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的集中呈现,是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结果。教师应树立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新理念、积极应对智慧课堂变革需求、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常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应用与改革实践。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是基本前提,“理解技术学理、促进融合创新”是本质要求,“促进全向互动、关注学习可视化”是核心内容,“主动开展实践、确保常态应用与反思提高”是不二法门。
关键词
智慧课堂 教学策略 课堂变革 融合创新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优化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1]。“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堂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战场”地位,表明了推进智慧课堂教学变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心。“面向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融合应用、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注重思维达成度、学习参与度、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开放性、技术应用有效性等”[2]已成为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作用日益凸显[3],聚焦课堂变革既是推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主动适应智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的集中呈现,能够有效促进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4],已成为智慧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取向[5]和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放眼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发现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核心在课堂。新时代的教师,理应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投身“课堂革命”[6]大潮,树立新时代全新的育人观、教学观和课堂价值观,主动适应智慧课堂变革的需求、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以期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一、建构和谐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参与是通过师生共同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上所有层次学习者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相关学习事件中[7]。参与(Silence)、问答(Answer)、对话(Dialogue)、质疑(Critical)和辩论(Debate)[8]再现了师生参与课堂由浅入深的层次和境界,希姆勒将学习活动分为“低认知、低参与”“低参与、高认知”“高参与、低认知”“高认知、高参与”四种层次[9],很显然,智慧课堂应该促进全体学生的高认知和高参与,要尽力培育充满质疑和辩论的课堂。
积极参与,源于课堂氛围的改变。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共性特征,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努力共建教学共同体,共同创建一种“真诚和谐、自由向上”的积极课堂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充满安全感、向往感、成就感、幸福感的环境中自由生长,要尽可能营造一种学生能随时向他人求助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自由提问、研讨质疑和有效创新。
建构和谐氛围是希望教师要给每位学生建立积极向上且让他们从内心感到安全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更高的挑战、更少的恐惧的氛围。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安全感、快乐感和向往感。只有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可能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放心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认真地讨论学习的问题和大胆质疑教学中的分歧。
“高热情、同理性、适度幽默”是建构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基本策略。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把“教师对所授课程及其学科富有热情”[10]作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五大特征之首。巴拉克·罗森西(Barack Rosenshine)认为,教师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成就,因为教师的热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因此,教师应努力将热情融入课堂,这样方能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同理心”特指教师始终秉持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老师们适度的幽默对于建设良好课堂氛围、促进课堂互动学习也具有积极作用。彼得·乔纳斯(Peter Jonas)在《笑与学》这本著作中也表示:在课堂上营造适度的幽默可以使教学效率提高40%。
二、理解技术学理,推进融合创新
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智慧课堂教学软件(系统)高速发展、种类繁多,有令人眼花缭乱之势。广大教师挣扎于对教育技术的变幻莫测和用处的困惑之中[11]。因此,很多教师对智慧课堂中的技术应用产生了畏难、害怕甚至是恐惧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不利于智慧课堂变革科学有效地推进。卞金金、徐福荫认为智慧课堂主要包括应用资源分层共享、实时内容推送、学习情境采集、智能学习分析、即时反馈评价、协作互动交流和移动通信互联等技术特征[12]。智慧课堂教学从技術层来讲,主要包含人机互动、客观分析、智能推送、学习展示、资源生成及辅助工具六大模块,各模块及主要技术如图1。
图1 智慧课堂教学技术的主要技术模块示意图
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唯有深刻理解技术背后的“学理”(教学原理),才能不被技术所迷惑,并有效驾驭技术,让技术为教学赋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我们经过大量的智慧课堂教学观察并实地访谈多位教师后,系统梳理了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技术及相应的教学应用策略(见表1)。
“人机互动”优化了师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和行为,“客观分析”“学习展示”等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了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美国学者William G.Spady认为:“基于成效的教育,是从使每个学生能成功地展示学习经验为出发点而来组织和运行的一个教育系统。成效是指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经验结束后展示的清晰的学习结果[13]。因此,在推进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本质,理解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教学原理,积极思考如何将技术有效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三、促进全向互动,提高教学成效
课堂教学互动通常被认为是在某一环境下师生双方根据某个话题展开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从而相互影响的教学活动[14],教学互动的核心作用是刺激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态,继而通过有效的互动行为促进其向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态发展[15]。通过教学互动,教师可以较容易识别出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16]。然而,在大多数课堂上,教学互动依然停留在面向少数学生的浅层互动,绝大多数的学生被排除在课堂之外,成为课堂互动的“旁观者”。这与现代教育制度强调每个人有权利享受平等的教育[17]的最基本特征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建构面向全体的深度互动。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为实现全向深度互动提供了可能,当课堂互动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之后,教育的主体关系演变为“教师-技术-学生”的样式或结构[18],课堂互动除了常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之外,增加了人机互动的维度,“人”指学生、教师等多类型教育主体,“机”指技术中的软、硬件等相关设备[19]。人机互动就是要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的美好发展[20],主要包括教师与技术的互动和学生与技术的互动;生生互动包括学生个体之间和学习小组之间两个层面的互动。
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学生、技术之间形成了循环式立体互动关系,其是以技术和资源为基础的。这种建立在技术与资源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复杂网状互动形态称为“全向互动”,其模式示意图如图2。全向互动强调任何人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和资源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互动。
图2 信息化背景下“全向互动”模型示意图
促进“全向互动”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好”,即提出好问题、融合好技术、应用好策略。“提出好问题”是促进“全向互动”的起点和关键,虽然“好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但应该有一些共性特征供遵循,即要能够促进师生开展高效互动的问题应该具备“人人有话说”“处处可讨论”“小组能探究”的基本特征。“融合好技术、应用好策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人机互动技术,把抢答、随机抽人和指定回答(個人、小组或小组内某人)、接力问答(小组内、小组间)、齐答等具体策略,辅以可视化技术,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全向互动。
总之,全向互动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是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全程、全员育人的重要载体。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全向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和互动水平,只有深入理解“全向互动”背后的特征和规律,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课堂活动如何达成教学目标[21]、提高教学成效。
四、关注教学可视化,促进学习更好地发生
学习可视化强调以数据、图表、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成效,是教学大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学习大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已发展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无缝学习生态[22]。祝智庭教授提出了以“以测识学、以绘视学、以评辅学”为理念的智慧评估,实现全程评估、深度挖掘与结果可视化[23]。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学习者的相关数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效,更好地改进教与学的效果[24],提供更符合人的需求的教育[25],从而促进学习更好地发生。
“学习可视化”可以简化理解为应用技术和策略将学生“是否在学”和“学得怎样”进行直观呈现。“是否在学”是对学习过程的可视化,是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学生是不是在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呈现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学得怎样”是对学习成效的可视化,是通过技术手段全面客观呈现学生学习的成效,从整体(全班)、局部(小组)和个体等多层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26]。无论哪个层面的可视化都是在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真实学情,从而为优化教学、促进学习提供教学决策参考。
在课前,教师能够依据学习平台(包括一些能够提供数据反馈的应用系统)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微课或其他在线资源,并开展导学测评、获取反馈数据。一方面,平台能够向教师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如哪些同学已经学完、哪些还没有开始学习等),把学生是否在学的情况以可视化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掌握这些数据后就能够根据平台提示,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学生开展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学习测评数据,既可以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也能够精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学情,为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应用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成效提供依据。
在课中,通过记录和分享学生设计创作的过程,能够外显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交流[27]。例如:教师通常采用小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学生答题阶段,教师可以将学习过程可视化,这样,教师能够方便、精准地知道哪些学生已经回答完毕、哪些尚未完成,故而可以有针对性地督促学生参与课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答案呈现阶段可视化技术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全面呈现:既可以看到整体的学习成效,又可以精准判定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课后,教师可以参考课堂教学的行为数据分析和学习分析报告,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安排布置差异化作业,也可以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智能化监管和个性化指导。
总之,“教学可视化”必将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学习可视化是教学大数据的有效呈现和基本应用、是当前众多教育变革的方向[28],能够为课堂教学的“在哪里、去哪里、到了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哪里”是指教师可以应用教学数据,精准掌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去哪里”特指教师在全面掌握学情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或重构的过程,是“以学定教”的具体体现;“到了没”强调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及时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视化技术与策略的应用,对于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主动开展实践,确保常态应用与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在行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的,智慧课堂教学需要将先进的理念有效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把智慧课堂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和研究的实践。我们应努力通过教学实践、教研结合和成果固化,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智能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从而实现推进课堂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每个人都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一是要全面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理念,主动、持续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将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常态化;二是要坚持做好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发现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再反思-再提升……”的迭代循环;三是以公开课、展示课、汇报课或研讨课等方式,发挥好智慧课堂的教研交流、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智慧课堂的普遍应用;四是要将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建构“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应用”双向促进的生态;五是通过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方式对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进行固化推进和应用推广。
总之,在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全面转变信息化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学原理,积极建构和谐课堂氛围,有效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向互动”,以教学可视化和实践常态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推动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
s5987/201907/t20190708_389403.html,2019-12-17.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遴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911/t20191107_407338.html,2019-12-18.
[3] 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9):5-16.
[4] 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77-84+130.
[5] 杨鑫,解月光,智慧教学能力:智慧教育时代的教师能力向度[J].教育研究,2019,40(08):150-159.
[6]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吹响“课堂革命”号角[EB/OL]. http://www.sohu.com/a/194531184_808891,2019-12-17.
[7][9] 崔佳,宋耀武.“金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19(05):46-48.
[8] 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10] 马浚锋,罗志敏.什么是大学“金课”:学生如是说[J].江苏高教,2019(05):60-66.
[11]任友群. 学科教师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 2013-11-29(008).
[12] 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2):64-68.
[13] William G.Spady,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Arlington,Va.1994.
[14] 杨威,崔莹.基于ITIAS的智慧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7):86-90.
[15] 李芒,李子运,刘洁滢.“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8.
[16] 马玉慧,王珠珠,王硕烁,等,面向智慧教育的学习分析与智能导学研究——基于RSM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18,39(10):47-52+82.
[17] 曹梅,沈书生,柏宏权.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差距与行动——来自南京市若干学校的调研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1):49-54.
[18] 高远.智慧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7-05(004).
[19] 钟志贤,易凯谕,王宏胜,等. 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的字里行間[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9):5-17.
[20] 曹慧萍.文化资本视域下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70-75.
[21] Yang X,Li J,Bei X.Behavioral pattern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online cooperative translation activities[J].The 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2018(36):13-21.
[22] 陈文雄.面向智慧教育的学习大数据: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4):88-93.
[23] 祝智庭,彭红超.深度学习: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J]. 中国教育学刊,2017(05):36-45.
[24] 祝智庭,沈德梅.学习分析学:智慧教育的科学力量[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5):5-12 + 19.
[25] 祝智庭,俞建慧,韩中美,等. 以指数思维引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1):5-16+32.
[26] 曹慧萍.文化资本视域下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70-75.
[27] 江毅,王炜,李辰钰,等.智慧教室环境下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3):13-21.
[28] 肖玉敏.大数据来了,教育如何站位[N].中国教育报,2015-03-23(006).
[作者:唐瓷(1977-),男,四川邻水人,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的集中呈现,是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结果。教师应树立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新理念、积极应对智慧课堂变革需求、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常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应用与改革实践。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是基本前提,“理解技术学理、促进融合创新”是本质要求,“促进全向互动、关注学习可视化”是核心内容,“主动开展实践、确保常态应用与反思提高”是不二法门。
关键词
智慧课堂 教学策略 课堂变革 融合创新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优化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1]。“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堂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战场”地位,表明了推进智慧课堂教学变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心。“面向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融合应用、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注重思维达成度、学习参与度、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开放性、技术应用有效性等”[2]已成为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作用日益凸显[3],聚焦课堂变革既是推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主动适应智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的集中呈现,能够有效促进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4],已成为智慧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取向[5]和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放眼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发现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核心在课堂。新时代的教师,理应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投身“课堂革命”[6]大潮,树立新时代全新的育人观、教学观和课堂价值观,主动适应智慧课堂变革的需求、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以期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一、建构和谐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参与是通过师生共同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上所有层次学习者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相关学习事件中[7]。参与(Silence)、问答(Answer)、对话(Dialogue)、质疑(Critical)和辩论(Debate)[8]再现了师生参与课堂由浅入深的层次和境界,希姆勒将学习活动分为“低认知、低参与”“低参与、高认知”“高参与、低认知”“高认知、高参与”四种层次[9],很显然,智慧课堂应该促进全体学生的高认知和高参与,要尽力培育充满质疑和辩论的课堂。
积极参与,源于课堂氛围的改变。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共性特征,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努力共建教学共同体,共同创建一种“真诚和谐、自由向上”的积极课堂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充满安全感、向往感、成就感、幸福感的环境中自由生长,要尽可能营造一种学生能随时向他人求助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自由提问、研讨质疑和有效创新。
建构和谐氛围是希望教师要给每位学生建立积极向上且让他们从内心感到安全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更高的挑战、更少的恐惧的氛围。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安全感、快乐感和向往感。只有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可能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放心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认真地讨论学习的问题和大胆质疑教学中的分歧。
“高热情、同理性、适度幽默”是建构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基本策略。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把“教师对所授课程及其学科富有热情”[10]作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五大特征之首。巴拉克·罗森西(Barack Rosenshine)认为,教师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成就,因为教师的热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因此,教师应努力将热情融入课堂,这样方能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同理心”特指教师始终秉持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老师们适度的幽默对于建设良好课堂氛围、促进课堂互动学习也具有积极作用。彼得·乔纳斯(Peter Jonas)在《笑与学》这本著作中也表示:在课堂上营造适度的幽默可以使教学效率提高40%。
二、理解技术学理,推进融合创新
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智慧课堂教学软件(系统)高速发展、种类繁多,有令人眼花缭乱之势。广大教师挣扎于对教育技术的变幻莫测和用处的困惑之中[11]。因此,很多教师对智慧课堂中的技术应用产生了畏难、害怕甚至是恐惧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不利于智慧课堂变革科学有效地推进。卞金金、徐福荫认为智慧课堂主要包括应用资源分层共享、实时内容推送、学习情境采集、智能学习分析、即时反馈评价、协作互动交流和移动通信互联等技术特征[12]。智慧课堂教学从技術层来讲,主要包含人机互动、客观分析、智能推送、学习展示、资源生成及辅助工具六大模块,各模块及主要技术如图1。
图1 智慧课堂教学技术的主要技术模块示意图
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唯有深刻理解技术背后的“学理”(教学原理),才能不被技术所迷惑,并有效驾驭技术,让技术为教学赋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我们经过大量的智慧课堂教学观察并实地访谈多位教师后,系统梳理了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技术及相应的教学应用策略(见表1)。
“人机互动”优化了师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和行为,“客观分析”“学习展示”等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了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美国学者William G.Spady认为:“基于成效的教育,是从使每个学生能成功地展示学习经验为出发点而来组织和运行的一个教育系统。成效是指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经验结束后展示的清晰的学习结果[13]。因此,在推进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本质,理解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教学原理,积极思考如何将技术有效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三、促进全向互动,提高教学成效
课堂教学互动通常被认为是在某一环境下师生双方根据某个话题展开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从而相互影响的教学活动[14],教学互动的核心作用是刺激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态,继而通过有效的互动行为促进其向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态发展[15]。通过教学互动,教师可以较容易识别出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16]。然而,在大多数课堂上,教学互动依然停留在面向少数学生的浅层互动,绝大多数的学生被排除在课堂之外,成为课堂互动的“旁观者”。这与现代教育制度强调每个人有权利享受平等的教育[17]的最基本特征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建构面向全体的深度互动。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为实现全向深度互动提供了可能,当课堂互动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之后,教育的主体关系演变为“教师-技术-学生”的样式或结构[18],课堂互动除了常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之外,增加了人机互动的维度,“人”指学生、教师等多类型教育主体,“机”指技术中的软、硬件等相关设备[19]。人机互动就是要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的美好发展[20],主要包括教师与技术的互动和学生与技术的互动;生生互动包括学生个体之间和学习小组之间两个层面的互动。
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学生、技术之间形成了循环式立体互动关系,其是以技术和资源为基础的。这种建立在技术与资源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复杂网状互动形态称为“全向互动”,其模式示意图如图2。全向互动强调任何人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和资源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互动。
图2 信息化背景下“全向互动”模型示意图
促进“全向互动”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好”,即提出好问题、融合好技术、应用好策略。“提出好问题”是促进“全向互动”的起点和关键,虽然“好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但应该有一些共性特征供遵循,即要能够促进师生开展高效互动的问题应该具备“人人有话说”“处处可讨论”“小组能探究”的基本特征。“融合好技术、应用好策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人机互动技术,把抢答、随机抽人和指定回答(個人、小组或小组内某人)、接力问答(小组内、小组间)、齐答等具体策略,辅以可视化技术,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全向互动。
总之,全向互动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是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全程、全员育人的重要载体。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全向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和互动水平,只有深入理解“全向互动”背后的特征和规律,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课堂活动如何达成教学目标[21]、提高教学成效。
四、关注教学可视化,促进学习更好地发生
学习可视化强调以数据、图表、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成效,是教学大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学习大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已发展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无缝学习生态[22]。祝智庭教授提出了以“以测识学、以绘视学、以评辅学”为理念的智慧评估,实现全程评估、深度挖掘与结果可视化[23]。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学习者的相关数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效,更好地改进教与学的效果[24],提供更符合人的需求的教育[25],从而促进学习更好地发生。
“学习可视化”可以简化理解为应用技术和策略将学生“是否在学”和“学得怎样”进行直观呈现。“是否在学”是对学习过程的可视化,是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学生是不是在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呈现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学得怎样”是对学习成效的可视化,是通过技术手段全面客观呈现学生学习的成效,从整体(全班)、局部(小组)和个体等多层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26]。无论哪个层面的可视化都是在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真实学情,从而为优化教学、促进学习提供教学决策参考。
在课前,教师能够依据学习平台(包括一些能够提供数据反馈的应用系统)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微课或其他在线资源,并开展导学测评、获取反馈数据。一方面,平台能够向教师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如哪些同学已经学完、哪些还没有开始学习等),把学生是否在学的情况以可视化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掌握这些数据后就能够根据平台提示,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学生开展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学习测评数据,既可以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也能够精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学情,为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应用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成效提供依据。
在课中,通过记录和分享学生设计创作的过程,能够外显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交流[27]。例如:教师通常采用小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学生答题阶段,教师可以将学习过程可视化,这样,教师能够方便、精准地知道哪些学生已经回答完毕、哪些尚未完成,故而可以有针对性地督促学生参与课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答案呈现阶段可视化技术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全面呈现:既可以看到整体的学习成效,又可以精准判定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课后,教师可以参考课堂教学的行为数据分析和学习分析报告,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安排布置差异化作业,也可以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智能化监管和个性化指导。
总之,“教学可视化”必将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学习可视化是教学大数据的有效呈现和基本应用、是当前众多教育变革的方向[28],能够为课堂教学的“在哪里、去哪里、到了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哪里”是指教师可以应用教学数据,精准掌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去哪里”特指教师在全面掌握学情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或重构的过程,是“以学定教”的具体体现;“到了没”强调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及时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视化技术与策略的应用,对于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主动开展实践,确保常态应用与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在行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的,智慧课堂教学需要将先进的理念有效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把智慧课堂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和研究的实践。我们应努力通过教学实践、教研结合和成果固化,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智能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从而实现推进课堂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每个人都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一是要全面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理念,主动、持续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将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常态化;二是要坚持做好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发现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再反思-再提升……”的迭代循环;三是以公开课、展示课、汇报课或研讨课等方式,发挥好智慧课堂的教研交流、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智慧课堂的普遍应用;四是要将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建构“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应用”双向促进的生态;五是通过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方式对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进行固化推进和应用推广。
总之,在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全面转变信息化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学原理,积极建构和谐课堂氛围,有效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向互动”,以教学可视化和实践常态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推动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
s5987/201907/t20190708_389403.html,2019-12-17.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遴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911/t20191107_407338.html,2019-12-18.
[3] 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9):5-16.
[4] 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77-84+130.
[5] 杨鑫,解月光,智慧教学能力:智慧教育时代的教师能力向度[J].教育研究,2019,40(08):150-159.
[6]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吹响“课堂革命”号角[EB/OL]. http://www.sohu.com/a/194531184_808891,2019-12-17.
[7][9] 崔佳,宋耀武.“金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19(05):46-48.
[8] 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10] 马浚锋,罗志敏.什么是大学“金课”:学生如是说[J].江苏高教,2019(05):60-66.
[11]任友群. 学科教师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 2013-11-29(008).
[12] 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2):64-68.
[13] William G.Spady,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Arlington,Va.1994.
[14] 杨威,崔莹.基于ITIAS的智慧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7):86-90.
[15] 李芒,李子运,刘洁滢.“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8.
[16] 马玉慧,王珠珠,王硕烁,等,面向智慧教育的学习分析与智能导学研究——基于RSM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18,39(10):47-52+82.
[17] 曹梅,沈书生,柏宏权.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差距与行动——来自南京市若干学校的调研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1):49-54.
[18] 高远.智慧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7-05(004).
[19] 钟志贤,易凯谕,王宏胜,等. 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的字里行間[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9):5-17.
[20] 曹慧萍.文化资本视域下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70-75.
[21] Yang X,Li J,Bei X.Behavioral pattern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online cooperative translation activities[J].The 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2018(36):13-21.
[22] 陈文雄.面向智慧教育的学习大数据: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4):88-93.
[23] 祝智庭,彭红超.深度学习: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J]. 中国教育学刊,2017(05):36-45.
[24] 祝智庭,沈德梅.学习分析学:智慧教育的科学力量[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5):5-12 + 19.
[25] 祝智庭,俞建慧,韩中美,等. 以指数思维引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1):5-16+32.
[26] 曹慧萍.文化资本视域下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70-75.
[27] 江毅,王炜,李辰钰,等.智慧教室环境下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3):13-21.
[28] 肖玉敏.大数据来了,教育如何站位[N].中国教育报,2015-03-23(006).
[作者:唐瓷(1977-),男,四川邻水人,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