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的长河并没有将莎翁十四行诗湮没,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音韵美更因为诗中丰富细腻的情感,更是因为诗中永恒和复杂人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莎翁十四行诗进行解读和翻译,呈现出具有多面性和立体性的十四行诗。本文拟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中意美原则为框架分析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译本。
关键词:莎翁;十四行诗;三美原则
作者简介:徐玥(1994-),女,汉,湖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1
1、绪论
莎翁的戏剧和十四行诗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其十四行诗情感丰沛,结构严谨。严格的音律,独特的韵脚,五步抑扬格和自由奔放的情感使其更加富有魅力。
2、“三美”原则
“三美”原则是指: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内容美;音美指诗歌押韵、顺口;形美则是指行数和长短整齐以及对仗工整。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也,其次才是音美,再次是形美。莎翁十四行诗的格律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使得译者对翻译做到形神兼顾变得极其的困难。
3、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教授译本分析
莎翁的十四行诗主题并不局限于“及时行乐”“莫负青春”和“人生无常”(罗益民,2005)莎翁十四行诗第20首的歌颂对象具有两可性,揭示和证实了其蕴涵的双性恋寓意。以辜正坤译译本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3.1意美
在阅读译本的同时也在创作。一方面在接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原文产生了自己的理解
A woman’s face with Nature’s own hand painted/Hast thou, the master-mistress of my passion;
你,我诗中的情妇兼情郎,/是造化亲自绘出你女性的面庞,
“master”是指男主人或男教师,“mistress”则是女主人或情妇的意思。辜正坤教授将“master-mistress”译为“我诗中情妇兼情郎”。从这个翻译可以看出辜正坤教授认为这位神秘受话者同时兼备男性和女性的美,而且对莎翁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是情迷意乱,浓烈醇厚的爱恋。毛红在《情与欲的“理想之爱”——评莎翁十四行诗中的同性爱》一文中指出:“从字面解读Master-mistress毫无疑问表明主人公爱恋的对象是男性,同时也暗示男性爱是超越一切的理想之爱,具有超凡之美的男友是理想的情人。”(毛红,p.78)笔者则认为,诗人使用“master-mistress”一词是想表达自己对“美人”的性别有着复杂的情感的同时也想表达不论对方是任何性别,在他眼中都是兼备了所有形式的美。
But since she prick’d thee out for women’s pleasure,/Mine be thy love and thy love’s use their treasure.
既然造化造你是供女人取乐,/给我爱,但给女人做爱的宝藏。
辜正坤教授对于原作中含有性暗示等方面的内容,很是用心加以传达。译本中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内心不安和焦虑的情感。与上文的“情迷意乱的狂热爱恋”相呼应。从这里可以看出前文的“master-mistress”是一位男性。从辜正坤教授的译本可以看出,诗人并非是只喜欢女性,也非只钟爱男性,表达出莎翁对于感性的“两可性”。
3.2音美
翻译十四行诗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音美”,也就是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译文诗歌应像原文诗歌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悦耳,如同美妙的音乐。
莎翁的十四行诗是抑扬五步格,韵脚为:abab,cdcd,efef,gg。辜正坤教授在其译本的前言中宣称他的译本与他人译本不同。他突破了abab cdcd efef gg韵式,采用“一元韵式”,也就是全诗歌使用一个韵脚(aaba)。
归化或异化的译法是被许多译者所喜爱的,是前者把源于中价值观归化到目的与中;后者则是表现出两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辜正坤教授采用了“归化”将韵脚译成“一元式”,一方面照顾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一方使译本达到与原始接近的音美效果。
3.3形美
第三个问题就是“形美”。“形美”是指译文诗歌要和原文诗歌一样讲究对仗工整,同时行数和格律也要达到相应的要求。然而翻译界对于诗歌得形美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并认为“以诗译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另一种就是散文诗。像辜正坤教授的译本不讲究格律,每行字数相差较大。他采用了“散文诗”的策略。是这篇译本的特色之一。
4、总结
辜正坤教授采用归化的方法为莎翁的十四行诗带来了新音美和形美。体现也出了译者对于这首诗的独特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去感受莎翁十四行诗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梁宁宁. 2011.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4): 150.
[2]刘亚楼,陈炜喆. 2015. 莎翁十四行诗翻译研究[J]. 视界外国文学研究[J]. (8): 63-64.
[3]罗益民. 2005. 莎翁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160-165.
[4]毛紅. 2014. 情与欲的“理想之爱”——评莎翁十四行诗中的同性爱[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5]毛红. 2014. 绝望与焦灼的自我挣扎——莎翁十四行诗中的焦虑主题[J]. 文艺争鸣 06 期 (5): 172-175.
[6]屠岸. 1998. 英国文学中最大的谜:莎翁十四行诗[J]. 外国文学 (6): 70-81.
关键词:莎翁;十四行诗;三美原则
作者简介:徐玥(1994-),女,汉,湖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1
1、绪论
莎翁的戏剧和十四行诗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其十四行诗情感丰沛,结构严谨。严格的音律,独特的韵脚,五步抑扬格和自由奔放的情感使其更加富有魅力。
2、“三美”原则
“三美”原则是指: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内容美;音美指诗歌押韵、顺口;形美则是指行数和长短整齐以及对仗工整。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也,其次才是音美,再次是形美。莎翁十四行诗的格律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使得译者对翻译做到形神兼顾变得极其的困难。
3、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教授译本分析
莎翁的十四行诗主题并不局限于“及时行乐”“莫负青春”和“人生无常”(罗益民,2005)莎翁十四行诗第20首的歌颂对象具有两可性,揭示和证实了其蕴涵的双性恋寓意。以辜正坤译译本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3.1意美
在阅读译本的同时也在创作。一方面在接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原文产生了自己的理解
A woman’s face with Nature’s own hand painted/Hast thou, the master-mistress of my passion;
你,我诗中的情妇兼情郎,/是造化亲自绘出你女性的面庞,
“master”是指男主人或男教师,“mistress”则是女主人或情妇的意思。辜正坤教授将“master-mistress”译为“我诗中情妇兼情郎”。从这个翻译可以看出辜正坤教授认为这位神秘受话者同时兼备男性和女性的美,而且对莎翁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是情迷意乱,浓烈醇厚的爱恋。毛红在《情与欲的“理想之爱”——评莎翁十四行诗中的同性爱》一文中指出:“从字面解读Master-mistress毫无疑问表明主人公爱恋的对象是男性,同时也暗示男性爱是超越一切的理想之爱,具有超凡之美的男友是理想的情人。”(毛红,p.78)笔者则认为,诗人使用“master-mistress”一词是想表达自己对“美人”的性别有着复杂的情感的同时也想表达不论对方是任何性别,在他眼中都是兼备了所有形式的美。
But since she prick’d thee out for women’s pleasure,/Mine be thy love and thy love’s use their treasure.
既然造化造你是供女人取乐,/给我爱,但给女人做爱的宝藏。
辜正坤教授对于原作中含有性暗示等方面的内容,很是用心加以传达。译本中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内心不安和焦虑的情感。与上文的“情迷意乱的狂热爱恋”相呼应。从这里可以看出前文的“master-mistress”是一位男性。从辜正坤教授的译本可以看出,诗人并非是只喜欢女性,也非只钟爱男性,表达出莎翁对于感性的“两可性”。
3.2音美
翻译十四行诗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音美”,也就是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译文诗歌应像原文诗歌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悦耳,如同美妙的音乐。
莎翁的十四行诗是抑扬五步格,韵脚为:abab,cdcd,efef,gg。辜正坤教授在其译本的前言中宣称他的译本与他人译本不同。他突破了abab cdcd efef gg韵式,采用“一元韵式”,也就是全诗歌使用一个韵脚(aaba)。
归化或异化的译法是被许多译者所喜爱的,是前者把源于中价值观归化到目的与中;后者则是表现出两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辜正坤教授采用了“归化”将韵脚译成“一元式”,一方面照顾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一方使译本达到与原始接近的音美效果。
3.3形美
第三个问题就是“形美”。“形美”是指译文诗歌要和原文诗歌一样讲究对仗工整,同时行数和格律也要达到相应的要求。然而翻译界对于诗歌得形美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并认为“以诗译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另一种就是散文诗。像辜正坤教授的译本不讲究格律,每行字数相差较大。他采用了“散文诗”的策略。是这篇译本的特色之一。
4、总结
辜正坤教授采用归化的方法为莎翁的十四行诗带来了新音美和形美。体现也出了译者对于这首诗的独特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去感受莎翁十四行诗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梁宁宁. 2011.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4): 150.
[2]刘亚楼,陈炜喆. 2015. 莎翁十四行诗翻译研究[J]. 视界外国文学研究[J]. (8): 63-64.
[3]罗益民. 2005. 莎翁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160-165.
[4]毛紅. 2014. 情与欲的“理想之爱”——评莎翁十四行诗中的同性爱[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5]毛红. 2014. 绝望与焦灼的自我挣扎——莎翁十四行诗中的焦虑主题[J]. 文艺争鸣 06 期 (5): 172-175.
[6]屠岸. 1998. 英国文学中最大的谜:莎翁十四行诗[J]. 外国文学 (6): 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