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俗文化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 :新美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民俗文化是省内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和影响产生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将它与当地高校美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观,使他们树立强烈的美育意识,成为有能力、有担当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接班人.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新时代高校美育与高校德育的教育开展为落脚点,梳理了两者的关系,分析了他们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三矩阵、四模块、三结合”模式下的高校美育与德育融合创新策略,最后从更新理念、创新载体、多元管理、夯实环境四个方面归纳出了高校美育与德育教育的实施路径,为新时代高校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使传统模式下的装饰图案课程受到了巨大冲击.创新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改革装饰图案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整合新技术、新资源,探索新型媒介技术,新型材料、方法和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职艺术院校创新型设计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将项目工作室制教学用于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中,使目标的指向性,时空的灵活性,就业的便利性和成果的经济性等方面可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学生在设计思维中存在的研究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改善学校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的局面,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反映一个时代文化、思想的缩影就是一门艺术的风貌.在职业教育下要想把握住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认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判,包括新材料、设备的运用.在了解陶瓷工艺的本质基础上,通过市场上的陶瓷工艺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内涵高于艺术形式.那么对于现代陶艺来说,艺术的内涵之下结合综合材料寻找到新的表现方式,同时在职业教育下挖掘现代陶艺的深层次内涵,可以为职业教育下现代陶瓷艺术与综合材料的运用提供方向.本文便结合职业教育,对现代陶瓷艺术中综合材料的运用与研究展开分析.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建构,整合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打破实训基地区域化的束缚,探讨其在材料与施工工艺实训中的应用效果.分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实训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架构,便于掌握实训知识点,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效果.
传统的服装款式图技法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进行教学,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主动思考的机会不多.引入更多元的案例教学法,能令学生更能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近而学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经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以服装款式图为代表的设计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幼儿自身特点,美术教育能够在学前教育中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培养幼儿良好素质奠定基础.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提升感知美的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创造力等,因此本文就对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然后以绘画活动和手工制作为例,探究美术教育的具体作用以及应用方法.
儿童绘画的自由性特点与校外传统美术课堂的矛盾愈加突出,因此,针对儿童绘画的特点,如何因材施教,解决校外传统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成为摆在校外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创新校外儿童美术教学形式的四个对策:一是打造开放式的美术课堂,二是深入挖掘教学硬资源和软资源,三是激发儿童自我创设情境,四是探索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在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过程当中,临摹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中国山水画学习过程中,临摹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名家名作,能够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对不同时代的中国山水画风格进行对比、对于各种笔墨技法和绘画思想进行借鉴,以此来提高山水画学习效果.在中国山水画的临摹过程中,从形似、神似到创新,进一步把握画作中所传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追求临摹者与创作者沟通,提高临摹学习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王錞先生是我非常尊敬佩服的艺术家,他曾任山西省美术院院长、天津画院副院长,是德高望众的老画家、老领导,一生呕心沥血痴迷于绘画艺术.他的人物画艺术醇厚古雅,体现了津沽之地雄秀、包容的人文品质,但我更愿意用“大山之西,大河之东”来描述他的人品和画格.“大山之西,大河之东”本是指描绘山西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但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却逐渐形成了一种丰厚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归属,激励着一代代从那里走出的山西人,王錞先生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而“大山之西,大河之东”正是他一生中始终持守的艺术“初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