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凡具有一定空间区域分布规律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地图展现,它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图在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地图 地理学习 核心作用
凡对地理科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凡具有一定空间区域分布规律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地图展现,它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且“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图在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若以地图为依托,就能将广大地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直观地呈现在面前,可便捷地去了解它们,也能逐渐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所以,地图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从这个方面说,地图作为地理学习工具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自己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方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形式多样的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地图能够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在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借助地图能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则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便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则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便不同。这对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等都有莫大的影响。然后运用各种专门地图,则可分析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例如,在七年级《地理》第一册的《东亚》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学习:(1)通过读《东亚》地图,得出该分区的纬度位置约为10°N~58°N;相对位置为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岸。为典型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2)通过读《东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了解其经济作物以及主要矿产的分布。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为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前后紧密联系,学生就会对东亚丰富物产之前因后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借助地图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形成各种地理事象特征的空间表象,在地理学习中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流向和流域范围;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例如,在中国地形的学习中,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既而能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可得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最后,将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总结,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汇集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的概括和浓缩。
四、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例如,学习新教材初中《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所以只凭书本上简单的叙述,很难掌握。学生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能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通过阅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出现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去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五、地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养成较高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各种符号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可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能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
地图的直观性决定了它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与教师如何借助地图去教学直接相关。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运用地图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推理的能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脑、手、眼、口等并用,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学中作为地图的必要补充——板图、板画也较为形象直观,在课堂上,教师如能边讲边绘,讲绘结合,则既可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弥补地图册、挂图、课本插图等的不足。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就会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总之,不管是地图册、课本中的插图,还是板图、板画,只要以图为核心去引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地图 地理学习 核心作用
凡对地理科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凡具有一定空间区域分布规律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地图展现,它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且“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图在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若以地图为依托,就能将广大地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直观地呈现在面前,可便捷地去了解它们,也能逐渐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所以,地图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从这个方面说,地图作为地理学习工具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自己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方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形式多样的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地图能够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在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借助地图能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则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便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则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便不同。这对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等都有莫大的影响。然后运用各种专门地图,则可分析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例如,在七年级《地理》第一册的《东亚》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学习:(1)通过读《东亚》地图,得出该分区的纬度位置约为10°N~58°N;相对位置为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岸。为典型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2)通过读《东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了解其经济作物以及主要矿产的分布。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为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前后紧密联系,学生就会对东亚丰富物产之前因后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借助地图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形成各种地理事象特征的空间表象,在地理学习中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流向和流域范围;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例如,在中国地形的学习中,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既而能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可得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最后,将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总结,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汇集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的概括和浓缩。
四、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例如,学习新教材初中《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所以只凭书本上简单的叙述,很难掌握。学生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能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通过阅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出现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去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五、地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养成较高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各种符号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可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能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
地图的直观性决定了它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与教师如何借助地图去教学直接相关。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运用地图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推理的能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脑、手、眼、口等并用,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学中作为地图的必要补充——板图、板画也较为形象直观,在课堂上,教师如能边讲边绘,讲绘结合,则既可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弥补地图册、挂图、课本插图等的不足。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就会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总之,不管是地图册、课本中的插图,还是板图、板画,只要以图为核心去引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