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民俗文化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稳定与和谐是民俗文化的固有属性,民俗文化对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成为我们急需探索的课题。然而,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历程的溯源可知,我国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保护力度不足、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俗精神淡化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文章以开封为例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开封市;清明上河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51178163)研究成果。
  一、开封民俗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联姻”
  文化是开封发展的源泉。如何将文化的力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引领城市转型必须要将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唤醒,进而改变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开封市以宋文化为主,遵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城市建设理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探索新模式的产业,发展文化。
  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开封坚定地表现出“封”的简洁性,充分体现了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开”的锋芒。开封近年来不断推广的文化项目让人们在古城中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创新:开封市通过对双龙巷、珠玑巷、复兴坊等历史文化区域以及旧城区等历史文化区域进行复兴,使城市的记忆被唤醒了;开封清明上河园把《清明上河图》当成蓝图,使用斗鸡、喷火和刺绣等民间艺术来重现宋朝丰富的民俗风情;七盛角、启封故园、开封文化客厅等文化旅游项目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客户。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开封古城区的建筑物限高15米,灰色调,宋式仿古,古都处处呈现着宋朝的风雅情趣。古城开封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其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
  (一)开封的商业文化研究
  说起开封商业文化,人们都会联想到开封独特的商业街特色。商业街区旨在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富有文化魅力的贸易服务,彰显开封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开封商业街区分为市井空间和居住空间两种不同的街区空间。商业市井空间尊重游客和本市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服务旅游者和本市的消费者;而居住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街区内部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又能够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特点而进行设计与规划的一种空间形式。
  基于消费者动机的商业城市空间界面转型。开封市古城区特色商业街区的街道空间具有紧凑、非匀质的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开封市古城区的特色街巷风貌。为尊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有条件的商业街区在街道两侧设置了满足不同商业业态需要的休憩空间,以吸引消费者驻足和停留,配以开封市特色文化的植入,全面考虑开封市整体文化基础以及街区特色。另外,特色商业街区内的建筑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定位和肌理形式,在修缮、改造或复建过程中需要尊重历史而进行区分,增加街道之间的区分性和公众对街区的认知度,利用多元文化的植入,在视觉上强调地域文化,以形成富有特色的商业街区风貌。例如寺后街-鼓楼街保留着清末民国时期的许多建筑物,在修复工程中,历史建筑得到修复,整体建筑颜色得到调和,新建筑采用古典元素进行装饰。
  基于历史情感的住宅城市空间界面转换。古城区商业街区部分传统居住街巷在保留居住整体空间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了商业化的改造和发展,为了尊重这种居住空间的变化过程,城市住宅空间界面依照居住建筑的建筑材质肌理、构建形式、历史背景等要素进行保护、修缮与改造。例如,双龙巷商业街区内仍然保留了部分住宅建筑,其外墙材质、色彩、屋顶、门窗、廊檐等都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在整个双龙巷商业街区的改造过程中,由于街区内并行存在着大量富有居住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居民自建建筑,因此在空间界面的转换过程中着重考虑整体居住街巷风貌。首先在建筑立面材料的选材上,以还原和强调开封历史居住街巷的原始风貌为主;其次在街巷原有建筑符号的基础上提取文化标识元素,以体现街区的历史记忆;最后充分尊重现代建筑和历史建筑之间的文化碰撞,避免街区视觉上的千篇一律。
  基于基本伦理的商业诚信。在目前的改革转型过程中,我们不能落下诚信文化的基因。商业实践深层结构中的诚信文化基因是决定商业生活形成的基本内在因素,它主要决定商业生活的基本特征和长寿与否,其传承性和变异性是多维的。开封自古以来都传承着正大光明、诚实守信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开封商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必须继承这些优秀文化基因。价值的认同决定了商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复制和传承,以及遗传和环境变化的内部变化。优秀文化遗传的变异不仅危及公司自身的生存,还危害社会经济发展,损害社会秩序、公司形象和声誉。为此,要从根本上营造诚信文化基因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氛围,从根本上修复开封的商业诚信文化因子,使其健康、繁荣地传承下去。
  建设项目带动文化的复兴。开封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坚持社会经济利益的两轮驱动,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验。开封市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旨在通过打造特色化的文化产业项目来唤醒历史文化资源效能,实现文化保护和商业经济发展共赢。开封市根据“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影响示范力最大”的原则,针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实施不同的文化项目,如书店街翻新、龍亭公园建设、古城墙保护与修缮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用文化建设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
  (二)开封的民俗文化演绎
  2013年,“一河两街三秀”(御河,书店街和鼓楼街,开封老城区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新老城区接合部的室内演艺剧目《千回大宋》、新区银基文化产业园O秀项目)成功利用概念创新、项目指导、技术整合、市场管理等手段,创建了开封的民俗文化旅游新名片,是开封民俗文化旅游城市项目建设的新亮点。
  新兴的“一河两街三秀”是游客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亭台楼榭,勾栏瓦肆,华灯映水,画舫凌波,御河水上旅游项目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古建筑元素、戏曲元素、宋词乐舞元素、灯光元素、美食元素、购物元素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水上游乐项目,充分展示出了“北方水城”灵动秀美的一面。翻新后的书店街、修缮后的开封鼓楼、转型后的鼓楼街,彰显开封市的宋代风格。大型水上节目《大宋·东京梦华》展示了其独一无二的宋文化元素,为广大游客提供震撼的视听体验。气势恢宏的大型室内多媒体歌舞秀《千回大宋》节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开封的千年历史人文风采,该节目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音乐和舞蹈等形式,将开封千年历史沉淀而成的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彩地呈现给广大受众,将开封的水、花、人、城、市等五大特色元素搬上了大屏。《银基O秀》利用高科技将舞台表演、音乐表演、音乐烟火、激光表演等融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近年来,开封市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积极探索文化发展道路,激活有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一个强大的文化城市,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形象。   (三)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商业文化的结合
  纵观开封市最初几年的文化旅游产业,大部分都是“一日游”,文化产品少,旅游模式单一,产业链短。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不断升级的《大宋·东京梦华》回答了如何不断拓展市场、不断完善现有文化旅游项目的问题;《千回大宋》开创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古典与时尚有机结合的新经验;《银基O秀》则站在世界科技文化的前沿为开封建设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注入了新元素。“一河两街三秀”不仅实现了开封旅游的又一次创新,及时为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的理念,促进了开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开创了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文商旅”相结合的新路子。以“一河两街三秀”为龙头的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推动开封市夜間旅游,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住宿、餐饮和购物服务快速发展。
  开封在始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下,不断地深度挖掘和探索宋文化资源的效能。首先是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和传承。目前,许多宋代娱乐项目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修复,如蹴鞠、女子马球、水上木偶、水上大战等14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流程,其中有6个项目现已被正式纳入到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通过对宋文化元素的挖掘和修复,不仅能够进一步充实我国宋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对我国独特魅力的宋朝文化的再现,让国人及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是通过对一些重要文化工程的打造,进一步扩大宋文化的影响力。以重现宋文化古城风貌为契机,开发新建了开封府、包公祠、清明上河园等一些经典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的建设为展示和传承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另外,耗资3.5亿元打造的水系二期工程的竣工并投入使用,更为全面地展示了“一城宋韵半城水”的北宋都城风采。一批重要的文化项目工程的先后完工,将让宋朝古都的风格得到全面彰显。
  二、清明上河园案例研究
  讲到开封民俗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联姻”,清明上河园作为范例不得不提。该公园以宋朝文化为主题,在其中,游客不仅能感受到一系列能够反映宋朝文化的餐馆、茶馆、当铺等建筑及丝绸刺绣、瓷器、年画等工艺,还能够观看到宋朝各种民间特色表演及风情活动等,如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斗鸡、蹴鞠等。
  清明上河园的开发与建造对开封的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增加了开封的就业。开封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能够有利于开封农村环境的建设,还能够为开封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清明上河园品牌和知名度的逐年提升,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进一步帮助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其次,保护了开封文化。为突出自身的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园对流传至今的宋代民间手工艺和民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征集和挖掘,抢救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遗产,并通过重新演绎搬上了表演舞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清明上河园还邀请了古代艺术学专家通过文献进行创编,成功复原了这些民间文化精品。再次,园区通过引入经营汴绣、官瓷等旅游产品,借助持续涌入的客流拉动了周边餐饮业、零售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在历年的“十一”黄金周、“五一”等节假日期间,清明上河园的接待游客量及门票收入均居河南省旅游景区前列,对国家的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些年,开封市在城市形象打造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精准把控宋文化这一主线,进行了无数次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同步项目设置。除了精致的宋代模仿建筑外,该园还将宋代的许多特色文化和元素移植了过来,让宋代生活和宋代市井的繁荣景象得到了再现,在整个园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宋代娱乐文化和生活环境之间的紧密交融。清明上河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恢复了宋代时期的建筑风貌,建筑优雅精致,到处都是宋都的建筑风格。节目的表演逼真:公园有民间武术表演、吹糖人儿、捏面人儿、杂技表演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宋代民间特色绝活;街道上时不时有着一些穿着宋代经典服饰的小贩出现在人群中,他们或推着小车,或肩挑扁担,还有一些马车来回穿梭。这些精细化的人文活动设计和建筑巧妙地交融为一体,形象地再现了宋代的服装、食品、住房、娱乐场景。这种情景通常只出现在书籍、电影和电视剧中,但现在在这里就可以看到,让人就好像站在宋朝繁华的街头。
  移植宋文化的片段。片段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具有结构简洁、主题清晰的特点。如果以写作的视角来看待清明上河园的话,它无疑是一个将片段这种写作手法应用得十分完美的论文。清明上河园围绕宋文化这一主线,选取了宋文化当中最为经典的部分在园中进行恢复和呈现,如《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些经典建筑、经典的历史题材的历史剧表演等等。其中,建筑类的包括上善门、虹桥、水心榭、拂云阁、北苑、临水大殿、九龙桥、双亭桥等,历史题材表演包括汴河大战、好汉劫囚车、王员外招亲、杨志卖刀等。东京夜市和代表宋代文化的传统工艺品区,在游客面前展现了宋代蓬勃的市场生活和宫廷娱乐作品。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清明上河园创作团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以更好地恢复宋代的娱乐文化。例如,在中国已经失传多年的“水上傀儡”是由专业团队参照历史材料重组,并前往越南学习相关的表演技巧。另外,清明上河园的选址也进行了周密的考量,充分考虑到了与其他景区之间的衔接,以期能够与其他景区之间形成更大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出其对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相一致。清明上河园自开园以来,一直注重对传统节庆文化的打造,并为每一个传统节庆日匹配了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清明文化节、菊花节、元宵节以及烟花节等。不仅如此,清明上河园还十分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积极开展各类国际性和现代性活动,如国际旅游小姐游清园活动、啤酒节等,通过这些活动来进一步扩大清明上河园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地提升公园的品牌文化内涵。另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中,园区投入巨资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载体打造了《大宋·东京梦华》的大型夜间表演节目。《大宋·东京梦华》现场表演得以取得如此成绩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宋朝文化为依托,并结合现代技术,从而创造了一个文化视觉盛宴,使人赞不绝口。   三、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造结晶,这是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现象最为显著的差异。民俗文化来源于群体的自主创造,同时,群体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通常也是自觉的、由衷的,正是这些自主的创造和自觉、由衷的传承行为实践,使得民俗文化活动变得日益鲜活,富有情趣。因此,这种文化现象具有稳定与和谐的基本属性,一方面它对充实我们的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民俗文化源于最基层的民间,是一种最本原的文化。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够走过千年岁月而屹立不倒,离不开其内部精神文化基因的支撑,不管是个体所体现出的生活需求,还是群体性意识的作用,都充分反映出了民俗在人们心中那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价值。而作为“下里巴人”的民俗文化,虽然俗,但是流传却甚为广泛,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不同时代民俗文化的反映。需要强调的是,民俗文化虽然表现的形式和方法有所差异,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娱乐的需求,也可能是休闲或消遣的需求,但无一例外都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从而得以长期的延续。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固在存在分歧,但两者缺一不可。“阳春白雪”高雅,它作为珍贵历史遗留文化的现实是不可撼动的,当中所蕴藏的都是文化的精髓,时代离不开这种精髓的引领;而“下里巴人”从质量上看明显参差不齐,但它们同样是接受了历史多年甄选的结果,大多数的残次品在历史的甄选下已经被消灭。当然,通俗与低俗是有明显界限的,我们不可将通俗等同于低俗,换句话说,只要能够对通俗文化加以恰当的运用,弘扬“下里巴人”式的文化,也能够为时代创造出更多的精髓。诸多历史实践结果显示,时代发展既离不开高雅文化,也需要通俗文化输送营养。过度追求高雅,忽视通俗,会让文化被“束之高阁”,导致文化的畸形;同时,过度发展通俗,会压制高雅文化的发展,滞缓文化发展进程。所以,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来延续文化精粹,另一方面也必须要保持“下里巴人”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有效传承,不断地丰富文化形式、充实文化的内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时代更多的精神养料,让“大俗”成“大雅”,让短暂变永恒,让文化繁荣发展,根深叶茂,久远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晴.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2]侯新冬.主题公园与历史文化名城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聂晓民.从“名画”到“名园”的蝶变[N].中国旅游报,2016-06-29(A04).
  [4]江珊.从宋画中看宋朝市井街巷建筑空间[J].华中建筑,2012(8).
  [5]冯晓松.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1.
  [6]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4).
  [7]叶涛.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3(3).
  [8]马囡囝.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2.
  [9]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民俗研究,2003(1).
  [10]倪胤.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周铎,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段汉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其他文献
摘 要:书院制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目前正被国内高校积极应用于日常管理教育中,而作为书院制管理模式核心的导师制,顺应了人才成长规律。然而起源于英国的导师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项目组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高校等方法,探究书院制模式下导师工作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导师制实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导师制的完善有借鉴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书院制;导师
期刊
摘 要:传统农耕聚落是指构建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营生的族群聚居的聚落空间。川东北传统农耕聚落由于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移民文化以及川东北地区特殊地理地貌的影响,在聚落整体形态层面上呈现出独特的形式外延。文章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太华乡雍氏传统农耕聚落为典型性案例,深入剖析了川东北地区传统农耕聚落在宏观层面上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农耕聚落;堪舆古制;农
期刊
高娜作品——合一園艺空间设计
期刊
傅小彪、趙黎黎、汤举红、白洁作品
期刊
夏強作品
期刊
韓婷,胡辉,袁彩,钟勇作品
期刊
范娜、卓安翼作品
期刊
朱越作品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的建设,传统村落进入快速消亡期,村落乡土地域文化特色被腐蚀。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回归产业。结合邵阳市绥宁县天堂村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转型發展的三种模式,旨在对湖南省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传统村落;产业发展;产业联动;天堂村  湖南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于益阳、长沙、衡阳、郴州、邵阳、怀化、湘西等地区,这些地区山、水、林、田
期刊
王芳燕、張征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