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V的全称是Digita1Video,即数码摄像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高科技数字时代的到来,一向被人们认为神秘而高不可攀的摄像机,不仅进入家庭,记录个人婚丧、生日盛典,拍摄亲朋游览观光实景,而且,随着DV电影的崛起,更大程度地激起了人们用影像表达自我的兴趣。“你DV了吗?”如今成为某些年轻人口中的一句流行语。一种DV新运动时尚浪潮正在悄然兴起。
DV电影的崛
1995年,世界上第一台数码摄像机问世。这种产品,依靠数码技术,超越了传统的模拟摄像机,使镜头变焦范围得到大幅提升,改变了传统摄像机感应方式,拍摄出来的影像效果已非常接近电影专业器材的水平。很快,这种比传统的胶片和DV被引入了电影领域。
2000年,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用不到两元的DV拍成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很快,一部叫做《女巫布莱尔》的影片,采用16毫米胶片和DV两种方式对拍,也获得不俗的反响。
随着数字革命和数码摄像机的应用,美国著名导演斯蒂芬·弗兰克林拍摄了他们的数字电影处女作《天堂末日》。这是一部在纽约彻西区旅馆里,仅仅用了16天就完成的杰作。该片主演伊桑·霍克认为,虽然数字化電影人人都有可能自导自演,甚至一举成名,但这不意味着可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随着数码摄像机的引进,大大降低了电影制作的成本,使得影片的摄制费用几乎接近于出本画册或出本小说的价格,但“数字化本身意味着影片质量的提高”。
在法国,曾经是“新浪潮”一员的女导演瓦格纳已70高龄,早已息影多年,因为DV的出现,她重新拿起了摄像机。她拍摄的一部小成本DV电影,只为了取悦自己,结果出人意料,先被电视台购买热播,然后是转成胶片在影院放映,造成观众排队观看的轰动。去年,著名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斯电影节上,40%的影片是用DV拍摄的。
2001年,中国34岁的青年作家朱文用DV拍摄的自编自导的影片《海鲜》,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审团大奖”。对于这种新的拍摄方式,他说:“至于DV,它是一种新兴的电影技术,和以前的制作方式没有本质不同。当然,它确实简化了一些环节。……比如,传统的拍摄方式布光就要老牛天,等到弄好了,演员的情绪已经不对了。而DV对光线的要求就比较低,你可以尽快捕捉到你要的东西。”
2002年,中国32岁的青年导演贾樟柯的全部用DV拍摄的新片《任逍遥》跻身戛纳国际电影节,角逐金棕榈奖。这部影片是在一种游荡式的拍摄中完成的。如果是采用传统的胶片拍摄方式,导演会不时喊停,而DV使贾樟柯能够一直拍下去,拍进很多场戏,拍到另外一种东西,DV技术给了他这种自由。同时角逐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还有一部俄罗斯导演索克罗夫用高清晰数码摄影机拍摄的《俄罗斯方舟》。它采用的一镜到底,更是对电影语言和电影技术的挑战。
DV电影的崛起,标志着一次新的电影运动的到来。
业余拍片热
随着DV的逐渐普及,DV电影的异军突起,一向对个人拍摄电影无限向往的年轻人,产生了一显身手的强烈愿望与实际行动。他们只要购詈一支相当一台大屏幕彩电价格的DV,再买个经济实用的剪辑卡,就可以将镜头对准自己周围的世界,倾注自己的关切,记录人世的沧桑,欣赏自己创造的欢乐,影视作品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导演。正如著名导演郑洞天所说:“我们终于等到了思想改变世界到工具改变世界的时代,在DV的普及速度几乎超过当年傻瓜相机的今天,最普通的老百姓一夜之间都取得了跟斯皮尔伯格或张艺谋对话的资格,可以预言,自己拍电影给自己看,再借助网络的交流、互动,将成为时下二天一换的时尚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从这样的电影里感知的生活和我们自己,我想不会再有人问‘它给了我们什么?”’
如今,在互联网的一个个网站卜,在十央以及地方电视台的屏幕上,业余作者拍摄的DV作品已经层出不穷,那些非专业的准导演竟屡有作品在国际上获奖。国内一些著名的传媒机构举办的DV作品竞赛或展映,更是为一批批业余的剧情片、专题片和纪录片的从业者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园地。
去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独立影像节,以“民间·独立”为主题,展示寸100多部剧情短片、实验短片和纪录片作品,其中主要是近年来的DV作品。
今年1月7日起,香港卫视中文台开播了一档新的栏日:《中国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每周一到周五,每天一期,每期12分钟,每周六用30分钟点评一周播出的优秀作品。
今年3月5曰至4月底,由三星电子主办,新浪网和中国教育报社协办的“数码影像大赛”和“校园数码大使选拔赛”举行,参赛人员极其踊跃,包括在校大学生、教师、音乐制作人、公务人员、财务人员等,年龄从18—45岁,参赛作品达119部。
DV的使用,使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如鱼得水、迅速成长,在北京一些年轻人自发成立了实践社DV电影小组,主持人张亚璇说:“DV的出现最大的意义是影像和普通人的关系变得亲近。”成员吴文光说:“DV是我的笔,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他的DV纪录片《江湖》长达2个多小时,就是用一台1万多块钱的比家用的“掌中宝”还小的数码摄像机拍摄下来的。众多的DV作品厂在构成一道多彩的个人影像的亮丽的风景线,矗立在我们面前。
热诚地期待
DV的普及,为普通人涉足影视制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电影艺术的探索丌辟了新的天地。在数码影像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冷静对待、深入研究,以促进其健康发展。首先,必须承认数字电影技术还有一些先天的缺陷,比如它本身是数字运算出来的色彩,没有办法像胶片那样柔和、有层次。有些题材的影视作品是无法迁就这些缺陷的。“数字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新的选择而已。”(贾樟柯语)
其次,DV摄像机在拍摄宏大场面时,有时显出局限性,对于表现极其微妙的情感变化也流于粗糙马虎,因此,它暂时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胶片电影摄影机。胶片电影与数码影片“各有所妙,各有所长;要顺其自然,不必强求。”(阿尔·乔尔森语)
再次,最重要的是在于认真从实践中进行理论建设,建立种特意推广数字电影的技术理论和属于DV的影像美学理论。当务之急是需要出版一些普及性的书籍和举办DV电影讲座和培训班等等。可以预期,通过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众多实践者的努力,一个多姿多彩的个人影像时代定将来临。[本栏责编: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