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同构与治理嵌入:农村集体经济何以促进乡村治理高效能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ts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财力投入,完全依靠国家兜底并不现实,必须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依靠集体经济增强乡村治理的“硬核”能力。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在人民公社时期、双层统分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和农地两权与三权分置时期,发展演变的目标逻辑、形式逻辑和发展逻辑各不相同,但均与当时乡村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契合度。目前,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样态愈加多样化。四川省彭州市作为集体经济全员化的典型代表,在特定行政生态环境作用下,村党委运用合法机制,理性地将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了党建引领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权和乡村治理权“合二为一”的组织同构模式。在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同构中,制度性趋同、竞争性趋同和模仿性趋同交织进行,集体经济在发展中迅速嵌入治理制度、资源和技术,及时补位治理主体的缺位场景,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提升了治理效率与效能。
  〔关键词〕 组织同构;治理嵌入;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6;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1)02-0137-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双重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19BZZ069)
  〔作者简介〕衡霞,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成都 610064。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以后,存续了近二十年的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被打破。然而,“双层统分”结合的制度设计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显现诸多弊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致使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能力急剧下降,乡村治理形式单一、治理资源分散、传统治理权威弱化,涉农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并提出,要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扩大集体资产来源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为新的发展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开启了以村两委班子带头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经合一”,农村的行政管理权、经济发展权与社会治理权相重叠,集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非专业化、农民自主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渠道狭窄等问题较为突出,于是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开始探索“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但是,对广大中西部地区而言,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即使“政经”分开仍然改变不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为主的经营方式,尤其是在参照企业化管理以后,农民股权转让后的生存与发展权以及社区治理的人才保障与资源反哺等成为突出问题。因此,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现实情况,“政经合一”体制还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从四川彭州等地的实践看,“政经合一”体制通过组织同构与治理嵌入,不仅重构了以集体经济为纽带的农村社区利益共同体、组织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还弥补了农村治理过程中人才流失严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所带来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治理更加有效。
  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是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的完美结合,发展集体经济是纠正“大包干”中对市场的忽视和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始终是保持中国根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前提,是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江苏省华西村、陕西省袁家村、四川省宝山村等地的内生型集体经济成功地诠释了中央关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是摆正“统”“分”关系的重要实践。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学界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聚焦集体经济发展及其组织建设。张欢认为,通过“农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了村社集体的主体性,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①;许汉泽等人认为,通过党建引领与组织再造、贫困户参与和利益联结等,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再造,促进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②二是聚焦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程恩富等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集体经济的历次讲话为基础,对理论界和实践界所主张的土地私有化观点進行批判,认为通过农村土地私有化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富共享,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③;高强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科学认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产权制度改革实际,以开放式产权结构为发展方向,健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机制与经营机制,创新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④三是聚焦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张晓山认为,只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才能得以夯实,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⑤;丁波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改变村级组织治理弱化现状,促进村民自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⑥总体来看,学界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较为深入广泛,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关于农村发展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方面的关系研究较少,尤其是从村两委与集体经济组织同构视角切入,研究组织同构后的治理资源如何嵌入的成果更少。
  综上所述,本文以四川省彭州市13个镇街的集体经济发展为例,根据参与式观察和个案访谈结果,试图运用组织同构理论对集体经济组织与村两委的组织同构和治理嵌入过程进行解析,以期发现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治理高效能的路径与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为改进两者相互促进的效果提供解决思路。
  二、乡村治理战略转变下的农村集体经济演进逻辑
  (一)乡村治理战略转变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1.人民公社时期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因此,在农村地区建立和巩固以集体经济为所有制形态的人民公社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使国家权力细胞化地嵌入基层治理中,农业农村开始焕发生机,乡村治理成效初现。但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以及集体化军事化的劳动生产使乡村治理带有强制性特征,不仅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而且限制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农民的生产生活愈发困难,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战略成为必要。   2.双层统分经营阶段
  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等系列政策文件指出,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释放农村生产力,乡村治理的重点在于变革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开展村民自治的探索和实践。到1984年末,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了“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比急剧下降。1993年,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乡镇企业在集体经济产值中的占比急剧上升,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土地的碎片化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分散经营降低了小农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迫切需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而将分散小农加以联合,通过规模经济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农地流转阶段
  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成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此后,在农地“两权分离”基础上以社、村为单位的合作社蓬勃发展,尤其是农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出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既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也厘清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边界,更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据《经济日报》公布的全国农村集体家底显示,全国共有集体土地总面积65.5亿亩,集体所属全资企业超过1.1万家,村级资产占总资产的75.7%,有超过3/4的资产集中在14%的村,东中西部农村集体资产大体呈“6∶2∶2”的分布格局;清产核资后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总额增加0.8万亿元,增幅14.2%;全国已有超过34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取了登记证书,超过41万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成员超过6亿人。⑦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人才、技术、市场、组织和管理的基本支撑,成为实现乡村高效能治理和提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与根本力量。
  (二)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逻辑
  1.农村集体经济演变的目标逻辑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集体共有并能够将原子化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以再造个体化社会的新型共同体,既有利于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更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小到逐步壮大、从被高度重视到被忽视再到被高度重视,一方面与中国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变革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密切关联,其目标在于实现乡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前,农业集体经济经营是农民脱离封建私有制经济的强烈诉求,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治理的目标在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善贫困现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其首要任务在于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在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各地探索的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成为振兴乡村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2.农村集体经济演变的形式逻辑
  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全域全员化,政经社高度一体,村两委在政治挂帅背景下,全权管理村集体经济事务与农村公共事务。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尽管各地以行政手段推动村、镇集体企业建设,甚至有些地方并没有实质性的组织却也挂了集体企业的牌子,但都未能有效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职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精英人才不断流失,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山东等地的合作经济社获得国家认同,中共中央随后出台了统一的扶持政策,但许多地方把村级管理方式照搬到集体经济组织中,使得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未能真正实现企业化、现代化,经营不专业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浙江等发达地区在外生型集体经济发展中催生出“政经社”三分离的乡村治理体制。然而,对人才、资源急剧缺乏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成为常态,在党建引领下形成“经济与社会”合二为一的乡村治理体制,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和社区治理的反哺功能。显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模式分别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与组织形式的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3.农村集体经济演变的发展逻辑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初期是以满足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为重要发展方向,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该职能逐渐弱化并淡出历史舞台。为了强化集体经济的公有制属性,国家多项政策逐步转向扶持鄉镇集体企业,以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遏制“盲流”带给社会安全不确定性因素。然而,由于世界市场秩序变革,乡镇集体企业竞争力不足,逐渐陷入发展困境,多数农村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薄弱村,甚至是空壳村。为了扭转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弱化和边缘化趋势,山东等地积极探索了“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回归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逐渐衍生出全村全员化股份投入、跨行政村镇的联动、租赁自营、村企共建以及平台孵化等五种集体经济模式。有的村庄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制定与之匹配的村规民约,将村民的社区参与、技能素养提升和矛盾纠纷行为与年终的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有的村庄将集体经济收益的三分之一划入社区治理公益资金池,以此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互促共进。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组织同构与治理嵌入
  (一)彭州市13个镇街的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经新一轮镇村撤并调整,彭州市由原来的20个镇街调整为目前的13个镇街。2020年的清资核产结果显示,彭州市的农村集体资产占成都市全市的六分之一,高达50.31亿元,其不动产占比达到38.98亿元;各镇街发展不平衡,仅龙门镇宝山镇的集体资产产值就超过80亿元,其次是桂花镇,其产值高达2241.3万元,最低的丹景山镇仅为192.7万元;集体经济产业以种养植业、乡村旅游等为主,高附加值产业较为缺乏。集体经济收入以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其中经营收入占集体经济总收入3%,而土地租赁收入约占经营收入的40%。补助收入占集体经济总收入的78%⑨,而补助收入通常以项目制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示范村”和“薄弱村”的偏爱。对此,彭州市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以期通过上级政府引导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并反哺农村社区治理。但是,基层干部的理解偏差导致政策文件的落地难度偏大,而彭州市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经济活跃度较高的地区,居民权利意识较强,这些使得集体经济发展受阻。   四、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热潮中,各地分别采取了内生型、外生型、合作型等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模式,通过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来推动同类型组织的同构,并以此强化村庄公共性。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强调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彭州市13镇街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践表明,农村集体经济全员化是全体村民在合法化机制引领下做出的理性选择,通过制度、资源和技术的嵌入实现了经济组织与治理组织同构。在组织同构过程中,制度性趋同、竞争性趋同和模仿性趋同交织进行,并在较短时间内将集体经济组织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及时补位治理主体的缺位场景,既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也提升了治理效率与效能。
  1.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治理高效能的三个维度
  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财力投入,完全依靠国家兜底是不现实的,必须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不仅依靠集体经济增强乡村治理的“硬核”能力,而且有赖于通过利益联结、经济支持和引领发展加以实现。从利益维度看,集体经济全员股份化形成全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村民为获得更多共同利益而重新聚合;而集体经济组织将三成以上的收益反哺社区,在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社会保障后,同构以后的村级组织具有更强的动员能力和治理权威。从经济维度看,集体经济全员股份化以后,村集体的收入直接影响村民的收入,当集体经济发展越好,村民认同度越高,对治理主体的信任度以及对村庄公共事务治理的支持度越高。从发展维度看,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实现村两委与集体经济组织同构,有效解决了空壳村和薄弱村的发展问题,在发展中重新凝聚规则和共识,为乡村高效治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2.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高效能治理强基固本
  乡村高效能治理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和技术作支撑,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强化致富带头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增强村民凝聚力,进而通过日益增长的集体经济收益反哺资金支持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彭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形成了整村共富模式、区域联动模式、租赁自营模式、村企共建模式和平台孵化模式等多种类型,其共同特点在于因地制宜地发展集体经济,通过组织同构将经济元素嵌入治理体系,以共同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建立临时的共建共治共享单元,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建立“三共”“三会”和“政经社”三位一体的多级议事体系,形成依法治理与群众依法自治有效衔接的协商治理方式,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促进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3.迈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现代化发展相对较缓。中国农村长期面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发展利益分配矛盾、管理体制与能力难以适应新型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农村社区治理依然采取传统治理模式,通常依靠村两委实施简约治理,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精英治理人才流失与发达地区外来精英无权参与治理时,农村社区治理陷入公共性与自主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治理困境。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业制度、区域协调发展制度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制度体系进行全方位设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并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信息化平台,通过手机、键盘、鼠标让农村与城市、世界连接,使“山高皇帝远”变为“政府在身边”,推动社区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手段技术化、治理内容多元化、治理方式规范化;从治理人才的多元开发渠道着手,大力提升乡村振兴的制度执行能力,避免现代化治理体系成为摆设,通过人才治理理念与知识结构更新,熟悉并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思维,使广大农村从“村官自治”延展到线上参与,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城乡融合治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组织体系的同构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和抓手,构成乡村经济发展和善治的一体两面,即以发展集体经济破解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良序善治;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保障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研究反思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表明,以“股份全员化、参与全员化”的集体经济作为发展与治理的转轴,既有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也能够为农村治理聚合群众,进而以基层之治破解发展之困,推动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集体经济全员化也可能为乡村治理带来风险。一是利益联结风险。基层组织为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目标快速落地,通常以农村土地股份化为基础,以集体收益分红为利益联结点,建立了类似于彭州模式的集体经济组织,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益预期,但忽略了集体经济发展不力可能带来的沉没成本。因此,农民往往会以分红收益低或收益损失为由要求退出集体经济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村两委实施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二是“三位一体”的权力运行风险。尽管相关政策允许村委书记通过合法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但党组织的选拔与任命程序有别于村民自治组织的选举与任命程序,这有可能导致政治权力运行与村民自治权力运行相冲突。另外,彭州等地建立了村两委与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促进了农村事务的集成治理,在操作上降低了村级组织的运行成本。但是,“三位一体”的权力集中于村支书一人,如何避免“片面对上”的领导体制重启,如何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如何保障村支书高效工作,如何畅通优秀人才进入管理队伍的渠道,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基层之治的新困境、新风险。为此,我们需要做如下思考。首先,完善集体经济发展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在减少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新的矛盾纠纷的同时,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自主性与公共性。其次,重视传统“三会”制度对基层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作用,确保公共权力与社区事务治理权力的和谐共生,降低新型农村管理体制下的社会治理风险。再者,明确村两委与集体经济组织班子成员权责边界,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性。最后,以培育新乡贤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基层协商治理格局,以此弥补空心村、薄弱村人才流失带来的社区发展和治理人才缺失的困境,进而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① 张欢:《新时代提升农民组织化路径:烟台再造集体例证》,《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② 许汉泽、徐明强:《再造新集体经济: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路径探索——对H县“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的考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7期。
  ③ 程恩富、张杨:《坚持社会主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大方向——评析土地私有化的四个错误观点》,《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2期。
  ④ 高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典型模式与路径辨析》,《经济纵横》2020年第7期。
  ⑤ 张晓山:《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6期。
  ⑥ ⑧ 丁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有效性——基于皖南四个村庄的实地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⑦ 《全国农村集体的家底有多厚》,《经济日报》2020年7月13日,第1版。
  ⑨ 本段數据来源于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民生研究院《以集体经济全员化为转轴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调研报告。其中,龙门山镇的集体资产统计中未计入宝山村的产值。
  ⑩ 宝山模式:宝山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的时代,仍然坚持“一保留三不分”,村党组织带领全村群众通过兴办企业等方式不断积累集体经济原始资本,深化村两委与集体经济“三位一体”集中领导。截至2018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高达8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万元。村两委按照收益的60%投入再生产,40%根据工资、奖金、工龄折资入股分红、按能力大小限额入股分红、风险共担入股分红、福利股分红等七种分配方式给村民分红,家庭分红可达5万元以上;通过制定与集体经济相匹配的村规民约,将村民矛盾纠纷行为、乡村治理参与度、技能与素养提升与年底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最终达到村庄良序善治的局面。
  B11 张亚鹏:《技术的社会嵌入与国家治理转型》,《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责任编辑:陈 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型工程水电安装工程需要两个及以上项目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矛盾的原因和存在的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相关解决办法,同时对合作型项目管理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电安装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TU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09-2789(2014)04-0125-04  前言  近年来,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扩大、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工程项
期刊
〔摘要〕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體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主体转变的生存美学。在他的后期著述中,其不遗余力探讨的主体诗学是以维护身
期刊
〔摘要〕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村庄带来了一场严峻考验。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村庄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及反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有效性仍受质疑,具有“严防死守”与“意识淡薄”两副面孔。本文通过西部Y村的研究发现,村庄在疫情防控中遵循“内外有别”的逻辑,对外采取各种硬核的措施与规则,而对内维系传统的人情与面子。之所以采取差别化的应对方式,是村民基于“自己人”安全与“外人”危险
期刊
〔摘要〕 在通常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理论研究中,“辩证性”主要锚定为三维性的路标架构——“历史性”“总体性”和“党派性”,既浑然一体,又为思想担当与真理前行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当其逐渐定格为致思取向上的某种基本规约,辩证性本身的“复杂性”亦存在着被遮蔽或被遗忘的可能。“辩证复杂性”作为植根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以及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辩证思考的重要维度,同样构成其哲学眼光独到性、深刻性与彻底性的
期刊
〔摘要〕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企业不断地提高生产率,化解资源错配问题。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度衡量中国企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分省份的市场化指数与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进而研究营商环境对企业资源错配的具体效应和影响机制,发现:营商环境每提升一个百分点,改善企业资源错配0.01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效应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对私人控股企业资源错配的作用较为明显,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效应较弱
期刊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空间变动,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审视贫困户的社会适应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江西省X县的易地搬迁实践为案例,描绘贫困户因搬迁所致的物理、社会和意义空间变动,分析多维空间变动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情感认同层面社会适应的影响,并建构出“空间变动—社会适应”的复杂解释机制。本文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再造”,它改变了与贫困户相联结空间的“空间性”——由乡土性转变
期刊
〔摘要〕 逻辑预设、理论工具和认识装置之趋同,使得近年來中国的日本战争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同温层效应”。为使该领域研究能在更开阔的空间中走向深广,本文提出以下三个观念维度:其一,应以“江湖文学史”的观念重审昭和文学史的史述逻辑,以“影子研究”的方法,以德意诸国同类文学为参照系,为日本战争文学建立有效的世界坐标;其二,可将“战后”视作历史后视镜般的认知装置,以一种时间维度重新照亮战争与日本文学
期刊
〔摘要〕 比较全球城市数字媒体产业,美国城市的数字媒体产业专业化程度高、营收规模处于垄断地位,亚洲城市数字媒体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多,但产业结构处于全球数字媒体产业链后端,协同辐射效应不强。根据演化趋势,2008-2017年全球城市数字媒体产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中国城市保持稳健发展,并呈现三大城市群领跑全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演化格局。究其学理性,全球城市数字媒体产业集聚有特有的形成机理:一是基于
期刊
〔摘要〕 地方机构改革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进党和地方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与完善地方机构职能体系的关键。随着新一轮省级地方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基于对各省级地方机构改革情况的梳理和比较发现,新时代地方机构改革呈现出以健全党委领导体制为基础,以优化职能配置为核心,以构建协同机制为关键,以增进人民福祉为重心,以对标中央机构为基调,以扎根地区特色为导向的总体趋势;并表现出目标定位
期刊
〔摘要〕 “劳而不获,获而不劳”会不会导致“懒惰”?一般人都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共产党宣言》中共产主义的反对者也正是如此回答的,甚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同样的经验。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无论在资产阶级社会还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劳而不获,获而不劳”都可能不会导致“懒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的确如此。但是,不同的社会却有着不同的原因。前者是由于劳动者别无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