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抗菌药物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磺胺嘧啶银(sD-Ag)、萸匹罗星、克霉唑单用或联用对烧伤创面分离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1年7-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8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共分离出18株连续、非重复MRSA。采用琼脂稀释的棋&格法检测sD-Ag、莫踞罗星、克霉唑单用,sD-Ag和莫旺罗星联用,sD-A卧莫匹罗星和克霉唑联用对MRSA的MIC、对50%菌株的MIC(MIC50)、对90%菌株的MIC(MIC90)。检测上述联用药物对MRSA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以判断抗菌效应,其中FIC指数小于或等于0.5为协同、大于0.5且小于或等于1.0为相加、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4.0为无关、大于4.0为拮抗,将协同和相加视为有效,无关和拮抗视为无效,计算有效比并与总体比(假设为0)进行比较。对数据行二项分布单侧检验分析。结果sD-Ag、莫匹罗星、克霉唑单用对MRSA的MIC分别为8、2、2μg/mL,MIC5()分别为8、16、2μg/mL,MIC90分别为16、64、2μg/mL。联合用药中各药物对MRSA的MIC较单用时降低3.1%~50.0%。sD-Ag和莫匹罗星联用时sD-Ag、莫匹罗星对MRSA的MIC。均较单用时降低75.O%,M1C。。,均较单用时降低87.5%;SD-Ag、莫匹罗星和克霉唑联用时sD-Ag、莫匹罗星和克霉唑对MRSA的MIC。分别较单用时降低75.O%、87.5%和50.0%,MIC9。分别较单用时降低87.5%、96.9%和50.0%。SD-Ag和莫肚罗星联用抗菌效果中协同9例、相加7例、无关2例,无拈抗现象;SD-Ag、莫匹罗星和克霉唑联用抗菌效果中相加16例、无关2例,无协同或拮抗现象。2种药物联用或3种药物联用对MRSA的抗菌有效比均明显高于总体比(P值均小于0.01)。结论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混合感染的中、后期烧伤创面,应用较低剂量的sD-Ag或联合应用上述药物既可有效控制感染又可减少药物对创面愈合的不良影响。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外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手、足部氢氟酸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2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的18例手、足部氢氟酸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为0.1%~2.O%TBSA,深度为Ⅱ~Ⅳ度。创面局部外涂葡萄糖酸钙凝胶,涂药剂量0.25~0.50g/cm。,厚度1~2mm,每隔10-15min涂1次,疼痛评分低于3分后改为每小时涂1次,共用药24h。于用药前及用药1、2、3、4h,采
目的分析分离自烧伤患者的2株耐药弗氏柠檬酸杆菌的耐药基因,了解菌株对B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笔者单位烧伤科分别于2012年6、8月收治1例分离出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每例患者分离1株菌),应用药敏卡AST-GNl3检测分离出的菌株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厄他培南、庆大霉素、亚
目前,脓毒症仍然是导致烧伤患者救治失败的最主要原因。1989年,Balk和Bone在《CritCareClin}杂志中提出脓毒症定义设想,他们随后牵头,在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会议上正式发布脓毒症定义。该定义发布20余年来,为危重烧伤治疗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得烧伤学与危重病学的结合愈加紧密。本文结合脓毒症定义与国际脓毒症治疗指南,进一步梳理危重烧伤脓毒症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目的回顾性探讨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在严重烧伤合并中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4年5月-2002年12月以及2003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资料(2个时间段各10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早期插管组。对照组患者未在伤后早期进行气管插管,早期插管组患者伤后3~10h进行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患者均常规进行雾化吸人及气道湿化等处理。统计2组患者发生低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常用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指导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单位7441例患者的创面分泌物、导管表面附着物、血液、大便、尿液、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共分离出2758株菌株。州API细菌鉴定板条及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选择阿米卡譬、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3种临床
患者男,51岁,1988年因钢水致全身特大面积烧伤。首次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100%,其中Ⅲ度96%TBSA、Ⅱ度4%TBSA。(2)休克。(3)重度吸人性损伤…。经第1家医院积极抢救度过休克期,行防治感染、营养支持和多次清创植皮手术,创面封闭。之后全身瘢痕愈合并间断出现残余创面,在该医院行创面换药和溃疡切除自体皮移植手术。该患者右大腿内侧分别于2000、2004年出现2次癌变(高分化鳞状细
目的回顾性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慢性窦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3年2月在2家笔者单位住院的125例慢性窦道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传统敷料组(41例)、湿性敷料组(42例)和负压治疗组(42例)。在清创后的每次换药中,传统敷料组创面覆以凡土林纱布及干纱布;湿性敷料组覆以藻酸盐敷料和水胶体敷料;负压治疗组覆以聚乙烯醇海绵引流材料,接中心负压(-53~-27kPa)持续吸引治疗。
患者男,28岁,2012年11月15日因接触1万V高压电,自4.5m高处坠落。,伤后立即送至当地医院,患者昏迷,舣侧瞳孔散大,创而呈黑色焦痂佯。急诊CT示:脑疝和硬脑膜外血肿.诊断为:(1)电烧伤四肢、头颅、骶尾部,总面积15%‘FBSA,深度Ⅲ~Ⅳ度。(2)脑疝。(3)硬脑膜外血肿急诊行女除右侧额颞部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外m肿清除术.术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病情稳定。伤后10~18d,四肢Ⅲ度创丽经多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临床较多见,由于其特定的解剖结构,软组织少,受伤以后常伴有骨与肌腱外露,需要采用皮瓣进行修复。2008年5月-2011年12月,笔者单位采用端侧吻合动脉的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7例患者足踝部创面,取得预期效果,现介绍如下。
烧伤引起局部创面及远隔组织微循环障碍,导致机体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从而影响烧伤病情发展变化及预后”。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变行为异常既影响徽循环血液流动又影响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因而,血小板流变行为异常在烧伤微循环障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烧伤后血小板流变行为变化及其调节,对于分析判断烧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烧伤后血小板形态结构及黏附、聚集、收缩功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