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VDRL试验诊断神经梅毒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i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为HIV流行时代,神经梅毒患者正在增多,大多数临床医师仍把临床症状和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CSF-VDRL)阳性作为神经梅毒的证据,但CSF-VDRL用于诊断神经梅毒时的敏感性仅为27%.该文旨在证实联用5种常用的非VDRL梅毒试验可作为神经梅毒的更为可取的诊断方法.

其他文献
作者用感染了麻风杆菌(ML)的小鼠实验模型研究了CD4和CD8T细胞的作用。通过将富含T细胞亚群的淋巴细胞制备液过继转移到感染了ML的无胸腺裸鼠,来评价在宿主对病原菌表现的抵抗力中,CD4和CD8T细胞的作用。
期刊
连接酶链反应是继聚合酶链反应之后新发展的一种较有前景的核酸扩增技术.本文综述了连接酶链反应诊断沙眼衣原体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与其它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及临床不同标本的分析,表明以长时间不排尿后的首次尿为标本进行连接酶链反应检测在临床上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前不少作者注意到冷对于麻风皮肤损害的影响。1956年Binford根据麻风杆菌在人体浅表和凉的组织中生长最好的观点,提出在实验动物的较冷部位进行接种的建议。后来Shepard报道,麻风杆菌在鼠足垫中生长成功。1971年Kirchheimer等证实体温仅32°~35℃的九带犰狳易感性很高,并发展为播散性瘤型麻风。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密切,其许多临床症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或相似,且约有2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文中就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标准、系统性红瘫狼疮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归纳。
混合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简称MCTD)由Sharp(1972)命名,他介绍的一组病例具有硬皮病、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和红斑狼疮等病的混合表现,均显示斑点型荧光抗核抗体(Fluorescent antinuclear anti-body,简称FANA)和高效价的抗可浸出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简称ENA
期刊
自从鼠足垫实验方法建立以来,研究者过分强调了实验室结果。在临床的应用导致麻风领域中某些不良后果。例如:1.认为所有非完整染色麻风杆菌都是死菌;2.认为鼠足垫阴性结果表明麻风杆菌在小鼠中没有生长。前者造成在有效抗麻风药物B663临床应用一年后出现假耐药,后来几乎被放弃。
期刊
作者在埃塞俄比亚研究了81名界线类麻风病人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简称LTT)的关系。病人外周血液经聚蔗糖――泛影葡胺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加麻风菌抗原后培养7天,最后16小时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回收时用液体闪烁计测定掺入同位素的数量。麻风菌抗原有两种,均自未治疗的瘤型麻风病人皮下结节取材制备。结节剪碎后置玻璃匀浆管中加入冷的含1%人血清白蛋白的磷酸缓冲液(简称PBS-HSA)研
本文阐述了毛孢子菌及其分型,以及毛孢子菌的临床特征,指出阿萨希毛孢子菌是毛孢子菌属中最重要的临床致病菌。对毛孢子菌与深部播散性感染的关系以及毛孢子菌所致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近几年在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根据导入的治疗性目的基因的不同分为四类:①免疫基因治疗;②反义核酸与核酶基因治疗;③抑癌基因治疗;④“自杀”基因治疗。本文就近几年恶性黑素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嗜酸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这一病名首先由Mcleod和Winkelmann在1985年提出,认为可能是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异型。该文作者报告了3例,对炎性浸润细胞进行了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