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消费思想略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消费思想明显表现出以礼为原则和崇尚节俭的特点,以礼为原则实质上主张的是一种等级消费,崇尚节俭则是在守礼前提下倡导的一种消费倾向。孔子衡量消费“奢”与“俭”的标准,归根结底依然是礼,当节俭的消费理念与以礼为原则的消费观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孔子宁愿在消费方面“奢侈”一点,也要坚决地维护礼的原则与规定。
  关键词: 孔子消费思想 礼 节俭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距今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但所提出的消费思想直至现在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孔子消费思想归结起来有两个明显特点,即以礼为原则和崇尚节俭。
  一、以礼为原则
  春秋晚期出现了“礼坏乐崩”的趋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1](P174)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秩序濒临崩溃的危险,孔子主张以“礼”为准则,正定名分,以此重整社会秩序,于是“礼”便成了孔子的核心思想。这种浓厚的“礼”观念,渗透于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其消费思想也概莫能外,亦呈现出鲜明的以礼为原则的特点。
  孔子消费思想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消费,而且体现于交际、陈设、丧葬、祭祀等方面礼仪用度的差异。
  孔子严格遵守礼制,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依礼行事的典范。
  服饰方面,孔子追求服饰颜色搭配的协调。《论语·乡党》曰:“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1](P100)即黑色的衣服配紫羔,白色的衣服配麑裘,黄色的衣服配狐裘。若面见国君,即使在家,也要穿朝服,以示尊敬和君臣之别。《论语》载孔子生病在家,国君亲自探视,孔子“东首,加朝服,拖绅”。[1](P106)孔子看见国君到来,把上朝的礼服放在身上,以正规礼节迎接国君到来。
  饮食方面,孔子讲究的礼节既繁多又琐碎。例如吃饭过程中不能讲话;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席上肉虽多,但吃肉不超过主食;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等等。尤其国君赐予的食物,应依不同类别而区别对待。“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1](P105)简言之,国君赐予的熟食,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予的生肉,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祖先;国君赐予的活物,则一定养着它。和国君一起用餐也要格外注意礼节。若“侍食于君,君祭,先饭”,[1](P105)意即陪国君一起吃饭,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吃饭,不吃菜。
  居住方面,孔子未作太多的阐释。但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1](P70)以及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P59)的赞赏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孔子对外在居住环境和条件没有太多苛求,他更注重人内心的修养及德行,故子曰:“里仁为美。”[1](P35)
  行为举止方面,孔子出身于大夫,出行时必乘车,以显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通过乘车礼节,也真正展现了士人的风范。“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P108)孔子在和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打交道时,其神态举止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1](P107)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即使极亲密,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一定要有礼貌。
  交际方面,不论应对国内贵族,还是斡旋两国外交,孔子依礼总是处理的十分得体。“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1](P97)孔子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当的人谈话时温和而快乐,极具亲和力;与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人谈话时坦率正直又恭敬有加;国君临朝时,孔子恭敬而稍显忐忑。总之,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孔子总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谦卑而不失恭逊。孔子被派往别国参加典礼时,既有威严又懂礼节。“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1](P99)
  典礼仪式方面,孔子恭敬谨慎地拿着圭,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沿着一条线走过。
  陈设方面,孔子认为每一个人应享用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符的物品,否则便是违礼。“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1](P151)的管仲,在这一点上成了孔子非难的对象。管仲以大夫僭用诸侯之礼,树“塞门”、筑“反坫”,被孔子批评不知礼节。
  丧葬方面,以《左传·成公二年》孔子对仲叔于奚请曲县、繁缨一事的评论最为典型。卫大夫仲叔于奚因救卫卿孙桓子有功,“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杜预注曰:曲县,轩县也。)。《周礼》:“天子乐,宫县,四周;诸侯轩县,阙南方。繁缨,马饰。皆诸侯之服。”[2](P645-646)作为大夫的仲叔于奚请此二者,实际上要求允许他僭用诸侯之礼,对于这样的无礼要求,卫国国君竟然予以许诺。孔子曾以遗憾的口吻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因为“器以藏礼”,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若以假人,与人政也”。
  祭祀方面,孔子反对越礼的事件层出不穷。鲁大夫季氏僭用天子八佾的乐队规模,在庭院公开演奏,孔子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P23)的感慨;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祀祖先时,唱着天子撤除祭品的《雍》诗,孔子进行了激烈的反诘:“季氏旅于泰山。”[1](P24)不惟僭越于鲁侯,还僭越于周天子,孔子以讽刺的口吻进行了批评;鲁国举行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的禘礼,孔子以第一次献酒结束后不再观看,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总之,孔子以礼为原则的消费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质上主张的是一种等级消费。《论语》记载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孔子弟子冉求又替季氏大肆搜刮民财,孔子毫不客气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P115)这可以说是孔子等级消费思想的最佳诠释。
  二、崇尚节俭
  在消费尺度的把握上,孔子认为奢侈豪华显得骄傲,节俭朴素显得寒伧,对两种消费观都不太赞赏,但两厢比较而言,他更崇尚节俭。故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1](P77)
  孔子崇尚节俭的消费观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治国治民而言,希望统治阶层不要“厚敛于民”,让老百姓富足起来,这样国家才会强盛。所以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一点就要做到“节用而爱人”。[1](P4)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对人民似乎有点严苛。有人向孔子询问管仲是否节俭,孔子说:“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1](P31)管仲收取了人民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节俭呢?并评论说:“管仲之器小哉!”[1](P31)
  孔子大力提倡节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周围的学生。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1](P87)即礼帽用麻料来织,这是合乎传统礼制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料,这样节省些,我同意大家的看法。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死后,孔子的学生们想要丰厚地埋葬他,孔子态度坚决而明确地回答:“不可。”但最终学生们仍然厚葬了颜回。对此,孔子无可奈何地说:“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P113)由此可见,即使为埋葬爱徒,他也不肯背叛节俭的消费原则。
  既然孔子提倡节俭,那又如何衡量消费的“奢”与“俭”呢?其具体标准依然是礼,合于礼即为俭,不合于礼即为奢。《论语》中记载的一件事情很能说明问题。子贡想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活羊省去,孔子不赞同,认为违背了礼的规定,对子贡意味深长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P29)可见,当节俭的消费理念与以礼为原则的消费观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孔子毅然选择了维护礼的原则与规范,注重以礼为指导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其他文献
西安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是伴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 于1959年成立的面向电气化铁路的专业化、应用型研究所。几代“西科所人”不断努力, 矢志不渝地坚持“发挥优势、立足
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实施以来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执行时日不长,执行层面问题较多。本文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和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王雄联合主笔的《义务教育教师绩
本文对云爆药剂坑道环境下爆轰的气体产物进行了试验测试,探讨了坑道环境下的缺氧窒息效应,分析了云爆剂药量、窒息空间体积、爆炸后空间内的氧体积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对云爆
10月27日的《经济日报》刊登了吴振坤的文章《为什么说"不是一股就灵"?》,现摘编如下:十五大之后,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将呈现逐步发展的趋势。但是,不是"一股就灵",不
加强铁路领导干部培训首先要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要强化以需求为前提的培训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把培训作为系统工程来运作,追求培训效益最大化。
生活中,有不少人把洗衣粉当“万用清洁剂”,除了洗衣服,还拿来洗涤瓜果、蔬菜、餐具,擦洗家具、地板,认为它有去污、消毒、杀菌的作用。殊不知,这样可能导致洗衣粉进入人体。专家提
教学质量是党校的立校之本,关系到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兴衰成败。进入铁路政企分开、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时期,铁路党校作为培训铁路干部的主渠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