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那一头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郎堂前那堵石头墙,那些散发着深重悠远气息的石头,石块大小不一,层层砌筑,被阳光覆盖着,光怪陆离,显得不怎么真实。那堵墙上面,便是学校最核心的地方——办公室。在小学生眼里,办公室不是个随随便便的地方。对老师的崇敬延伸到了对老师所在的所有区域的崇敬,当然办公室更有代表性。这所集纳了气场和光环的所在就高高地建在这堵石头墙上。你走在街上窄窄的小巷子里,一抬头,就能看到这堵墙。石头上苔藓幽绿,水渍斑驳,浸淫着岁月的沧桑。石头墙上面的办公室显得特别高大,威严。
  正是午后三四点光景,西斜的日头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我在二郎堂院杂草丛生的乱石间踟蹰,一种怅然若失一次又一次抓住了我。多年来,无论我在哪里,总以为这个承载记忆的所在,是安然无忧、始终如一地存在着的。哪怕我一步都不登临,一眼都不去看,它也好好地在那里,那石头墙,那石头台阶,那石阶两旁石板铺成的斜坡——小孩们滑坡坡,磨破裤子也毫不在乎,照样滑得兴高采烈,那些散发着强烈的古旧气息的房屋、门窗,那个摆过乒乓球台案的小空院……实际上并非如此。过去的建筑已然不再,代之以一派新貌的庙宇廊房,才忽然惊醒般,这么陌生,这么奇怪,它们说没就没了。除了少数的石阶,杂呈的乱石,几乎看不到原先的痕迹了。
  这个所在,是我多少次梦回故地、魂游其间的所在。在这里,从10岁到16岁,我读了7年书,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它本来是座寺庙,是我们侵占了它,利用了它,把它做了学校,做了课堂。它叫遗山寺,也叫神山古刹,为山西定襄古八景之一。它依山就势建筑在定襄神山村东的一座土山上,由二郎堂院、上寺、下寺、奶母庙等组成,地势自西往东逐渐高起来。其中,置身于西侧的二郎堂院是一个正方形大院,建有二郎殿三间,坐北朝南,是唐朝形制。殿前建有二郎堂。这个二郎堂院便是后来学校办公室、师生宿舍所在的区域,也是我课余时间自由活动的领地。据史载,近两三百年以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学士们纷纷慕名来到遗山,吟诗作赋,游赏观览,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墨古迹。像唐代宋文友,宋代惠勤、米芾,金代孙九鼎、元好问、赵元,元代郝经、郝天挺、赵风,明代安嘉士、王立爱、傅山,清代王时炯、钟一诚、张世禄,等等。尤为著名的是金代大诗人、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元好问,不但年幼时在定襄外祖父家居住,青年时还在神山留月轩读书,经常与大诗人赵元、著名诗人田紫芝等相聚遗山……可惜在战火和“文革”中,厄运来临,二郎堂院的二郎殿被拆除,上寺除留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的魁星砖塔外,其余均被拆光,下寺原建筑已荡然无存。世事难料,如今,它将再次以寺庙的身份面对世人。拥有前瞻意识和文化意识的人们不堪忍受这座古刹的肃杀与凄清,通过考察,策划,筹集资金,开始了对寺庙整体格局的修葺完善工程。目前,二郎堂院和上寺大殿已经竣工。工程负责人跟我说,会尽量依照修旧像旧原则完成复建工程。但彻底复原,显然已是奢望。那些破坏掉的,永远无法重新走进世人的眼里了。修旧像旧只能是一种初衷,一个愿景。说着话,他的目光里流露出一丝无奈,一丝惋惜。我就意识到,神山古刹向寺庙的回归,既有佛学层面上的意味,也有朴素的人文思想。其中内蕴,耐人咀嚼。
  我注目那些阶石。阶石确乎是苍老了,剥蚀的痕迹十分明显。坑坑洼洼、粗糙不平的表面,依然亲切,蓄满了往日的时光。这些石头台阶应该记得,曾经发生了什么——谁的内心悸动,谁的惆怅满怀,在它周遭经久不散,它都知道。没有它不知道的。那群情激奋的赛诗会,那令人心惊的批斗会……那些欢欣,那些迷茫,那些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时光深处,藏匿着无穷无尽的东西,你仔细去看吧,它们都好好地珍藏着。一切都在这些石头台阶的注目之下,在它的记忆里,都与它相关,都由它见证。它是曾经的见证者,也是永远的见证者。物是人非,沧桑变迁,它不变,那些见证不变。
  我久久地流连于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记忆里的很多东西呼啦啦袭上心头——
  二郎堂院东侧的那个小院里,曾经是学校的粪肥堆积处。同学们把各自拾来的粪肥倒在固定的点上。有同学站在那儿拿着本子统计,谁总共几箩筐了,谁领先了,谁落后了,哪个班第一了。二郎殿后面,曾经是学校的兔棚,按班级分笼喂养。我们轮流割回青草来,看兔子一蹦一跳地抢着吃草,看兔子一天天长大,又生了小兔子,心里的欢喜无法形容。有的班不会喂,就到养兔子养得好的班里取经。
  这个院子西面,原先有葳蕤繁盛的一长串葡萄架,由西向东延展,由木头桩子架起来。1974年的那些赤日炎炎的中午,老师们午休了,学生们还没到校,一个少年搬一只小板凳,安静地坐在葡萄架下,一边看书,一边守护那些晶莹剔透的葡萄。总有些淘气孩子,会趁机溜进校门,打这些还没熟透的葡萄的主意。少年佩戴“红哨兵”袖章,捧着小人书《列宁在1918》。少年的眼睛是明亮的,长着一副雪白的牙齿,黑头发在他的脑袋上蓬蓬勃勃地生长。这是葡萄架下的一串绿色故事。时隔近40年,我自己也很难想象,那时竟能那样一本正经地完成这项校领导指定的课外任务,日日坚持,未曾懈怠,要多像回事有多像回事。遥想当年的同时,我的心底升腾起一种十分纯洁的感觉,就像曾经坐在葡萄架下静静地看书时所拥有的感觉一样。
  我打量着一进校门左手坐北向南的那几间小房子。它们是曾经的校图书室,我精神食粮最初的阵地。随父亲住校上学的日子,正是这里源源不竭的书籍,填充了我大量的课余时间,培养了我日益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想起了那些子弟兵,老师的子女,弟弟妹妹……年龄不同,性格相异,又来自四面八方,但孩子究竟是孩子,大家没过几天就熟惯了。吃饭时候,位于二郎堂院西南向的伙房里简直闹翻了天。每天晚饭后,老师们去办公,我们子弟兵齐齐聚伙房。做饭的老王是个会说笑话的人。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说着闲话,要不就轮流讲故事。轮到我,我就讲《大刀记》,讲“瓦尔特”,讲得大家听直了眼。哪怕我忘记了,张冠李戴,七丢八拉,也没关系,可以忽略,可以后补,一切随心,听得就是个乐呵。都安安静静的,大家的眼睛那么明亮。老王衔一根自卷的小兰花,吧嗒吧嗒吸得很是欢实,一副笑眯眯的样子……
  掮一只凳子,顺着青砖甬道向西,走出校门,往南拐,沿着窄窄的曲曲弯弯的巷子一直走,到村里的电影场子看电影。老师们,子弟兵们,大家一路相随,嘻嘻哈哈的。看完电影,再顺原路返回。一旦走在窄窄的巷子里,就知道回来了,安适的感觉漾满心里。
  ……
  我知道自己是沉陷其中了。这样的时刻无疑属于纯粹的自我空间。我隐约看到了一个纵深度鲜明的空间。我在其中,看我自己能看见的,听我自己能听见的,想我自己能想到的,几乎忘记了一切。一个工人扛着铁锹走来,看着我的眼神里不乏诧异,或许他觉得像我这样,一个人面对光秃秃的怪石头十分沉浸的样子,比较古怪吧。我向他微微一笑,点点头,他报之以憨憨的一笑,挥挥手,不慌不忙往山上走去。
  临离开,竟有些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俯身,抚摩那台阶,那石头,眷恋油然而生。
  生命中,总有一些物事,与你牵牵扯扯,总会有羁绊,有不舍,有命中注定的缘分,有着充分的理由让我们铭记。这是一种持久的印记,往往伴随了强大的保护层,让你一旦回眸,就会惊异它鲜活的本来质地。历经种种艰难和困苦,那些曾经触动过我们的,仍然在时光的那一头,瞩望着我们,对我们表达一种挚诚,一种信任,向我们言说着,满怀深情……
其他文献
提到西安,西安人会自豪地说,西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在这里,随便一锄头下去,就是秦砖汉瓦,随便一步迈出去,就踏在皇帝的坟头上。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棵树的话,上海是树冠,北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一方整洁的桌面上,铺开你要读的一本好书,你会感到好像同一位哲人才士作了一次精神的交流,在特定语境上兴奋而又坠入情思,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滋滋的感
举证责任倒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应用时对其概念的理解常有失偏颇。本文通过对该概念中“举证”和“倒置”两方面含义追本溯源的研究,明晰举证责任倒置的正
初级指挥军官是信息化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进行信息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力量。初级指挥军官的摇篮—初级指挥院校强化学员信息素质培养,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素质
两三个月没下雨,偏偏这天就下了,还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猛。下午16:30,步兵连三排排长李大帅正在和战士们一起蹭墙皮、拖楼道,做着迎检前最后的准备。每蹭下来的一点墙皮白灰
那是七月中旬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正带着女儿在洛邑古城学大教育补修初中数学课程。这时,突然接到文学发烧友梅永华的电话,他说最近写了篇抗日题材的小说,问我能否向《神剑》杂
有这样一群士兵,他们曾经错失上大学的机会,怀揣着“第二梦想”走进军营,渴望在军营舞台实现自己的“高校梦”;有这样一群大学生士兵,虽然他们已是高学历,却对“军校”有着别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阿里于我的童年是陌生的。等我在中国地图青藏高原橙黄色的板块上看到她时,我已经快二十岁。那一年,我在一本文学刊物上看到毕淑敏写的中篇小说《昆仑殇》,再后来,因为市委书
从6月中旬开始,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成建制跨区千里至西南某省,在3个县境内,执行长达3个月的野外驻训任务。官兵分散部署于十几个点位,或自搭帐篷,或驻老乡农场,或安营废弃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