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理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成为化学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13-02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一、概念学习与教学困难原因的分析
1.化学概念内容本体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繁多、抽象且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一是要跨越宏观与微观来实现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融通,学生往往感觉比较困难,容易产生错误概念,如,酸、碱、盐等。二是学生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概念,常常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极易陷入机械学习,如,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
2.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一是初中生对化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和化学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二是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混淆,如,学生对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理解,往往会受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觉思维的干扰。
3.教师教学的不合理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一方面,教师迫于升学压力,针对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识记一些概念和用法。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水平没有进行合理定位,而是通过反复训练来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概念的概念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进行概念理解所需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更极少关注跟日常经验的联系。
二、关注概念的导入
1.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获取概念的感性认识。
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化学概念时的心理障碍。可以选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作为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如,讲授分子概念时,可以从糖溶于水、湿衣服晾干等日常生活中感知分子的客观存在,再用比喻方法描述分子的大小,结合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来认识分子的性质,这样就把摸不到的分子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还可以利用实验、模型、挂图、录像、多媒體等直观教具引入化学概念。如,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实验:①在一个烧杯中加入10mL水,往其中加入3g硝酸钾后搅拌,再加入3g硝酸钾搅拌,记录实验现象。②将烧杯中的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另一份溶液进行加热,观察溶解的情况。③将加热后的溶液进行冷却,观察实验现象,往冷却后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学生把概念中涉及的一些关键的地方都已经明确强调出来,比如说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并且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从而使获得的例证更充分。
2.巧妙创设情境,参与概念形成过程。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溶液、乳化作用等概念。如,在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做市场调查——各种食品中成分的含量表示方式:如,100mL牛奶中含5%的蛋白质;350mL啤酒的酒精度是4.5%等。然后教师选取部分资料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溶液浓稀的表示方式,让学生参与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联系日常生活情景,先整体介绍溶液浓稀的多种表示方式,再详细介绍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稀,最后帮助学生完成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整体建构。创设的情境要比较接近生活或学生对其具有一些模糊认识,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演示实验,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讲解过滤时,可通过用纱网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的原理,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
三、重视概念的构建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性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建立概念,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1.强化概念的关键特征,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
在概念教学中,强调关键字词,从而浓缩概念,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显现概念实质。如,催化剂的概念,可向学生强调“一改变、二不变”这一关键,其中的“改变”二字,就隐含着“加快和减慢”两层意思。又如,在讲解固体溶解度时,对定义中的“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这些关键词要给予强调。
2.弄清概念异同,防止模糊概念。
为了让学生辨别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必要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如,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它们的联系点是判断依据都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多少,不同点是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而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又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燃烧、缓慢氧化与自燃等,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可采用类比法,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
四、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应该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或问答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让学生区分下列混合物:①澄清石灰水;②牛奶;③泥水;④汽水;⑤稀盐酸;⑥生理盐水;⑦食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讲评、分析、纠正错误。
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概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清楚,讲透彻,理清概念的真正内含。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指导,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13-02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一、概念学习与教学困难原因的分析
1.化学概念内容本体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繁多、抽象且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一是要跨越宏观与微观来实现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融通,学生往往感觉比较困难,容易产生错误概念,如,酸、碱、盐等。二是学生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概念,常常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极易陷入机械学习,如,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
2.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一是初中生对化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和化学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二是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混淆,如,学生对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理解,往往会受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觉思维的干扰。
3.教师教学的不合理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一方面,教师迫于升学压力,针对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识记一些概念和用法。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水平没有进行合理定位,而是通过反复训练来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概念的概念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进行概念理解所需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更极少关注跟日常经验的联系。
二、关注概念的导入
1.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获取概念的感性认识。
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化学概念时的心理障碍。可以选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作为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如,讲授分子概念时,可以从糖溶于水、湿衣服晾干等日常生活中感知分子的客观存在,再用比喻方法描述分子的大小,结合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来认识分子的性质,这样就把摸不到的分子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还可以利用实验、模型、挂图、录像、多媒體等直观教具引入化学概念。如,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实验:①在一个烧杯中加入10mL水,往其中加入3g硝酸钾后搅拌,再加入3g硝酸钾搅拌,记录实验现象。②将烧杯中的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另一份溶液进行加热,观察溶解的情况。③将加热后的溶液进行冷却,观察实验现象,往冷却后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学生把概念中涉及的一些关键的地方都已经明确强调出来,比如说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并且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从而使获得的例证更充分。
2.巧妙创设情境,参与概念形成过程。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溶液、乳化作用等概念。如,在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做市场调查——各种食品中成分的含量表示方式:如,100mL牛奶中含5%的蛋白质;350mL啤酒的酒精度是4.5%等。然后教师选取部分资料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溶液浓稀的表示方式,让学生参与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联系日常生活情景,先整体介绍溶液浓稀的多种表示方式,再详细介绍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稀,最后帮助学生完成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整体建构。创设的情境要比较接近生活或学生对其具有一些模糊认识,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演示实验,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讲解过滤时,可通过用纱网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的原理,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
三、重视概念的构建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性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建立概念,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1.强化概念的关键特征,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
在概念教学中,强调关键字词,从而浓缩概念,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显现概念实质。如,催化剂的概念,可向学生强调“一改变、二不变”这一关键,其中的“改变”二字,就隐含着“加快和减慢”两层意思。又如,在讲解固体溶解度时,对定义中的“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这些关键词要给予强调。
2.弄清概念异同,防止模糊概念。
为了让学生辨别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必要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如,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它们的联系点是判断依据都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多少,不同点是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而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又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燃烧、缓慢氧化与自燃等,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可采用类比法,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
四、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应该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或问答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让学生区分下列混合物:①澄清石灰水;②牛奶;③泥水;④汽水;⑤稀盐酸;⑥生理盐水;⑦食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讲评、分析、纠正错误。
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概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清楚,讲透彻,理清概念的真正内含。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指导,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