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是人类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在发达国家,旅游已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项目。西方国家的成功实践证明,旅游消费信贷能够实现银行、消费者和旅游业“三赢”,然而在我国却没有形成应有的热潮,在中国,不少银行虽已推出旅游贷款的不同项目,却处于很尴尬的地位,许多旅游消费贷款项目几乎无人问津。如何推动旅游消费贷款在中国的发展,对我国今后积极发展旅游业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旅游业开拓更大的前景,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文通过对中国旅游消费贷款的诸多好处出发,进而阐明旅游消费信贷在中国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几点对中国发展旅游消费信贷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消费贷款
一、旅游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呼唤旅游消费信贷
旅游是人类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在发达国家,旅游已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项目。据统计,200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8749.3亿元。今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旅游消费市场的潜力将会非常巨大。
同时,旅游业是一种联动性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机会。西方国家的成功实践也证明,旅游消费信贷能够实现银行、消费者和旅游业“三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这勾画出我国扩大国内需求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我们对大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二、旅游消费贷款的特点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我国发展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以达到扩大就业的目的使新增就业岗位年均约400万个左右。2020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1亿,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04366亿元,占GDP的8.7%。
与旅游热的不断升温格格不入的是,中国旅游贷款发展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而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个人旅游消费信贷是个人消费信贷中一项成熟的金融业务产品,是个人消费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的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已经成为银行的一个重要利润来源。
相比之下在中国,旅游消费贷款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很多银行在除了房贷和车贷外,其余的个人消费贷款基本上成为银行的摆设。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业的个人各类消费贷款中业务量超过95%。
从银行方面来看,当前,商业银行主要推出了两类形式的旅游消费信贷业务:一类是说明用途的旅游消费信贷,如“旅游度假消费贷款(中国银行推出)”,“旅游信贷业务(光大银行推出)”等,有的银行还推出了“个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用于旅游消费;还有一种是信用卡业务。可这项业务却从未在我国境内取得有效的进展,前几年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城市一年内旅游贷款的发放数额有的只有几笔,十几笔,最多不过几十笔,贷款总额加在一起还不及一套房贷数额多。例如,中国工商银行自推出旅游贷款服务以来,仅办过几例旅游消费贷款,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银行也不例外。
从消费者方面来看,很多消费者对旅游贷款知之甚少,要不然就是还不愿意通过贷款来进行旅游这一奢侈性消费。还有一个原因是旅游消费贷款的手续复杂,需要担保,有些消费者出于面子的原因,拒绝接受由其他人担保的贷款。
这些现象与旅游消费贷款的特点密不可分,相对于车贷和房贷,旅游消费贷款的特点有:①贷款金额较少;旅游信用贷款额度,各银行有不同的规定,一般在2000-50000元之间不等。通常,国内旅游贷款限额为2万元,国外旅游贷款限额为5万元。②时间性突出;旅游是一种季节性活动,尤其集中于中国传统的小长假如五一、十一,使得旅游信贷消费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另外,有些银行规定国内线路需要提前20天办理贷款申请,国外线路提前40天办理,也加强了它的时间集中性。③贷款的年龄较宽泛;考虑到老年人对旅游需求有日趋增长的趋势,旅游消费贷款对年龄的限制较其他个人消费信贷宽松,其年龄限制在20~65岁之间。
三、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几点建议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消费信贷的发展受社会保障体系的直接影响。政府应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保险、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制度尽快明确和定型,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约30%的比例是个人消费贷款,而我国目前尚不到15%。由此可见,我国消费金融发展仍不足,这与我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发展消费金融市场,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们为应对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有钱也不敢花”的现象,让人们尽可能地没有后顾之忧,使消费者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形成新的消费预期,从而提高即期消费愿望,积极主动地负债消费。
2.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相对于房贷和车贷,我国的助学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消费贷款在我国消费信贷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低。我国消费金融业务存在总量小,结构不均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我国居民对负债消费尤其是非耐用品贷款消费的排斥,应该对其加以“示范效应”和加强宣传,改变我国普遍存在的存款消费观念,相信这一现象将会逐步减少;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担保机构的缺乏,使大部分还款风险转移到了银行,银行为减少风险,设置了繁杂的手续和各种限制,阻碍了消费金融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对发展我国消费信贷十分关键。
3.我国住房价格过高,影响了旅游消费金融的扩大
很多国家的一般情况下,保障房和商品房是个共生的关系,商品房的价格越高,保障房的建设就越完善。不同的国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各有不同,但是先有保障房,然后再有商品房的市场是每个国家的共同点,在中国情况却是相反的,保障房:商品房的比例达到1:9。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致使保障性住房的没落。由于保障房建设的停滞,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则日益凸显,而商品房是一个金融产品,将一个金融产品赋予强大的刚性需求。
4.法律、政策的支持是顺利开展消费信贷的保证若要促进游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必须取消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居民旅游消费的行政规定,鼓励居民贷款消费,同时,相关部门在信贷规模、资金运用、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银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自主权利,调动银行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相对于房贷和车贷,旅游消费贷款的费用不高,这种分期付款的方式不但为消费者提供了轻松的旅游消費方式,特别是对热爱旅游却有一定经济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对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内需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颜庭干.影响我国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和对策[J].商业研究,2004,(19):171-173
[2]樊志勇,熊元斌.拯救旅游信贷消费[J].商业时代,2004,(29):35-36
[3]陈建杰.长假呼唤旅游消费信贷[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2-02-04(4)
[4]黄海珠.我国发展旅游消费信贷的困难及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5)
[5]史灵歌.促进我国旅游信用消费的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5):38-39
[6]向旭.我国旅游信用消费发展缓慢的原因与改善的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22
[7]韩乔.发改委主任:中国明年采取五大措施鼓励消费[N].新华社,2005:12-04
【关键词】旅游业;消费贷款
一、旅游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呼唤旅游消费信贷
旅游是人类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在发达国家,旅游已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项目。据统计,200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8749.3亿元。今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旅游消费市场的潜力将会非常巨大。
同时,旅游业是一种联动性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机会。西方国家的成功实践也证明,旅游消费信贷能够实现银行、消费者和旅游业“三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这勾画出我国扩大国内需求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我们对大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二、旅游消费贷款的特点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我国发展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以达到扩大就业的目的使新增就业岗位年均约400万个左右。2020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1亿,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04366亿元,占GDP的8.7%。
与旅游热的不断升温格格不入的是,中国旅游贷款发展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而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个人旅游消费信贷是个人消费信贷中一项成熟的金融业务产品,是个人消费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的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已经成为银行的一个重要利润来源。
相比之下在中国,旅游消费贷款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很多银行在除了房贷和车贷外,其余的个人消费贷款基本上成为银行的摆设。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业的个人各类消费贷款中业务量超过95%。
从银行方面来看,当前,商业银行主要推出了两类形式的旅游消费信贷业务:一类是说明用途的旅游消费信贷,如“旅游度假消费贷款(中国银行推出)”,“旅游信贷业务(光大银行推出)”等,有的银行还推出了“个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用于旅游消费;还有一种是信用卡业务。可这项业务却从未在我国境内取得有效的进展,前几年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城市一年内旅游贷款的发放数额有的只有几笔,十几笔,最多不过几十笔,贷款总额加在一起还不及一套房贷数额多。例如,中国工商银行自推出旅游贷款服务以来,仅办过几例旅游消费贷款,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银行也不例外。
从消费者方面来看,很多消费者对旅游贷款知之甚少,要不然就是还不愿意通过贷款来进行旅游这一奢侈性消费。还有一个原因是旅游消费贷款的手续复杂,需要担保,有些消费者出于面子的原因,拒绝接受由其他人担保的贷款。
这些现象与旅游消费贷款的特点密不可分,相对于车贷和房贷,旅游消费贷款的特点有:①贷款金额较少;旅游信用贷款额度,各银行有不同的规定,一般在2000-50000元之间不等。通常,国内旅游贷款限额为2万元,国外旅游贷款限额为5万元。②时间性突出;旅游是一种季节性活动,尤其集中于中国传统的小长假如五一、十一,使得旅游信贷消费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另外,有些银行规定国内线路需要提前20天办理贷款申请,国外线路提前40天办理,也加强了它的时间集中性。③贷款的年龄较宽泛;考虑到老年人对旅游需求有日趋增长的趋势,旅游消费贷款对年龄的限制较其他个人消费信贷宽松,其年龄限制在20~65岁之间。
三、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几点建议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消费信贷的发展受社会保障体系的直接影响。政府应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保险、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制度尽快明确和定型,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约30%的比例是个人消费贷款,而我国目前尚不到15%。由此可见,我国消费金融发展仍不足,这与我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发展消费金融市场,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们为应对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有钱也不敢花”的现象,让人们尽可能地没有后顾之忧,使消费者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形成新的消费预期,从而提高即期消费愿望,积极主动地负债消费。
2.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相对于房贷和车贷,我国的助学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消费贷款在我国消费信贷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低。我国消费金融业务存在总量小,结构不均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我国居民对负债消费尤其是非耐用品贷款消费的排斥,应该对其加以“示范效应”和加强宣传,改变我国普遍存在的存款消费观念,相信这一现象将会逐步减少;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担保机构的缺乏,使大部分还款风险转移到了银行,银行为减少风险,设置了繁杂的手续和各种限制,阻碍了消费金融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对发展我国消费信贷十分关键。
3.我国住房价格过高,影响了旅游消费金融的扩大
很多国家的一般情况下,保障房和商品房是个共生的关系,商品房的价格越高,保障房的建设就越完善。不同的国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各有不同,但是先有保障房,然后再有商品房的市场是每个国家的共同点,在中国情况却是相反的,保障房:商品房的比例达到1:9。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致使保障性住房的没落。由于保障房建设的停滞,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则日益凸显,而商品房是一个金融产品,将一个金融产品赋予强大的刚性需求。
4.法律、政策的支持是顺利开展消费信贷的保证若要促进游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必须取消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居民旅游消费的行政规定,鼓励居民贷款消费,同时,相关部门在信贷规模、资金运用、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银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自主权利,调动银行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相对于房贷和车贷,旅游消费贷款的费用不高,这种分期付款的方式不但为消费者提供了轻松的旅游消費方式,特别是对热爱旅游却有一定经济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对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内需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颜庭干.影响我国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和对策[J].商业研究,2004,(19):171-173
[2]樊志勇,熊元斌.拯救旅游信贷消费[J].商业时代,2004,(29):35-36
[3]陈建杰.长假呼唤旅游消费信贷[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2-02-04(4)
[4]黄海珠.我国发展旅游消费信贷的困难及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5)
[5]史灵歌.促进我国旅游信用消费的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5):38-39
[6]向旭.我国旅游信用消费发展缓慢的原因与改善的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22
[7]韩乔.发改委主任:中国明年采取五大措施鼓励消费[N].新华社,200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