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我们特地开辟此栏目,以向祖国生日献礼。
建国以来,人民砥砺奋进,时代阔步向前。国家的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国富才能民强。一个个温暖富足的家庭恰恰是国家富强的缩影,因此,我们选择采访个别家庭,通过他们家别具意义的物件,账本、老课本、家书……表现其背后的故事,以小见大,印证国家的日新月异。
张心侠年近九十,他从1977年开始记录生活账,已四十多年了。从家电要件到毛线、毛毯,从孩子托儿所费到压岁钱,都一一记录下来。每年年底,他还要写一个全年家庭收支总结。几十年来,家庭账本整整记了四本。
账本上显示,工资和家庭收入每年递增,他们的支出从单纯的生活消费,也日趋多样化。管中窥豹,从张心侠的家庭账本里,反映出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账本里的精打细算
张心侠十几岁参军,十八岁那年原本要跟随大军南下,但是因为身体患病滞留山东某地医院,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林玉茹,她是医院的护士。两个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
两人在1954年结婚,生育了三个孩子。当时,张心侠的母亲从老家过来一起居住,帮着照料孩子。六口之家,衣食住行,处处用钱。此外,张心侠老家还有60多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需要他接济。1976年,张心侠和爱人的工资分别是43元、40元。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紧巴,他每个月都得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张心侠老人说因为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是非多,“帽子”满天飞,不敢记这记那,家庭收支没有记录,但心中有数。
1976年之后,社会逐渐步入正轨,思想解放。于是,从1977年开始,张心侠便开始记录家庭生活账本,一直坚持到现在。家里的几十年开支都清清楚楚,有案可稽。
张心侠的生活账主要包括收入和开支。收入主要是他和爱人的工资,此外还包括各种补助。其他收入包括银行利息、奖金、稿费及其他零星收入。1980年前后,子女陆续参加工作,开始向家里交钱,收入增加了一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资调整次数不多,近二十年来,张心侠家庭收入比较稳定,变化不大。量入为出,家庭支出基本是生活费、购置家庭用品和其他开支。
在家庭账单的基础上,张心侠每到月底还要做个小结,每月的收入和开支,以及变动,都一目了然。
张心侠老人说,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曾有几次提高工资待遇,但每次只有一部分人涨工资。从1956年到1976年,整整20年,他的工资都变化不大。不少人都跟他一样,几十年不涨工资,物价又不断上涨。
1976年之后,收入开始不断攀升。1976年,张心侠的家庭收入是2000元;1980年涨到了3053元。改革开放后,收入提高更是突飞猛进。张心侠是个有心人,他根据账本,以每五年为一段计算,从1976年到2018年,四十年间,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涨幅都在50%以上,有两个阶段还要高。
1955年,张心侠的工资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当时他们夫妇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共八十多元,全年收入不到一千元。1978年,张心侠的家庭年收入是2128元,23年才增长一倍多。改革开放之后,到2017年,家庭年收入为292450元,增长了136倍。
数据里的品质生活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堪称“奢侈品”。张心侠通过节衣缩食,将收入积攒起来,时不时可以购置“奢侈品”,帐本中这些重要的家庭开支都一目了然。
1980年3月,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80年6月,买了第一台电风扇;1985年10月,购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87年2月,买了第一台电冰箱;1995年6月,购买了第一台空调……
张心侠的三个孩子都是20世纪80年代结的婚。结婚是家庭开支的大项,每个孩子结婚花多少钱,花在哪里了,账本中都记得清清楚楚。三个孙辈上学,张心侠给他们拿过多少学费也都有记录。房改时,房子花了多少钱,儿女买房、买车给了多少资助,都有记录。86岁的老伴,翻着账本开玩笑说,你看看有没有子女给钱的记录。
张心侠说,当时买一台家用电器,要攒上几个月甚至是一年的工资,还要有票,才能买。张心侠家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花了518元,当时他的工资85元,半年的工资才能买台电视机。第一台电风扇花了195元,相当于张心侠的两个半月工资。“听说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收入很高,两天的工资就能买台电风扇,十天的工资就能买台电冰箱,半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台大彩电。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
现在,张心侠每月的退休金(包括各种补助)已超過万元,一天的工资(300多元)就能买台电风扇,半个月的工资(5000多元)就能买台大彩电。
“恩格尔系数”中的经济腾飞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心侠老人还将1978年到2017年的家庭收支情况,做成了恩格尔系数表。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经济收入的多少和生活水平的高低,主要看生活费(主要指吃饭)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生活费占的比重越大,就说明经济收入越低。挣的钱大多用到吃饭上去了,说明收入有限,勉强糊口。反之,就说明收入高。
“20世纪60年代,我虽没有记生活账,估计那时我家的恩格尔系数很高,应该在百分之八十左右,也就是说发的工资主要用于吃饭了。”虽年事已高,但张心侠对陈年往事记得很清楚。“到了20世纪80年代,孩子们都陆续结婚独立生活了,老人也回老家了,只我们夫妻俩,恩格尔系数还是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经济收入虽不断增加,但初期仍较缓慢。”进入90年代之后,张心侠家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得越来越快。进入新世纪,他家的恩格尔系数己降到百分之十左右,近几年已降到百分之十以下。
张心侠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应了这个幸福小家庭的收入提高,以及生活的富裕,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以小见大,小小的家庭账本也印证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印证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的改善。
建国以来,人民砥砺奋进,时代阔步向前。国家的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国富才能民强。一个个温暖富足的家庭恰恰是国家富强的缩影,因此,我们选择采访个别家庭,通过他们家别具意义的物件,账本、老课本、家书……表现其背后的故事,以小见大,印证国家的日新月异。
张心侠年近九十,他从1977年开始记录生活账,已四十多年了。从家电要件到毛线、毛毯,从孩子托儿所费到压岁钱,都一一记录下来。每年年底,他还要写一个全年家庭收支总结。几十年来,家庭账本整整记了四本。
账本上显示,工资和家庭收入每年递增,他们的支出从单纯的生活消费,也日趋多样化。管中窥豹,从张心侠的家庭账本里,反映出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账本里的精打细算
张心侠十几岁参军,十八岁那年原本要跟随大军南下,但是因为身体患病滞留山东某地医院,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林玉茹,她是医院的护士。两个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
两人在1954年结婚,生育了三个孩子。当时,张心侠的母亲从老家过来一起居住,帮着照料孩子。六口之家,衣食住行,处处用钱。此外,张心侠老家还有60多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需要他接济。1976年,张心侠和爱人的工资分别是43元、40元。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紧巴,他每个月都得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张心侠老人说因为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是非多,“帽子”满天飞,不敢记这记那,家庭收支没有记录,但心中有数。
1976年之后,社会逐渐步入正轨,思想解放。于是,从1977年开始,张心侠便开始记录家庭生活账本,一直坚持到现在。家里的几十年开支都清清楚楚,有案可稽。
张心侠的生活账主要包括收入和开支。收入主要是他和爱人的工资,此外还包括各种补助。其他收入包括银行利息、奖金、稿费及其他零星收入。1980年前后,子女陆续参加工作,开始向家里交钱,收入增加了一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资调整次数不多,近二十年来,张心侠家庭收入比较稳定,变化不大。量入为出,家庭支出基本是生活费、购置家庭用品和其他开支。
在家庭账单的基础上,张心侠每到月底还要做个小结,每月的收入和开支,以及变动,都一目了然。
张心侠老人说,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曾有几次提高工资待遇,但每次只有一部分人涨工资。从1956年到1976年,整整20年,他的工资都变化不大。不少人都跟他一样,几十年不涨工资,物价又不断上涨。
1976年之后,收入开始不断攀升。1976年,张心侠的家庭收入是2000元;1980年涨到了3053元。改革开放后,收入提高更是突飞猛进。张心侠是个有心人,他根据账本,以每五年为一段计算,从1976年到2018年,四十年间,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涨幅都在50%以上,有两个阶段还要高。
1955年,张心侠的工资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当时他们夫妇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共八十多元,全年收入不到一千元。1978年,张心侠的家庭年收入是2128元,23年才增长一倍多。改革开放之后,到2017年,家庭年收入为292450元,增长了136倍。
数据里的品质生活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堪称“奢侈品”。张心侠通过节衣缩食,将收入积攒起来,时不时可以购置“奢侈品”,帐本中这些重要的家庭开支都一目了然。
1980年3月,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80年6月,买了第一台电风扇;1985年10月,购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87年2月,买了第一台电冰箱;1995年6月,购买了第一台空调……
张心侠的三个孩子都是20世纪80年代结的婚。结婚是家庭开支的大项,每个孩子结婚花多少钱,花在哪里了,账本中都记得清清楚楚。三个孙辈上学,张心侠给他们拿过多少学费也都有记录。房改时,房子花了多少钱,儿女买房、买车给了多少资助,都有记录。86岁的老伴,翻着账本开玩笑说,你看看有没有子女给钱的记录。
张心侠说,当时买一台家用电器,要攒上几个月甚至是一年的工资,还要有票,才能买。张心侠家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花了518元,当时他的工资85元,半年的工资才能买台电视机。第一台电风扇花了195元,相当于张心侠的两个半月工资。“听说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收入很高,两天的工资就能买台电风扇,十天的工资就能买台电冰箱,半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台大彩电。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
现在,张心侠每月的退休金(包括各种补助)已超過万元,一天的工资(300多元)就能买台电风扇,半个月的工资(5000多元)就能买台大彩电。
“恩格尔系数”中的经济腾飞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心侠老人还将1978年到2017年的家庭收支情况,做成了恩格尔系数表。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经济收入的多少和生活水平的高低,主要看生活费(主要指吃饭)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生活费占的比重越大,就说明经济收入越低。挣的钱大多用到吃饭上去了,说明收入有限,勉强糊口。反之,就说明收入高。
“20世纪60年代,我虽没有记生活账,估计那时我家的恩格尔系数很高,应该在百分之八十左右,也就是说发的工资主要用于吃饭了。”虽年事已高,但张心侠对陈年往事记得很清楚。“到了20世纪80年代,孩子们都陆续结婚独立生活了,老人也回老家了,只我们夫妻俩,恩格尔系数还是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经济收入虽不断增加,但初期仍较缓慢。”进入90年代之后,张心侠家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得越来越快。进入新世纪,他家的恩格尔系数己降到百分之十左右,近几年已降到百分之十以下。
张心侠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应了这个幸福小家庭的收入提高,以及生活的富裕,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以小见大,小小的家庭账本也印证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印证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