品校园,
当前,谈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如何理解教师的根本责任?孔子办私学,人师和术业之师是统一的。汉代以后,开始了人师和经师的分化。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出现了物理教师、语文教师等专业教师,大家都是“经师”或“术业之师”,只有班主任才是全面负责的“人师”。这其实是不正常的,教师要“立德树人”,能说价值观的教育只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吗?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界定“教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朝阳区幸福村小学,马芯兰老师的课堂上,一位年轻的老师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不时低头记录着。  2007年,延庆区花盆村小学,王翠菊老师的课堂上,一位专家专注地聆听着,看看老师,再看看学生的反应,时而微笑,时而严肃。  多年前的那位年轻老师是吴正宪老师,彼时的她是崇文区锦绣街小学的数学老师,当时她正蹒跚行走在课堂教学的路上,急迫地渴求知识,渴求成长,所以,她独自一人走进了
本刊讯 6月3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举办北京2015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主题是“教育现代化发展与督导评价”。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出席并致辞,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刘利民委托代表出席并致辞。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丰台区委教工委在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使命、新要求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各项重大任务和改革项目实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用“奋进之笔”书写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抓好基础,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以“B T X”体系和“一规一表一册一网”为工作载体,严格执行“三
众所周知,人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和传授知识。因此,如果有一方面得不到重视,整个教育是站不起来的。让教育“站起来”并且“走起来”,就必须让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互为支撑、和谐发展。这应该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初心。  1.人格教育不足的表现  当前,教育中存在一种怪象,很多时候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际上则“一切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人格教育明显弱化。这种怪现象不仅发生在城镇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其
学校是北京市边远农村学校,许多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尝试启动“团队自主发展模式”——以教研组为团队,以组长为负责人,以教风目标为引领,以教学中有价值的真问题为突破口,以自主发展为驱动,以团结协作为基础,以多方支持为保障,每个教研组就是一节动车,共同的发展目标给了教师工作的动力。  1.培养组长阶段  从两方面培养组长的意识:一是责任和担当意识。以往校本教研活动中,组长的身份是
按照市区两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东城区教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径,于2016年启动“健康·成长2020”工程,2017年启动“文化·传承2030工程”“深化可持续发展2050工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