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交往礼仪是个体交往能力的外在表征,同时也是个体素质的综合体现。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形塑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优化儿童的交往过程和交往环境,使其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外在规制性、综合性等特点。为促进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建构系统的礼仪教育课程,强化儿童交往礼仪的行为实践,促使儿童将外在的交往规则和交往仪式内化为自身的认知、情感与信念,主动遵循交往礼仪。
  [关键词] 交往礼仪;交往能力;礼仪教育;社会教育
  交往能力是学前儿童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他们适应社会和解决复杂问题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1][2]经由丰富的交往实践,幼儿便可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积极的个性和人格。从强调交往能力的发展到强调交往礼仪行为的培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内容的重要扩展,它将儿童的交往行为从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概念上升为一个文化概念,以文化、道德和公序的视域来审视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和交往行为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行为发展的范畴和内涵。[3]
  一、学前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结构及其发展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进行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4]它是一种最普遍化的生活形式和社会关系准则。礼仪不仅彰显人们交往的一般规范,更内含着道德与社会公序,具有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群体关系和整肃公共秩序的重要功能,[5]它在国家治理、公序维持、文化调适、价值衡定、道德规范、理性交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6]尽管人们普遍将交往礼仪视为生活礼仪的一部分,但从礼仪的本质来看,礼仪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交往行为来实现的,个体的服饰、语言、行为等构成了实质意义上的信息交互载体。
  儿童的交往礼仪是其礼仪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和品格,是儿童个体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7]儿童的交往礼仪不等同于简单的交往行为,它是从礼仪的本质出发,将礼仪所蕴含的道德、文化和秩序观念融合到了儿童的交往过程当中。此时,儿童的交往礼仪就不再表现为单纯的交往行为,而是应该从礼仪的表现水平和功能结构分析儿童交往礼仪的基本维度和具体内容。第一,儿童交往礼仪表现为相应的知识和观念,是儿童对交往行为动机、目的、意义和方法等的一般认识。第二,儿童交往礼仪表现为具体的行为和过程,儿童在具体交往过程中所采用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是交往礼仪的具体外在表现。第三,儿童交往礼仪表现为角色认知和交往规则,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为了推动某一行为深入有效开展而应遵循的基本礼节。第四,儿童交往礼仪表现出相应的道德、秩序与伦理,是外部社会要求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普遍规范。将儿童交往礼仪依据其表现水平而划分为不同层次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交往礼仪的本质,有助于儿童的交往行为不断从一种生物行为发展为道德行为和文化行为。
  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丰富了其交往的内涵,它可以使得儿童超越交往行为本身去认识其发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首先,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断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学前期的儿童尚未脱离意识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中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需要为出发点,较少顾及资源分配和交往过程中他人的态度和需要。交往礼仪可以通过约束儿童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来推动他们对交往过程的认识,当成人不断向儿童传递关于交往礼仪的观念时,儿童就能更好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来反思自身交往活动的目的、过程以及扮演的角色,从而不断约束自我行为的边界。其次,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可以形塑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以礼仪来约束儿童交往行为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递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够逐步认识个体与个体之间交往的基本规范,同时也可以逐步认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样态与价值逻辑,以及礼仪背后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即礼仪可以引导儿童认识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深刻地改变儿童交往的结构和方向。最后,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可以优化儿童的交往过程和交往环境。礼仪具有“善”的价值属性,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保障良善生活的存续以及文明的传承,[8]交往礼仪可以调节儿童的交往行为,减少儿童之间的交往冲突。
  二、学前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特征
  学前期是儿童个体经验、行为、认知、观念、思想等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行为和思想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且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行为和思想将对个体的终身发展产生重要影响。[9][10][11]学前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不是指单纯的交往行为的发展,而是要求儿童在掌握交往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觉知交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以更为适当的方式来调适自己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角色、意识、期望和行为。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独立发生的,而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过程。
  首先,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具有发展性和过程性。个体在生命初期的行为并不具有社会意义上的交往性,他们发起的交往行为往往是出于自身生理的需要。低幼儿童在初期交往阶段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带有破坏性的交往行为是由其身心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生理机能以及认知经验的逐步发展,儿童能够逐渐在交往过程中觉察他人的需求和采择他人的观点。也就是说,儿童礼仪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性交往,再到注重交往方式和交往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儿童行为与认知双重发展的过程。低幼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基于真实的交往情境和交往过程,他们通过行为的发展来促进认知的发展,并通过认知的发展来提升自身的行为表现水平,行为与认知的交替发展促使儿童去不断理解交往行为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其次,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具有外在规制性。当成人向儿童提出要表现出某种交往礼仪的要求时,实际上就是在向他们传递相应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意识。除了在个体交往意义上的一般规则和礼节,交往礼仪还从公序维持、文化调适、道德规范等角度强调儿童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此时,发展儿童的交往礼仪行为就具有教化的意涵,它通过外在的规制来向儿童灌输相应的價值观念。这种外在规制性也就是一种社会化要求,它要求儿童习得人类社会既有的经验、传统和历史,要求儿童以社会普遍期望的角色和方式来进行人际交往。学前儿童在行为和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尚未定型,在其人生之初向他们传递相应的思想与道德要求,可以更有效地形塑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2]   最后,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具有综合性。交往礼仪彰显的是交往行为的尺度,是个体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伴随着其心理能力的发展,它的发生需要儿童发展起相应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及他人心理状态有一定的认识。与此同时,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伴随着其认知能力和认知经验的发展。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不是在形式上追求某种规则,而是为了更好地达成交往的目的,因而它是以相应的内容为依托,必须让儿童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经验和认知能力。此外,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伴随着其思想、情感与道德的发展。在本能驱使下,儿童会在交往过程中应用移情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的心理与情感状态,从而不断体验情感与思想的多样性。[13]此外,交往礼仪行为发展过程中外部信息的输入也会促使儿童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思想与情感的一部分,从而使儿童思想、情感与道德的范畴与深度不断得到拓展。
  三、学前儿童交往礼仪行为发展的策略
  学前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是外在影响和儿童自我建构的结果。由于礼仪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外在规范,它以一种外在于个体的方式来要求儿童进行行为实践,要有效发展儿童的交往礼仪行为,就必须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礼仪学习与实践环境,要引导儿童积极构建对交往礼仪的认知与理解。
  首先,为学前期儿童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通过环境的育人功能来促进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能够从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发展经验和知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要为儿童创设有准备性的发展环境。促进学前儿童交往礼仪行为发展的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发展儿童交往行为礼仪的社会环境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可以增进儿童对社会规则、公序道德等的认知的环境。这一环境的表现方式可以是电视、网络、广播等大众传媒,也可以借助墙体等公共空间以文字、图画等形式来展现,成人应该为儿童营造一种全社会都崇礼尚文的交往环境。生活环境是学前儿童接触的最主要的环境,也是儿童进行交往实践的最主要的场所。成人应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传递长幼有序、和谐友爱等观念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通过语言、行为示范等方式促进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教育环境则是专门为儿童发展创设的环境,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具有更为具象的活动形式,这种系统、专门的环境可以使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更为全面和深入。从泛化的环境到有组织的环境,儿童可以从这一环境体系中全方位地感知交往礼仪的表现形态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交往礼仪行为的发生同时也是儿童个体的内在建构过程,成人在强调环境的准备性的同时也要适当地为儿童的行为实践留白,[14]要为他们预留一定的空间去建构对交往礼仪行为和观念的自我理解,成人不能过度地从教化的目的出发来强调交往礼仪行为发展的强制性和外部性。
  其次,为学前儿童建构良好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增进儿童交往礼仪行为发展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礼仪是一种道德、秩序和文化的外在体现,它对个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外部力量对个体的教化与规制上。幼儿园教育对儿童交往礼仪行为发展的启蒙在强调生活性、经验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也更为强调目的性和组织性,因此,幼儿园应该通过专门的礼仪课程来帮助儿童获得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事实上,幼儿园交往礼仪行为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不是那些教人如何礼貌交往的课程才能被称为交往礼仪课程。交往礼仪行为课程的建构需要注意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从伦理道德、社会公序、文化文明的角度来看待交往礼仪的价值内涵和承载方式,要注重交往礼仪行为课程对儿童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15]第二个层次是依据对交往礼仪的深层理解改编或者创编相应的交往礼仪课程,这种课程的来源既可以来自传统文化或名人典故,也可以来自地方文化或者民间故事,还可以来自儿童的日常生活。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的交往礼仪行为教学,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类型的交往活动构建专门的礼仪交往课程,让儿童能够从具体的课程实践中习得特定的交往礼仪。
  最后,强化学前儿童交往礼仪的行为实践,促使儿童将外在的交往规则和交往仪式内化为自身的认知、情感及思想。成人在为儿童树立起良好的行为榜样的同时要为他们创设丰富的交往情境,让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去体验交往礼仪带来的益处以及破坏性交往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要让儿童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冲突。此外,成人要引导儿童对交往过程进行反思,让他们在反思中不断发展交往礼仪行为,不断内化交往礼仪的要求与信念。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10-24.
  [2][12]林兰,高珠峰.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规約应对:基于儿童立场的质性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0(09):23-38.
  [3]阿尔伯特.文明与伦理[M].孙林,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304.
  [4]黄少卿.略论礼仪的涵义、特征及其美学意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100-104.
  [5]傅琼,汤媛.礼仪文化与公共秩序的建构[J].长白学刊,2020(01):143-149.
  [6]汤媛,傅琼.礼仪文化建设的多维价值探略[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31-36.
  [7]邱红燕.区域游戏背景下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礼仪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04):22-28.
  [8]胡金木.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在理路及实践要求[J].教育科学,2018(05):14-19.
  [9]彭杜宏.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本质内涵、因素结构及学习效应[J].学前教育研究,2020(03):57-71.
  [10]王晓娟.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苏州市S社区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4:13-15.   [11]王欣,张真.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J].学前教育研究,2019(06):45-57.
  [13]方德志.移情的启蒙: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述评[J].道德与文明,2016(03):96-105.
  [14]殷静.幼儿园班级环境的非准备性[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93-96.
  [15]韩云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76-82.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Behavior
  Jing Feng
  (The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of Huiji District of Zhengzhou City, Zhengzhou 450053 China)
  Abstract: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is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individual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hape children’s behavior quality, expand children’s cognition, develop children’s morality and cultivate children’s spiri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behavio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 external regulat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behavior depends on goo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Kindergarten should design specific etiquett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and strengthen children’s communicative behavior practice to impel them to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 rules and rituals of communication into their own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lief.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communication ability, etiquette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稿件編号:GF2021-08-04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多维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子课题“在多维课程下渗透幼儿礼仪行为的研究”(编号:2013-JKGHBB-DWJX042)
  通讯作者:冯静,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幼儿园园长,E-mail:570216798@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家长关系质量是教师与家长基于交往经历对当前双方关系水平是否符合自身价值需求的综合感知与评定,对儿童发展有深刻影响。本研究以22名幼儿家长、教师与管理者为深度访谈对象,依据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结果发现信任(T)、承诺(C)与满意度(S)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信任维度包括认知信任、情感信任与认同信任。承诺维度包括工具性承诺、情感性承诺与价值性承诺。满意度维度包括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1]。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以来一直秉持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共建、共享育训办学及人才培养理念,为n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高技
摘 要 论文以SECI模型的四大知识转化模式为基础,分析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创造螺旋,以图书馆员、分享嘉宾、参与读者为三大主体,描述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估阶段各主体之间知识转化和创造的映射过程,构建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螺旋模型,以期在读者活动中更多关注知识创造,增大读者活动中知识赋能。公共图书馆应完善知识服务机制,加强馆员知识服务意识,重视读者的知识分享,打造互联互通的活动平台,深化
[摘 要]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亟待关注。本研究基于对我国东、中、西部4223名乡村幼儿与5863名城市幼儿的父母问卷调查发现,乡村幼儿学习品质虽然整体发展尚佳,但是落后于城市幼儿;乡村幼儿学习品质存在异质性,发展不足型(包括危险型与不平衡型)乡村幼儿占比高于城市幼儿,发展良好型乡村幼儿比例则低于城市幼儿;乡村幼儿学习品质受到个体、
[摘 要]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源远流长,数量、种类和内容都非常丰富,是十分珍贵的艺术、文化和教育资源。将民歌引入幼儿园教育中,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使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幼儿园应将民歌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民歌教育的组织性和目的性;应把民歌教育与幼儿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营造良好的民歌文化氛围来发挥民歌的文化化人功
职业教育属于整体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中职院校在强化其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传授给n学生一定的职业素养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发
随着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进行,各高校的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也在逐步改善提高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前人研究n成果,就目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佳的问题给出进一步建议,提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各个领域人才数量需要不断增加、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为社n会发展、国家建设输送优质人才的教学重任。为此,高职院校
期刊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时期,建立基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以服务功能为导向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模型和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监测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