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护理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ndsw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肿瘤化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2-0230-03 中图分类号:R 4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2.063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周期长,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患者难以承受药物外渗及反复穿刺的痛苦,为了减轻病人的不适,顺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路是必不可少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安全性好、损伤小,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自2008年2月到2009年8月共有58例患者选用PICC置管化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为51.5岁,其中淋巴瘤15例,直肠癌12例,乳腺癌11例,肺癌7例,胃癌7例,鼻咽癌肝转移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置管时间为40~105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2天,一次置管成功56例,2例改换对侧后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6%。
  2.置管方法
  (1)用物准备 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一套,导管型号为5 Fr,无菌手套1付,消毒方纱2小块,一次性20 ml注射器一付,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的2支,2%碘酒,75%酒精,消毒棉签,止血带、垫枕、垫巾、胶布,一次性敷贴,皮尺,无菌治疗盘。
  (2)病人的准备 护士做好宣教,让患者及家属知道PICC置管目的、费用、优缺点、操作过程,是顺利化疗并有效保护患者静脉的好方法,说明创伤程度仅相当于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及置管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局部疼痛、肿胀,置管失败等。尊重患者的选择,由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后才能置管。指导患者配合置管,减少紧张情绪。
  (3)选择穿刺静脉 根据解剖学特点,贵要静脉直、短而且静脉瓣少。左侧导管置入路径比右侧长,插管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出现静脉炎的可能性也大,因此右侧贵要静脉为首选,次选头静脉,末位选择为肘正中静脉。而最佳穿刺点为右侧贵要静脉,肘窝下两横指处。
  (4)操作程序 确定穿刺点后测量并记录上臂周长、导管预置入的长度,置垫枕、垫巾于穿刺部位下,消毒皮肤范围在18~20 cm,打开PICC导管包、消毒方纱、注射器等置于治疗盘内,扎止血带,戴无菌手套,铺孔巾,用生理盐水试通导管,取带有可撕裂鞘的穿刺针穿刺,见回血后将穿刺针和可撕裂鞘一起向前平送入血管,直到可撕裂鞘处于血管内,隔无菌孔巾松开止血带,保持可撕裂鞘不动,边退出穿刺针,边压住可撕裂鞘尖端处静脉,去除导管远端的保护套,暴露导管尖端沿可撕裂鞘送入导管,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缓慢推进至所测量的长度,拔出可撕裂鞘完全撕开,抽吸见有回血,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妥善固定,穿刺口贴上敷贴外加小纱布加压包扎,通过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内,第三肋间隙水平。正确后接上输液。
   (5)记录 穿刺后详细记录导管及置入血管名称,操作者、置管日期、时间,PICC导管的型号,导管尖端的位置,外露的长度或置管的深度,操作过程及固定情况,最大的滴速流量。
  
  护理措施
  
  1.导管的维护 每次通过PICC导管输液治疗后,用10~20 ml的生理盐水或50~100 u/ml的肝素钠盐水冲洗导管,以免导管被腐蚀,勿使用10 ml以下容量的注射器冲洗导管、封管或注入治疗药物,以免过高的压力损伤导管。间断输液的病人,每24小时至少冲洗管腔并封管一次,封管采用“推-停-推-停-推-停”方法,以:脉冲式正压封管技术推入淡肝素或生理盐水,剩余最后1 ml液体时,一次性注入,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以达到正压封管。每次输液前用吸有10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肝素帽回吸,见回血后再推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再接输液。
  2.换药 导管置入的第一个24小时必须更换敷贴,以后隔天更换敷贴一次,一旦敷贴被污染、弄湿、脱落等应立即更换。更换敷贴时,应朝向病人肩部方向撕脱敷贴,根据导管外露长度妥善固定,以“S”形或弧形摆放[2],更换敷贴必须严格无菌技术,医务人员戴口罩,戴无菌手套。每周更换肝素帽一次,更换时先消毒接口再接肝素帽。注意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感染、肿胀、疼痛,导管外露长度是否改变。以穿刺点为中心,用2%碘酊、75%酒精棉球由内向外圆形消毒,消毒直径在10 cm以上,自然干燥,如穿刺口有血痂,先用生理盐水溶解血痂并清洗干净,再用2%碘酊、75%酒精消毒,胶布痕迹用松节油拭净再消毒,敷上敷贴,粘好固定。
  3.导管留置与拔除 在PICC置管期间,如果不出现并发症,足够完成整个化疗周期,不必换管或拔管[3]。当化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拔管。拔管时,先回抽血2 ml,目的是抽出导管内或导管末端可能有的血栓,防止拔除后栓塞。方法是撕开敷贴,松开导管固定夹,沿与皮肤平行的方向慢慢拔出导管。拔管遇到阻力时不能使用暴力,可局部热敷20~30分钟,再慢慢拔出导管,必要时通知医生行X线检查。拔出导管时观察导管长度,以确定导管全部拔出,加盖敷贴24小时以上,在病人的护理病历上记录导管拔除的全过程。
  4.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导管感染 原因是穿刺前消毒不彻底、导管受污染,穿刺后血痂不及时清理,穿刺口污染不及时消毒,更换敷料未严格无菌操作,病人自身免疫力低等。护理要求穿刺前做好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减少细菌污染,穿刺部位的消毒选用消毒棉球,取2%碘酊以进针点为中心,用力环形消毒在20 cm以上,顺时、逆时针方向反复消毒3次,再用75%酒精以同法再消毒3次,以彻底清除皮肤表面及毛孔根部的细菌。导管保护膜不要撕开,穿刺时尽量不触摸导管,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后严格按换药要求进行处理,敷料被污染、弄湿、脱落等应随时更换。连接输液及推注药物时也要严格无菌操作,输液管每24小时更换一次,肝素帽每周更换一次。加强病人的饮食护理,鼓励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的患者应加强换药,同时行细菌培养,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2)导管阻塞 常见原因为血凝块堵塞,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护理操作时强调穿刺及送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对行置管操作及维护的护士需经严格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操作。正确的封管可防止血液进入管腔内致使血液凝固而发生堵塞。静脉高营养治疗或输注高渗黏稠液体容易造成导管堵塞,输完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液完毕及时脉冲式正压封管。如果出现阻塞,不可强行推注,更不能用小于10 ml的注射器加大压力推进,否则有导管破裂及引发栓塞的危险。应首先检查排除导管外在原因,再详细了解导管阻塞的程度,若是不完全阻塞,可用生理盐水反复抽吸或冲洗导管,通管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阻塞严重用肝素100 u/ml浓度稀释液5~10 ml注入,后及时夹管20分钟溶栓,用10 ml注射器轻轻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从管内抽出,如回抽不成功可用尿激酶5000 u/ml浓度溶栓。严禁强行推注,以防栓子脱落进入血循环引起严重后果。
  (3)局部渗血 原因多为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碍,肢体活动过度。对策是置管前常规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一般穿刺后按压穿刺点2~3分钟,凝血机制较差者按压时间增加至5~10分钟,制动30分钟。置管后24小时内,穿刺处予加压包扎,敷料浸透时,及时更换,防止感染。24小时内限制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给予冰袋、止血剂。
  (4)静脉炎 原因是选择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粗细不当,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病人粒细胞缺乏致免疫功能过低,置管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精神紧张等。护理时置管要根据患者的血管正确选择导管的型号,减少机械性刺激,送管轻柔,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置管初期避免上肢剧烈活动,24小时后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避免因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而导致上肢肿胀、疼痛、静脉炎发生。一旦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每天4次,每次30分钟,或用50%的硫酸镁持续湿敷,也可以用芦荟外擦。3天后未能缓解应考虑拔管,拔管后继续湿敷1天。
  (5)静脉血栓形成导管作为一种异物可诱发血栓的形成,可发生在导管的任何位置,肿瘤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护理对策:在置管前准确测量臂围,排除既往静脉栓塞病史,日常维护中加强观察对比,如果出现穿刺侧手臂疼痛、肿胀应及时处理。在输液治疗时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而致栓塞。若遇液体无法输入,抽不到回血时切不可用力推注,一定按正确的方法处理。
  (6)胶布或粘贴过敏样改变 原因是对胶布或粘贴的材质过敏,长期粘贴造成皮肤透气差而出现红、痒、炎症甚至破损。护理操作时要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择胶布或粘贴,尽量选择透气性能好的防水敷贴,保持内外干燥,潮湿时及时更换,护士加强对皮肤的观察,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早期出现皮肤发红、痒的症状时,可在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涂擦2 mg地塞米松注射液2 ml,待药液干后覆盖敷料。如果皮肤有损伤出现渗出时,可用无菌纱布替代敷贴,并用弹力绷带固定纱布,防止导管脱出。
  
  参考文献
  [1]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2]张 琳,鲁亚玲,司联晶,等.PICC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65-267.
  [3]龙优花,钟玉婵,李雪梅,等.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7,22(13):13-14.
  (收稿日期:2010-03-14修回日期:2010-04-16)
  (编辑:梁明佩)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图文式教育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的应用效果,为适应老年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提供可行依据。方法将4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即实施传统教育法)和实验组(即实施图文式教育法),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和与康复锻炼的主动性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患者对术后康复知识掌握率、满意度和其参与康复锻炼的主动性比较,对照组均低于实验组(P<0.05)。结
在交流电量同步采集系统的设计中,提出了采用双口RAM实现PC104工控机与DSP间高速数据通信的方案。介绍了双口RAM芯片IDT70V28L15PF的功能特点,设计了双CPU硬件接口电路,并给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对枕骨大孔区肿瘤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枕骨大孔区肿瘤的MRI表现,其中脑膜瘤12例,神经鞘瘤5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均与手术或病理结果比较。 结果 MRI对枕骨大孔区肿瘤的定位准确率达95.8%(23/24),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7%(22/24),对肿瘤的切除性评估准确率为95.8%(23/24)。结论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8例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为观察组,另外选60例外科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对AST、LDH、α-HBDH、CK及CK-
【关键词】 慢性肾炎;反复血透;腕管综合征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544-01 中图分类号:R 658.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70  病例介绍患者,男,31岁,因“慢性肾炎”、“尿毒症”反复进行血透3年。造瘘方式:左前臂腕上5 cm处作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每周透析1~3次,每次4~6小时。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骨密度(BMD)的检测,探讨其对肾性骨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其肌酐清除率(Ccr)的不同分为A、B、C三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对患者正位腰椎L2~L4,股骨颈(NECK),WARDS三角和股骨粗隆(TROCH)部位进行检测,分别与正常健康对照组(D组)相比较。结果A、B、C三组所检测部位的骨密度值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
本文总结了427例股四头肌瘫的治疗,从生物力学角度阐述了三种术式的选择方法。从随访中发现三种术式在稳定膝关节差异不大,而在膝关节功能恢复中,股骨髁上截骨术差异明显,因为截骨面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尿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踝臂指数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组)与踝臂指数降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低组)各50例,测量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新一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83例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应用加替沙星治疗,B组43例应用头孢唑肟治疗
【摘要】 目的 观察丹参粉针佐治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 78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粉针0.2~0.4 g/d加入5%GS100 ml中静滴,每天一次,连续用药7~10 d。结果 治疗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