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曲笔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而对写法又是曲笔手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对写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是诗人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落笔,虚设对方对自己或思念或期盼或焦虑的情形,从而形象深挚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换言之,就是用“心往彼处驰去,诗从对面飞来”的方法,传达“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它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角色换位,将心比心
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写自己,表面上写对方,实际是写自己,角色换位,通过对方来反观自己,这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感情抒发得更加真挚感人。如《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隋,我姑酌彼金晷,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痦矣,我仆痛矣,云何吁矣!
这首女子思夫诗,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自在同一时段展开。后三章,女子想象丈夫旅途艰辛、人困马乏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古往今来,漂泊异乡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旅人,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诗人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诗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概括地写出诗人思乡之情。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二、移情于物,以物传情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是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到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是移情别恋,而实质是爱屋及乌,更能表达作者深挚的真情,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对写法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表达惜别之情,巧妙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再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江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离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惜别呢?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对面写来,越显得自己的思乡深隋。
三、时空转换,异地同心
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将所思念的人置于另一个时空环境中。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者采用时空转换的方法,写当时寄居在鄜州羌村的妻小。作者望月思家,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写法的实质就在于一实一虚,大力想象,以虚衬实。对写法的运用能极大地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对写法的使用效果,大致有二:
第一,构思画面立体,意境深邃。
对写法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造成“诗从对面来”的绝妙意境。使构思虚实结合、意境深邃。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前四句是女子口吻:一位女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可是要送谁呢?因为那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身在遥远的外地至今未归。此处以乐衬哀,孤独凄清之感油然而生!
紧接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子,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心有灵犀,正当女子独自思夫之时,正当女主人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和思念,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此时,整首诗恰似两组既分隔又同时显现的画面。一边是女子置身兰草丛中采花,一边是丈夫漫漫长路中回首望乡,两幅画面重叠显现,意境深远而富有立体感。
第二,表达婉转有致、含蓄蕴藉。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表达上力求婉转有致、含蓄蕴藉,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歌所崇尚的审美追求。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体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就说着远行人。
冬至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冬至这个佳节,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诗人运用对写法,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运用对写法,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角色换位,将心比心
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写自己,表面上写对方,实际是写自己,角色换位,通过对方来反观自己,这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感情抒发得更加真挚感人。如《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隋,我姑酌彼金晷,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痦矣,我仆痛矣,云何吁矣!
这首女子思夫诗,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自在同一时段展开。后三章,女子想象丈夫旅途艰辛、人困马乏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古往今来,漂泊异乡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旅人,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诗人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诗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概括地写出诗人思乡之情。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二、移情于物,以物传情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是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到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是移情别恋,而实质是爱屋及乌,更能表达作者深挚的真情,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对写法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表达惜别之情,巧妙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再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江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离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惜别呢?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对面写来,越显得自己的思乡深隋。
三、时空转换,异地同心
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将所思念的人置于另一个时空环境中。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者采用时空转换的方法,写当时寄居在鄜州羌村的妻小。作者望月思家,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写法的实质就在于一实一虚,大力想象,以虚衬实。对写法的运用能极大地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对写法的使用效果,大致有二:
第一,构思画面立体,意境深邃。
对写法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造成“诗从对面来”的绝妙意境。使构思虚实结合、意境深邃。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前四句是女子口吻:一位女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可是要送谁呢?因为那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身在遥远的外地至今未归。此处以乐衬哀,孤独凄清之感油然而生!
紧接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子,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心有灵犀,正当女子独自思夫之时,正当女主人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和思念,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此时,整首诗恰似两组既分隔又同时显现的画面。一边是女子置身兰草丛中采花,一边是丈夫漫漫长路中回首望乡,两幅画面重叠显现,意境深远而富有立体感。
第二,表达婉转有致、含蓄蕴藉。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表达上力求婉转有致、含蓄蕴藉,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歌所崇尚的审美追求。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体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就说着远行人。
冬至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冬至这个佳节,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诗人运用对写法,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运用对写法,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